我讀大盜巴拉巴

diane


永生存在於愛與接納對於一個在仇恨中成長的人,如何讓他相信---有一位 神?

仇恨與愛

在母腹中就倍受咒詛的巴拉巴,從未體會過愛的溫暖。母親因受輪暴而產 下他,關於他的到來,似乎一開始就是個錯誤。及至面臨親生父親那幾近致命 的一刀,巴拉巴的個性有了更截然的轉變,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他只有將自 己的生父拋下懸堐,從此帶著那道無法消失的傷疤,巴拉巴用冷漠、爭鬥來回 應這個世界。

在這樣背景生存的巴拉巴,內心有著說不盡的無奈和仇恨,而在他臉上那 明顯的疤痕,更不斷的提醒他殘酷且悲涼的痛楚。正因如此,所以當耶穌對眾 人說:「放了巴拉巴,釘死我吧!」的時刻,令巴拉巴感到十分的困惑,不管 是否是因眾人要求而決定開釋他,畢竟那時候,該上十字架的人是他,而那被 稱為聖子的人竟願意成為帶罪羔羊,用自己的死換回巴拉巴的自由。除了幾年 前被他玩弄過的那位兔唇姑娘以外,就再也沒有人願意如此的為他犧牲,對於 目睹耶穌釘十字架全程過程的巴拉巴而言,這樣的震撼久久無法平復。

雖然許多人認為耶穌是為眾人死,但對當時的巴拉巴來說,耶穌是代替他 釘上十字架,正如書上所言:巴拉巴比任何人更接近於耶穌。至於對巴拉巴本 身,這樣犧牲的愛他還是頭一回見到,於是就在他不想去承認,卻又不得不承 認的事實中,開始了他對信仰一連串的質疑和追尋。

追尋之路(一)

在巴拉巴死裡逃生後,巧遇了多年前他曾侵犯過的兔唇姑娘,一位單純又 善良的女孩,她幫助過受傷的巴拉巴,又替他掩護,並懷了巴拉巴的孩子。然 而就在巴拉巴棄她而去的時候,可憐的女孩也被狠心的父親趕出家門,且在父 親的咒詛下產下一名死胎,悲涼的命運竟發生在如此無助、瘦弱的女子身上。 可是當二人再度重逢的時候,善良的她並未仇視巴拉巴,反而與他談論那「彼 此相愛」的基督信仰,在往後的幾天裡,巴拉巴目睹兔唇姑娘不畏羞恥,用她 那不清楚的言語,在基督徒的聚會中挺身作見證,並在被人誣告「妖言惑眾」 時,仍不懼生死,勇敢的為基督作見證,即使如雨的石頭不斷的落下,瘦弱的 她竟如此堅強,彷彿擁有一種無可致疑的力量,巴拉巴見到她在嚥下最後一口 氣前,仍不斷的乎求主名,不斷的想替主作見證,此情此景在巴拉巴心中,成 為無法磨滅的記憶。

追尋之路(二)

爾後,在塞浦路斯銅礦裏和巴拉巴終日銬在一起的奴隸-沙哈,亦是一位 基督的追隨者,他常拉著巴拉巴,要他一再的敘述耶穌當日釘十字架以及復活 的情景,並在巴拉巴的要求下,在巴拉巴的奴隸圓牌上刻下和自己一樣的符號 ---基督耶穌,曾有一度巴拉巴也跟著沙哈一同跪下禱告,向那位為它釘十字架 的聖子禱告,直到一天被殘酷的監工發現,並毒打他們一頓之後,巴拉巴就再 也不願禱告了,因為他仍在質疑,質疑那位向奴隸般死去的人竟是救世主?而 他竟要因為向祂禱告而受苦。

後來沙哈和巴拉巴奇蹟似的從必死無疑的礦坑中,轉調羅馬總督家為奴, 興奮莫名的沙哈直覺得是基督的恩典,然而沙哈所以為的天國竟也是他踏上殉 道之路的開始。因為羅馬總督發現沙哈與巴拉巴是基督徒,是凱撒的背叛者, 於是將二人帶至面前詢問,沙哈堅決肯定的表白自己是屬於基督,是基督的奴 僕,但巴拉巴否認了,他說他不信 神。在當時宗教迫害的年代,可想而知, 忠貞的沙哈當然逃不過釘十字架的命運。於是巴拉巴又再一次的目睹另一位 基督見證人死亡的過程。

追尋之路(三)

由於巴拉巴曾順從總督抹掉了自己的信仰,因此深得總督的喜愛。於是當 總督卸職回羅馬時,便帶著巴拉巴。在絢爛繁華的羅馬城中,曾有一次巴拉巴 迷失了路,在摸黑回到奴隸地窖時,他忽然間「感到被刮掉的"基督耶穌"向火 焰般灼烤著他的喘息的胸口」。就在當天夜裡,他夢見沙哈正為他禱告,頓時 間,巴拉巴百感交集,淚水湧上了他那歷經滄桑的老眼。

自此之後,巴拉巴努力地想在奴隸群中尋找基督徒的存在,總算在細心尋 覓下,發現了基督徒的蹤跡,並在一天夜裡溜出府宅,想去參與他們的聚會。 怎之在秘密的猶太人墓窖中,巴拉巴四處找不著任何人的蹤跡,在黑暗中,孤 獨不斷地向他襲擊而來,徘徊無助的巴拉巴,腦海中不斷的浮現「彼此相愛」 的聚會情景。

而在當天夜裡,羅馬皇帝尼祿為緝捕基督徒,縱火焚城並藉機嫁禍給基督 徒,此時,對信仰仍懵懂的巴拉巴,聽見街上有人喊「是基督徒放的火」時, 忽然間他拼命地抓起一截又一截的木條,點燃投進其他房屋,因為他想要盡一 己之力,來幫助那位曾為他死在十字架上的主。

經過那夜大火後,眾多基督徒被迫下監,其中也包括了巴拉巴。而在獄中, 他遇見了使徒彼得,一未曾經在多年前和他有一面之緣的耶穌門徒。當彼得得 知巴拉巴縱火的原因後,誠懇親切的告訴他:「我們的主是愛」!於是在等待 受刑的日子裡,沉默的巴拉巴在一旁聽著這群基督徒唱詩、讚美、禱告、以及 談論著將面臨的「永生」,而他也不斷的思考、回憶這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

就在巴拉巴斷氣前的一刻,他吐出了一句話:「我把靈魂交給你了。」後, 便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

愛與接納

在小說中不斷的呈現愛與接納這兩個主題。從一開始,基督為了救贖世人, 用祂犧牲不悔的愛,上了十字架。這樣的行為,開始了在仇恨中成長的巴拉巴, 追尋信仰的動機。而當巴拉巴嘗試的去接觸部分基督徒時,卻得不到完全的接 納,因為他們將他視為是間接殺害耶穌的兇手。也因此心痛的巴拉巴,便開始 質疑這份「彼此相愛」的信仰的真實性。

另一位主角-兔唇姑娘,想當然爾,必是一位從小遭受歧視的悲劇女子, 可是她願意毫無保留的照顧受傷逃亡的巴拉巴,只為了他曾開玩笑似的對她說 過:「我愛妳」這三個字;更令人驚訝的是:瘦弱的她,竟願意因愛她的主, 而踏上殉道之路,只為了當初那位人人尊敬的耶穌,曾經溫柔地向她說話,並 摸了她那自小被人嘲笑的兔唇,被慈愛主完全接納的她,便心甘情願地用自己 的生命來見證基督信仰。

而沙哈,在巴拉巴不願禱告之後,仍不斷的關心他,甚至在沙哈苦苦地向 監工哀求下,巴拉巴才得以逃出會致命的塞浦路斯銅礦,沙哈真誠的愛和關懷 ,溫暖了冷酷的巴拉巴,也因著如此,在多年後,當巴拉巴夢見沙哈正為他禱 告的情景,第一次流下感動的淚水,並願意再次去尋找這份信仰。

小說最後在監獄中的描述,使徒彼得並不因巴拉巴錯誤的縱火,而和他撇 清關係,反而親切的與他促膝長談。而至於「永生」這個巴拉巴不斷尋找的課 題,就在他斷氣前,期待被主接納的時刻裡,找到了答案。

因著愛與接納,基督得以完成祂的使命;因著愛與接納,瘦弱的女子得以 變的剛強,因著愛與接納,仇恨之心得以被融化;更因著愛與接納,永生才得 以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