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聖誕節慶影片的主題變貌與信仰再思

劉鎮歐

 

  時近歲末,台灣在全球商業行銷與消費資本主義的積極運作下,聖誕節慶的歡娛採購氣氛正在逐漸漫延擴散中;已從往年寄送聖誕賀片、聆聽聖誕詩歌,到近十年來裝飾聖誕樹、大啖聖誕特餐、趕赴午夜聖誕舞會;好似我們的聖誕節什麼都不缺,滿溢歡樂與熱鬧的節慶氛圍。

  近幾十年來,好萊塢電影文化工業——「全球製夢工廠」——憑其龐大的資金運作、精巧的行銷包裝、以及技術精良的電影人才,已在基督教國家營造全年黃金檔期的聖誕節慶影片欣賞熱潮,成為聖誕消費文化傳統的一部分;並且,亦在非基督教國家透過影片行銷與文化滲透,巧妙地將本屬上帝的神聖節日(holy day)轉化為由瑪門堆築的歡娛節日(holiday)。

  就柏克(Kenneth Burke)戲劇理論的觀點而言,人們的行為可視為一連串的社會戲劇;人們在所生存的舞台上扮演著各式的人生角色,而語言就是用來回應所面對的情境。

  若將電影視為一種語藝作品,它是人類將思考、行動符碼化的結果。電影創作者將所觀察到的社會生活百態、體驗到的人生經歷、以及思考到的信仰哲理經由攝影機轉化成為電影,呈現出與當代社會息息相關的人生戲劇;然而電影基於大眾媒介所具有的特色,在經由現代文化工業大量複製之後,業已無聲地侵入人們社會生活當中,緣起於社會的電影反過來又再度影響社會。

  但是,電影與其它大眾媒介不同的是,它能以富涵故事性的方式呈現它的「符號真實」(symbolic reality);以揉合畫面和聲音的語言,緩緩訴說人們心中夢境的故事,使觀眾在不知不覺中更容易接受它所傳遞的訊息(註一)。因此,觀察好萊塢聖誕節慶影片的主題內涵變遷,可以相當程度地理解當代社會的文化變貌與心靈重塑歷程,作為我們信仰思考上的反省基點。

  綜觀近二十年來聖誕節慶影片的故事內容,早已逸離宗教節慶內涵——耶穌降世以救世人——的呈現,轉為聖誕童話的重塑、聖誕老人故事的宣揚與傳承、聖誕節慶精神的再發掘、聖誕採購的喧鬧歡娛、以及家庭團聚與親情溝通等情節,重要的影片主題內涵大致可分為下述幾點(註二):


1.聖誕老人神話的重塑
  因襲現代社會價值世俗化和理性工具化的精神主導之下,人們普遍持有一種誇大的信念:認為全部現實從原則而論,都能夠為人類心靈所理解,世界上不存在任何必然發生的神祕而難以理解的事物。

  所以,自許為現代人類是漠視宗教信仰和去除神話魔障,以高揚的實証精神眼光去看待聖誕老人;於是,聖誕老人便消失無蹤,也就喪失聖誕節分贈親友禮物的動機與歡樂(特別是小朋友的聖誕禮物,幾乎已成為聖誕節存在的主因)。因此,大多數的聖誕節慶影片,便致力於恢復人的想像創造力,不以眼見為憑,以充滿童稚的眼光重塑聖誕老人的神話;

  例如在《聖誕快樂又瘋狂》中女精靈對男主角史考特說道:「大部分成人都不相信神奇的事物,那只是因為??(嘆息聲)成年後就不再相信了!」史考特辯白說道:「我看到了,但我並不相信。」女精靈接著說道:「你搞混重點了;看見不表示相信,相信才會使你看見。小孩子不必親眼看見這裡的一切(意指地處北極的聖誕老人住處、騰空飛翔的馴鹿、製作各式精美禮物的小精靈),才會相信這裡是真實的;他們只是??相信而已。」因為,聖誕老人神話象徵人類內心的童稚,一個不以眼見為信,充滿象徵創造力的生命泉源。


2.聖誕老人神話的宣揚與傳承
  誠如神話學研究學者坎伯(Joseph Campbell)所言:「神話不是來自於理念的體系,而是來自於生活的體系。」因此,神話的傳承必須根植於人們信念的生活實踐;所以,另有一類的聖誕節慶影片則著力於聖誕老人神話的宣揚與傳承。

  不論是《聖誕驚魂夜》所說聖誕老人的神力會隨時間消逝而衰滅,因而亟需尋找一位繼承人;又如《緊急召集令》所言三百年一任的聖誕老人傳承規定;或是《聖誕老人》所提及的神話預言:自己沒有小孩,卻熱愛全世界的小孩,願意為他們帶來禮物和歡笑,將被選為聖誕老人。從這些影片中都可以看到所被選立的聖誕老人,都具備有童稚之心願意相信並傳揚聖誕老人的神話,能夠洞燭人心了解人們的需要(當然,最重要的是小朋友所要的心愛禮物),並且具有助人為樂的意願,並進而發揚聖誕精神 ——給予並帶來歡樂。


3.聖誕禮物採購的喧鬧和歡娛
  好萊塢「全球製夢工廠」傳銷聖誕老人神話的影片,除了反映現代社會遽變下人們旳文化價值與心靈需要之外,其最大的賣點便是刺激購買各式禮物的消費慾望,最好能夠製造有如《一路響叮噹》影片瘋狂採購炫風俠的狂潮,到時可能就會出現像《聖誕老人》影片中畢吉玩具公司總裁一樣貪婪無度的資本家,以傲慢的口吻說道:「畢吉知道怎麼抓住大眾之心;大眾要的不是真實,而是夢想??人們不希望等上一年,才看到渴望的成果。我們就在3月25日上市新產品,並將該日稱為“第二聖誕節”。聖誕老人將會完蛋,我將接掌聖誕節。」

  那麼,聖誕老人可斯的喟嘆,將會惡夢成真:人們不再乎送禮物是能看到朋友眼中歡樂的眼神,它再也不像是個聖誕節;也許,畢吉比我還聰明,我只個老傻瓜。


4.聖誕精神的再發掘
  除了大多數聖誕節慶影片所強調聖誕精神是給予與歡樂之外;近年來,另有一些僅以聖誕節為故事發展背景的影片,試圖強調生活在受消費慾望操控、人際關係疏離且互動工具化的社會之下,人心受創且喪失人生信念或信仰的心靈渴求;

  例如《天堂有難》所展示對犯錯之人的寬容與互愛精神,《小鬼當家》中所企求的家庭和睦相處與親情溝通,《34街的奇蹟》對信念堅持與情感信賴的永恆保証,以及《天使保鑣》恢復對上帝信心和保有盼望的禱告能力等等。

  對於這些現代人們各項心靈、情感、以及信仰需要的滿足,《天使保鑣》男主角畢牧師在聖誕主日講道,應有啟聵人心的功效:上帝並沒有保証事事完美,但我們在世上會追求完美,可能是工作、教會聖工、社區事務、或是家庭與夫妻關係;因而,時常忘記上帝賜給我們二件秘密的武器:信心和愛。信心就是希望,愛卻是完全的付出。當前途歧嶇難行時,就讓上帝引導,要滿懷希望、信心與愛,迎接充滿挑戰的明天。

  綜合柏克的戲劇理論與好萊塢聖誕節慶影片的主題內涵分析,再加上八0年代以降全球的宗教復興與新興宗教熱潮的社會觀察,可以確認一個人心與社會真實:世俗化與理性化的現代社會機制已無法安頓人心;在人類的經驗世界之內,存在著超驗的表徵與渴求。

  特別是在這幾年,「天使」已成為西方神學、電影、藝術書市上重要的討論議題,相關的著作、詩集、影片,以及畫冊不斷地推陳出新,可作為最佳人心向背的佐証。但是,在這一波人心乾渴且企盼甘霖的熱潮中,可以看到人放棄邏輯理性思惟之後,有日漸走向強調個人主觀直覺的情感與超自然體驗的偏差,並非著重於思考重新恢復人一神之間主體互動關係(intersubjective relationship)(註三);這是令人憂心的發展趨勢。

  因此,如何在慶祝耶穌降生以救世人的節慶季節裡,在世人日漸乾渴枯槁的心田中,種下「信、望、愛」的種子,應成為我們基督徒的信仰再思;世紀之初,德國哲學家舍勒 (M.Scheler)的話可作為此種反省呼籲的心聲:

  現代文明對其自身和信條的懷疑,才剛剛開始輕微地震動;但渴望解救的呼聲將愈來愈響亮,言辭愈來愈懇切。它對曾一度祈禱懇求過,開始時渾身是膽追求過的東西,大失所望。一種新的贖罪悔過的意識在它的心底萌發。讓那條悄悄在教會中深深流淌的信仰和愛的河流,從心靈中奔騰而出,流進一個亟需信仰和愛來滋潤的世界—— 世界已經在渴望愛的甘露——它的需求從來沒有這樣迫切。
 

註釋:

  張玉佩,《九0年代初期台灣電影的社會文化意涵∼以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為分析對象》,頁245~249。
  因影帶收集來源與時間的限制,僅以近二十年來較為人知且廣受歡迎的影片作為分析參考,計有《聖誕驚魂夜》(Ernest Saves Christmas)、《聖誕老人》(Santa Clause) 《聖誕快樂》(One Magic Christmas)、《天堂有難》(Trapped in Paradise)、《34街的奇蹟》(Miracle on 34th Street)、《聖誕快樂又瘋狂》(The Santa Clause)、《小鬼當家》(Home Alone)、《一路響叮噹》(Jingle All The Way)、《天使保鑣》(The Preacher's Wife)、《緊急召集令》(In The Nick Of Time)等影片。
  以本文所討論的聖誕節慶影片而言,只有《天使保鑣》一片作深度的人神互動關係探索,其餘各影片不是漠視不提,就是如同《聖誕快樂》女主角吉妮的看法一般無奈:有時候,我想上帝或許走了;忘記祂所許下的諾言。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