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紅河

台北捐血中心 林素娟


緒言 

我們的生命是離不開水的。各個古文明的發源地幾乎都是主要河流的流域,因為人類以及賴以維生的生物都傍水而居。今日在許多著名的觀光地區仍然可以看到河流在生活中的角色:輸送物資、排除廢物、水上交易、調節氣候...。而在水中有魚、蝦等浮游生物,構成完整的食物鏈。

身體內的河流

在我們的身體裡也有這樣一條河流不斷的循環流動。這條河流呈暗紅色的,也是個運輸管道,它運輸養分也運輸代謝的排放物,我們稱它為血管。河流裡流動的就是血液。這條河流流域遍佈全身,而且非常密集,把所有的血管,包括動脈、靜脈、微血管連接起來,其長度足以環繞地球二圈半。

血液像河流一樣,主要是水分,就是血液中液體的部分,稱之為血漿(Plasma)。在這流動的液體中也有一些浮游生物,就是紅血球(Red blood Cells)、白血球 (White blood cells)、和血小板(Platelets)等,它們大小不一,形狀不同,數量也不同。體積以白血球最大、紅血球次之、血小板最小;數量以紅血球最多;白血球有核行動有自主性。血液的量與體重成正比,大約是一個人體重的8%,即50公斤的人約有4000西西的血液。

血液的組成

如果把一袋血液靜置大約一天,血液會分成兩層,上層呈黃色的部分就是血漿,下層成暗紅色的部分是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則在兩層之間,幾乎看不見。血漿約佔血液的55%,含有血液凝固所需的凝血因子、調節身體機能的荷爾蒙、以及經過消化後所產生的營養素、醣類、氨機酸、維生素、礦物質、脂肪等等。紅血球的部分則約佔45%,這個數值叫做血容積比,可告訴我們紅血球的質量如何。紅血球的主要功能是攜帶和輸送氧氣,表面光滑,沒有細胞核,所以不會自己游動,只能靠著血流浮動。白血球則比紅血球大,表面粗糙有顆粒,具有細胞核,能夠自己自由游動,是身體內的警察,負責消滅入侵的外來者。血小板體積最小,但形狀最不規則,像章魚有觸角。血小板會分泌一些化學物質,是血液凝固的重要角色。

奇妙的紅血球

紅血球的形狀非常奇特,是兩面凹陷的盤狀,像貼了張紙的甜甜圈。這樣的形狀在體內的細胞是獨一無二的。若我們知道唯有這個形狀才能發揮紅血球最大的功能,就不能不讚嘆造物主的奧妙了。氧氣在空氣中是氣體,可是進入體內就不能再以氣體存在了,必須由紅血球內血色素(Haemoglobin)的鐵分子將之固化。紅血球循環到組織時,必須再把氧氣釋放供應給細胞。同樣的,在組織細胞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到達肺部時,也由紅血球將之轉化為氣體。在這氣體一收一放時,紅血球就像是個化學工廠。氣體的交換都是以滲透方式為之的,這是一種費時的過程;而這些反應卻又必須在紅血球經過肺部或組織細胞時,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換言之,氧氣由紅血球表面到達球內的血色素之間的距離必須愈短愈好。什麼形狀能夠有最短的中心距離,卻又有最大表面積來攜帶最多氧氣呢?正是紅血球的形狀!這樣的形狀使紅血球運送氧氣的功能具有最大效率。你說這是巧合?還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呢?

血液的恆定性

血液中各種成分總是維持著定數,但是調控維持的機制卻仍未十分了解。這種恆定性是維持身體機能正常的要件,也是疾病診療的依據。通常在生病時,檢查血中各種血球的數量或血漿內各種成分的含量是否過高或過低,可以初步推測可能的原因。例如在一個單位體積的循環血液中,紅血球約有五百萬個,白血球約有六至九千個,比例大約是每一千個紅血球有一個白血球。這些血球都在骨隨中製造,且都是由同一種原始細胞分化而來。這原始細胞稱為幹細胞。分化成熟的血球先積存在骨隨中,當血液循環中某種血球缺少時才釋放出去。紅血球在血液循環中大約120天,老化的紅血球漸由盤狀漲成球狀,彈性也漸失,而在通過脾臟時被破壞掉。由於血液的恆定性,減少的血球可隨時由正常的造血機能補充回來。同樣地,捐血所損失的血球也可以很快的補充回來,只是因為製造血色素所需的鐵質由食物攝取的效率低,所以捐血需要至少間隔二個月來補充足夠的鐵質。

身體的防禦系統

我們的血液裡有非常精密的防禦系統,來抵抗生活環境裡充滿的各種病原體,如細菌、濾過性病毒、黴菌等。多核顆粒性白血球(Granulocytes)是第一道防線,當有病菌入侵時,立即以最快的速度抵達現場,清除病菌。淋巴白血球(Lymphocytes) 的協調運作則構築了第二道防線。 T 輔助淋巴球( T Helper cells) 是指揮中心,發現有外來物質時即傳遞訊息(Cytokines)指揮行動。殺手淋巴球( T Killer cells) 經常四處巡防,吞吃遭病菌感染或有病變的細胞(癌細胞),可以說是巡邏警察。B 淋巴球(B Lymphocytes) 接受訊息後開始活化,分裂增生且細胞漿變大,製造抗體來破壞病原體。

抗原抗體的特異性

抗體是身體製造出來的免疫球蛋白,也是免疫系統不可或缺的利器。而凡是會刺激身體製造抗體的物質都可叫做抗原。抗原和抗體的關係具有專一性,好像鑰匙和鎖的關係一樣,是一對一的。這樣的關係使抗體的免疫功能具有特異性。也就是說,A抗原刺激產生的A抗體只對A抗原有作用,對B抗原就沒有作用。了解了這個特性,就不難了解為什麼A1型流感疫苗對香港型流行性感冒沒效了。相對應的抗原和抗體如果碰在一起,就會產生凝集、溶解、沉澱、中和等反應。因此,身體內正常時不會有同一對抗原抗體同時存在。身體在第一次接觸到抗原時,產生的抗體較少時間也較長。但是第二次接觸到相同的抗原時,抗體會在短時間內大量產生。這是用疫苗(第一次接觸)來預防疾病(第二次接觸)的原理。

血型

血型是抗原抗體特異性的典型例子。紅血球的血型多達一百多種,我們最熟悉的ABO血型只是其中一種。其比例分布依種族而異,在國人中以O型最多約佔44%、A型約27%、B型約23%、AB型約6%。血型指的是血球表面所具有的抗原分子。A型的人具有A抗原,B型的人具有B抗原;同時兩種都有的人是AB型,而兩種都沒有的人是O型,也就是零的意思。依據同一對抗原抗體不能同時存在的原理,A型的人血漿內沒有A抗體,卻有B抗體,而O型的人血漿內則有A抗體及B抗體,依此類推。這樣的特性是檢驗血型的原理,也是輸血時對血型選擇的考量。ABO血型是由基因遺傳決定,每一種血型(表現型)都有一對基因(基因型)。

表現型 基因型 血球抗原 血清抗體
A AA、AO A B
B BB、BO  A
AB          AB A&B None
O          OO None A&B


免疫系統的調節

免疫系統非常複雜,調控機制更是精密。如前所言,T輔助淋巴球發號施令。但是它怎麼知道何時應該發令呢?原來在專門處理抗原的細胞表面有一種特別的分子叫做HLA (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可以分辨抗原是屬於自己的或是外來的,將此資訊傳遞給T淋巴球。若抗原屬外來的T輔助淋巴球才發出動員令。如果免疫系統失調,不該動員時觸動了機制,對自己的細胞產生攻擊,就成了自體免疫的疾病。反之,該動員時沒有反應,就成了免疫缺乏。 

愛滋病可怕嗎

愛滋病AIDS (Acquired Immune Disease Syndrome)就是後天性免疫缺乏的病症。顧名思義就是免疫系統喪失了功能。這個疾病乃是因愛滋病毒攻擊T輔助淋巴細胞,以致癱瘓了免疫系統的指揮中心。當免疫系統失效了,身體對於週遭的許多病原體特別容易受感染甚至死亡。因此愛滋病毒的威力可以說是很可怕的。但是,愛滋病毒的感染方式及途徑都是經由體液接觸傳染,尤其是性行為,因此是可以防止的。如此說來,它又不像感冒經由空氣傳染,那樣無可防範的可怕了。只要避免高危險行為:不和陌生人發生性行為、不重複使用針頭、避免與人共用牙刷、或刮鬍刀等,可能與血液接觸的器具,就無感染愛滋病的疑慮了。至於捐血,更是沒有感染愛滋病的可能。因為每一次捐血所用的血袋都是全新的,而且使用的針頭是連在血袋上的,不可能重複使用。捐血和輸血是不同的。捐血是把血液抽出去,並不是把別人的血液輸進自己的體內。

社會中的生命河流

血液既是生命所繫,自然是可以救命的。我們相信血液是上帝所給免費的禮物,應該也是免費的贈與需要的人。二十多年來,許許多多人藉著捐血,把生命由足夠的流向缺乏的,在社會中建構了一條生命之河。
只要是健康的成年人(17~65歲)就可以捐血。一般而言,捐血的條件可歸為兩大類:一為捐血人的健康、二為用血人的健康。首先,必須確定捐血者在捐了250ML或500ML之後,仍然維持在正常標準以上。因此體重必須男性50公斤、女性45公斤;捐血之前還必須測血色素及血壓。有些病毒在健康人體內沒什麼症狀,以至於自己可能不知道。所以為了用血病人的健康,每一袋捐得的血液都要經過許多項檢驗,目前的項目包括:B型肝炎表面抗原、C型肝炎抗體、人類嗜T淋巴球抗體、愛滋病毒抗體、梅毒抗體、肝功能等;即便如此,偶而還是發生輸血後感染的病例,這是因為捐血的時間剛好是感染初期,也就是所謂的空窗期,這個時期血液內的病毒是沒有辦法檢驗出來的。因此,必須藉由捐血者對自己的生活行為、及健康狀況的誠實探討,來排除一些可能的危險因素。
到目前為止,人造血液還無法完全取代人的血液。雖然人造血色素有一些研究成果,但用於臨床上仍有諸多限制。尤其血液的功能十分複雜,目前仍未完全了解。神創造的智慧豈是人能輕易仿造的呢?雖然血液在輸血運用上有不少缺點,但在救命上卻也是無可取代的。因此,病人是否需要輸血,醫生和病人應該就風險和效益作審慎的評估。而,當病人需要輸血來拯救生命時,惟有仰賴健康的人挽袖捐血,才能使社會上的這條生命之河流動起來。


回生命科學專題  回科學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