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逃

大家一定都聽過米開朗基羅,這幅畫是他最有名的濕壁畫之一—在梵諦岡西斯汀教堂的天篷壁畫中其中一幅。在這幅畫中,中間的人物非常明顯,這位人物用很不自然的姿勢仰望,瞪大的眼睛、微張的嘴彷彿在訴說著驚訝?!驚嘆?!或啞口無言?不自然的坐姿是擊倒在椅子上嗎?而旁邊由左至由有剛好遮住畫中主角頭的樹葉、露出天真臉龐卻無笑容並伸出小手的孩子、低頭婉約在思索的女子及大魚。
在構圖上由於主角趨向左側,給人強烈的感受不平衡,也強調出畫中主角的不自然姿勢。由於此畫為西斯汀教堂天篷壁畫的其中一小塊,畫中看到的裝飾條紋是為區隔各畫面主題,而主角頭部高的兩旁柱條裸體,是每個天篷壁畫中七位先知及五位女祭司畫皆有的裝飾。此天篷壁畫中央為九幅聖經創世記故事的畫,四週再圍繞七位先知及五位女祭司(此幅為七位先知之一),四個角落則畫了三個聖經故事及一個希伯來民族傳說。由於是組合溼壁畫,在顏色上須搭配其他畫作之配色,採用灰白色基底再配合部份的暖色系,所以雖然畫中主角姿勢不自然,畫卻給人感受到溫和。
這幅簡單的畫究竟這要傳達什麼?為何畫家要用那麼不自然的姿勢呈現畫作的主要人物?有什麼勉強嗎?小孩伸出手是在和畫中主角打招呼嗎?還是要告訴他什麼?而葉子中又有幾片枯葉,又有什麼函義?其實這當中蘊藏了二個逃的故事:一個是畫家所畫的故事;另一個是畫者自己逃的故事。
第一次的逃
這幅畫是根據聖經中一位不斷逃的先知故事而繪製,這位先知叫約拿,先知的工作是古時候將上帝的話傳達給一般人的人,但約拿不是一位聽話的先知,當他聽到上帝差派他一個他不願做的工作時,他就逃跑了。這份工作是神要他去總是欺凌他自己國家的敵國—亞述首都(尼尼微)宣告上帝刑罰警告的宣言:『因為這城的惡行已達到神的眼前,所以四十天後神就要毀滅這個城市了。』約拿不願意,因為不想自討苦吃,宣告這種討人厭的言論,可能還沒做完就被打死了,那可是各國都十分畏懼的殘暴國家;另外,萬一,萬一這個城市的人突然悔改,神不降下刑罰毀滅,那豈不是慘了,這可怕的國家可是立志要消滅四周圍國家的民族,讓他們被神拯救,到時毀滅的不是自己國家嗎?於是約拿就決定逃,逃到當時世界認為最遙遠的角落—他施(現今的西班牙西南岸)去。
米開朗基羅也是一位逃的藝術家,充滿天份及才氣的米開朗基羅自認是雕刻家,不喜歡畫畫,但原本答應讓他去做陵墓的教宗,卻突然改變心意,決定暫停陵墓的建造,這讓米開朗基羅很生氣,因為陵墓他都設計好了,石材也採購了,現在錢付不出來了。教宗又突然決定讓他去畫西斯汀大教堂的天篷壁畫,這讓米更生氣,因為擅長雕刻的他幾乎很少畫畫,現在要畫長40.50公尺,寬14公尺,高20公尺的天篷壁畫(總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尺),根本是強人所難,一定是教宗聽信其他人的讒言才叫他來做的,生氣的米開朗基羅就逃回了佛羅倫斯。
愛的挽回
約拿還沒逃到他施就在乘船的路途中遇到大風浪,他明白是神在找他,只好請全船的人將他丟入海中,落入海中的約拿被神所安排的大魚吞吃,但在魚腹中約拿並未死亡,經過這特別經驗,他體認到神是如何的愛他並救他性命,於是他開口向神悔改及感謝。神接受了約拿的悔改,並再次給了他機會,讓大魚將約拿吐在岸邊。重獲新生的約拿前往尼尼微城去執行神要他做的事—宣告尼尼微城再四十天後就要毀滅。
雖然不知道教宗倒底用何方法,但眾所皆知的是愛才的教宗不斷三催四請米開朗基羅回到梵諦岡,米雖然不願意但仍懼於教宗的位高權重,在和教宗討價還價後爭取到有自己決定畫作方向的自由權下,才又回到西斯汀教堂做畫。
第二次逃
約拿來到了亞述首都尼尼微城,開始繞行城市宣告神的刑罰:『因為尼尼微城的惡行已達到神的眼前,所以四十天後神就要毀滅這個城市了。』邊走邊大聲疾乎了一天才走了尼尼微城的三分之一,整個事情就轉變了,尼尼微城上下的人都非常緊張,不但沒打死或和約拿爭辯,反而從國王到走卒全部都穿上麻衣並禁食來禱告,更誇張的是尼尼微王甚至下令連動物都要禁食禱告,可見尼尼微城的人是多麼的重視及痛悔。就因為這樣的心,神憐憫他們而不毀滅尼尼微城了。這應該是皆大歡喜的好事,但約拿卻為此而很生氣,他生氣神救了敵國、生氣神耍了他—以後他的宣告還有人相信嗎!約拿氣到和神吵架:『我知道啦,你是有恩典、有憐憫的神,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的神啦!』又在尼尼微城外搭了一個棚,要來看神接下來怎麼對等這萬惡之城。約拿再次的逃避神了,這次不是行為,而是心理的遠離。也就是說在魚腹裡約拿的禱告並未完全,在他心理仍有不甘願不順服的部份,所以當神拯救尼尼微城人時,他的不甘願和不順服就出來了。
來到西斯汀大教堂的米開朗基羅,面對巨大的天篷,心中的第一句OS是:『1508年五月十日,我,”雕刻家”米開朗基羅.波納洛提,…這天開始畫西斯汀天篷壁畫…』顯示出他的無奈和不甘願,他不滿意別人為他作畫架的鷹架,他自己重新設計,他幾乎沒有畫溼壁畫的經驗,所以聘了人來幫他作畫,結果他又不滿意別人的畫而全部毀掉再重畫。教宗也不時想來看看進度,造成他作畫中斷,又有時因為教宗去打仗了,米已沒錢付畫材錢,又要中斷作畫去催款,這一切的一切都讓米想要逃,而且這次想乾脆逃到法國去算了(但還好沒去)。
再次的挽回
神問約拿如此生氣有道理嗎,約拿不僅沒有不好意思反而理直壯的在自己搭的棚待著,他質疑、他生氣,他就是不願離開尼尼微城。神很奇妙的讓一顆蓖麻樹長高過約拿,為約拿遮陽,約拿想總算有件好事而非常開心。但第二天這顆高高的蓖麻樹就被蟲咬死了,被日頭曬昏的約拿,再次氣得發昏,甚至向神說:『我死了算了,我死了比活著還好!』而當神詢問這樣生氣合理嗎,約拿還理直氣壯的說,就算生氣到死都應該。這時神回答約拿,『你連不是你種的蓖麻都愛惜,更何況尼尼微城中不能分辦左右手的人有十二萬人,神豈不愛惜呢?』神的這番話對比約拿,約拿心疼蓖麻完全是自我的考量,而神的心意是完全的愛人,祂願意給每個一人機會,讓人有悔改的機會。不只是尼尼微城的人,更是約拿,祂讓約拿看到自己的偏見及自私而全然悔改,更讓約拿明白神的心意是要每一個人都能認識祂,祂的慈愛願意臨到每一個人。
在十八公尺高鷹架工作的米開朗基羅,忍受著一直仰頭作畫的痛苦、承擔著因上下鷹架費時的不方便、耐心招呼因關切作畫進度而頻頻來訪的教宗。同樣的在作畫過程中,教宗忍耐著米開朗基羅的壞脾氣及孤僻,因著米無法和他人共事,於是整個工期就拖得很漫長,教宗一直催一直趕,但就是不換掉米開朗基羅,他欣賞米的藝術天份,知道他就是神為西斯汀教堂所預備的。
無條件且永不止息的愛
就算約拿逃了,神還是愛他;就算約拿亂發脾氣了,神還是不離棄他;就算約拿求死,神仍然顧惜他的生命。神愛尼尼微城的大人小孩,神也愛不順服又脾氣暴燥的約拿。在約拿的故事中,神用各種方法:風浪、大魚、蓖麻、愛惜尼尼微城的人來告訴約拿祂愛他。相信約拿最後真正的體會了神的愛並悔改,文章是作者與讀著的心靈交流,所以約拿用約拿書來揭發自己不足為外人道的過往來和讀者分享神對約拿永不止息的愛。
同樣的,米開朗基羅也用他在西斯汀教堂天篷的壁畫見證了神永不止息的愛。雖然米開朗基羅逃避的是教宗,不也是在逃避神藉教宗所託付他的使命嗎?在作畫的過程中,米一定不停的思索在聖經中神的話語和作為,他藉著畫不斷的和神對話,於是畫下的令人驚歎的”創世記”一系列壁畫,這是他與神對話的結晶,與我們這些觀賞者心靈交流。所以,在【約拿】這幅畫中,他畫不自然仰躺的約拿驚訝的看著神,他終於領會神藉著蓖麻(畫中約拿旁的樹葉)、不會分左右手的小孩(伸出小手的小孩)、大魚來告訴約拿:『約拿,神永遠愛你,永遠會等你回轉來接受他的愛的!』來暗喻自己的逃與被神的愛挽回的感動。
拉斐爾看到米開朗基羅在西斯汀大教堂的天篷壁畫時感動地說﹕『感謝主讓我和米開朗基羅生在同一時代!』看了約拿記及米開朗基羅畫的約拿讓我很感動也想說:『感謝主讓我可以看到約拿記及米開朗基羅的畫而體會神永不止息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