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徒叔叔 Part 2
|
|
<一>文本:(P178~P300)
人物介紹
碧:貝羅德家的女主人。這家人覺得他們的人生好的不得了,這調子就是她訂下來的。 再新教會──碧口中的狂熱派,卻是救了伊恩一生的教會。 媽媽碧對這個教會非常不以為然,稱它是狂熱派。 艾米特牧師是聖公會牧師之子,卻漸漸質疑起教會的信仰有假道學、偶像崇拜的嫌疑。並決心要創立不用符號、不行洗禮、不領聖體的教會,他要的教會,只有真實存在的東西才重要。贖罪一定要和所犯的罪一樣真實才可以,也要在禮拜天的『公開懺悔』上面向大家說你做了甚麼錯事。所以一位十幾歲未婚生子,還把寶寶放進垃圾子車的小姊妹為她所犯的罪行,在教會幫忙帶夏令營小孩,只是遺憾的是,這位小姊妹所犯的罪行,連這些夏令營的小孩都知道,一夥人私下討論,卻沒有人要靠近她。 這個教會也有些奇怪的規定,像是禁止糖、當然也就包括甜食了、禁止咖啡因等刺激物,也禁止喝酒。他們認為咖啡會蒙蔽一個人的官能,檔在上帝和我們的自我當中。有一次,愛米特牧師還重申了戒糖的重要,它雖然困難,但這一條戒律代表的是:隨時隨地提高警覺,沒有片刻鬆懈。會眾之間也只叫名字,不叫姓,姓讓人覺得虛浮,那是屬於財富的世界、關係的世界、....。 伊恩進了教會後,整個人變得正經八百的,跟以前麻吉的死黨碰面,竟然找不到甚麼話講。他們都聽說了再新教會的事了。原來的女朋友也受不了,早就不知道飄到哪裡去了。他也就沒有再交一個。雖然他做過不少白日夢,找他教會的白雪公主──金髮的漂亮女生,專心敬虔、全心事奉。他們交往的過程循規蹈矩,一絲不苟,最後由愛米特牧師證婚,她視三個孩子如己出,在家裏以照顧孩子為先。但這個夢想到孩子們都大了離家了,也沒實現過。 伊恩每一次參加禱告會,都會讓他想起第一次進這教會的情形。那一天,聖詩愛憐的歌聲對他溫暖相迎,那一天走進再新教會,救了他一生,否則,他一定還在一人苦苦掙扎,深陷絕望,找不到出路。 十五歲的艾嘉莎在信仰的困惑及叛逆 整個夏季,伊恩把三個孩子都送到教會去參加夏令營。孩子中最大的艾嘉莎跟著媽媽歷經了大人世界的生死離別,她很懂得在不同的環境中生存,對人逢迎巴結,卻又死氣老沉,給人一點老奸巨猾的感覺。在小他三歲同樣跟著媽媽漂泊的弟弟湯瑪斯面前,她則像個小大人。有時權威下達命令,有時則是很有同理地給予安慰。對於夏令營的活動,她可不像個感恩的小天使。每次一講到宗教的事,她就滿臉不高興、很不自在。她十五歲的時候,性子更是倔降,滿腹哀怨,陰鬱的低潮動不動就發作。 每逢星期六早上,教會有義行日。伊恩始終抓不準,逼艾嘉莎參加是真的對她比較好?還是反而搞得她更加疏遠。有一次艾嘉莎說她不信神,去教堂很虛偽ㄟ! 她在弟妹面前抱怨耶穌想吃無花果的事,她認為那季節不會有無花果,只因為耶穌想要吃,所以祂當然甚麼也沒找著,他就咒詛那一顆倒楣的無花果樹。她又抱怨諾亞方舟,上帝為什麼不先下幾場雨做測試,嚇嚇大家趕快改邪歸正,而要下好大的雨,把全天下的罪人都弄死。她繼續抱怨亞伯拉罕和以撒的事,上帝要亞伯拉罕殺死自己的兒子。死到臨頭,上帝又忽然說,我只是在考你的啦,哈哈?! 她真想知道以撒對這樣的事怎麼想。 伊恩知道艾嘉莎是在過渡階段,但仍擔心她會在兩個小的心理埋下懷疑的種子。過去這麼些年,耶穌和伊恩已經發展出私人的情誼,再單調、再感傷的主日學畫像,也會在他心裡勾起一絲漣漪。 我們的教會可比你們都要嚴格 在一次教會的義行日,幫牧師家刷油漆。伊恩認識了一位姊妹的老公艾力,他是一位私家偵探,在另外一家教會聚會。他說他們教會比再新教會還嚴格,例如,他們絕對不准女的做男子打扮,不玩牌、不跳舞,更留意邪惡的象徵。他們不管做甚麼,事先都要先禱告。他認為準孩子聽搖滾樂,卻不可以吃一般的白糖, 根本是本末倒置。言下之意,是有些認為再新教會還不夠嚴謹、不夠敬虔,是一種比較的心態。 萬事皆休的年紀,道格一直慶幸自己有別人可以依靠 伊恩的父親道格退休後,有一點煩惱不知道該拿甚麼來排遣時間,這倒是他沒料到的事。他去過教會想要幫助弱勢青少年,也去參加過現代短篇小說的選修課,但最後都放棄了。他最喜歡碧拿家裡壞掉的東西找他修,這讓他覺得自己多少還算有用。為了照顧三個孫子,碧關節炎瘸了腿,愈來愈做不動了,伊恩也整天忙得焦頭爛額。但對於做家事,道格仍是腦袋空空,幫不上忙,被老婆嫌。他只好牽著老狗在人行道上往前磨蹭,這倒讓他鬆一口氣。唉 ! 他的麻煩就是 : 朋友缺貨。 有一次,幫住在同一條街的那些老外拉天線之後,他就多了一個可以去的地方,常往老外那裏跑。 每個星期三,大女兒會回來幫忙打理家中比較粗重的清潔工作。有一次,她準備了清潔劑要來對付家裡的吊燈。她對兩老說 : 『我上禮拜就看到了,真丟臉 ! 』道格私下對碧說 : 『好奇怪,…本來是妳在罵孩子的,後來,一眨眼,反而是孩子比你還厲害,輪到他們罵你。….我看啊 ! 還有一個階段,我們兩邊是平等的。…她那邊走的是上坡路,我們這邊走的是下坡路。而有一個階段,我們兩邊正好走到齊平的時候。』 他常蹓的老狗死了,他雖早有心理準備,但打擊仍然很大。當他和伊恩幫老狗下葬前,他看到伊恩在禱告,道格趕快跟著垂下頭,只覺得伊恩好像才是他們這家裡的大人,而他自己是小孩子。他一直慶幸有別人可以依靠,指點他甚麼事情該怎麼辦。 生命的陷落 v.s 人生暫停 有一次,伊恩邀請父母參加教會的野餐會。地點是在一棟豪宅內舉行,那是牧師母親的親戚借給他們的場地。當天一大群人當中,伊恩的爸爸道格一眼就可以認出來誰是教友,誰是來賓。教友都是一副寒酸、疲憊、委頓的模樣。來賓穿的比較入時,而且一個個意氣風發。道格聽著其中一個來賓在說他女兒 : 『她賺的錢都還沒我大蕭條時多,卻全都一股腦兒奉獻給這個甚麼災新教會。….教會不就是想要在你身上看能榨出多少油水的嗎?.....我最討厭教會自以為無所不知。我最討厭這一點了。我跟你說啊,一無所知的人,才是真上天堂的人。』結果,這個女兒回說 : 『你看,你這樣說,不就表示你自己也是無所不知的人嗎? 』 那個父親氣得牙癢癢的。 道格穿梭在人群中,現場的氣氛真的是有歡樂的感覺。平心而論,道格覺得這個碧口中的狂熱派教會應該還是呼應到了一些人真正的需求吧 ! 野餐會結束後,道格開車回家的路上,碧開口提到了丹尼。『哎呀! 你看看我們! 日子竟過得跟平常一樣 ! 只是,事情跟以前很不一樣。丹尼走了…..接著,家裡到處是別人的孩子。….我們過的日子變得隨隨便便,變得像二流的,….甚麼都沒有了。但你說妙不妙?我們照樣過得下去。….我們碰到的不是普通的打擊….結果,卻把我們便成了普通人。就是這樣才叫人想不通。我們不是以前那種跟大家不太一樣的人家了。(p243)碧接著說 : 『…..我們變得好沒把握,變得好愛擔心。』 道格知道碧說的是真的,但他一直都很注意不去想它。 退休後的道格,家事幫不上忙,卻常往住在同一條街上的老外那裏跑,那些是中東來這兒修博士學位的,有特別的喜慶節日,他們也會來貝羅德家過節。道格很羨慕這些老外一件事 : 他們可以把住美國的這段日子,想做是他們在讀的故事書或看的電影。是別人在過的日子,不是他們。跟他們混在一起,那種「人生暫停」的感覺,也會滲透到道格身上,他為此心滿意足。 七、八年過去了,伊恩仍沒有獲得寬恕的感覺 三個孩子都比較大了。艾嘉莎十五歲,性子嚴肅,臉色蒼白,勤奮號學。湯瑪斯十二歲,長得很高,姿態優雅,交朋友的興致遠大於做功課。最小的坦芙妮也九歲了,她遊走人間,逢人散發耀眼光華,但萬一惹毛了她,就有的罪受。他們都是聰明靈巧的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很好。這些孩子早就過了需要保母的階段,伊恩卻仍沒有獲得寬恕的感覺。他感覺不到上帝原諒他。 喜歡伊恩的女同事形容伊恩比罰勞役的囚犯還不如。她也覺得伊恩如果不放下孩子們走開,是犯下浪費生命的大罪。有時伊恩會想,過去那個十八歲的他,如果看到日後得自己 : 二十六歲還跟父母住在一起,忙著照顧別人的孩子,迷上晚報漫畫非看不可。 啊! 他一定會說 : 這是怎麼回事 ? 我是怎麼會走到這樣的地步的 ? 有一次,主日早上懺悔的時間,伊恩在心裡想著 : 『我一直在贖罪,贖罪又贖罪,最近,我有的時候會氣上帝怎麼花了那麼久的時間還不原諒我。有好幾次,我覺得自己像在跟斷線的電話講話。講出來的話敲在空空的牆上,沒有一點回應讓我知道有沒有人在聽我講話。』但有時,他又覺得照顧這三個孩子,怎麼能說是懺悔呢 ! 他們三個,為他的人生塗上色彩,注入活力,還有生命。所以當伊恩透過艾力尋找孩子們的親人,他也只把得到的資料藏在抽屜裡。他並不會走開扔下他們不管。但女同事形容伊恩比罰勞役的囚犯還不如的話,仍在伊恩心理佈下了誘惑。 我說的重擔是你要去原諒,原諒你的哥哥嫂嫂 有一次禱告會後,伊恩跟愛米特牧師一起離開。愛米特牧師說 : 『禱告會很像清理櫃子,把櫃子裡拉拉雜雜的東西清掉,必要,但乏味。』那晚,伊恩幾乎是用喊的說,『我在浪費我謹此唯一的人生 ! 我在這世界只活這麼一次,而我沒有好好利用!』愛米特牧師的回答是 『這便是你的人生,….迎向前去,伊恩,把你的重擔看作是賞賜,這是特別要你去做的功課。接受它,迎向它。這才是你僅此唯一的人生。』愛米特牧師的話像是神諭。 另一次的禱告會後,愛米特牧師知道伊恩心理在煎熬,他追上伊恩同行,伊恩雙手插在口袋裡緊緊握拳 說 : 『這就是我的人生,這就是我該得的,….我就該這樣一頭栽進這三個孩子的重擔裡面永遠不得脫身…你說過,要迎向我的重擔 ! 』愛米特牧師說 : 『那幾個孩子沒多久就會長大了。….我說的重擔不是指他們,我說的重擔是原諒。』『好,那還要多久我才會獲得原諒?』『不對不對,我說的重擔是你要去原諒。』伊恩呆呆地看著愛米特牧師,『你要我原諒誰? 』『當然是你哥哥和嫂嫂啊 ! 』(p300) 看到伊恩呆站在那裡,艾米特牧師說 : : 『可以往下走了嗎? 』伊因覺得他每往前走一步,就離一樣很重要的東西又再靠進一步。忽然間,他對動作、對能量、對無限可能的感覺,變得異常敏感,他覺得自己像一支箭,一隻朝上帝射去的箭。如果這真的是他該有的此生,他相信,他終究走的到目的地。 <二>問題討論
Q1:作者用了許多篇幅描述生活中的瑣碎細節,你的感受如何 ? 請你分享最喜歡書中描述的那個場景或片段?試著唸出來給讀書會團體中的夥伴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