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家哥德在他晚年的自傳「詩與真實」中說,朋友凝聚,最初
是因為共同的興趣,但要長長久久,非得有共同的信念理想不可。
同樣的,一個媒體,尤其是藝文性質的媒體,最初成形當然是為
了發表,但要長長久久,就需要有比「發表」更重要的動力。
這部份是我們認同袁瓊瓊與楊照的地方,網路媒體中的創作,的
確因為發表容易,變得不容易維持品質,而且絕大部分的媒體,僅只
是為了「發表」而存在的。
但我們不能認同楊照和袁瓊瓊的,是他們用了過高的標準評鑑網
路寫手。
絕大部分網路寫手,都還是大學生與研究生,這個階段,寫手專
一致力的,就是讓自己越寫越好,讓自己在寫作中成長。他們涉世未
深、生活經歷單純,除了專研文學形式、表達能力,也很難對自己有
更多的要求。
我們絕對相信,一個真正忠實於寫作的人,最後一定會問自己:
「我為何要寫?」
當開始這樣詢問自己,就是他預備要深化自己的創作生命的時候
了。
心靈小憩的培訓班底,訓練寫很重要,但我們也長期有讀書會,
讀很多跟創作未必有關的思想,透過對話媒體不斷的討論、思考、反
省,我們也為此不斷有《網路讀書會》的成果發表,目的都是在鼓勵
進行深度的思考——為的是有朝一日,當開始詢問自己「創作所為而
來?」之際,不會覺得有「太晚開始」之嘆!
袁瓊瓊說:「我所挑選的這些作者,我觀察到他們在寫作這條路
上的努力與不甘停留....。」
網路上果真沒有這樣的作者?若沒有,何以e族群中,一直有群
體走出連線,自成小眾網站之事發生?他們堅持走出小眾,不意味著
他們也知道與其選群眾多、雜而劣;不如選群眾少,維持著一種優質
篩選?
非e族群該對e族多一點等候,終究e傳媒開始成為發表園地,
還只有不到十年的歷史。如果任何一種文學獎評審,都需要初審複審
到決審,任何一種年度小說選,都得要千挑萬挑,e傳媒當然也需要
經過這種審核,量大,當然劣質就多,但不表示優質創作不存在。
我們認為楊照和袁瓊瓊對e族的評論中,耐性、培植與等候這群
大學生或研究生的意願都不夠;當然,培植、等候不是他們的責任,
但也因此,讓評論顯得過於苛嚴主觀了,會讓努力認真的人感到喪氣
。正是在這點上,讓我們對他們的評論不盡然完全同意!
我們相信,e族有心的寫手們,面對『創作意義』被挑戰的情況
,不管是內在的挑戰(自我超越)或外在的挑戰(非e族的質疑),
將能在一定的時間後自我證明。
(END)
我要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