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蘭克(Viktor E. Frankl)因為是個猶太人而被納粹關在集中營三年。那真是一段辛酸、苦難、悲慘得不知如何形容的歲月。但是,他卻賦予這段苦痛的日子一個讓他能勇敢活下去的意義,就是身為一個心理學家,他要從自己和其他囚犯同伴的這一場苦難中,探索生命的意義。當他出獄以後,他將整個心路歷程全都記錄了下來,成為一本幫助許多人的名著:《尋找生命的意義》。
弗蘭克從他的親身經驗中堅決地相信,人的心理健康取決於他對生命意義的領悟,以及他對自己生活方式的選擇。我非常喜歡他講的一個故事,他說有個很有才華的雜誌總編輯鮑比(Jean-Dominique Bauby),突然得了一種怪病,全身癱瘓,只有左眼皮能動。他陷入深深的痛苦,認為自己已經成為一個毫無價值的人。但是他很快地控制了情緒,他決定寫書,將自己的經歷和感受都紀錄下來,也許有一天對別人有幫助。於是他就跟秘書小姐配合,用眨眼皮的次數確定法文的二十六個字母,最後完成了一本一百四十頁的書。鮑比將這本書取名為《潛水鐘與蝴蝶》。意思是說,雖然生活中的不幸遭遇像潛水鐘的硬殼一樣,壓得自己幾乎喘不過氣來,但自己並沒有放棄理想和願望,他的心就像一隻輕盈的蝴蝶一樣自由地飛翔。
無論是弗蘭克或是鮑比,他們都透過賦予自己的苦難一個正面的意義,而為自己的生命創造了價值。 [回《走過生命的幽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