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About "About a Boy"    留言時間/Wed Oct 5 17:02:12 2005
 

About "About a Boy"

文/knopfler


  "There's a point for every story, and there's a story for every point."

  這是前世界演講冠軍David Brooks在今年春天造訪國際英語演講會台灣分區時給的一個workshop中講的,也是我記得最清楚的一句話。

  今天第三次看完電影《非關男孩》後,我忍不住想拿這段話的前半段來檢驗這部作品──「點」在那裡?

  呃…也許對許多人來說,那個「點」再明顯不過了,就是Jon Bon Jovi說的「No man is an island」,每個人都需要幾個「備胎」來幫助自己度過人生一些困境。

  我大致同意以上的說法──只除了這句其實是十七世紀英國詩人John Donne說的,也就是片頭機智問答節目中的第一個答案,你不得不佩服Nick Hornby對反諷技巧純熟的掌握──但是我不知道其他人有沒有跟我一樣的感覺,就是其實男主角原本的生活棒透了!

-----------------------------------------------------------------------------------

  多年來閱讀、欣賞各個國家的文學、電影以來,我發現一個社會的傳統真的會從根本處去影響一個創作者的出發點──就以《非關男孩》一書(一片)來說,大致上作品所想傳達的溫情主義宗旨是不容易反對的,但看在像我這樣的台灣人眼中,可能未必有那麼地發瞶振聾。

  我大膽把世界切為兩半,以家庭扮演的角色為區別。右邊這一半是家庭觀念很重的如亞洲各國,以及每個人都有四個以上叫做保羅的表哥的義大利及南美國家,如果再鬆散一點定義,也許還包括以白人清教徒家族為主的美國新英格蘭區在內;左半邊則是充滿自由主義思想的(或說較為冷感的)北歐諸國(包含英國)以及美西的自由主義者。

  這兩大陣營來看《非關男孩》只怕會有相當不同的感受。而住在右邊的我只怕跟許多嚮往左半邊生活的人有同樣的看法:如果能像男主角那樣擁有那樣精緻的寓所以及完全屬於自己的空間,其實也不賴──好吧,其實棒透了!

  我們可以合理假設Nick Hornby所關切的環境(或他自己所處在的環境)對於人際關係的態度顯然是疏離的,而這本書在英國的暢銷顯然也顯示了這樣的環境在英國算是滿普及的。但對於每年端午中秋春節回家報到是基本、初一十五打電話是普通的台灣人來說,這樣的scenario實在很難令人共鳴──對我來說甚至是the other way around。

-----------------------------------------------------------------------------------

  我曾經跟一個友人說過,我基本上是個喜歡孤獨的人,雖然不至於像梭羅那樣躲到深山的湖邊自己隱居幾年:
    ──其實梭羅也有作弊,他有拿朋友的接濟
    ──而且我也不可能放棄街角的燒臘店去山上隱居
  但是我有自信可以週複一週的每個週末都在家看書,不用出門。這固然是我現在有室友也有同事的關係,不過我大膽推測即使我最終到了美國,無親無故,我應該也能連續撐上幾個月不用和朋友hang out吧!搞不好還可以因此加速完成我的《追憶似水年華》大計畫(註一)也說不定。

  關鍵在於人性。

  人總是在追求自己所沒有的東西。有了家庭朋友,就追求孤獨。長期處於孤獨,就渴望家庭朋友。我倒不是說這樣犯了啥樣騎牆派的罪孽,只不過當看到有人參不破,硬要待在──或宣稱要待在光譜的任何一端時,我總會感到惋惜。

  前面說過我很熱愛孤獨,但是我也計算過,大致上如果所有變因都控制好,我每隔三個月還是要出去跟朋友做個沒有意義的hangout之類的活動。原因無他,沒有任何事情或感受是永恆的,這一刻孤獨是無限美好,下一刻你可能想狂奔到馬路上找人喝咖啡。

  對我來說,問題在於似乎所有的人都自己為光譜的某一端是好的,似乎宣稱自己堅持某個觀念就能受到那個觀念榮耀似的。

-----------------------------------------------------------------------------------

  我也到了那個年紀。

  那個同學紛紛開始舉行婚禮敲詐你一筆紅包費的年紀。

  那個一群疏於聯絡的同學在婚禮上同桌想不出要聊啥時,一定會被問:「那你呢?什麼時候有好消息?」的年紀。

  我是有點反動沒錯,但即使不像我這樣反動的人,每次參加婚禮都被人這樣問應該也會火大吧!難道活著就一定得有好消息?或者,結婚一定是好消息?

  和這個比起來,更可怕的景象是每個人口徑一致的稱讚別人的小好「很可愛」的這個社會風俗──那個小孩長的不可愛?

  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從假裝對小孩子有好感的偽裝中掙脫出來,承認我自己痛恨小孩子──特別是像我小時後一樣自作聰明的小孩子,即使他以後長大可能會跟我一樣喜歡思考也不例外。雖然我大學曾經是社會服務團的中監幹部,但每次出隊我總搶著當生活管理長──因為扮黑臉斥責該死的小孩對我來說,要比裝瘋賣傻取悅兒童要來得有道理多了。

  我一直很同意電影《聖戰奇兵》中,當亨利被印第安那質問為何在他小時都不關心他的時候,回答的那句話:

  「就在我覺得你正要開始變得有趣時,你就離開了。」

  Exactly!!

  我很難想像無法溝通的談話對象能夠給自己什麼樣的心智衝擊──除了讓自己了解無理取鬧的無遠弗屆外!

  家庭、朋友亦然,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脫離得了「Too much of a good thing could be bad」這句箴言的「詛咒」。這也是為何英文中有一個名詞叫做「retreat」,意思是指一個人獨自前往一個沒有任何人可以與他溝通的地方單獨冷靜思考人生。

  對美國人來說,「retreat」是幾年一次的大事,回來可以跟那些bobo族友人大肆討論炫燿的大事;對法國人來說,這是每年夏天休八個禮拜假獨自到法南旅行時必然要做、沒啥好說的例行功課。

  不管是那一種,都說明了在人生中,適當的調和是有必要的。政客也許得不斷抓住一個教條努力抨擊對手,教師也許多不斷強調某些基本道德觀以避免血氣方剛的學生犯下無可挽回的錯誤。

  但對成人來說,必得有那麼一種勇氣,一種去面對各種可能性的勇氣。

-----------------------------------------------------------------------------------

  所以,我們又回到了《非關男孩》中的場景,男主角很開心的發現自己不再活在一個孤島,而是活在群島中的一個孤島上。

  我沒意見,不過那個公寓可不可以廉價讓售給我?


註一:《追憶似水年華》大計畫也,以比詩人羅智城更短的時間(註二)讀完普魯斯特這部曠世鉅作也。
註二:好吧!羅大詩人花了十幾年才看完,要擊敗他應該不難。

[2004/05/16]

knopfler的個人網站:http://www.knopfler.idv.ms
knopfler的攝影網站:http://www.pbase.com/knopfler


     回心靈小憩首頁   我要回應


 

下一頁   上一頁   最末頁

編號 時間 作者 標題
68Oct 5knopflerAbout "About a Boy"
67Sep 1銀色快手莫言的隨筆集《北京秋天下午的我》
66Aug 7銀色快手死與生以及永眠
65Jul 5夏樹樂界人生
64Jun 10果子離《一座孤讀的島嶼》— 生命因孤讀而不孤獨
63May 3夏樹唐吉訶德的妹妹
62Apr 6夏樹這個老人和那個老人
61Mar 22朱旭彬殺人影片—慘白的再現,艱難的對話
60Jan 17chengi《非常音樂分享》阿淘/水路
59Nov 19容顏變與不變之間—海上鋼琴師
58Oct 28容顏淡淡的哀愁與人生的無奈--我看《戀戀三季》
57Oct 9百色威尼斯之死—從《古都》看朱天心「看不見的城市」
56Sep 17百色藥與香水──淺談魯迅作品中的「喫」
55Aug 26星月光《油麻菜籽》中的女性意識與性別差異(下)
54Aug 3星月光《油麻菜籽》中的女性意識與性別差異(上)
53Jun 8天使生活的溫度
52May 17天使給我親愛的讀者
51Jan 24夾心寶兒【漫步紅塵】大衣
50Dec 27夾心寶兒我的輕度憂鬱
49Dec 8路仁抽屜裡的秘密

下一頁   上一頁   最末頁

版主管理功能 (只有板主才能留言)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