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香港到台灣

——基督徒群體對社會重建的理解、責任與使命

繆熾宏


  若說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有四個主題,即創造、道成肉身、救贖與復活,從而衍生出盼望,則香港基督徒群體在過去十年,在這四大方面的見證可謂時有高峰,也時有低潮,但總的來說,香港基督徒群體的政治與社會醒覺,比起過去十年,是明顯地提高,(表一)內的描述,足以說明了上述一切情況。冸

  事實上,香港的政治、文化、社會與教會條件,與台灣是相當不同,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主權轉變後,這個港台差異,不一定減少,而且,還有可能增加。為什麼會這樣呢?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數點︰冸

  第一,長久以來,香港不是一個國家,巿民沒有國家這個實質而深刻的觀念,加上香港近十年的經濟發展相當迅速,因此,在這種只注重經濟發展的大前題下,港人很少會從社會、心靈、國家或信仰等重建的角度去看待或思考問題。若有的話,人們大抵會關心如何重建中國、中國內地人民如何改善生活及提高生活質素等問題。這種想法正好反映出,目前港人的想法十分單線,缺乏歷史感與道德感,一切只集中在物質層面而已。而這種情況,在九七年香港主權改變後,相信也不會有多大轉變。冸

  第二,香港基督教群體跟整體香港社會的想法其實差不多。就以一些主流派、福音派、基要派、靈恩派或天主教為例,在過去十年,教會面對香港種種轉變時,不少前線基督徒均衝差出來,為香港社會種種不平等、不公義、缺乏民主、低下階層巿民生活缺乏保障而上街遊行、請願、示威等,可惜,這些舉動,在整體教會中仍然只佔少數,餘下的,大抵是拘泥於本身狹窄的信仰及神學詮釋,另一種則是忙於應付種種教會活動,導致佈道會、培靈會、祈福會與其他形形式式聚會,充斥著整體教會空間,令有關人士在時間運用上也動彈不得了。冸

  過去十年中,香港基督徒群體中對香港前途產生擔憂與不安者,為數不少。而在移民至美國、加拿大、澳洲、新加坡,甚或台灣地區與國家者中,教會信徒與傳道人的比例亦相當高,形形式式的理由不少,有說是上帝呼召他們到外國收養、有說是進修,有說是想轉變環境與事奉工場,這些種種理由,卻較少人提出是因恐懼九七年後,共產政權臨近,唯恐喪失個人自由或安全而移民的,這即是說,在移民系列中的傳道人,比起其他專業人士比例並不算低。冸

  在上述種種條件與情況下,其實,香港基督徒群體的確產生了很多矛盾,而且,群體間對立面相當之強。有人維護目前社會上層的權力結構以及教會以不變應萬變的原則;有一些較前衛與進取的群體,則希望在香港主權轉變前後,香港教會可以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治、社會,以及下一世紀的中國,幹點有用的事情。很明顯地,社會重建,就是其中一項可行辦法。冸

  但是,「社會重建」在香港實際處境中,是甚麼意義呢?我以為,這裏起碼有三種引伸出來的涵義︰冸

  其一,社會重建在香港基督徒群體中,應該是一個整體的概念,這包括社會中的軟件、硬件,以及引進一些合乎基督教傳統的意念,即自由、民主、公平、尊重人權,反對一切不公義、不合理的事情等等做法。

  其二,香港在主權轉變後,早已變成中國的一部分。若我們不去敏感性地處理海峽兩岸統一的問題,則香港這個戰略位置,其社會重建必然涉及中國的重建,民族的自信、自尊與自重等,同時,藉著上帝的創造,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更新後的中國,台灣與香港特別行政區;也透過三位一體上帝道成肉身的歷史事實與經驗,讓教會成為一些無權無勢者的大能(power of power less);以及一些被迫緘默者和被欺壓者的代言人(voice of voiceless)。此外,讓基督救贖與復活的真諦,成為了我們的盼望,透過這盼望的推動,讓我們有生之勇氣,也有一種透視的眼光,相信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前途與命運,是在上帝的歷史掌握之中,祂是歷史的主宰,也是歷史的終極者。

  其三,返回一些現實情況,當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在本年七月一日成立後,一項最明顯的趨勢便是在未來日子裡,儘管「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或「高度自治」,被提出與落實,是可以肯定的,這就是說,九七年後的香港,必然是繼續搞活特區經濟,收緊政治與言論自由的尺度,這差不多是目前特區行政長官重建的做法。香港基督徒群體在這方面可以做什麼,憑良心與信心去溝,我也感到相當悲觀與擔心,因為只要看看最近董建華提出《公民自由和社會秩序》諮詢文件的保守,與對香港在英國殖民地管治下所開啟民主進程的倒車,便可以估計我們的未來情況了。冸

  這樣地,香港基督徒群體所開展的社會重建,必然是要包括上述民主、人權與言論自由等範疇。令我最擔心的,也就是這些範疇,因為香港教會領袖,尤其是那些已掌握大權的教會領袖(甚或一些在主權移交後,而成為未來教會領袖),他們有無這勇氣與信仰內涵,敢於與未來當權派硬撼與對峙,這是我內心一個很大的疑惑及問號!冸

𦴩𦴩事實上,社會重建這個具有高度政治性、社會性與神學性的詞彙,遠在一九三○年代戰亂的中國,以及一九五○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及一九六○年代中華民國要去建設台灣時,早已提出過,無疑,這對香港人或香港基督徒群體而言,是較少提及的。然而我個人相信,既然香港或九七年後整體中華民族(即港台澳及其他海外華人),迫在眼前的議程是如何達致民族的致富與素質的提高,整體社會重建是必然要面對的。港台兩地的地區縱然不同,歷史與政經處境也有相當差異,甚至,在基督徒群體對社會重建的理解或看法上也各有不同,但其使命卻是一致的。冸

  四月廿七日收到香港基督徒學會最新一期刊物——思,該期主題︰「盼望——基督徒的詮釋」,使我剎然間體悟到,下一世紀的中港台基督徒群體,除了對上帝、教會與所屬群體忠誠外,其實,促使我們一直去為信仰與社會重建奮鬥的原動力,豈不是就是我們信仰的盼望——「因著信,我們仍舊說話」罷。冸

  筆者十分敬佩蘇南洲兄,他一直在台灣政經教界是一個「異類」份子,既不屬敬虔派教會,也不屬非敬虔派的人,我相信《曠野》在未來台灣整體發展中,必能成為一盞明燈,也成為下一世紀中港台教會與社會中上帝臨在的明燈。冸(作者為香港資深新聞工作者)冸

  過去十年,香港基督教會對主要政經事件的反應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