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儘管跟李白一樣,有類似的過程:中年時的追求 生命價值,與追求不成的困頓。杜甫卻跟李白有不一樣 的藝術歷程。
杜甫求職困頓十年間,他的藝術越來越深入民間疾苦 ,成為與民間苦難同負一軛的詩人。?
40歲以後,他寫出詩壇永垂不朽的「兵車行」,字裡 行間,充滿為人民呼喊的聲音,他走向苦難的民間現實 世界,這是「學而優則仕」的官宦者,永無法理解的苦 難世界,平凡平庸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但卻如此真實的 受著苦。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 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 霄。....信知生男惡,還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 生男埋沒隨百草。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為反應人民的聲音,杜甫還採用雜言樂府的形式、民 歌的句法,並創造性的因事立題,開闢了新題樂府的現 實主義道路。
比之杜甫,李白描述民間疾苦就顯得抽離客觀、情感 淡描,這確實會給人一種讀書人面對民間的距離感。
譬如李白的「子夜吳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擣衣 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 征?」「明朝繹使發,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針冷,那堪 把剪刀。裁縫寄遠道,幾日到臨洮?」跟杜甫相比,真 是含蓄雅致太多!
除了「兵車行」,杜甫這段時間還寫了不少「出塞詩 」,伴隨著兵慌馬亂老百姓的疾苦,又寫下極具諷刺性 的「麗人行」,描寫唐玄宗帶著楊貴妃到曲江春遊,浩 浩蕩蕩極盡豪華。
所以杜甫也是在此時寫下「朱門酒肉臭、野有凍死骨 」的名句。
類似的生命價值探詢,類似的遭遇,杜甫與李白走向 很不相同的回應,也是兩種不同向度的藝術觀照。
「安史之亂」期間,杜甫更寫出「春望」、「哀王孫 」、「悲陳陶」、「悲青扳」、「哀江頭」等史詩,更 撐大了其悲天憫人的胸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