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e.bbs@bbs.fhl.net
前言:
「聖靈」的問題是大學時代(94-98年)的教會生活中、頗為「熱門」的話
題,曾經看過幾個教會為了追求聖靈、敬拜讚美,引發分裂而出走;也曾經看到
團契的契友因為未得到所謂的「聖靈充滿」而灰心失望。在97年暑假有機會和
EFC(台福教會)的朋友同工、我們曾經一起討論聖靈的二三事、但終究是停留
在個人的經歷和感受;98年年初的大專神學研究班是查考使徒行傳、當中及邀請
林鴻信牧師專講「從使徒行傳看聖靈」的專題,在那次的機會中、很難得可以聽
到對於聖靈的討論是同時重視經驗、與理論的專講,加上靈恩運動對於大學時代
的團契青年也曾經是一股不小的衝擊,所以選擇林鴻信老師的「聖神論」來當作
讀書報告、嘗試以聖神論的主題和靈恩運動的影響來做為報告的主體。
書摘:
一、 概論
研究聖靈、討論聖靈的教義不能離開「三一上帝」的觀念,就個人層面來說
、基督徒體驗到在聖靈裡或聖靈在自己裡面;就團體層面來說、基督徒體驗到上
帝在我們當中。英國文學家兼神學家C.S. Lewis 建議以禱告的經驗來瞭解上帝
;因此當人禱告時是在聖靈裡,通過耶穌基督向天父上帝禱告。也就是說:禱告
是「在上帝裡面」、「通過上帝」而「向上帝」禱告。
二十世紀以來,靈恩運動已然成為全世界的潮流,然長期以來對於聖靈的研
究是停留在個人體驗式的聖靈工作。一般靈恩運動也比較喜歡經驗而不喜歡理論
;學術研究者往往一味地傾向理論。問題是:如果無法將理論和經驗結合,不論
是沒有理論基礎的經驗,或是沒有經驗驗證的理論都可能會偏差。沒有聖靈理論
基礎的,容易將自身經驗絕對化,結果造成基督徒之間彼此無法對話。事實上沒
有人可以完全地平衡,因此「偏重理論者」與「偏重經驗者」都需要對方的補足。
許多人一提到聖靈,立即聯想到個人經驗、較少強調聖靈在團體中的工作。
聖靈動工在團體中、就是動工在團體成員的相互關係、並且動工在團體的整體聯
繫。靈恩運動之所以常常造成分裂、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太過強調聖靈在個人身上
的工作,而忽略了聖靈在團體中的工作。本書所要探討的聖靈論是由神學中的系
統、聖經、歷史神學的方向探討,並觀察聖靈論在實際議題上的應用。
二、 聖靈論主題
在教會史的演進過程中,聖靈論主題逐一確定下來的主要方向有:「聖靈與
力量」、「聖靈的神性與位格」、「聖靈與三一上帝」。
1、聖靈與力量:
聖經所用的「靈」同時是「風」和「氣」的意思;風是當時的人們所知道大
自然中強大的力量,「氣」則常常用來表達生物身上生命的力量,因此聖靈可以
定義為:上帝力量的展現者,可以說是分別、創造、生命和超越四種力量。雖然
如此、但聖靈並不等同於力量本身,而是力量的來源;因為聖靈具有主體性、而
力量沒有主體性,聖靈是這些力量的發動者。
2、聖靈的神性與位格
「聖靈的神性」的討論是為了確定聖靈究竟在創造者那邊、或是在被造者這
邊。其中還連帶一個問題是:「聖靈是誰」、聖靈到底有沒有主體性的討論。聖
經中對聖靈的介紹向來很少,然而在信仰告白中可以知道基督教教裡的重要根據
和來源,也對聖靈的基本原則作了重要的規範。最早的信經、尼西亞信經中即提
到「我信聖靈,賜生命的主,從父和子出來,與父子同受敬拜...」,這更肯
定了聖靈的神性,又告白聖靈是「賜生命的主」,清楚地認定聖靈不只是信仰的
對象,而是賞賜生命的創造主,是具有主體的。
3、聖靈與三一上帝
在確立聖靈的神性與位格之後,聖靈論就在三一論的架構下發展,由於神學
思想史的演進十分龐雜,在書中僅介紹大方向。
● 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聖靈論中主要關注的是聖靈與耶穌基督的關係。並強
調「上帝的靈」與「上帝的話」一起做工,路德與加爾文均是如此,一方面重視
耶穌基督的見證、一方面重視聖靈活潑的力量。
● 路德:路德認為通過聖靈,我們可以體會上帝在耶穌基督李鄰近我們,而不
再是遙不可及的上帝,因而因信稱義、亦即上帝在聖靈使我們遇到溫柔、慈愛、
憐憫人的上帝,而非嚴厲、公義、審判人的上帝。根據路德神學、人要追求聖靈
有兩條路:「宣揚耶穌基督」、「傳揚上帝的話」。總之、重點必須放在上帝和
耶穌基督身上,通過不斷宣揚耶穌基督和上帝的話,經歷聖靈的工作,確定以上
地為中心的立場、否則無長久性及延續性可言。
● 加爾文:加爾文是第一位全面以聖靈角度來做神學思想的神學家,在其思想
中有幾個重要的思想包含了:
①「上帝的靈」與「上帝的話」一起做工:這可以說是加爾文神學中心思考,
亦即在宗教體驗中對聖靈的領受和對上帝的話的瞭解應該是相輔相成的,表達了
在宗教體驗中平衡的發展。所有來自上帝的靈的體驗都必須透過上帝的話的印證
,所有對上帝的話的瞭解都必須透過上帝的靈的感動。
②耶穌基督中心:對加爾文而言、基督是上帝啟示的中心,也是上帝的話的焦
點,因此上帝的靈與上帝的話之密切關係,亦可應用在聖靈與耶穌基督之間的關
係。
③聖靈的位格:位格必須在關係中才能表明而顯示出其特質,因此、聖靈的位格
必須建立在與聖父聖子的關係,所以聖靈不只是聖靈本身,同時也是「聖父的靈
」和「聖子的靈」。
4、 聖靈帶來覺醒
綜觀幾位神學家與歷史上的發展,許多人在信仰、宗教上的追求都表現出一
種「改變」,這種改變大體上可以「覺醒」為主要觀念。以路德而言、他一生所
追求的世與上帝良心平安的關係,這是對上帝拯救主權的覺醒;加爾文則努力將
信仰的內含落實人間,進一步覺醒到上帝在人類歷史中的主權,他所帶來的信仰
覺醒不只重視個體信仰的覺醒,也開始重視信仰團體的覺醒。由此可看出:「信
仰的覺醒」應當是「全人的覺醒」,包括理性和感性的覺醒,也包括個體和團體
的覺醒。以此來看二十世紀的靈恩運動、也多少是對科技所帶來重視理性的一種
反動;整體而言、靈恩運動可以是為信仰潛意識層面的覺醒,然而由於偏向潛意
識、縱使動力十足也比較缺乏知性的協調與整合。
三、 靈恩運動的挑戰
1、第一波
一般所謂「靈恩運動」通常是指「五旬節運動」(Pentecostal movement)
,開始於1901年。也許多的靈恩運動都開始於這一波、靈恩運動也普及到全世界
。這波早期的靈恩運動對傳統教會造成不小的衝擊,也引發了一些不太成熟的副
作用;這波靈恩運動為神學所帶來的反省和衝擊是有兩點相當大的爭議:
● 將領受方言與領受聖靈等同,使得聖靈工作侷限在少數人身上,而且把聖靈
的能力和聖靈本身混同。
● 強調「第二次的洗」、也就是「靈洗」,而與「水洗」分開,在神學上也引
發爭議。按著不同洗禮的層次而將基督徒劃分了不同的等級。
2、第二波
1960年代開始進入第二波靈恩運動,稱為「聖靈更新運動」(Charismatic
Movement),又稱為「新五旬節運動」、因為此後的靈恩運動以另外一種型態發
展、通常是發生在主流教會傳統之內。第二波的靈恩運動在神學上做了一些調整:
● 傾向將說方言視為是聖靈恩賜的一種、而不是聖靈感動的唯一憑據;如此、
方言不再是關注焦點,也避免了許多可能的衝突。
● 聖靈充滿是為了開發恩賜及更新教會,而不是為了經歷第二次的洗。
● 聚會焦點慢慢轉向敬拜讚美、通常是使用比較活潑的詩歌、期待進一步深入
體驗敬拜上帝的意義。
3、 第三波
80年代的第三波靈恩運動泛指在美國的福音派當中開始的靈恩運動,主要由
溫約翰開始、但大致上可以認為第二波的一部份。其重視的是神蹟奇事、教會增
長迅速。
四、 未來的展望
本書的討論中有一個重要的觀念即為:聖靈論若單單就經驗來談,很容易陷
入主觀之爭,因為每個人的經驗都有其獨特性。且往往有強烈主觀性、不易與人
分享。然而﹑如果聖靈論的討論只偏向理解,也必定有強烈的主觀性。因此、既
不是只談理解,也不是只談經驗,靈恩運動的經驗若可以和神學工作者的神學和
反省結合,必定有更理想的發展。對於未來有以下的展望:
1、 打破刻板印象:一般而言、靈恩運動似乎代表著保守的神學,且不太關心社
會政治事務,而關心社會的政治事務的基督徒又往往與靈性追求疏離。這樣的印
象本質上識錯誤的,既然聖靈做工非常豐富、必定能打破一般人的刻板印象,聖
靈的工作畢竟不是由意識型態所決定。
2、 價值觀的轉變:人的價值觀根深蒂固、若不是靠著聖靈的能力、要期待其按
照上帝國的標準來改變必定有無力感。當基督徒對於聖靈的體驗用在價值觀的判
斷上時,會體驗到世界上有許多不同的力量在競爭,其中吸引了眾人關注的力量
並不一定是符合上帝國的力量,在這麼多力量拉扯中、基督徒是否能在其中不斷
經歷聖靈的能力,亦即生命、超越、創造、分別為聖的力量,這將是聖靈論應用
在生活的重要環節。
3、 繼續發展中的運動:關於靈恩運動對會造成的衝擊,應當以長久的歷史來看
、不必太早下結論;另外、以一個宏觀的角度來看、「上帝的靈」代表著自由,
是一種人無法掌控的力量;而「上帝的話」給人的感覺是一種秩序、導引,可以
通過一步一步努力來認識的。
4、 實用和理論中的平衡:往往教會傾向實用、神學院傾向理論,如何在實用和
理論中找到平衡,這是調整教會與神學院的落差。一個平衡的人就是能知道:自
己哪裡不平衡,才有機會成為平衡。
【書評與讀書感想】
林鴻信老師的聖神論基本上來說是他上課的講義和內容,因此在讀書的時候
便頗有他的風格。從一開始的概論、以其個人的經驗出發,描述在富勒神學院時
候的剛好識靈恩運動興盛的時期,在神學院中也開了一門相關的課程、後來因為
爭議性太大而取消,當時的院長本身即出身靈恩運動傳統、但仍主張將這種學習
放在教會而非神學院,神學院應以學術性神學訓練及研究為主; 後來便開始他
對聖神有系統性的研究。當時對聖靈/聖神的研究大多偏向「聖靈工作」,較少
談到聖靈/聖神本身;即便是現在有了較多的研究,大家提到聖靈/聖神大多還是
停留在「個人特殊經歷」為主、例如:說方言、行奇事…等等。本書探討的方向
、嘗試以「平衡」的聖靈研究、也就是建立「上帝的靈」和「上帝的話」平衡發
展的思考方式。在聖靈論的主題中、作者以教會史演進的過程中對聖靈的研究和
定義出發,先確定聖靈的位格與神性之後,我選擇將靈恩運動的資料放在後面、
期待將靈恩運動中的現象和問題抓出來,並著作者所提出的看法來探討會對於聖
靈應該有的反省。
其實從孟他努主義以來,人們就在思考一個問題:最後一個使徒去世之後、
教會還有沒有神蹟和預言呢?通過愛任扭、俄利根、特土良的作品中都可以發現
在他們那一代都有人奉神的名行神蹟奇事。自第二世紀以降的靈恩運動,其實都
和聖經的記載相仿,也是不斷重演的工作,為了要使基督的福音興旺。 歷代教
會興起靈恩運動的背景大多有以下的特性:領袖疲憊無力、教會崇拜生活枯燥、
信徒不冷不熱,而靈恩運動的特徵正是站在這些現象的對立面:具魅力的領袖、
熱切的崇拜、和滿有力的信徒; 以作者在書中提及的南美洲和台灣的現象,都
更有一種反動的意味。以台灣為例、由於台灣主流教會強大的組織和傳統的包袱
、教會流於世俗化和中產階級之地,加上社會發展太快、分工越來越細,各種社
會道德問題日益嚴重,以致於人充滿無力感,所以聖靈更新的運動是讓神的子民
重新有心靈的體驗,也讓即將枯萎的信仰得以再次復甦,這是時代的需要、也是
上帝為滿足這時代的需要要做的工。 其實不論是孟他努主義或五旬節運動(
Pentecostal movement)、靈恩運動….等等,都有其信仰上和行為上的盲點,
但每次聖靈所帶來的復興浪潮、總會對真理有一些新的看見。 以台灣利益走向
的社會而言,聖靈更新的運動以積極面來說、多少帶來一些反省和改變,但重點
是我們要能對聖靈有更多的認識和探討、不是僅停留在非常個人性的經歷而已。
在我本身所接觸到的經驗而言,的確有不少人都曾經有過說方言、神蹟或其
他受聖靈感動的經驗,在他們分享和見證中雖然可以體會他們對於自己的改變而
獻上感恩,但總無法令我感動,直到在神研班中林鴻信老師有較多的對談之後,
他也在書中提及在攻讀博士學位的過程中全神貫注地研讀、開始經歷到望我而沈
浸於真理的喜悅,他越來越能確定這也是聖靈的工作,因為聖靈的工作不僅在感
性方面動工、也在知性方面動工,使人得到活潑的啟蒙。也因此更能明白加爾文
所說的:上帝的靈與上帝的話一起動工!
這本書可說算是一本課堂用的教課書,但在林鴻信老師真誠的筆觸中可以讀
出他認真探討的一面。這本書也是我在眾多討論聖靈的書中、比較適合在一般團
契當作讀書會的一本書,(其他不是太過於只探討聖靈的本質、就是太探討靈恩
現象),加以林鴻信老師在書中的主軸十分明顯地提及「平衡」,這是一個人不
可能達到但卻必須努力的目標。也期待在一次讀這本書的同時也提醒自己要時時
做到「平衡」的工作!
參考書目
林鴻信,《聖神論》,台北:禮記,1997。
林鴻信等,《聖靈神學初探》,新竹:聖經學院信徒訓練中心,1992。
大衛寶信,《第四波》,香港:亞洲歸主協會,1998。
蘇穎智,《認識聖靈》,香港:福音證主協會,1995。
朱柬,〈基督教界的靈恩運動〉,《神學論集》117、118期,台北:光啟,
1998。
【後記】
上一篇是一次邀請分享聖靈的文章。
我一直覺得有很多事情對我而言是很難以言說的,聖靈的體驗是其中一部份
....因為我很難跟人訴說在閱讀許多神學書籍的過程中,因著神學家們的論述深
受感動落淚,
因著一些人真誠且生命的筆觸。我一直確信、聖靈通過這般的方式讓我得以
理解自己和發現自己的責任所在。某些程度上,這好像對其他人來說是很理性,
但對我確是很深的聖靈感動
林鴻信老師的書,向來是以一種平易的方式陳述,也許是因為大多是課堂的
講義改寫對於他在聖神的研究,我以為是比較能同時觸及強調靈恩經歷,或是強
調所謂理性思考的人的一本書。這只是一篇在讀書會中的小分享,有興趣的朋友
可以仔細將這本書讀完,應該....不會太難讀啦~~~~~
如果真的有興趣的...也許進行一下聖神觀的比較吧!就...基督宗教裡的三
大支囉----天主教,東正教,新教... 也許最近在讀東正教的東西吧(因為喜歡
東正教的音樂啦~~)總覺得東正教的靈修、神秘主義很能帶領我感受和理解上主
的靈的同在。只可惜東正教的資料...台灣不算多,也許下一步來進行這方面的
研究...
呵呵,扯遠啦~~~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