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寫作此文當天,我接受醫院十五年資深職員表揚,回想過往在馬偕精神科的訓練及工作中, 因為醫院中有增長小組、查經、禱告會、禮拜,得以與院牧部一起合作幫助精神疾病患者。 基督化精神醫學(Christian Psychiatry),一直是我心所嚮往,也就是醫學與信仰之整合。 就讀醫學院期間,自己曾有情緒困擾的問題, 卻在愈多接觸基督教信仰之下,得到耶穌完全的醫治,這也是我選擇精神科的理由之一。 當年住院醫師期間,林信男教授曾是馬偕精神科兼任醫師,我也跟過其門診, 從他那裏獲益良多、學習不少。
但基本上他是國內著名的精神藥理學專家,當時並未感覺出其信仰在臨床工作上有何著力處。 事過境遷,林教授從一九九五年九月開始,利用晚上時間, 到台北雙連教會修讀台灣神學院信徒神學系的課程, 這是因為他從教會生活裡,體會到精神科醫生若能與神職人員一起來關心信徒的心靈健康, 應該會比各做各的更為理想。
日前友人送我一本林信男教授所著的《心靈診所》, 我手不釋卷,一口氣徹夜讀完,非常感動,並且久久不能自己。 這是林教授專業與信仰體會的融合,台灣乃至於所有華人社會,都太需要這種書, 我忍不住介紹許多人去閱讀。 書中林教授用了三十二個案例,簡要地說明精神醫學的內容, 更適時地點出基督信仰在每個病症的份量,他提到引起精神障礙的原因很多, 像遺傳的體質因素、細菌或病毒感染、食物中毒、賀爾蒙不平衡、腦血管疾病、腦瘤等都可能引發精神疾病。 而這些原因不管信仰是否純正,或是否有邪靈干擾,都可能發生在基督徒身上。 信仰的進深及禱告對治療絕對是有幫助的,但因此而拒絕求助於現代精神醫學治療的態度則不可取; 基督徒要最偉大的醫生耶穌,也需要現代醫學的醫生或藥物,畢竟現代醫學也是上帝的恩典。
在焦慮症中提到,人處於不確定的情境,最容易引發焦慮。 生活中不免面臨各種不確定的情境,但對那些願意跟隨耶穌腳步的基督徒而言, 人生的終極目標十分確定,這種確定感可降低各種波折所引發的壓力。 正如詩篇四十二篇5節說: 「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燥。應當仰望上帝,因祂用笑臉幫助我。」
在恐慌症中提到,耶穌在十字架上最後一幕的情景, 耶穌大聲喊說:「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什麼離棄我?」道成肉身的神,耶穌經歷了人類最大的恐慌, 對一位被恐慌所困的人而言,耶穌不會高高在上,冷漠地讓你孤單哀叫,衪深刻了解這種痛苦。 所以當恐慌來襲時,可祈求主耶穌陪伴。
在恐懼症中提到,當以色列人在曠野中缺乏食物時,向摩西和亞倫抱怨說: 「在埃及,我們至少可以坐下來吃肉…,但是你們把我們帶到曠野,要我們在這裡餓死啊!」(出埃及記十五:3), 脫離奴隸之路是要付出代價的,人們容易一遇到困難就打退堂鼓, 這種心態在恐懼症的行為治療過程中常常可見。 林教授文中提到《一九九五閏八月》一書及其預言擊垮了不少教會及信徒, 不少基督徒比別人跑得還快,趕著移民。 在此祈求上帝帶領台灣基督徒走出心靈被奴役之地,就如台神鄧開福老師所說: 「出埃及記對今天台灣基督徒的時代意義乃是,台灣才是迦南地,基督徒應該留在台灣。」 是的,除非我們移民至上帝的國度,否則移民至何處,終究會生活在恐懼中。 求主賜給我們多一點對台灣的愛,少一點對中共、治安…的恐懼。 誠如約翰一書四章18節所說:「有了愛就沒有恐懼,完全的愛驅除一切的恐懼。 因此,那裏有恐懼的,就沒有完全的愛。」
在憂鬱症中提到,約伯記三章描寫約伯在極度憂鬱下,開口咒詛自己的生日: 「上帝啊,願你咒詛我出生的那一天。」 「為什麼我不胎死母腹?或一出母胎便斷了氣?」 「我以嘆息代替食物,我無休止地呻吟。」 「我沒有平安,得不到安息;我的煩惱沒有止境。」 詩篇的作者在四十二篇3節說: 「我晝夜以眼淚當飲食,人不住的對我說:『你的上帝在那裡呢?』」。 上述經節很能說出憂鬱 症患者的痛苦與絕望之情,基督徒若憑自己是無法承擔的。 而自責、自貶、罪惡感,及對各種活動失去動機與興趣亦是常見的症狀。 基督徒得憂鬱症時,也會無法讀經、禱告或參加聚會。 此時若再碰到家人、會友或牧師以其為信心倒退,那就更雪上加霜。 基督徒,特別是神職人員必須清楚憂鬱症是一種病,要趕快就醫, 藉著醫藥及愛的關懷與支持,必能復原。 就如詩篇八十四篇所說:「他們經過流淚谷,叫這谷變為泉源之地。」 臨床上常見,有些基督徒以為服用藥物是對主耶穌信心不足,反而因此多受了許多不必要的苦楚。
在躁症中提到,基督徒躁症發作時,也一樣會受症狀影響而做出一些被認為不檢點、不謙卑, 甚至褻瀆上帝的言行,等症狀消失後,病患常會因發病時的所做所為而羞愧自責, 甚至覺得無顏見人而不敢聚會。 約翰福音九章有關瞎眼者得醫治的故事中,記載耶穌回答門徒: 「他瞎眼跟他自己或他父母的罪都沒有關係,而是要在他身上彰顯上帝的能力。」 要協助有此種情況的基督徒,需讓其了解那些行為是發病的症狀,與信仰的好壞及人品無關, 鼓勵其回到教會的團契生活。 使耶穌醫治的手,藉現代醫療科技及愛心,在病患身上彰顯上帝的能力。 教會若不能接納這些心靈受苦的一群,又有那裏可以接納他們呢? 但願更多基督徒能在這一群人身上,看到自己的責任, 藉著我們有形的關懷與愛心,來彰顯上帝無形的大愛。
在精神分裂症案例中,病程的後段呈現類似台灣民間所流傳的鬼附現象, 醫學上稱之為附身症候群(possession syndome)。 病患及其家人常因缺乏對疾病的認識,以為是鬼附而不是病,以致延誤就醫時間; 但也有不少精神科工作人員以為科學昌明後不再有鬼附情形, 其實唯物、唯心或唯靈都一樣有失偏頗,唯有在聖靈帶領下, 與有經驗的同工透過詳細病史、屬靈史,才能分辨。 在身心靈群(bio-socio-psycho-spiritual)全人醫治的模式下, 相輔相成地帶出完全的自由,就如約翰福音八章32節所說: 「你們會認識真理,真理會使你們得到自由。」
在酒癮、藥癮方面提到,對於急性戒斷期雖然有很好且有效的治療方法, 但對成癮者在急性戒斷期後,如何面對酒、藥之引誘,則仍然沒有良好對策。 到目前為止,借助宗教信仰力量所進行的長期復健,是最成功的方法, 基督教戒毒村的工作就是很好的例子。 約翰福音四章敘述耶穌和撒瑪利亞婦人在井邊的對話,耶穌說: 「喝了這水的人還要再渴,但是,誰喝了我所給的水,就永遠不再渴。 我給的水要在他裡面成為泉源,不斷地湧出活水,使他得到永恆的生命。」 耶穌所賜的生命會從根本治療人性的脆弱,使人脫離困境。 像晨曦會的劉民和牧師曾是成癮者,因遇上耶穌, 不但自己重生,也成為其他成癮者的幫助,乃福音大能的最好詮釋。
在癡呆症方面提到,每個人都應對自己的身體負起照顧的責任,做自己身體的好管家。 詩篇七十一篇8節描述一個老年人的禱告: 「現在我老了,求神不要丟棄我;我衰弱了,求神不要撇下我。」 面對整個社會人口的老化、癡呆症患者的增加,對基督徒而言,是社會及家庭所需背負的十字架; 大家彼此分擔,擔子就格外輕省。 就如羅馬書十四章7~8節說: 「沒有人只為自己活…,我們活著,是為主活…。所以,活也好,死也好,我們都是屬主的人。」 基督徒既是屬主的人,是為主而活,就要實踐耶穌所吩咐的, 「照顧那最需要人照顧的最弱…的弟兄」, 做到馬太福音廿五章35節所說: 「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無家可歸,你們接待我。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 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探望我。」
在產後精神障礙症候群中提到,撇開醫學問題, 單就生命的誕生與憂鬱連結在一起的現象,對基督徒而言,是否在信仰上有可學習的功課呢? 耶穌的誕生,給人類帶來希望,然而聖誕節卻因受難節及復活節才顯出「代罪羔羊」福音的意義。
總之,林信男教授的「心靈診所」,是本值得反覆閱讀的書, 不但可以增廣精神醫學常識,也有助於靈命的提昇, 我以「好東西要與好朋友分享」的心情,鄭重推薦此書。
(作者為馬偕醫院精神料主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