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泡久了,味道就會出來了

——35釐米的縮影人生與信仰序之二

葉仁昌

  在我們(老人家)的那個舊時代,看完電影是會坐下來討論劇情和感想的;電影也承載著深刻的價值理念。但曾幾何時,現代人看電影卻是但求哈哈ㄧ笑、或是淋漓暢快的感官體驗。經常,出現在電影裡面的總是帥哥美女、性感暴力、靈異恐怖、搞怪耍寶。電影愈來愈是純粹的娛樂類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尤其是年輕人,乍看韻琳這本書,心情恐怕是沉重的。老片不少,還正經八百地談一堆嚴肅課題。但這不就是現代人真正的需要嗎?娛樂工業帶給我們的經常是對人生的虛假意識,它們提供「享樂療法」,讓消費者將自我在真實世界中的壓力和創傷給麻痺掉。只是,歡樂歸歡樂,到頭來,人還是孤寂、赤裸,充滿疑惑的。

  我非常喜歡米蘭昆德拉的那句話——生命不可承受之輕。沒錯!這個時代的走向是每一樣事物都變得輕薄短小了;但這讓人受不了、快要崩潰。其中最嚴重的,就是「意義」的迷失。或許可以這麼說,唯一不可以輕薄短小的,是每一個輕薄短小之事物背後的「意義」。今天的電影不也是這樣嗎?雖然觀眾期待的只是娛樂和休閒,它已輕如鴻毛;但相對於這個時代不可承受的存在之輕,「意義」始終是唯一有重量的東西。

  這就是我從韻琳這本書看到的堅持。她從娛樂工業所堆積的大宴小酌中,精心篩選了二十五道不俗的好菜,挑戰著只想在壓力和創傷下放鬆的現代人,扣問生命中深沈而無可逃避的「意義」問題;從聖與俗、律法與恩典、愛與饒恕、正義倫理、苦難、死亡、神蹟,到基督信仰。韻琳所呈現的是「意義療法」,不是「享樂療法」。

  好在,在嚴肅之餘,韻琳說故事的能力是一流的,娓娓道來,還真能讓閱讀者入戲。而隨著劇情的鋪陳,她總能精準地剖析影片的結構和訴求主旨。當然,詮釋是主觀的,但還是得根據文本的脈絡,並且,要在兩者之間表現出一種若即若離的書寫境界。這對影評人絕對是高難度的挑戰。沒有長期的磨練和素養,恐怕是做不到的。而以我這樣一個習慣挑剔的性格,我必須說,韻琳做到了,她處理得很好。我真的很樂意推薦在壓力和創傷下只想放鬆的現代讀者,細嚼慢嚥地,在「享樂療法」之外,體驗另一種「意義療法」的奇妙效果。

  不僅如此,韻琳這本書同時還標示了另一個相反的面向,即它對制式化的教會開展了溫柔革命。容我借用韋伯(M. Weber)的話來說,一方面,它入世(in the world)而不屬世(of the world);另一方面,它又不出世(out of the world)。

  長久以來,即使歷經了馬丁路德的新教革命,教會還是多半沒有真正進入世界。相對於聖典、神學和教義,切入世俗的電影和文藝來尋索基督信仰的人,肯定是如鳳毛麟角的。教會的視野普遍狹隘、落後;講台八股、貧乏,更與日常生活脫節;而對信仰的詮釋也經常重神性而輕人性。韻琳這許多年來孤獨而殷勤地耕耘這塊入世的田地。她做得很好,而這本書就是其中的一個成果結晶。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在韻琳這本書中,有好多情節和內容正在挑戰制式化的教會。

  韻琳一方面對電影和文藝這個世俗的領域宣教;另一方面,又從中回過頭來對教會重新詮釋什麼是神聖。在我看來,韻琳這場溫柔的入世革命,是真正的新教精神。但這種人注定了資源有限、兩面不討好;世俗認定她在傳教,教會卻只給她淡淡一笑。

  但這又何妨呢?它是上帝給韻琳的聖召。只是,這麼溫柔,就不會出現什麼石破天驚的革命效果!也許,只會像蚊子叮咬了一下。但它需要的也只是時間;浸泡久了,味道就會出來了。這是我的祝福,應該也是韻琳的信念。浸泡久了,味道就會出來了。

  心靈小憩註:「35釐米的縮影人生與信仰」一書各大網路書店以及基督教書房均有售,目前新書上架特惠79折。歡迎舊雨新知捧場,也歡迎幫忙轉貼傳達這個消息。

     

【博客來網路書店
【金石堂網路書店
【PChome網路書店
【道聲出版社
【校園書房出版社
【回議題電影之為成人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