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托在藝術史上的地位

作者:gospel                             

  

  喬托在哥德式藝術長期主導繪畫之際,最先重建了古代的藝術傳統,使古典 藝術重新綻放光芒,因而為藝術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從他以後,文藝復興藝術 宣告誕生,大家都開始用自然手法描畫人物形象、用透視法描畫自然景物。

  喬托出身卑微,其貌不揚,但他跟但丁等人的友情,證明他不只是個藝匠, 也有深厚的人文素養與思想。喬托使藝術中心,從西那挪移到佛羅倫斯地域。喬 托時期的佛羅倫斯,不管在政治和經濟上,都正走向最輝煌燦爛的時期,它們經 濟獨立,不用向國王或皇帝納稅,所以商人很富有,因此也促成該地的富裕。

  喬托的老師是拜占庭畫風的契馬布耶,拜占庭藝術是一種僵硬、刻板、無立契馬布耶  受難圖1288體感的宗教藝術,幾個世紀以來,變化都很小,畫在金黃底色上的人物,雍容華 貴但目光呆滯、缺乏真實感,毫無個性與特性。

  

  喬托是怎樣擺脫老師給他的影響的?藝術傳記家瓦薩利說,這是「上帝的恩 賜」。

  喬托曾去羅馬遊歷,看到很多古代的遺跡,顯然他有很強的觀察力,他有了喬托  受難圖1290 新的領悟,他重新發現了透視法,將近一千年以後,喬托是第一個在平面空間上 畫出有深度空間的畫家,他強化力度,走向自然主義。他在1290年所畫的「耶穌 受難」,已呈現他的激進畫風,畫中懸掛的是實實在在有血有肉的痛苦人物,不 再是輕飄飄的靈體。

  喬托突破了拜占庭藝術的僵化形式,賦予人物高度的自然與立體感。其實, 喬托不能不從拜占庭的傳統出發。拜占庭藝術的基督、聖徒的圖畫或其他物象的 形式,因希臘正教的規定而少有變化,有著其長久不變的標準,人物的手、眼睛 、鼻子、嘴和衣紋,也依循某種公式,構圖完全標準系統化,造型幾乎是重複的 ,畫家只要依循傳統就可畫出,不需要再做物體景觀人物的觀察研究。拜占庭藝 術在喬托時代以前,是長期影響著義大利的。喬托開始走向自然主義之際,並沒 有完全脫離拜占庭風格,他還是使用了拜占庭藝術那些帶有象徵與暗示性的圖像 ,但喬托之天才,使他從拜占庭藝術出發以後,又脫離其師承,他開始根據真實 對象檢驗畫作,在物象輪廓上加強一些色調濃淡的變化,來突顯陰影,他要製造 出他所看到的雕刻那般明暗顯著的三次元立體效果。雖然光和空間都沒辦法成熟 的渾融在畫中,但他終究是跨出了藝術史的一大步。

  從此以後,他的作品一再呈現他自然主義的畫風。顏色、質感不斷在演化, 光與影更成熟的柔和搭配,建築物、器物、甚至人物的衣衫垂落、布料縐折,都 越來越立體真實此外,人物臉龐開始富有表情。甚至他嘗試讓壁畫空間,跟教堂 建築空間連貫統合,這種嘗試對後世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其實喬托所孕育的空間觀念,以及他對人物表情的關注,在希臘羅馬時代的 繪畫中已有了,但於中世紀時喪失,喬托能重新開啟,不只是因為他的繪畫技法 有從二度空間平面上創造三度空間立體圖像的能力,也是因為他的思想觀念很先 進。因為這種繪畫革命,意味著要讓「真實」回歸地面、人間的世俗界,而不再 是神聖無人性的天堂境界。喬托這思想觀念,在他的時代正在啟蒙中,聖方濟教 派對這種觀念的推進相當有幫助,而後由奧克翰(Guilliam d'Ockham) 的「唯 名論」將之發揚光大。

  喬托的重要作品,包括亞西西「聖方濟教堂」中的聖方濟故事系列(約1300 年以前),還有翡冷翠克羅齊大教堂巴第禮拜堂的聖方濟故事系列(1319-1328) ,以及幾幅木板蛋彩畫作品,而他最著名的作品,是為帕度亞的阿雷那小教堂所 畫的耶穌與聖母的故事(1302-1305)。

  喬托誕生時期,聖方濟約逝世四十年,所以他們幾乎是同一時代人。因此畫 喬托 聖方濟與小鳥1300以前聖方濟的故事,不像畫新舊約聖經主題,需要背負宗教藝術既神聖又神秘的千年 傳統;加上聖方濟的主張與生平行事為人,是不需要刻意表現華麗與崇高以免格 格不入的,所以喬托有機會好好描述謙遜、質樸、真真實實的,站在地面上的人 物。

  的確,喬托筆下的聖方濟,沒有刻意製造神聖的激情,也不同於一般宗教畫 公式,他不再使用中世紀的神秘象徵主義,他嘗試畫出聖方濟的人性面,這就使 喬托比其他畫家更多了臉部表情的心理刻畫,喬托甚至用的背景,為了貼切表達 聖方濟與大自然的關係,都是儉樸清澈的風格,人、動物、山石、樹、房屋,都 畫的實在、簡單、莊嚴凝重。 聖方濟被喬托安排到室外,並且安排在鄉村中,這其實是很貼切的,因為聖 方濟的確熱愛大自然,他創作的「太陽頌」,就是用來讚美天地萬物的,這些詩 篇以義大利文寫成,直到現在仍被認為是偉大的詩篇。而他在喬托筆下,透過喬 托深刻的體會,喬托盡量排除多餘裝飾,使畫面儉樸。這種風格在他畫耶穌和馬 利亞的故事時,再度出現。

  聖方濟組畫中基於故事背景需要,也會出現建築,這些建築一樣破格而出, 因為他畫的不是一個假想的空間,而是義大利傳統建築加上新興的歌德式建築, 也就是喬托時代的建築。這一樣是基於聖方濟跟喬托是同時代的人,因此很自然 的會呈現其寫實面向。喬托筆下建築,有些幾乎是當時建築的複版,喬托還會用 當時建築嵌磁中的裝飾畫紋,來作他自己作品的裝飾圖案。 到了翡冷翠克羅齊大教堂巴第禮拜堂的聖方濟故事系列(1319-1328), 經 過多年歷練,描繪聖方濟的自然寫實風格與心理刻畫,又更加純熟了。

  這些風格影響了喬托不久後為帕度亞的阿雷那小教堂所畫的耶穌與聖母的故事(1302-1305)喬托 聖母悼子1305 ,它們最引人注目的,正是畫風的脫離喬托當時代拜占庭傳統 的神秘象徵風格,向自然、寫實的方向走去。不僅畫中人物與物體都更有立體感 ,也透過人物表情,呈現描繪人物的心理狀態。儘管色彩跟質樸的聖方濟主題明 顯不同,用了寶籃、粉綠、粉紫、淺紅、朱紅、到黃、白、金的敷用,稠密平均 飽滿明亮,但人物卻是肅穆崇高、安和寧靜的,他讓他們隨故事內容,有了確切 的表情,那深邃凝重的眼神、親切和藹仁慈悲憫的神情、以及節制克己的哀傷, 透過五官表情、背景與衣著服飾徹底表現出來。

  長久以來,宗教繪畫為了呈現其神聖與天上的境界,人物都是樣板化、沒有 表情的,透過喬托的畫筆,聖經中的人物,不再只是天上之人,他們又真又活的 隸屬於人世間,不僅有具體的人性面貌,也有各自的獨特性。

  喬托晚年,碰到因杜契爾、馬提尼帶出來的哥德藝術流行風,這是一種金碧 輝煌的繪畫形式,平板塗金、人物故意拉長顯出飄逸、靈體無肉身之感。)喬托 也曾依附這種哥德流行風,畫了幾幅耶穌受難作品,他儘管一樣拉長了人體,但 還是巧妙運用了透視法,讓人體呈現重量,使他的哥德式作品仍舊呈現出喬托式 的特色。

  喬托死後,因哥德藝術短暫的流行、加上黑死病肆虐,他的畫風斷層近一百 年,(事實上,喬托晚年繪畫,也曾依附哥德流行風,改畫金碧輝煌的哥德藝術 形式的作品)再承繼他的,是馬撒其奧,從此歐洲技法越來越往自然主義走去。 這些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將盡一切努力研究透視法,不僅要讓二度平面拉開 成三度空間,還希望把空間拉的越大越好,好容納更多的人間事物與人物。

  因此藝術史將喬托列為文藝復興藝術的開山鼻組。與喬托同時期的籃尼•阿 伯特說:「喬托是新派繪畫之父,正如薄伽邱是新體散文之父,在薄伽邱之後, 文學能夠反映各種題材,而在喬托之後,繪畫也能夠反應不同的題材。」

 

 

<<

下一篇>> 喬托之前的藝術與思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