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典音樂之樂評類型談『專業』與『深度』

 
 

作者:蘇友瑞                   

   

  每一個愛好古典音樂的非專業音樂人士,都期待提升自己的音樂素養。為了增進提升的程度,往往得依賴和種音樂解說文字。於是往往在網路上的古典音樂欣賞討論會重覆出現這樣的提問:『我們可以接受怎麼的樂評文字?』也就是說『有那些古典音樂之樂評類型是我們可以吸收且有意義的?』。這時很容易找到一大堆『專業』的音樂欣賞或唱片評鑑文章,問題是,一個有心讓自己的音樂素養具有『深度』的愛樂友,是否能以得到一大堆專業知識而滿足?還是應該回歸音樂最真實的感動?『專業』的音樂知識或訓練,是否能保證音樂心靈的『深度』?

  我個人寫樂評文章時,對於賣弄音樂背景知識、堆砌形容詞私人感想......實在很不以為然,常常發現專業的音樂人士反而常常表現不出真正的音樂深度;因此嘗試找各種方法讓我的樂評文章可以令讀者具體知道『我寫的音樂感受與唱片音樂之間的物理對應』。這是我自己的心理學訓練,要求任何主觀感覺都需有客觀物理刺激對應的基本原則。

  話說回來,一篇樂評可以寫到什麼水準?依我的看法,不需要太多音樂學理訓練,也不需要太多音樂背景知識,只要『真誠』的把音樂帶給自己感受寫出,並且具體指明是那一種物理客觀刺激產生的,那就己經是『世界第一』了。這樣講很誇張,但事實如此。很多愛樂者認為國外的樂評雜誌比較專業,可惜依小弟的經驗,他們都有嚴重的偏差。例如說,三星戴花與不戴花,到底意謂著演奏有什麼特色水準之不同?我們會發現那些樂評只能寫『形容詞』而無法具體指出『戴花的水準是否意謂著某種觸鍵音色、速度節奏之進步』,究其實仍然只是一堆形容詞的堆砌。

  到底可以有什麼不同的樂評類型呢?這個問題小弟思考多年,也因此寫過不少完全不同類型的樂評文字,各有各的特色。小弟在此以自己的文字為例,探討不同樂評文字特性與旨趣,這當然只是初步的分類而己。

  第一種是我個人嘗試的『音樂心理學』類型:這是採用任何主觀的心理感受必需對應客觀的物理刺激之心理學方法,例如我的一篇CD評論文章:『意志的毀滅與復甦 ── 論 Busch Trio 演奏 Schubert 的第二號鋼琴三重奏』

  第二種則是『跨樂曲之整體評論』,可以綜論同一個作曲家之不同曲式,也可以綜論不同作曲家之同一曲式。在此以小弟之作品:『賦格曲 ── 貝多芬音樂心靈的永恒提問』為例。

  第三種則是『音樂與生活』之小品,不見得嚴謹地談音樂,重點是音樂誘發個人生活之種種感悟發展。在此以小弟之音樂漫談作品:『與貝多芬心靈相遇』為例。

  最後是音樂美學的簡單論述,例如小弟的作品:『從古典音樂的有聲記錄談藝術欣賞的「時代處境」與「心靈躍升」角度』

  以前接觸專業的樂評作者或音樂演奏家,總覺得他們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不好好崇拜一下好像很對不起自己對古典音樂的熱情與尊重。後來自己開始寫樂評文章,才真正體會到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音樂的真正素養,是打從內心真正與音樂家藝術心靈的真誠互動,與你的音樂專業能力是獨立的。這也是我個人放棄專業學術研究、改走大學通識教育教學的主要心路歷程。

  專業能力只能獲得『正確性』、『嚴謹性』,在專業研究中可以獲得非常有意義的成就。但是音樂感受是普遍全人類心靈之共同資產,幾乎沒有『正確性』,只有『深度』。小弟常常說自己只聽3B2T(貝多芬、巴哈、布接姆斯、莫札特、舒伯特),這個意思絕對不是『不聽3B2T的人就是沒水準沒深度』,而是『蘇友瑞這個人只有談3B2T的音樂才能具有深度』。也就是說,你要我談蕭邦、柴可夫斯基、德布西甚至現代音樂中的梅湘、凱吉,我照樣可以利用音樂知識或CD唱片去唬爛出一大堆東東。但是如果期待真正深層的音樂心靈共鳴,只有談論3B2T我才有辦法寫出感動讀者的文章。

  同樣的,一個專業的演奏家、專業的樂評,他只是被訓練成『正確性』、『嚴謹性』很強的音樂人士而己,他是否具有感動人心的深度?不無疑問,甚至經常沒有;尤其是當我們不會被專業音樂知識唬住的時候,更不可能被『只有正確性、知識性而無深度』的音樂態度所感動。

  以此標準而言,事實上我在專業音樂人士群體中不見得容易找到深度,反而在一般、普通的單純愛樂者群體中常常容易找到深度與共鳴。因為,前者常常只能讓音樂成為職業或知識,後者較可能讓音樂成為生命與心靈。

  專業與非專業的差別,只是『正確性』的廣度之差別。我只會談3B2T,所以我絕對不夠專業。吉利爾斯的鋼琴詮釋諸多音樂家作品皆成典範,那才是真正的專業;阿胥肯納吉也能正確地詮釋、出版一大堆曲目,一樣非常夠專業。但是從深度音樂心靈而論,小弟一直期許自己談論3B2T能具有深度,也嘗試寫出感動讀者的文章;而吉利爾斯百分之百是最具有深度的偉大藝術典範;但阿胥肯納吉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不如放電腦 MIDI.....

  換句話說,談及音樂的『深度』,太多人的音樂素養都遠勝過名演奏家,只是沒信心(太過自謙?)去想通上述的道理而己。而小弟實地經驗過與音樂專業人士的相處,更敢拍胸腑保證上述思想是真實的:我寧可在『非專業』的一般音樂欣賞者中去尋找深刻的音樂心靈共鳴。

  在以上的思想基礎下,『版本比較』成為可能,正因為我們對貝多芬的音樂素養高過阿胥肯納吉,所以能判斷出他遠遜吉利爾斯甚多。當然阿胥肯納吉對於某些音樂作品的音樂素養又高過我們,所以我們會覺得那些錄音也是典範。

  因此,一個音樂欣賞者如何真實地、直接地面對音樂帶來的真實感受?就上述而論,他只要『真誠地展現音樂經驗』,不必學會音樂專業知識、不必學會樂器演奏、甚至也不必學會我這種文字唬爛;他只要真誠面對他真心喜歡的音樂,從心靈深處體會這種音樂深深感動他的生命,他就是一個『深度』上常常超越許多專業音樂家的音樂欣賞者。

  當然了,這種判準是非常主觀的,所以才無法成為專業領域的判準。不過,就是因為網路得以自由分享個人的異想天開,所以更容易遇見開放的心靈散發深度的音樂感受,所以我才特別喜歡在網路上尋找深深的音樂心靈相遇。如何相遇呢?當我真誠地寫出自己對音樂經驗的分享,然後遇到一些人,他雖然可能寫不出文章來,但是他能正確感受到我的經驗中最重要的焦點,並且給予簡短但準確的回應;OK,我們的音樂分享己經超越了專業音樂家之深度了。

  想一想,真是多虧了網路,才得以讓眾多愛樂者透過網路心靈相遇!

[ 回 企畫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