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256 筆資料符合您搜尋的條件

前往進階搜尋

李若凡
2013-08-12, 19:41
版面: 李若凡的藝想世界
主題: 記實攝影與表演攝影的界線:談陳敬寶的攝影作品《迴返-鄧公計劃》
回覆: 0
觀看: 7607

記實攝影與表演攝影的界線:談陳敬寶的攝影作品《迴返-鄧公計劃》

李 若 凡 攝影家陳敬寶,本身是新北市鄧公國小的老師。從2001年到2008年,他拍攝了一系列以鄧公國小小朋友為被攝對象的作品,取名為《迴返-鄧公計劃》。 這件作品,是一件特殊而有趣的藝術形式。陳敬寶藉由實際觀察鄧公國小高年級學生在校的生活細節,包括下課、遊戲或打掃等「非正式」的場景,然後構思一個畫面,再挑選其任課學生中「適合」的人選,徵得家長同意,利用短暫的課餘時間,扮演與重現該事件場景,再加以拍攝。 《迴返-鄧公計劃》並不是報導攝影;從性質上說,它是用編導與表演的方式呈現。編導與表演攝影,是攝影藝術形式的一種,攝影者會先建構一個劇情,再由演員依劇情表演,加以拍攝。這樣的拍攝,牽涉到場面調度...
李若凡
2013-08-19, 18:55
版面: 李若凡的藝想世界
主題: 當代水墨畫:承繼的精神是什麼?
回覆: 0
觀看: 7399

當代水墨畫:承繼的精神是什麼?

李 若 凡 在一個畫廊的展覽中,我看到了多位當代的華人藝術家,以多樣而豐富的思索,嘗試對水畫墨做出當代的定義。水墨畫是中國(廣義地說是東亞)傳統以來繪畫的主流。宋代以降,文人畫為水墨畫展現了高峰,但相對地,也使水墨畫漸漸地失去生命力。到了二十世紀以後,由於西方美學觀念的影響,水墨畫更經常被藝術專業的人士視為是過時的東西。 八O年代至九O年代,隨著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興起了一股實驗水墨的風潮。實驗水墨,是一面大旗;在旗幟之下,其實並沒有一種共同的形式與風格。不同的藝術家,雖然都傾向個人主義的藝術表達,但各自採用了自己在媒材、技法與形式上的想法,做了各自不同的實驗。 於是,我試著去思考:在什麼意義...
李若凡
2013-09-09, 19:39
版面: 李若凡的藝想世界
主題: 談現代主義電影的註腳:從《八又二分之一》到《臉》
回覆: 1
觀看: 7964

Re: 談現代主義電影的註腳:從《八又二分之一》到《臉》

蔡明亮
是我心目中
台灣導演的第一名

恭喜蔡導演
在威尼斯影展獲獎
李若凡
2013-08-26, 19:24
版面: 李若凡的藝想世界
主題: 甜的美感:一次甜酒搭甜點的體驗
回覆: 0
觀看: 7303

甜的美感:一次甜酒搭甜點的體驗

李 若 凡 有一次機會,我參加了一場甜酒搭甜點的品嚐聚會,讓我對甜的美感,有了一些新的體驗。 這一次的聚會,一共喝了六款甜酒,分別是:加拿大冰酒、法國羅亞爾河萊陽丘的甜白酒、德國萊茵河區的Beerenauslese(BA)甜白酒、法國波爾多的索甸(Sauternes)貴腐甜白酒、義大利麥桿甜聖酒(Vin Santo)以及西班牙的PX甜雪莉酒。搭配的甜點,則有四款,分別是:Financier、烤布蕾(Crème Brulee)、布朗尼(Brownie)與香草冰淇淋。 在甜酒當中:加拿大冰酒,輕鬆易飲,香氣與口感比較直接;萊陽丘的甜白酒,相當清爽,不沉重; BA甜白酒,細緻,並有很優雅的酸度與甜度...
李若凡
2013-09-02, 20:41
版面: 李若凡的藝想世界
主題: 空光遠流浪:談李賀詩作中的時間意象
回覆: 0
觀看: 7450

空光遠流浪:談李賀詩作中的時間意象

李 若 凡 李賀,一位在傳統主流文學史上,並不特別受到很高評價的詩人,以其豐富敏銳的想像力與詩風,受到了當代文學史家與評論家的重視。在一個課堂上,由方瑜老師的引導,我感受到了李賀詩中的時間意象。 李賀生在安史之亂後,唐帝國元氣大傷,由盛轉衰的時代。帝王與朝廷的保守心態,使得整個社會失去了盛唐時期的開闊格局,起而代之的,則是一種普遍的幻滅心態。再加上李賀本人的身體狀況極差,仕途又受阻,使他的幻滅感又更加強烈。在這樣的心境中,李賀用了詩作中的時間意象,來對照自己的現實人生:人命至促、好景盡虛。 時間的意象,是李賀詩作中,最重要的元素。詩句「今古何處盡」、「千歲隨風飄」:李賀追尋時間的盡頭,今古都只...
李若凡
2013-09-09, 19:37
版面: 李若凡的藝想世界
主題: 談現代主義電影的註腳:從《八又二分之一》到《臉》
回覆: 1
觀看: 7964

談現代主義電影的註腳:從《八又二分之一》到《臉》

李 若 凡 現代主義起源於二十世紀初期,但電影的現代主義要延至二次戰後才成熟發展。筆者個人認為,費里尼的《八又二分之一》與蔡明亮的《臉》則是在整個現代主義電影發展的過程中,非常具時代代表性的兩部電影。其中,費里尼的電影,是一種哲思與鄉愁的綜合體,將理性與感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而蔡明亮的電影,則帶有一種融合精神分析與慾望的特質,並且透過很長的鏡頭,緩慢地流洩情緒。 費里尼的《八又二分之一》,在形式上,是一部大膽而劃時代的新現代主義形式。片中,費里尼採用了現實與回憶/夢幻的跳接方式來表達。在主線正面流暢的敘事之中,插入了抽象與平面化的敘事。層次複雜而分明,又微妙地彼此暈染;看似隱晦,實則直白。筆者...
李若凡
2013-09-16, 19:30
版面: 李若凡的藝想世界
主題: 一位都會女子的人生品味:談馮佩韻的繪畫個展《人生初見》
回覆: 0
觀看: 7326

一位都會女子的人生品味:談馮佩韻的繪畫個展《人生初見》

李 若 凡 一位在時尚界浸淫多年的都會女子,以手中的畫筆,展現出一種當代的人生品味。這是馮佩韻小姐第一次的個展《人生初見》。 一直以來,馮佩韻並不是一位專業的畫家,但美學的基礎,非常多元而豐富;從她早年學習的素描,到時尚工作中的設計,到書法、國畫與水彩,再到她至世界各國博物館與美術館的體驗,都為她的畫作,填充了養份。 旅行,是馮佩韻作畫的一個重要主題來源;她用了一種都會女子的觀點,來描繪旅行之中的風景與事物。歐洲的景物,經常進入馮佩韻的畫作之中,或許是因為在時尚界工作的經驗,她對於歐洲,有特別的敏銳度與情感。歐洲的時尚,是根基於歐洲的文化底蘊的,馮佩韻從時尚切入歐洲的文化,再將這種文化質地,表...
李若凡
2013-09-24, 22:43
版面: 李若凡的藝想世界
主題: 母親的形象:談台灣媽祖信仰的美學
回覆: 0
觀看: 7292

母親的形象:談台灣媽祖信仰的美學

李 若 凡 媽祖,是在台灣民間非常興盛的信仰;而在其中,我看到了一種由母親形象所塑造出來的美學。 媽祖,原是宋代福建湄州的一位林氏女子,能通靈、斷福禍,因此在二十八歲歿後(昇天),後人便建祠供奉。媽祖,原是庇佑海上航行平安的神,從南宋以降,由於海上交通的發達,媽祖的信仰也逐漸興旺。而媽祖信仰的發展,與歷代帝王的追封,有密切的關係。從南宋封夫人,歷經元、明與清三代,媽祖一直被加封為天妃,以至天后。 媽祖信仰在台灣,最早是因為唐山過台灣,大陸移民乘船過黑水溝,海上凶險,故多有信仰媽祖保佑。後來,隨著台灣的漁民出海補魚,以及台灣海上貿易的發展,媽祖,成為了台灣人非常普遍的信仰。漸漸地,媽祖從一位海上...
李若凡
2013-09-30, 19:24
版面: 李若凡的藝想世界
主題: 消極的反美學:從綠光劇團的《情迷》談起
回覆: 0
觀看: 7638

消極的反美學:從綠光劇團的《情迷》談起

李 若 凡 在城市舞台觀賞了綠光劇團的舞台劇《情迷(Closer)》。《情迷》的劇本,是由英國的劇作家Patrick Marber所創作,並曾經得到過倫敦劇評人協會大獎。綠光劇團的演出,演員,用了很好的表演,來支撐這個並不試圖傳遞意義的文本。從這齣舞台劇,我看到了當代藝術的一種消極的反美學。 消極的反美學,我個人認為,有幾個重要的內涵:首先,是「去概念化」,不再以概念作為指導;其次,是「去論述化」,也不再表達任何的論述;再其次,是「去姿態化」,作者,往往也拒絕擺出任何的姿態;最後,則是「反詮釋化」,作者會阻擋他人對作品的詮釋。然而,他們卻不提出一個反對的立場,而是消極地,反正我什麼都不是。他們...
李若凡
2013-10-07, 21:13
版面: 李若凡的藝想世界
主題: 老:談《賞壽》與《楢山節考》
回覆: 0
觀看: 7645

老:談《賞壽》與《楢山節考》

李 若 凡 朋友拿了一枚田黃小印章與我共賞。這枚小章,印面上篆刻了《賞壽》二字;觀後,一種傳統中國文人對於「壽」的品味,躍然心中。但同時,卻也令我想起了日本導演今村昌平的一部電影作品《楢山節考》。兩相交映,不禁讓我感受到一種欣喜與悲涼交集的「老」的感受。 一個文人,會在一枚精緻的田黃印章上刻上《賞壽》,我相信他對於自己的人生,是有自信的。他把「老」,提升到了一個美的層次。長壽,是一種人生的追求與理想,然而,真正能夠享有長壽的人,並不是那樣地多。所以,當一個人真正享有高壽之時,自然有一種喜樂與滿足。這枚田黃小章上的《賞壽》所傳達的,就是這樣的一種心境與情調。 《楢山節考》所傳達的,則是另一個完全...
李若凡
2013-10-14, 20:16
版面: 李若凡的藝想世界
主題: 孤獨的行者:談邱顯德的水彩繪畫
回覆: 0
觀看: 7679

孤獨的行者:談邱顯德的水彩繪畫

李 若 凡 水彩,是一種歷史悠久,但並不是最主流的繪畫媒材。畫家邱顯德,堅持在水彩的道路上創作,為水彩繪畫開出了一個新的成果。 水彩,傳統上,被定位為一種小品繪畫。由於水彩無法修改的特性,作畫很容易失敗,所以大部份的畫家,都較不會嘗試去畫水彩的大畫。但邱顯德卻反其道而行,不斷地嘗試畫水彩大畫,一直畫到2公尺、2.5公尺,甚至3公尺長的畫。經常,畫一幅畫,就要用掉八百瓶的水彩顏料;且往往,要畫二十到三十張,才能有一張成功。 大自然,是邱顯德信仰的美學。水彩,有極佳的渲染效果,而且具有輕盈感;在邱顯德的心中,他認為,水彩是最適合用來描繪大自然的媒材。從年輕時,邱顯德便獨自開著車,到各地去寫生;孤獨...
李若凡
2013-10-21, 17:55
版面: 李若凡的藝想世界
主題: 秀氣的性感:談韓國流行音樂團體《少女時代》
回覆: 0
觀看: 7813

秀氣的性感:談韓國流行音樂團體《少女時代》

李 若 凡 少女時代,是目前紅透整個亞洲的韓國女子流行音樂團體。她們的成功,源自於她們所展現的一種特殊的性感氣質。九位成員,臉蛋秀氣,並有著漂亮而細緻的腰身與長腿。在外型上,傳達了一種秀氣的性感。 音樂與舞蹈,則是少女時代最鮮明的形象。少女時代的音樂,是典型的K-Pop。K-Pop,是一種以年輕族群為訴求對象的流行音樂,融合了Disco、搖滾、R&B 、Hip-Hop 與電音等各種風格。K-Pop音樂常見的特徵,是採用流暢舒適的和絃進行,旋律琅琅上口,再配合舞曲的節奏。整個音樂的表現,有明顯的節奏,但卻非常地流暢。 少女時代的舞蹈,則是所謂的MV Dance。這種MV Dance,是一...
李若凡
2013-10-28, 16:29
版面: 李若凡的藝想世界
主題: 科技與藝術:談黃贊倫的藝術作品《替身》
回覆: 0
觀看: 7015

科技與藝術:談黃贊倫的藝術作品《替身》

李 若 凡 科技與美,表面上看起來,是兩條平行線;但其實二者的關係,多樣而交織。認為科技與藝術沒有交集,在我看來,應該是一種不合事實的看法。那麼,科技與藝術之間,究竟有什麼樣交織的關係呢? 一種觀點是:新科技,擴展了藝術創作的可能性。例如二十世紀初期,鍛鐵技術的發展,便推動了許多新的造型藝術。另一種觀點是:認為科技冷冰冰的性質,破壞了(傳統)藝術的人文美感。機械性的操作,使得藝術之中的人文性消失殆盡。 黃贊倫則用另一種觀點來看待科技與藝術:他以科技的形式,呈現出對科技的焦慮。對黃贊倫來說,其實也是對所有的現代人而言,對科技的焦慮,不只是牽涉到藝術與美學,更重要的,它牽涉到了人的存在的本身。不似...
李若凡
2013-11-02, 00:31
版面: 李若凡的藝想世界
主題: 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
回覆: 0
觀看: 7266

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

孤舟簑笠翁




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
那苦難踏過的痕跡

是路邊的乞兒搖晃著手中的缽
是戰場上的傷患哀嚎著身上的痛

白了頭
卻拾不起那公理和正義的沉重



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
那尋思千年的答案

是柏拉圖的心思
是亞里斯多德的智慧

白了頭
卻尋不著那公理和正義的天平



是上帝創造的人吧!
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
李若凡
2013-11-04, 18:25
版面: 李若凡的藝想世界
主題: 悲苦的發聲:談日治時代的台灣左翼新詩創作
回覆: 0
觀看: 7406

悲苦的發聲:談日治時代的台灣左翼新詩創作

李 若 凡 日治時代的台灣新詩創作,一直在日文、漢文與台語白話文之間,摸索嘗試。而在這樣的文學脈絡之中,有一群詩人,他們秉持著左翼的精神,以新詩為殖民治下的弱勢,發出他們的聲音。 賴和的《南國哀歌》:「所有的戰士都已死去」、「兄弟們到這樣時候,還有我們生的樂趣?」哀頌霧社事件中奮勇犧牲的勇士。楊守愚的詩作《蕩盪中的一個農村》:「這一切傷心慘目的景象呀,我見之,猶要心痛,況遭受慘虐的兄弟們!」為辛苦受剝削的農村發聲。楊華的詩作《黑潮集》:「大風!你不要瑟瑟的嚇人,小弟弟要睡了!」則以黑潮隱喻日本對台灣的殖民,用含蓄而抒情的筆調,描寫被殖民的心境。 吳新榮與郭水潭,則是日治時代,台灣另一個發生於鹽...
李若凡
2013-11-11, 17:28
版面: 李若凡的藝想世界
主題: 精準:跑車的靈魂
回覆: 0
觀看: 7112

精準:跑車的靈魂

李 若 凡 在一本雜誌上,我讀到了一位專業車手,對於Pagani Huayra試駕的文章。我不是跑車與賽車的專家,除了佩服專業車手,在體能與操控上的過人能力之外,從中,也啟發了我個人一些感想。 我體會到,精準,是跑車的靈魂。 跑車的精準,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車輛本身性能的精準;這個方面,由車廠的研發、設計與製造所決定。另一個方面,則是車手駕馭及操控的精準,這一部份,則從車手的訓練、技術與體能來決定。兩者,都是高度專業的表現。 在車輛本身的精準上,有「性質」上的精準與「反應時間」上的精準。所謂性質上的精準,是指車輛的各個機械系統,在實際的賽道上,都不能有不合乎規格的誤差;而反應時間的精準...
李若凡
2013-11-18, 22:38
版面: 李若凡的藝想世界
主題: 唯美的寫實:觀國家地理攝影展有感
回覆: 0
觀看: 7140

唯美的寫實:觀國家地理攝影展有感

李 若 凡 在華山園區參觀了國家地理125年經典影像攝影展,一種唯美而寫實的印象,映入了我的腦海之中。125年來,國家地理用這樣的美學,建立了傳統,並傳播給全球的知識份子。 美國國家地理學會(The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NGS),是一個由一群在美國熱愛旅行的學者與富人於1888年所創立的學會。學會的宗旨,在於增進與傳播地理的知識。125年來,國家地理所涉及的領域,包括了:自然科學、地理、考古、環境與歷史文化保存,以及世界歷史與文化研究。 國家地理從一個博物學與文化人類學的立場出發,逐步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攝影美學。博物學與文化人類學,都是十九世紀時,西方的知識...
李若凡
2013-11-26, 00:12
版面: 李若凡的藝想世界
主題: 理性中的感性:談早川克己的視覺藝術
回覆: 0
觀看: 7154

理性中的感性:談早川克己的視覺藝術

李 若 凡 在一個畫廊的展覽,我看到了日本當代藝術家早川克己的藝術作品。在其中,有高度理性的形式,卻微透著作者內心的感性,令人玩味。 早川克己的藝術創作,是以「視覺」作為其基底的;他的創作,不在於建立論述,而在於營造出視覺感官的感染力。這次的展出,早川克己的作品有紙雕與壓克力,用極為精細的作工,堆疊出非常好的層次感與空間感。 那麼,早川克己的作品,理性從何而來呢?他的理性,主要在於他的幾何造型。早川克己使用了無數的方形,或是紙雕鏤空,或是反射的鏡面,做成了複雜的幾何堆疊,有大小、有高低。而在其中,他則加入了帶有色彩的方塊造形,用這些色彩,來展現其中的感性成份。 一件藝術作品的美感,可以粗曠大形...
李若凡
2013-12-02, 16:31
版面: 李若凡的藝想世界
主題: 簡單的形式,直白的寓言:我看曾梵志《最後的晚餐》
回覆: 0
觀看: 7227

簡單的形式,直白的寓言:我看曾梵志《最後的晚餐》

李 若 凡 中國當代藝術家曾梵志的大幅畫作《最後的晚餐》,近期,在蘇富比的拍賣會上以1.8億港元的價格拍出。以這樣高的價格購買一幅目前仍在世的當代藝術家作品,引起了藝術圈的高度爭議。 從形式上來看,《最後的晚餐》確實並無太多新意,尤其從藝術史的脈絡上來說,並沒有突破創新之處。有評論者認為,《最後的晚餐》接近插畫,此說雖然嚴苛了一些,但也道出了這件作品在形式上,並沒有非常創新的論述來支撐其美學。尤其,在藝術性上,這件作品其實很難去正當化自己有很高的藝術性。 但,在論述上,曾梵志傳達了當代中國的時代語言。《最後的晚餐》所使用的寓言,是非常直白的,這是今天中國(大陸)普遍的藝術美學。今天,中國的改革...
李若凡
2013-12-09, 18:41
版面: 李若凡的藝想世界
主題: 古琴聲聲撫低迴:我聽《梅花三弄》與《憶故人》
回覆: 0
觀看: 7429

古琴聲聲撫低迴:我聽《梅花三弄》與《憶故人》

李 若 凡 對於古琴曲的聆聽,我是初學;對於古琴的音律,我也懵懵懂懂。但古琴琴聲的悠遠,卻深深吸引了我。其中,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梅花三弄》與《憶故人》兩首曲子。 古琴是撥弦樂器,已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宋代以降,更被列為文人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與西方樂器演奏不同的是,古琴,基本上是文人自己(彈者)與琴之間的對話,並不是要對聽眾演奏的;其中,帶有自我修養的意味。然而,彈古琴又與禪修不同;禪修,要去除雜念,但彈古琴,還是有情感在其中。古琴的美學,就建立在這種既情感、又修養的融合之中。 古琴的音色清、微、沉、遠,音域寬廣,餘音悠遠。可以奏高昂的曲,也可以奏委婉的曲;但不論如何,情緒總是被控制...

前往進階搜尋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