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徒叔叔Part III
|
|
< 一>文本:(P303~P446)
人物介紹
碧:貝羅德家的女主人。這家人覺得他們的人生好的不得了,這調子就是她訂下來的。 這過的是甚麼日子 ? 我看他要結婚才好 艾嘉莎十二年級,她首選的大學已經准許她入學。沒多久,她就要離家獨立去了。湯瑪斯十年級,課外活動一大堆,成天在外廝混,很少回家吃晚飯了。坦芙妮十一歲,也常在街上混得有模有樣。 艾嘉莎擔心伊恩,跟兩個小的商量,要幫伊恩找女朋友。他們鎖定的對象是坦芙妮的老師,潘尼頓小姐,她是屬於男生夢寐以求的佳人類型。無奈女方有情,男方無意。伊恩已經不像年輕時,喜歡女人穿有縫線的絲襪。而他在客人面前,堂而皇之地談到上帝,也讓人渾身不對勁。幾個孩子們替伊恩傷心,感覺伊恩卻好像跟不上拍子,他講的笑話打不中笑點,傳教的語言聽的陌生人馬上出現戒備的眼神,他穿的衣服不合時宜,太孩子氣,太素,好像他這人被卡在時光隧道裡面。他們全都愛他,也都替他緊張。 依恩,就算你只用一隻手,當起牧師也比我行 艾米特牧師心臟病發,他正視自己不會長壽,所以想要培養接任人選。他看中伊恩。他希望伊恩開始上牧師的訓練課程。伊恩牽掛著坦芙妮, 坦芙妮高三了,但她的麻煩很多,並且伊恩覺得他應該要聽到全職事奉的呼召。一天,艾米特牧師約伊恩到他家裡吃晚餐,只有他們兩人。他要談一談他的呼召。那晚,牧師講了很多他私人的際遇及想法。原本,他以為他接父親的衣缽當牧師會很得到父親的欣賞,結果,打從他開始真的讀聖經,他父親就不再跟他說話,他的未婚妻也甩了他,全班同學都覺得他這個人腦筋不太正常。『噯 ! 牧師這一行跟別的行業一樣,都要靠嚐試錯誤來學,我住院時,我犯過的錯好像全都重回心頭。』 他剛開始的時候,一心要他牧養的教會找不到一絲缺點。但現在他知道他做的這一切根本前後不一,千瘡百孔,滿是矛盾。他談到禁止會眾喝咖啡、看電視,甚至十一奉獻,他知道他們很多人是一貧如洗,他私心是希望他們不要拿出十分之一來做奉獻。 他也知道大家對教會的許多戒律,是視自己的情況在做修改,視自己的方便去改規定,但他一概裝作沒注意到。因為他發現自己根本就不在乎,年紀愈大,愈覺得這些事變得逗趣,這小小一群人啊,剛開始可能還想要彌補犯過的錯,但久了,就放鬆下來,把贖罪的事一股腦兒全忘了。最愚蠢的是不準吃糖的戒律。其實打從一開始提出這一條戒律,他就知道錯了,只是不知道如何跳出來。而且,糖不是興奮劑,是鎮定劑,它會為你注入身體的活力以及心靈的平靜。艾米特講了一堆自己所犯的錯誤。『哎呀! 依恩,就算你只用一隻手,當起牧師也比我行。』(p346) 他此生最大的呼召 伊恩去接家裡最小的坦坦放學,但早到了,他就在學校附近繞繞,走進一所衛理公會教堂,他在那靜靜坐著,求主給他當牧師呼召的印證。那天他看到的是一對男女的身影框在教堂大門的方格裡,親暱接吻,而那男的,竟然是坦芙妮的男朋友基甸。伊恩不明白這印證要說的是甚麼,也不知道該怎麼跟坦芙妮談這件事。三個孩子裡面,艾嘉莎將她的呆滯、貌不驚人及爭強好勝的個性轉換為沉著自信、耐人尋味。湯瑪斯性子樂天開朗,萬人迷一個,其實,他們兩個是伊恩僅有的朋友,但坦芙妮是最叫他揪心的一個,帶給他的,不外就是笑,還有痛。 有一天,伊恩去接坦芙妮,才知道坦芙妮中午就放學了,伊恩在基甸的家裡接到坦芙妮,只有他們兩個人在屋裡。伊恩也回想起來 : 那一天,露西急忙忙衝回家,上氣不接下氣,又笑又鬧,而他自以為高人一等又自以為是,認為他有義務跟他哥哥說破真相。 他不知道怎麼跟牧師說這一切的印證,他拒絕了艾米特牧師。那晚的禱告會,他跟平常的禱告一樣,心理勾畫這個不停轉動的綠色星球安穩握在上帝掌中,幾個孩子,他的父母,還有伊恩自己,只是幾個全心信賴的小點,落在其他一大堆小點裡面。 一九八八年,伊恩四十歲,碧溘然長逝。沒想到奶奶走了,卻留下這樣一個大洞 一九八八年,伊恩四十歲的那一年六月的一天早上,碧溘然長逝,大家都趕回來奔喪。 碧走後,道格鎮日把自己關在房裡,伊恩變得怔忡孤僻,在家的坦芙妮反而覺得異常孤單。 這幾年奶奶給人的感覺就是愈縮愈小,淡到背景去了。她沒想到奶奶走了,卻留下這樣一個大洞。經過乾旱的季節,草坪整個都枯黃了,家也跟著停擺,沒人打理,整個亂七八糟。沒有碧的第一個感恩節,已經是腫瘤科大夫的艾嘉莎帶著老公回來過感恩節,湯瑪斯則從紐約回來。艾嘉莎發動弟弟妹妹一起大大的整理了房子,然後做了一頓普普通通、正正常常、自家做的感恩節大餐。 星期日早上,伊恩沒有送艾嘉莎去機場,他還是提早跟大家告別,去教會做禮拜了。不高興的艾嘉莎從數落坦芙妮,到數落伊恩,接著開始談到再新教會,他認為伊恩若不是因為再新教會,他擁有的會更多。 『宗教這檔子事就是會害你這樣。把你的世界縮的小小的,框住你。』她談到童年過得好慘,一大堆事情不能做。不可以吃到糖,不可以吃到咖啡因。還有那個聖經夏令營。以及吃飯前一定要先謝飯禱告。但坦芙妮反嗆回去,她覺得信教不僅沒有毀掉她的童年,而且讓她覺得有人愛。 她比起伊恩中意的那一類型,可是天差地遠 艾嘉莎建議坦芙妮找人來打掃家裡的房子。坦芙妮找了房屋清潔公司的麗坦。這女子長的方下巴,全身的骨架又方又大。和男友同居一兩年了,一副滿不在乎、神氣活現的勁兒。麗坦喜歡上伊恩,為了要跟伊恩交往,把她男友給甩了。是強悍的角色。坦芙妮認為應該要提醒麗坦一下,她比起伊恩中意的那一類型,可是天差地遠。但麗坦不在乎,她說幫人整理東西也就會開始瞭解起那個人。她說伊恩的東西好簡單。她對坦芙妮說了很多外人的角度所看到的伊恩。單純、俊朗、清亮的眼睛,講話時很嚴肅,但聽人講話時就會開始笑了。可能是跟他信的教會有關吧 ! 讓坦芙妮驚訝的是伊恩竟然和麗坦講到自己和人上過床的事。麗坦神色自若地說,因為她問伊恩要不要留下來過夜,就提起這件事來啦 ! 一家人去再新教會做禮拜,聽牧師講道的艾嘉莎渾身發顫,激動地拭淚 有一次的長假,艾嘉莎和老公回來度假。答應星期天跟著一起去做禮拜。伊恩非常興奮,也說動了老爸一起去。那天講的主題是驕傲。艾米特牧師說 : 天底下最大的驕傲,莫過乎義人的驕傲。他舉了個例子,上星期,他去探望只來過再新教會一兩次的弟兄,他剛喪偶,那天也是那弟兄和妻子的結婚五十周年紀念日,他們曾經講好,結婚五十周年紀念日這天,要把結婚喜宴當天保存下來的酒拿來喝,這弟兄邀請牧師陪他喝這酒。當牧師講到這兒的時候,坦芙妮屏住呼吸,艾嘉莎的興致也來了。她們想看牧師怎麼回應。牧師喝了,為了愛的緣故,他喝那一杯酒,對別人卻是禮物。不喝,就是驕傲了。原本,他想漱口,免得回家了路上遇到會友,但他想,不喝酒是為自己訂的戒律,目的是排除檔在他和上帝之間的障礙,艾米特牧師說『不行,這只是我和我主之間的事。所以,我一路在街上走,嘴裡滿是酒氣,但是心情十分愉快。』艾嘉莎笑了起來,沒有聲音,白皙的臉龐泛起紅暈,肌肉不斷抽動,渾身發顫,並且一直拿著面紙揩眼睛。 雖經多事,未長一智。但伊恩要結婚了。貝羅德家喜慶節日的餐桌,法式冷盤再度現身 艾嘉莎還在急著伊恩的婚事,她質問伊恩,到底要過多久才要開始過自己的人生。 伊恩的回答出大家意料之外,特別是坦芙妮的下巴要掉下來了,伊恩要跟那個和他天差地遠的麗坦結婚了。在伊恩的眼裡,麗坦是婀娜多姿,像舞者那樣,而且,她給人一種很坦白的感覺,他從沒見過像她那樣的人。有一次,懷孕的麗坦還不足月卻出血,伊恩一路上心裡面不斷的為麗坦祈禱,他要把麗坦牢牢地、用力的、使出他全身力氣的,拼命釘在這星球上。 有一天晚上,伊恩和麗坦在玩拼字遊戲,伊恩忽然站起來,走向掛在鋼琴上方的露西照片。他想要把露西看得更清楚一點,想知道露西在他的人生有何意義。但最後還是把照片掛回去,嘆了口氣 : 『雖經多事,未長一智。』。婚後的麗坦在第一次的聖誕大餐上,稍微改變了一點貝羅德家的傳統,但更重要的是恢復了法式冷盤,道格滿意,老鄰居喬丹太太驚呼,『麗坦啊 ! 伊恩他媽媽天上有靈若看到妳做的這些,準會高興死了。』那天,艾嘉莎及湯瑪斯吃著這些消失好久的食物,回憶著小時候的情景,當然,那些記憶也是繞著伊恩在轉的。 每一年的每一天,都有人在改變別人的一生,幹嘛這樣大驚小怪 ! 四十二歲的伊恩當了爸爸了,他抱著小傢伙讓等在客廳的親戚朋友看。當他走下樓梯時,對這一切,忽然有似曾相識之感。好像看到丹尼當年捧著他的第一個孩子在跟大家獻寶。忽然又像看到丹尼在介紹露西,說露西是改變丹尼一生的女人。他好像看到露西頭一歪,笑了起來,她很可能會說,這是稀鬆平常的事嘛 ! 『每一年的每一天,都有人在改變別人的一生,幹嘛這樣大驚小怪 ! 』 <二> 提問
1.艾米勒牧師約伊恩到他家晚餐,那晚,艾米勒牧師說了很多他個人的事及教會的牧養。你還記的他們談了那些事情嗎 ? 那些又讓你印象深刻 ? 為什麼 ? 4.安.泰勒以非教徒的作者身份,試圖以「伊恩」一角探討一個人走進教會後,想贖罪、得到救贖的過程;而艾嘉莎,則是一個從小被叔叔(伊恩)帶進教會成長的小女孩,反叛、質疑著叔叔的信仰。請讀書會夥伴分工從書中找出相關的描述及頁數,並做時間排序後,試 討論與整理兩人不同心路歷程的脈絡、原因與所帶出來的行動為何?
5.伊恩跟麗坦結婚,大出坦芙妮所料。 伊恩為什麼做這樣的選擇 ? 他是如何從教會的白雪公 主走到麗坦的 ? 作者為什麼做這樣的安排 ? <三> 結語 這原本應該是一個悲傷的故事,對一個家庭來說,接二連三的死亡,是一 個悲劇。而且死者還留下三個幼小的孩子。這原本會是一個弱勢的隔代教養的故事。但故事的關鍵人物伊恩的贖罪,讓整個故事有了不一樣的發展。 伊恩的贖罪 伊恩的贖罪,把散落一地的生命碎片,重新完整的補了起來,讓這個家可以如常地過日子,讓安.泰勒可以從書寫家庭及日常生活中的點滴與瑣碎,來看到每一個生命平穩地前進。 這些瑣碎的故事,尋常的家庭生活,和他們所遭遇的悲劇,有著極大的反差,有如天壤之別。但如同書中碧所談到的感慨。『噯呀! 妳看看我們,日子竟然過得跟平常一樣。』照常逛街買衣服,照常會餓,照常跟電視上的笑話一起笑。她說 : 『我們碰到的不是普通的打擊,結果,卻把我們便成了普通人。』這是曾經認為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都幸福完美的碧所發出的感慨。真的如碧所說,她們碰到的不是普通的打擊,她和道格都清楚,看似平常的日子,許多事情都不一樣了。 無怪乎道格羨慕住在同一條街上的中東老外們,他們可以把住美國的這段日子,想做是他們在讀的故事書或看的電影,他們可以讓他們的「人生暫停」。道格夫婦面對的卻是喪子的重大傷痛,而他們的人生仍要繼續,一天一天地過下去。但伊恩一個贖罪的決定,讓一切都有了不同。伊恩的一切,都從頭來過,從最低最低的地方開始,這是他生命的一個新的機會。因著這個決定,神也託住了這個家庭,讓他們可以過平常的生活。這個平常的日子裏面,有著無血緣關係的親情、有失落,也有恩典。 對一個十八歲還在讀大學的孩子,贖罪,這是多麼沉重的選項。光是這兩個字就嚇死人了。但對伊恩的情況,贖罪,卻是人性中之必要。我不禁要感謝,幸好有信仰,可以給伊恩一個機會。當然,伊恩的贖罪,不是只停留在認罪,或祈求神的原諒。也不是在他變得正經八百,出席主日、參加禱告會、遵守教會的戒律。而是在他得到一個機會,他擔負起扶養三個孩子的責任,在尋常的生活中堅心的倚靠神。而他的變得正經八百,出席主日、參加禱告會、遵守教會的戒律等等,都只是自然出現的結果,我相信對伊恩來說,這些都是不費力的,這是生命沒有經過最谷底的人所無法體會的。或許,這也是伊恩的信仰,跟艾嘉莎的信仰經歷如此不同的原因。 艾嘉莎的信仰經歷 艾嘉莎的信仰經歷,也是一種典型。這個個性倔強理性的女孩,她對信仰的質疑,也反應了許多非基督徒信仰的觀點,或者基督信仰的家庭中,孩子對信仰的不解與叛逆。而艾米特牧師在邀伊恩吃飯的那晚所坦述的自己許多教導上的錯誤,不也反應了基督教界許多信仰教導上的問題 –律法式的教導與 強烈的世俗二分,所以不吃糖的戒律,是要信徒隨時保持警醒。 但牧人到底該怎麼帶領羊群呢 ? 到底該怎麼讓羊群知道耶穌為你我的生命所做的犧牲,就是一種人性的救贖。而人性,真的需要盼望,需要這樣極大極超越的愛。苦難,有許多種形式,而形式之一,就是人性需要被救贖。信仰的可貴,在於它跟人性碰觸後所激起的生命火花,或者是靈性的開啟。伊恩心裡清楚,但他說不出來,他只知道艾嘉莎在天路歷程的過渡階段。面對艾嘉莎強烈的信仰質疑,擔心她會影響兩個小的,卻也不知道怎麼回應,只能讓她不去教會。 伊恩和耶穌已經發展出私人的情誼,再單調、再感傷的主日學畫像,也會在他心裡勾起一絲漣漪。信仰,也需要生命的經歷及經歷後對人性的寬容。而沒有生命經歷的信仰,容易落入律法和虛偽,容易沒有生命的氣息。 艾米特牧師知道弟兄姊妹會視自己的情況修改戒律,他根本就不在乎,他發現他年紀愈大,這些事情就全都變得逗趣。或許,律法式的教導也是有必要的,只是年紀愈大,艾米特牧師對弟兄姊妹的人性寬容也就愈多。當艾嘉莎聽到牧師因為愛的緣故,他陪一位剛喪偶的弟兄喝酒,她激動的拭淚。從艾嘉莎的身上,我們也看到,儘管她一路對信仰強烈的質疑,但在包容和愛中長大的孩子,她並沒有離開信仰,當生命的故事觸動到她的心,她仍是如此的柔軟如此容易動容。 伊恩的婚事 選擇贖罪的伊恩,他的人生被徹底的改變。他放棄了大學,女朋友飛了,他也付上自己的青春歲月與心力。曾經,他對牧師抱怨自己的人生就該這樣一頭栽進這三個孩子的重擔裡面永遠不得脫身嗎 ? 牧師扔出一枚炸彈 : 『你的重擔不是孩子,是原諒。』牧師說 : 伊恩的重擔不是得到原諒,而是要去原諒,原諒他的哥哥嫂嫂。這對身為基督徒,似乎常講饒恕、赦罪的我們來說,也是當頭棒喝的一個提醒。是啊 ! 我們講饒恕,要饒恕傷害我們的人。因為如此,我們才能從苦毒的枷鎖中得釋放。而贖罪,似乎是取得原諒,但如果我們不能原諒自己,也原諒我們所虧欠的人,贖罪似乎沒有盡頭,看不到盼望,也難免久了產生怨懟。安.泰勒透過筆下牧師的這段當頭棒喝的話,似乎比我們更透徹了信仰的深義。 在伊恩的婚事上, 幾個孩子關心的不得了。他們都很為伊恩的未來擔心,急著幫他找女朋友。但聖徒叔叔伊恩卻好像跟不上拍子,好像他這人被卡在時光隧道裡面。幾個孩子全都愛他,也都替他緊張。伊恩自己也曾做過不少白日夢,找他教會的白雪公主 – 金髮漂亮、專心敬虔、全心事奉的女生。他們交往的過程循規蹈矩,一絲不苟。 但讓坦芙妮掉下巴的是,伊恩叔叔結婚的對象竟是坦芙妮認為最不可能,跟伊恩天差地遠的麗坦。一個天不怕地不怕,一副不在乎的模樣,硬闖露天音樂會、喝酒、為了伊恩甩掉同居兩年男友的女人。伊恩好喜歡麗坦的坦白。作者安排了這樣的結局,讓我們好像有些失望,卻又看到一個有血有肉的中年男人,再度為自己的人生做了一個選項,按著他的誠實,以及他所欣賞的坦白,而非別人對他形象的框架或期望。 伊恩的選項,是不是也呼應艾米特牧師在牧養羊群以及信仰的生命歷程中,所得到的領悟。聖和俗不是對立、不是一刀兩切。真正的信仰是要在喧囂凡塵中認出耶穌基督。在生命中活出誠實和愛。讓上帝在人性的軟弱中幫助我們朝向救贖的自我邁進。 是誰在改變別人、是誰被改變? 從丹尼娶了帶著兩個孩子,腹中又懷了一個孩子的露西進入貝羅德家開始,丹尼可以說是露西生命中的恩人,但劇烈的改變也在這個家庭人物之間交織。丹尼、露西陸續自殺,原本無憂無慮、年僅十八的伊恩也做了贖罪的決定,他擔起了撫養哥哥嫂嫂遺留下來的三個孩子的責任。這樣的決定,也大大改變了伊恩的一生。二十四個年頭過去,孩子們都長大離家了。四十二歲的伊恩也變得蒼白蕭索,讓孩子們心疼。 結婚後的伊恩,當他抱著自己的孩子走向眾人,他忽然有似曾相識之感湧現,他終於明白丹尼、露西在他生命中的意義。不再只有愧疚、懷疑以及煎熬。在撫養這三個孩子的漫長歲月,伊恩可以更清楚地去看丹尼、露西,並且明白他此生的呼召。他像是看到露西把頭輕輕一歪,笑著說,『每一年的每一天,都有人在改變別人的一生,幹嘛這樣大驚小怪 ! 』 這個故事,從街上最美滿的貝羅德家,以及這家人的傳統,喜慶節日總少不了拿手私房菜:法式冷盤開始。因著不幸的悲劇,貝德羅家一夕變味,再也沒有法式冷盤了。當結尾,法式冷盤再度端上貝德羅家的餐桌,我們知道生命的碎片,已經再度縫合。生命可以重新來過。在每一年的每一天,都有人在改變別人的一生。在那看似尋常的日子當中,生命的奇蹟正在一點一滴形成。 安.泰勒是非基督徒,但她卻以重生基督徒為主題,描述人生命的改變。看完這沒有太多愛恨情仇,戲劇性張力的小說,她用了許多篇幅,描述家庭尋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但她的力道在回溫,你好像跟著她穿越時光之廊,在歲月的流逝以及尋常生活的點滴累積之間,原本該在驚滔駭浪中的生命,卻因著一個贖罪的決定而一個個平穩向前。更令人驚訝的是,一個非基督徒作家,她卻在這主題當中,描述出許多身為基督徒才能體會的情節或場景。更拋出許多值得基督徒省思的議題。她幫我們打開了一扇窗,一個在信仰上的新視野,讓人不得不佩服她真的功力深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