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歌謠

 

陳韻琳

   
   


  在漢人大量移入之前,台灣本係原住民社會,昔日不論是居住於 西部沿海平原的平埔各族或生活在中部山區及東部的山地原住民族群 ,歌舞音樂與其日常生活是習習相關的,從工作居家生活到祭典禮儀 皆有歌舞的呈現,故歌謠不僅是娛樂、抒情而已,更有宗教、社會等 功能。由歌謠的名稱,如耕農歌、狩獵歌、捕魚歌、祈禱小米豐收歌 、戰歌、驅魔歌等,可略窺原住民社會中的不同層面。

  至於情歌,在部份原住民社會中更有男女婚訂的功能。

  由於台灣原住民只有語言而無文字,因此歌謠除上述功能外,更 是傳承歷史記憶的工具,像祖靈歌、傳說歌等均屬之。

  不過隨著漢人移民的進入台灣,西部地區快速的「水田化」,以 漁獵、旱耕為主要生活形態的原住民部落,隨著生活空間的日漸消逝 ,平埔族被稱為「消失的族群」,而山地原住民社會面對強勢的外來 文化,也逐漸改變其風貌,其歌謠音樂自然隨之蛻變。

  十九世紀西洋傳教士所帶來的教會音樂,使今日原住音樂中多了 聖樂歌詠的部份。半世紀的日本殖民統治使日本文化深入原住民社會 ,其影響自不待言,由有些阿美族民歌中漢族小調及日本小調風格可 見一般。

  《原住民歌謠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