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現象學理論

陳韻琳、蘇友瑞


  先跟大家說,這篇文章文學組、音樂比較組、藝術組都必看!!

  下學期培訓,將會有兩組跟過去培訓不太一樣,因為這兩組在資料彙整與研讀外,也將涉獵進必須十分貼進心靈的藝術活動,包括詩詞、繪畫與音樂。

  我相信這會是習慣文字型態與思想型態的人的一個全新的嘗試,整個培訓過程,將漸漸讓大家進入文字思想以外,屬圖像的與屬聲音的直覺感受,而這直覺感受又不可能與過去的文字、思想脫節。

  我認為這個嘗試會是很新鮮、也很難忘的一次嘗試。

  這兩組,其中一組會進行「異質」的對照,一組會進行「同質」的對照。

  異質的對照,就是國樂(輔以詩詞)與貝多芬音樂的接續賞析與聆聽

  同質的對照,就是米開朗基羅與貝多芬音樂的接續賞析與聆聽。

  但我給每一個學員非常大的空間與彈性來發揮,主要還是在於藝術活動本身就蘊含很大的心靈想像空間。

  現在我就詳細說明我的大方向,以及這兩組學員的參與空間。

理論基礎

  用這種方式來嘗試分享心靈與信仰,倒不是憑空捏造,背後還是有理論基礎。這理論基礎來自劉小楓的「拯救與逍遙」的引言「作為價值現象學的比較文化和比較詩學」。

  我是七年前第一次閱讀此書,當時就受到非常大的震撼,不僅促使我讀書方向轉向成文化史,也促使我開始很努力的整合我過去接觸的各個多少有一點相關的領域,可見這本書對我影響之大。

  所有參與這兩組的學員,如有空閒想充實自己,實在應當把這本書好好讀過一遍。其實第一屆培訓時,我就已經跟學員介紹過這本書,然後帶大家讀「卡拉馬助夫兄弟們」與「紅樓夢」,所以現在的這兩組,基本上是一種嘗試的延續與寬廣化。說到這裡,我真是要感恩我們去年能及時趕出WWW,讓我們的未來可以在文字之外,多很多分享的空間。

  總之,至少把這本書的引言好好讀過,這絕對會幫助我們這兩組在作藝術對比時,背後的理論基礎。

序言中有幾個很重要的觀點:

  1.到底過去的學者們在作中西文化比較時,方法錯在那裡?面對西方已經排除形而上學的宗教倫理審美問題,中國仍囿限於道德形而上學之中,這樣的文化比較合不合理?如果不合理,則合理的方式應當是什麼?

  2.涉及文化價值的比較,要克服「東」與「西」、克服嚴謹追究並囿限自己於過去的歷史事實之中。因為這已經不是「雙邊」的對話,而是「三維」的對話。我們必須排除預先設定其中一方價值優於另一方、我們必須排除完全依據歷史的偶然性,這種排除可以使我們獲致盡量的客觀,但是,對話一旦展開,卻有一個「在現實處境中的言說者」、一個進行比較的主體。因此,這種三維對話有其客觀性、也有其主觀性。

  3.在涉入比較的主體—處於現實處境中的你、我—的主觀性之外,文化比較應當要觸及的,是一種「價值意向的客觀性」,他關涉「人的靈魂定向」,關涉人對生活世界的意義真實的「普遍必然的內在要求」。這種客觀的普遍有效性意味著它必須能向每一顆心靈開啟,必須能深入到每個人的心靈深處,不管是中或西。

  4.正因為這種在人的歷史中的超歷史的普遍有效性的價值意義,就容許「正當的主觀性」,容許「主觀的追問」,包括心靈的感受力、細膩的生活體察、深切的價值感、.....。在這種主觀追問下,甚至可以對歷史提出挑戰:歷史中的文化傳統價值是否能夠解答現時歷史提出的問題?是否能使現時歷史中的生命找到真實的安身立命的根據?詢問者遭求歷史對現時提出解答!所以比較文化,最終是一場價值現象學的追問絕對價值真實的對話,它會突顯出現時歷史生命的價值困境。

  在這序言中,最後兩段談到「共通語言」與「詩」(廣義,涵蓋各種形式的文學與藝術)的問題,我就不講了,大家可以自己看。不講不是表示不重要,而是太精彩。尤其是詩的那段,是此序言的總結,字字珠璣。應當這樣說,最後段涉及詩與美學的分析,幾乎引導了我對二十世紀藝術作品的探討方向。

我們嘗試的路徑

  在這理論基礎之下,我們開始嘗試作藝術的比較。我分成「異質」與「同質」兩組,(異質與同質,基本上是我已經做過比較之後的暫時結論,也暫時就此對這兩組作一種方向的區隔,不過,等我們繼續努力的過程中,萬一有了新發現,可以隨時作修訂。)次外,文學組也與藝術組也有相同的理論基礎並類似的研究方向。

  現在,我就來就這三組作一個說明:

1.國樂與貝多芬音樂的比較。

  這組有一個很明顯的缺陷,就是「一群組音樂」對比「一個人的音樂」,但實在是沒辦法,在華人文化中,音樂一直不是獨立存在、而是依附仕人之文字創作而存在的藝術,所以根本找不到一個完整的音樂大師、有各種音樂作品、可分成前中後期的模式。

  於是我只好以組群音樂對比一個人的音樂。

  會選貝多芬,是因為他的音樂前中後期,有非常明顯的對各種人生情境的不同回應,而且恰恰關涉了「人的靈魂定向」,關涉人對生活世界的意義真實的「普遍必然的內在要求」。

  據此前提,然後我挑出「莊嚴彌撒」這曲子作專心的研究。因為莊嚴彌薩,正在貝多芬最後期旋樂四重奏的起始,用「承先啟後」來形容,實不為過,而貝多芬所做聖樂曲目甚少甚少,一作莊嚴彌撒,就被譽為「世界之最」,有其藝術史上的、音樂藝術高乘範本。

  但我還是企圖彌補此一裂隙,所以我請音樂比較組順便作詩的研究,華人的音樂詩畫有異曲同工之妙,拿詩來補音樂之不足是絕對可行的。

  作詩的研究,我期望學員能沿用貝多芬模式,只取一兩個詩人,將其人生境遇與詩的意境作比對,然後找出一個此詩人面對人生的通則。

  至於國樂部份,我絕對相信對大家都是非常新的嘗試,所以我會在下文中專門聆聽國樂的若干原則。

  這組目前的分工:

   詩人與國樂研究:麗紋、丹力、寬鴻、俊逸
      (如果你們需要更細的分工,只要上此版告知你個人會研究什麼就
        好,我太積極分配,怕會造成你們只見樹不見林的螺絲丁效應,
        這樣就不好玩,也會少掉一些很重要的思想訓練了!)
                
   莊嚴彌撒研究:君潁(ko)(如果ko時間夠,能順便做出一點貝多芬
       的心靈世界,及整體音樂宏觀研究,會更不錯!)
       
   重要文字資料:
   (1)中國音樂與中國民族性
   (2)中國音樂的人文世界
   (3)貝多芬的心靈世界(雅歌)
   (4)莊嚴彌撒的重要資料,若可行,也可涵蓋彌撒宗教聖樂的研究
         (ko得自行發揮,因為我能給的資料很少)
   (5)拯救與逍遙引言:做為價值現象學的比較文化和比較詩學
   (6)聽錄音帶或CD:國樂與貝多芬莊嚴彌撒

2.貝多芬與米開朗基羅的比較

  這組是屬我暫時定義的「同質比較」。因為貝多芬音樂創作的心路歷程,與米開朗基羅的心路歷程十分相像。晚期藝術作品竟然也有類似路徑。打米開朗基羅的藝術幻燈片時,同時播放貝多芬「莊嚴彌撒」,十分震撼!

  因為同樣是作單一藝術家作品的分期比較,比較沒有第一組會出現的困擾,當然研究起來也就單純了一點。

   這組的人員:

   米開朗基羅藝術:Roxinne
   貝多芬藝術:ko
   文藝復興時代的歷史背景:bird友情贊助

  重要文字資料:

  (1)米開朗基羅(藝術圖書公司)
  (2)世界文明史—文藝復興在羅馬(幼獅)第四章:朱利阿斯二世
  (3)貝多芬的心靈世界(雅歌)

3.文學組:尼采與杜斯托也夫斯基,紅樓夢

  這組其實是繼續第一屆培訓未竟之事。當時的成員,能把「卡拉馬助夫兄弟們」看完,已經是佩服自己佩服的不得了了,根本無力進行紅樓夢研究。

  這次文學組成員,我特地把第一屆的成員曉君調回來,加上蘭心與其玉都是老手,或許可以採踏過去的成長痕跡繼續往前邁進。

  這次文學組要透過杜斯托也夫斯基的「罪與罰」與「卡拉馬助夫兄弟們」中的人物,來看在一個「上帝死了」的時代,一個人具有信仰的前提、並其信仰的模式。此組重點在分析人物,以你自己的現時情境,進入到小說中的情境並與小說人物開展對話。

  我非常驚喜的發現,育欣(jys)竟然想讀紅樓夢,這種自我陷害實在是大大的了不起。所以文學組會有很繽紛的面貌。

  這組的人員:

  杜斯多也夫斯基:曉君、蘭心、其玉、慈翎(bird)
  紅樓夢:育欣(嘗試作紅樓夢中的兩個世界這個主題)

  重要文字資料:

  (1)小林秀雄「杜斯托也夫斯基小說論」
  (2)Nietzsche at Turin The Death of God(丹力友情贊助翻譯)
  (3)罪與罰、卡拉馬助夫兄弟們、紅樓夢
  (4)余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聯經)中之「紅樓夢的兩個世界」和「眼前無路想回頭」

4.gospel組:

  這是我自己要做的研究,其實還是跟大家路徑一致的。

  我的主題是:熄滅的蠟燭與摘不到的月亮
            —梵谷、高更與杜甫、李白

每一組的成果評定

  這次我給每一組很大的空間來完成一個program,主因是大家都是老將,訓練方式應當更具挑戰性,也應更刺激大家的思考與創作空間。

  因為要成果展示,當然大家都會有某種程度的壓力,但是不要太緊張,放輕鬆,我們可以劃定幾種呈現方式:

  1.選自己認為最精彩的一篇文字資料作書摘
  2.選若干文字資料彙整成一篇文字,加上自己的結論
  3.閱讀各類資料後,創意性的找出一個切入點,寫出自己的看法。
  4.最高段,就是在文字呈現之外,並帶大家欣賞音樂藝術作品,讓自己的文字思想結合進藝術解讀中。

  是要怎樣呈現,我給大家很大的彈性空間。

  當然,文字呈現一定要post上此版。音樂與圖片部份,如果你有喜歡的版本,歡迎提供否則我也會按你的文字資料,找到音樂與圖片,不用擔心。

  各組所做的成果當然一律上網(WWW),但也相當有可能會製作成錄影帶或廣播節目,目前正在接洽中。

  感謝主,我們的努力的過程不僅造就自己,也成為信仰的隨時分享我們的每一個路徑,都讓人看見「有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莫大的能力不是出於自己,而是出於神。」

  為了更能讓文字思想與音樂藝術結合,我會擇時間舉辦幾場音樂欣賞並藝術作品幻燈片欣賞的聚會,時間敲定會立刻告知大家。也就是說,文學、藝術組的每一次私下聚會,都將會以藝術欣賞的方式聚集。如果你過去對藝術向來少碰,這會是個很難得的機會。


讀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