韻琳姐 寫:以下是嘉樺部分感想,幫她po上來。完整文章請大家看附加檔。
我對「為成人說故事」聚會形式的觀察:
參與聚會的成年人,是想得著分享的(知識性、水準程度的享受),因此內容也許會較具體、份量較多,包括提到為何播放哪段影片,且播後再次回顧前面的重點。分享自己看電影中與自己連結的點。
我得到開啟我的key point:
小男孩緊抱女人時,也許女人感受到男孩的無助。
男孩問可否她是寄養家庭,奇怪地,女人竟容易就答應男孩。
男孩一直玩水時,女人制止無用,忍到客人走,才問「告訴我怎回事」,「想見你爸爸嗎」,男孩才承認,因為發現的確車子是被爸爸賣的,不是被偷的。
女人回應爸爸拋棄之說:「男孩要的是你,不是我。」女人被爸爸告知根本不想看到男孩,卻又得知男孩以為會再連絡。知道這樣的欺騙,女人內心的震、扎、醒,想必是很大很深的。也因此,才會要男孩聽到爸爸說實話。更也因此,才會理解要陪伴極度傷痛的男孩(抓自己的臉、打自己、哭泣)。所以,關懷一個人,是因為看到他的價值,那不在於他自己好不好,而在於他的存在本身就是有價值。哭之尾聲的此時,響起貝多芬的音樂。
為何女人都沒什麼明顯的表情變化,但就這樣簡單地對男友說:「你走」;當男孩問說為何留下他,女人只回:「不知道」。
誰是重要他人?女人選擇男孩。男孩選擇誰?曾選擇那混混。被混混拋棄,再選擇爸爸。被爸爸拋棄,響起貝多芬的音樂。再選擇女人:「我想跟妳住,永遠」。女人一直都很鎮定堅毅,情緒都在裡面,但這是否也因她內心有強的意志與力量,女人有這特質,是否也因此她能這樣幫助到男孩,當然她也在這當中得著付出的喜悅。
女人給男孩的手機響了,女人在找男孩;男孩就醒來了。
報社父子的反應,也突顯只在乎自身存在,而非他人存在。
女人的寬恕接納,都是淡定、自然、簡單,無長篇大論。
對於嘉樺終於找到突破「單車少年」的方法,我真是很高興,有時候突破,只能在「堅持結案」中發生,放棄半途而廢就是沒辦法找到那個突破,所以妳堅持到底,我真是好高興。
為成人說故事、將自己拋擲進故事,其實就是用生命引導生命,因此在故事深度中疑惑不解之處,也就是生命瓶頸被引出來之刻。這正是為成人說故事的意義。我們都在相伴成長。
妳找到的故事中的線索,並且清楚說出了答案:這女人會挺身而出照顧這孩子,是因為她一再感受到他的需要,她不忍漠視這需要,尤其這小男孩跟她正這麼的近。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也是這學期的培訓內容之一)中正是說這樣的道理:同情、同感,竟有扭轉生命的力量,成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小男孩不也像草籃漂向她?),最後成為生命中最輕盈的自由。
妳說了,這女人很「淡定」。我認為這正是關鍵!長久付出愛,往往不是熱血沸騰的付出,而是負責任的淡定。從生理來說,保留元氣才能持久,從心靈層面來說,保持距離,才能讓愛源源不絕。這故事中的女人讓我們知道,愛心是一種懂得保持距離的智慧、是一種懂得讓對方為自己負起責任的管教,可是這種距離與管教,完全來自徹底的、堅定的接納。
淡定的愛,是非常偉大、是需要操練的愛。
以下是嘉樺的問題設計,其他參我附上的附加檔。我上述感想,有回答出一部份問題:)
~單車有什麼意義?(父親、被拋棄下的唯一連結、想被接納、真正的被接納)
~堅定的愛是從何而來?為何莎曼塔沒有放棄?我們做得到嗎?(人都在尋找被肯定、被接納、被需要。可是人的有限總帶來彼此的傷害。)
~我們比較像是電影中的哪個角色?是否有時是父親、男孩、莎曼塔或其他?
~我們生命中,有什麼類似的經驗(被放棄/被接納),我們若被接納,是否珍惜這個被接納呢?我們若被放棄,又要如何才能醫治這傷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