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架與劍──聖女貞德電影的探討(下)

陳韻琳
  (續前篇)

● 第二個關鍵性的形式對應

  兩次關鍵性的形式對應,盧貝松都用快速剪接與震撼性音效作敘事中間的間隔。

  我們再來看電影中第二個快速剪接鏡頭。這個鏡頭出現於貞德兩次戰役大勝,終於成功的讓查理加冕。就在加冕最光輝燦爛的那一刻,突然快速剪接,場景大變,變成暴雨傾盆泥濘不堪的戰場,而貞德腳上中了箭。跟第一個形式對應手法完全一樣。



  依循同樣的形式,這個快速剪接的前後,是兩個對稱與對比的敘事。

  之前,情節述及查理的岳母勸告查理,「來自洛林的處女」預言,已經成為民心之所歸,「百姓隨時準備相信任何預言與神蹟。」而後查理召見貞德,貞德竟在眾人中憑直覺指認出查理。(這可以說是一個神蹟。)隨後貞德與查理密談,告訴查理上帝給她一個信息,就是讓查理在理姆斯加冕為王。

  在貞德被法國教會界承認之前,主教團問她:「如果妳是上帝的使者,妳會不會神蹟?」貞德回答:「法國水深火熱坐以待斃,上帝帶我衝過敵人千軍萬馬,來給你們幫助,如果這不是神蹟,你們還要什麼?」

  這個問話讓我們想到耶穌基督曾經被人要求行神蹟以證明權柄,耶穌拒絕,回答說,在這世代除了約拿神蹟(意指上十字架的神蹟),沒有其他神蹟;也就是說,耶穌直接以上十字架的使命作為權柄的答覆。

  相同的,貞德的回答一樣是「從上帝來的使命」正是權柄,還需要什麼神蹟來證明呢?

  情節隨後轉向貞德兩次戰役的大勝,包括中箭後奇蹟式的痊癒。她的勝利被無法理解她、覺得她瘋了的同僚視為神蹟。

  兩次大戰後,貞德看見慘烈死傷、又主觀的看見耶穌臉上落下的血,她充滿罪咎的告解,然後身先士卒,要求英國不要再打,離開戰場回英國。


  這個不可理喻的要求,同僚在她背後嘀咕:「不要等待神蹟。」未料英軍竟然神蹟的退軍。這是神蹟的高潮,比戰事勝利更大的神蹟。

  然後劇情再轉,查理加冕,竟然因為太久沒有皇帝加冕,聖油乾掉沒有了。負責加冕的大主教說:「這聖油是神蹟得來的。」查理的岳母隨便拿其他油加滿瓶子,說,「讓我來製造神蹟」。

  加冕正光輝燦爛之刻,快速剪接到巴黎戰役。戰場大雨傾盆泥濘遍地,只剩一百士兵,疲憊不堪,沒有援軍。而貞德也受了傷。同僚勸貞德回家,說查理已經加冕,無心再戰,跟貞德說:「不要等待神蹟。」

  同時一段平行剪接,查理與岳母討論貞德。「奧爾良之戰是神蹟。現在她要繼續作戰,更需要神蹟。」查理說:「但是她現在兵力少太多了。」岳母說:「那麼,她需要更多信心。」貞德闖入查理享受尋歡的浴室,查理問貞德:「妳為什麼這麼好戰?」貞德回答:「法國還有被圍之處,百姓仍受飢餓之苦,我的使命還沒有完。」但是貞德私下告訴最支持他的同僚:「從查理加冕後,我就沒有聽到『聲音』了。」同僚回答他:「會不會這正是一個應證,表示妳該回家了?」貞德說:「連妳都不相信我?」同僚說:「妳知道我是最相信妳的....。」

  緊接著,就是貞德被俘的情節。

  我們再來看這段繪成的表格:
洛林處女聖女貞德 快速剪接 好戰的貞德巫女貞德
上帝的使者神蹟的大勝 慘烈的大敗妳來自上帝?
神蹟的檢驗血與死、神蹟的高潮被俘受審真的是神蹟?
使命正是神蹟神蹟的完成使命 不要等待神蹟真的是使命?
使命是讓查理加冕查理加冕,岳母製造神蹟 再也聽不到『聲音』一切只為「師出有名」?


  很明顯的,第一個形式對應關鍵字是十字架與劍;第二個形式對應關鍵字是神蹟與使命。兩個形式對應,都是在快速剪接之後,出現「質」的轉變。

  快速剪接之前,百姓隨時準備相信神蹟、貞德也被問以是否會行神蹟、貞德因神蹟式的得勝而被軍事同僚徹底信服、貞德中箭神蹟似的活下來、最後出現神蹟的高潮:不流一滴血的讓英軍撤退。

  但是查理加冕,查理的岳母「製造神蹟」以後,一個快速剪接,不僅貞德再也聽不到上帝的聲音、同僚也勸以「不能等待神蹟!回家吧!」。

  貞德一開始要驗明正身,被問及是否會行神蹟時,貞德堅定又激動的回答──法國岌岌可危時,上帝透過她幫助法國,這個使命就是神蹟。

  快速剪接後,當貞德被勸回家時,她以「使命尚未完成」為由拒絕。但是很明顯的,查理加冕後貞德已聽不到從天上來的聲音。這個使命不再有神蹟。

  整大段敘事,以使命就是神蹟,到使命中沒有神蹟為其前後的對比,讓觀眾知道,聖女貞德前面的使命顯然是有其神秘意義的,但當「只能給查理知道的message(讓查理在理姆斯加冕)」 終於應驗後,那個使命背後的神秘意義已經不再存在了。也就是說,貞德只獲得一個「階段性任務」,階段性任務完成後使命便終結。可是貞德顯然心有未甘。這心有未甘,便是她失敗的原因。

  而這個敘事,同樣在電影結尾有嚴謹的呼應。

  試探貞德的黑衣人也以神蹟為關鍵詢問貞德:「妳怎麼知道上帝給妳使命?上帝何以自己不能作信使,一定要依賴你?」當貞德回答:「因為我看到神蹟。」撒旦又問:「什麼是神蹟?」貞德回答:「風、雲、天、鐘聲,」但卻又自我疑惑著這些是不是神蹟,最後,她肯定答:「是劍。」撒旦回答:「有千百種劍掉在草地上的解釋,何以妳只相信它是從天上掉下來?妳其實是選擇自己要看的。」撒旦還問貞德:「妳是以上帝之名,還是以自己的名?難道妳不記得妳喊過『愛我的人,跟我來。』?」

  在這邊,劍與神蹟、使命相關連了,也就是說,第一個形式對應和第二個形式對應是有嚴謹的邏輯敘事的!

TOP


● 第三個關鍵性的形式對應

  我們把這部電影兩個對應形式,與黑衣人三次跟聖女貞德的對話重點,畫成對稱形式如下:
與上帝合一上帝給我使命聽不見聲音上帝豈真的需要妳?
聖杯的血酒來自天上的劍
(神蹟)
不要等奇蹟妳選擇自己想要看的
十字架旗幟只為「師出有名」

  處理完這個形式對比,我們差不多要接近整部電影最核心的主旨了。

  根據基督信仰(廣義的定義,包含天主教),撒旦也曾試探耶穌,三次跟耶穌有重要的談話。撒旦談話重點是放在要耶穌行神蹟自解困境;承諾給世間所有權勢,只要膜拜撒旦;以及誘使耶穌試探上帝,以疏隔耶穌與上帝的關係。這三個試探,都是撒旦企圖讓耶穌放棄祂最重要的使命:步上十字架的世界拯救之路。

  但是耶穌嚴厲拒絕了。神蹟、權勢、質疑上帝試探上帝,都是容易走的路。

  而不信耶穌的百姓,要求耶穌行神蹟以驗明正身,耶穌也還是答以除了上十字架的使命,沒有其他的神蹟。

  基督教信仰中的神蹟與使命往往蘊含一個很難讓人徹底瞭解的觀念:那就是在基督信仰中,真正重大的使命,往往都需要透過「死亡」之路而得:「一粒麥子死了,便生出許多子粒來。」十字架之路就是使命之路,它讓人看見的永遠不是榮美權能,而是死亡,是在死亡後後爆發的新生,看到真正的神蹟。

  耶穌是死後的復活,方使救世福音傳往地極。

  根據歷史,貞德承受火刑才是法國轉敗為勝真正的關鍵,因為自此以後,法國人民群起激憤,再也不依賴「洛林處女預言」的,靠四面八方各處農民的團結一致,終於使英軍不敵,退到海峽那一端去。

● 盧貝松「聖女貞德」探討的焦點

  而盧貝松聖女貞德這部電影的形式與敘事,我們到此已經可以斷定,盧貝松並不像德萊葉的聖女貞德,將焦點放在貞德的「聖」與「受難」上,他其實是透過這個故事在歷史中若干重大的懸疑間隙,嚴謹而細膩的把焦點放到人性與心靈深處本質的探討:貞德能不能衝破人性的限制,把上帝賦予她的使命、跟她內心深處的童年創傷仇恨意識分開?

  上帝給貞德的聲音只到查理加冕時為止。促使查理能加冕的大勝戰役,貞德差一點死掉。在出死入生之際,貞德夢見自己回到創傷的童年,英軍對姊姊說:「拿劍的女人!」將姊姊殺死強暴。

  也就是查理加冕後,貞德漸漸忽略旗幟,最後連同僚的呼喊「旗幟!旗幟」也不聽,她手中只剩下劍,沒有旗幟了;她不知不覺的,將使命轉換成復仇。

  這回到創傷的童年,大喊:「都是我的錯,是我太晚回家。我永不能原諒他們,為何她要為我死?為何祂要救我?」然後晚上偷偷回到教會,自己拿起聖杯飲下葡萄酒,鮮紅的酒汁像血般塗了半張臉,又流到身上。貞德舉杯向祭壇上的十字架說:「我現在就要跟你合一。」

  在她內心深處,十字架是旗幟、也是劍,與上帝合一是神聖、也是血。

  電影敘事中,貞德是在查理加冕後徹底的變了。

  在獄中貞德孤立無援,恰像在曠野中的耶穌。黑衣人讓聖女貞德遭逢的,也是企圖讓她全盤否認使命。黑衣人切中要害:劍不是來自神蹟(使命不是來自上帝)。黑衣人告訴貞德,妳只是選擇自己要看的,那不是神蹟。

  神蹟一推翻,因神蹟而來的使命也被推翻,儘管黑衣人從未要貞德否認上帝(撒旦試探耶穌時也從不否認上帝)。盧貝松刻畫的貞德,沒有德萊葉電影裡的貞德那般幸運,看見「上帝要我透過殉道得到大勝利。」她與上帝之間的關係立刻一無所憑,自幼便一直想跟上帝永遠同在的信念,如今是一無所有,貞德這一生墮入徹底的虛無與荒謬;所以貞德火刑死時,表情是如此的恐懼,這是多麼可怕的死亡前的徹底的拆毀。

<==>

  比較德萊葉的「聖女貞德」,貞德死前告訴那個相信她的主教:「上帝給我的大勝利,是透過殉道而得。」則德萊葉上火柱的貞德是掌握住「使命與十字架」的核心奧秘的聖女;盧貝松上火柱的貞德,是曾依隨上帝聲音而行,最後緊緊被童年創傷下的復仇意識擄獲,扭曲十字架使命真義的凡人。

  因循這邏輯敘事,對於歷史上的記載,貞德曾簽名承認自己乃受魔鬼引誘帶領作戰、而後又翻供一事,盧貝松將之解釋為貞德太渴望領聖杯與上帝合一,因而做出的妥協。

● 黑衣人到底是什麼含意?

  最後,我們要探討盧貝松電影中最後出現的黑衣人。

  黑衣人到底是誰?是上帝?還是魔鬼?當貞德問黑衣人:「你是誰?」黑衣人將自己變成童年貞德看到的「祂」、長成後看到的「祂」、最後又變回黑衣人自身,然後問:「有何差別?」這與電影一開始神父對小貞德的回答:「無論祂來自哪裡,應當是好的。」頭尾呼應。

  我們發現黑衣人將信仰變成心理學的意義,將不可言說的神秘體驗徹底理性化,他其實是另一個「劍」與「十字架」,當他幫助貞德自省時,他是十字架,但是讓貞德走上徹底的意義的相謬與虛無,他卻成為劍。黑衣人在幫助貞德自省更認識自我時,同時也徹底拆毀了她。

  對於貞德的使命到查理加冕為止;從此要靠「一粒麥子死了,便生出許多子粒」這上帝使命背後的更大的神蹟奧秘,理性的黑衣人沒有能力讓貞德參透。

  黑衣人豈不是在很多信仰追尋者的心靈中永恆的活著,既成為十字架,也成為劍?黑衣人,豈不正是二十世紀以來越來越走入荒謬與虛無的時代成因?還有什麼方式,比黑衣人更能毀壞信仰呢?

  於是分析黑衣人,我們會看到1999的「聖女貞德」,的確比1928的「聖女貞德」,更關注到一個屬於我們這時代的宏大視野。每一個觀眾在選擇認同黑衣人或反對黑衣人,也呈現觀眾自身的信仰抉擇!

(EN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