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小憩網站最新主題企畫
《網路廣播》專訪導演鴻鴻談《浮士德》
《文學與音樂中的浮士德》
《議題電影》電影中的愛情主題

歡迎您的光臨與指教!

 
本期精選
【即興聆樂】聖桑《管風琴》交響曲之錄音藝術與音樂賞析的問題
文/蘇友瑞

  這幾天一直在欣賞新天新地唱片行新進的唱片,徹底開啟了2006年之後錄音藝術承載音樂欣賞的極致美感體驗。這些美感容後再述,其中一片 CYPRES CYP7610 的聖桑《管風琴》交響曲因為是較知名的大眾曲目,先提出來進行音樂欣賞的特殊問題與討論。

  這張唱片的介紹與相關資料請按此

  其中第一首樂曲是比利時音樂家雍根的管風琴協奏曲,同是充分發揮音色藝術的偉大音樂;只是一般人對該音樂很不熟悉,以後再詳述。

  市面上很多發燒唱片都標榜這首《管風琴》交響曲,很重要的問題是:錄音正確嗎?評價本曲目之唱片錄音是否正確,有以下兩個角度:

第一標準:弦樂完全相同音高產生的『重量感』

  《管風琴》交響曲第二樂章一開始便有獨特的音色設計:從慢板的速度開始,管風琴由一個音增加成四個音;分別是和諧的三度和聲與五度和聲,帶出兩部小提琴、中提琴與大提琴完全相同音高的主旋律。管風琴隨之出現不和諧音程的伴奏,並呈現呼應主旋律的對位旋律。

  很明顯的,管風琴是『伴奏』,不是『主奏』;管風琴的和聲是『嘈雜』的(因為不和諧音程),不像弦樂部主旋律是完全相同音高的大合奏那麼『純淨』;而且弦樂四部是完全相同的音高,會共鳴出非常強烈的『重量感』。所以管風琴的音質音色聽起來將比不上主旋律的弦樂聲有那麼強的『重量感』,而且這一段是最明顯的範例。

  像 CBS 或 RCA(包括LIVING STEREO)的錄音方式,弦樂聲部在音質上加料而有過度的『重量感』,結果造成這一段音樂的重量感與其他樂章幾無明顯差異,當然在音樂欣賞上便無法感受到聖桑精心寫作的音色藝術。這己經不是樂團水準的問題,而是錄音方式的問題,更是足以毀滅音樂欣賞的嚴重偏差問題。

  而 DG 與 DECCA 的錄音,過度依賴多聲部後製的情況下更為嚴重;幾乎只聽得到第一小提琴,完全切割相同音高的音響融合效果,徹徹底底破壞了合奏音色產生的重量感。而其他各種標榜發燒錄音的唱片,更是糟糕地一塌糊塗;若說卡拉揚那張DG唱片之錄音是『離麥克風很近的手風琴』交響曲之代表,很多發燒錄音其實都只是在比誰的『手風琴』比較大隻而己。

第二標準:管風琴的低音夠低嗎?

  一直以來,這首曲目最容易買到的正確錄音,是 EMI FRANCE 的馬替農與ORTF之聖桑交響曲全集。好消息是現在可以買到的紅與黑系列,音質音色皆有一定水準而且不會有低價唱片令人不悅的『躁』感,是便宜貨中最高錄音藝術的典範級唱片。

  可是,老錄音終究是老錄音,超低頻就是不夠真實、不夠下沈,連帶超低音的抑揚頓挫之音樂要素跟著不足了。原本我聽馬替農版己經很滿意,結果聽到上述那張 CYPRES 唱片才大嘆一聲:錄音技術終究是科學,舊不如新;兩者一比,70年代的老錄音之超低頻遠遠輸了一截,老還真的要認老。不要以為是 EMI FRANCE 不夠好,它遠比市面上一大堆標榜發燒的唱片還要更低更沈更猛,只是這次運氣不好遇到了現代的錄音藝術。

  因此,如果想要見識真正的錄音藝術,基於『通俗曲目』才容易分辨好壞,那我會推薦這張唱片。不過,個人是認為 CYPRES 的錄音藝術還是明顯比不上 TIMPANI、SKARBO、SOLSTICE/FY 等超級錄音藝術高手。若是純粹追求最頂級的錄音藝術,這張會比不上2005(大約)之後的上述三家高手。但如果是2002(也是大約)之前的錄音,那就好玩了,這三大高手的老錄音(不過是老了四、五年而己)不見得贏得了這張唱片呢!對於這些忠實於錄音藝術的唱片公司,真的是新錄音幾乎就保障比舊錄音來的好!

  有一個非常容易辨識低音是否夠真實的判準,我反而建議不要聽管風琴;因為習慣加料錄音或音響之後,何謂正確的管風琴低頻實在太難討論。我建議的判準仍然是回歸聖桑的音色藝術旨趣:

  第一樂章一開始,緩慢的旋律應答後,出現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的『撥弦』合奏;能不能聽到大提琴在前而低音大提琴在後?OK,最後加上了定音鼓的兩聲合奏,能不能聽出加上定音鼓敲擊的音色效果?再來,定音鼓的兩聲節奏再次出現,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卻改以『拉弦』合奏;並改成第一音是兩個反覆音,第二音才是一個音;如此融合出低頻的音色合奏效果,說明了聖桑的音色藝術同時考慮了低頻之細膩效果。這時便會發現,只有低頻正確且夠低的錄音技術,才能正確反映出聖桑慧眼獨具的音色藝術。

結語:

  聖桑的音樂無論從線條還是從音色去欣賞,通通是世界第一流的作曲家;然而正因他可以被當成『線條很不錯』的音樂家,結果造成他驚人的音色藝術價值很容易被忽略。

  《管風琴》交響曲常常被當成音響測試曲目,問題是,沒有正視到聖桑的音色藝術,結果聆聽效果往往止於低頻夠不夠衝、場面夠不夠大,反而真正能反映錄音藝術與音響旨趣的音色欣賞歷程消失了;結果,這首偉大的作品淪落成『音效(低頻)測試』唱片。

  反之,掌握正確的音色欣賞旨趣,才能發現這首《管風琴》交響曲在極大的壯麗場面之外,極小的室內樂式細膩合奏效果又是如何感動人心。騷動而隱含不安但保持堅毅的第一樂章帶出一個循環主題,再由最具神聖性格的第二樂章透過弦樂的重量感加以初步撫慰;轉成略具苦惱的第三樂章之後,循環主題卻變形成嬉戲般出現在樂章之中段。最後,重新理解最壯麗的第四樂章;我們才知道這個樂章是透過如室內樂般的極小場面,一步一步推到管弦樂與管風琴大合奏的最大場面;循環主題屢經變形,終止在結尾的壯麗大合奏;這可以成功地想像:循環主題代表著聖桑對『音樂』的描述;他對於『音樂』這種上帝創造的極致美感,做出了最神聖隆重的頌贊。

  這種天地融合的神聖頌贊,若是不能體會到其中的音色合奏藝術,能不能有效地掌握如此偉大的樂思?對我自己來說,這首音樂是跨時代最偉大的交響曲,也是跨時代最深刻的室內樂;如果只聽到音樂中的線條,實在難以正視這音樂的真正價值。然而,錯誤的錄音與音響之欣賞方式,正是讓這首音樂的真正價值就此沈淪。

  於是,這又是一個『音、樂分立』的明證;如果不能真正聽到《管風琴》交響曲的全面聲『音』,對它的評價便容易過度偏向線條而輕忽音色,如此它的『樂』之成就當然無法正確欣賞了。

(END)


我要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