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和 寫:
未有一番人生歷練,恐怕很難體驗片中的全部.《征服錢海》的演深情,唯有深情的人懂得.![]()
![]()
好深情的回應

張詠雯 寫:課堂心得:
1. 如何選片?當我是觀眾時,是影片的劇情吸引我,再落入情境中思考議題,乃至被引導思考。當我們成為說故事的人時,就得從「被動思考」變成「主動思考」,這需要更多的「觀察力」與「創造力」,否則也可能變成我「自說自話」,未必引起聽眾共鳴;又或者聽眾很難進入所設計的思考議題。
月童 寫:張詠雯 寫:課堂心得:
1. 如何選片?當我是觀眾時,是影片的劇情吸引我,再落入情境中思考議題,乃至被引導思考。當我們成為說故事的人時,就得從「被動思考」變成「主動思考」,這需要更多的「觀察力」與「創造力」,否則也可能變成我「自說自話」,未必引起聽眾共鳴;又或者聽眾很難進入所設計的思考議題。
詠雯,太棒了,妳不只是被帶領,也讓自己成為觀察者、學習方法。
經過這些堂課,大家多多少少懂得「用電影說故事」不能只是放電影、選片也不能只是因為那片子大家都說讚。
如妳說的,這是從「被動思考」變成「主動思考」,這需要更多的「觀察力」與「創造力」。的確是的!
張詠雯 寫:
[謝謝老師回應及提點
不過 這部片子真的有點難度耶 如果像伯威弟兄說到選畫不要選到"地雷",讓自己陷入說故事窘境,那選電影是不是也有所謂"地雷"?
郭宗岳 寫:我的提問是:
1.信仰與工作真的是互相牴觸,無法兼顧嗎?是否是優先次序的問題?
2.我是那一種人?是巴伯?是菲爾?事賴瑞?還是新藝拉瑪綜合體,只是時間不同的表現不同?
羅沛茵 寫:[b]
巴伯的誠實是因著他敬虔地遵守神的誡命,賴瑞的誠實,是因為商場上的歷練,使他看透人性的黑暗面,進而更認識自己,於是能坦誠面對人的軟弱。在巴伯的心中,驅使他誠實的力量,是成為一個好基督徒的自我期許,他盼望人能透過他的善行,來認識他的信仰,比較是外顯的誠實。而賴瑞則是一再點出人性的惡,和無知、虛偽,他比較能誠實地面對人的內在。我認為真正的誠實是表裡如一,唯有靠著信仰才能達到,我們要能向內看見自己的無能為力,才有可能向上尋求動力,最後向外就會展現自然流露的基督徒生命。
潘麗如 寫:我覺得巴伯只是先跟傅迪克不帶有目的的互動聊天,可是卻在互動中讓傅迪克感受到被傾聽被安慰,因此給他有再一次互動的機會;相較於賴瑞,他整個晚上都在找這位大客戶,他希望藉由自己的努力接到這筆交易,卻錯失與他互動的機會。
對我來說有個提醒,當我們工作時也不忘我們仍是神的僕人,我們的動機很重要,但是巴伯有個單純的心,以致傅迪克願意打開心防,跟這一位陌生人談生死、談信仰。
或許傅迪克只想躲進人群,他不想跟只認識”傅迪克”這個名字的人有互動,終於有一個人不帶有生意上的動機,而是在他最需要的時候跟他聊聊天,因為巴伯單純的動機產生與傅迪克不同的關係,這是另外兩個業務都想像不到的機會,我很羨慕巴伯這樣單純的心,也看見賴瑞對巴伯的愛之深責之切,他們彼此都沒錯,所以在最後一幕兩人對看時可以互相微笑,這是很美的一個畫面,我覺得有接納和包容的感情在當中。
彭龍英 寫:我只能簡短分享自己的感想:
工作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我要百分百的為著公司的利益,以致失去自我?雖然自己可以向上、享受高薪。但在追求的同時,在不知不覺中,自己等同於工作的頭銜、職稱,成為空洞的靈魂,所以傅迪克才要用別的身分參加派對,他才可以為狗兒的死哀傷。
而巴伯呢?他有單純可愛的一面,他強調,讓人瞭解自己的信仰很重要,但也會陷入一個危機,成為基本教義派不容異己。
三個角色的特質,單純而熱情,通情而練達,世故而洞澈,我都喜歡。真想看《征服錢海》,再細細體會劇中的對白。
彭龍英 寫:三個角色的特質,單純而熱情,通情而練達,世故而洞澈,我都喜歡。
林聖后 寫:。
當你發現工作上屬於賴瑞務實自我實現性格走世界所認定的成功,在教會又是屬巴伯熱情分享福音的性格,
但自已的生命不見得生命有被神觸動的經歷,可以說出很多信仰大道理和聖經知識。
日月兩樣情是多變的,生活和信仰分割,教會模式與實際生活模式大不同,不夠誠實不夠一致性。
但不可否認我們自已有些也是當過掛名的基督徒的角色,
帶光圈上教會表面上愛神但實際的生活中實踐不出神的愛的人,
這樣的好處可以不用付跟隨主的代價,但無法觸動生命,無法有任何的影響力。
~知道誠實很重要但不定做的到~知道是一回事,做事又是一回事~到底什麼是真正的內心的誠實。
問題:你是屬於那個角色?這角色為何吸引你?
到底什麼是真正的誠實?
你如何運用你誠實的特質來觸動別人的生命?
王依惠 寫:我覺得巴伯可以三次與傅迪克長談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巴伯光看起來就和周圍的「業務」不一樣,這讓我想到幾個畫面,有時候在教會中,可能很多人找某人就是為了談許多的服事,這個某人也許到一個地步,只想和兒主的小朋友聊天;又想像辦公室裡大家都等著老闆作決定,卻發現老闆在廁所和掃地阿姨聊天。或許是因為兒主的小朋友和掃地阿姨其實都無求於他們,他們是真的在「聊天」。
我印象非常深刻,曾經有個契友對我說,你找我就是要幫忙、要服事,雖然當時在職份上與現實面上真的也是吃緊,但我從此之後就把這件事謹記在心,我自己也在思考如何在「關懷」與「邀請同工參與」的事上平衡,當契友需要關懷時,我僅提到事工,並不是討論事工不重要,而是我忽略了在講事情前,先關心人的需要。依惠
姚昌玲 寫:知心的朋友
菲爾問賴瑞:「你愛我嗎」,在這裡得到了答案。整部電影我看到了知心朋友的愛。
這部電影很多的想法,個人的看見也很不同,人們需要愛,上帝的愛、夫妻的愛、朋友的愛、父母的愛、師生的愛…各種的愛,唯有為朋友捨命的愛是耶穌最誇獎的。
賴瑞與菲爾經過巴伯事件,更看清宗教死守律法常是遭人怨,當深淵與深淵響應時,唯有那位能跟你聊聊你我的家人、你我的軟弱、你我的喜好、你我的一切的朋友相愛的情誼才是我們人與其他動物最大不同的地方,也才是我們生為人最可貴的地方。
吳秀芬 寫:在參展活動中,巴伯成功地靠近了大客戶傅迪克,他們侃侃而談,從愛犬死亡的思念,到人的生死和信仰,似乎他們的對話已超越了雪茄、紅酒、女人、能力等的範疇,而是真誠、坦然、很不一樣的相遇。以傅迪克的身份和地位,各式各樣的推銷員都遇過了,彼此互動的目的豈不是都為了業績報酬率?然而當巴伯把「傅迪克」當「人」看時,真誠的赤子心可以把人的世故、武裝安然退下,心與心的相連才能重建彼此的信任和友誼。在這個商品參展的過程中,唯獨巴伯有三次機會與傅迪克長談,而不是所謂老鳥、業務高手的賴瑞和菲爾!如果巴伯篤信耶穌基督是他生命的主,我也會相信主已經在他職場中開道路、開江河了!
秀芬 : 妳帶到了一個很重要的提醒,在推銷的過程,不管是實物產品,或是理念、知識,甚至信仰,我們有沒有把對方當"人"看待,還是虎視眈眈的看著"成交",誠如妳所說 :
然而當巴伯把「傅迪克」當「人」看時,真誠的赤子心可以把人的世故、武裝安然退下,心與心的相連才能重建彼此的信任和友誼。
當人看待,就會同理、尊重,謝謝妳的提醒。吳秀芬 寫:生命成長本是個歷程,從不知到知,從不會到會,從做錯很多到做錯漸少,都需要在時間和機會之間慢慢熬煉。當孩子只有三歲時,我不能要求他有十三歲的能力;當孩子進入青少年期,我不能要求孩子有中年期的成熟穩重。(以上都是我曾犯錯的毛病)。
張愛華 寫:只是「行銷」確實是藝術,不見得你時時刻刻談你的產品,人們就會想要買,我看到很多實例,顧客願意跟你交易,是因為信任、喜歡你,且因為你的產品能滿足你的需求。其間信任的因素又強過於產品的因素。因此業務員要兼顧公司與顧客的需要。在不耽誤公司的任務時,常以天國的使命為己任,又有何不可呢?這也是有益於客戶的呀!但確實不能勉強為之。總之,作為一個基督徒,往往兼具推銷世上與屬天的好處給我们周圍的人之任務,有時應該注意「該撒的物歸給該撒,該屬神的歸給神」吧!
李秀珠 寫: 其實每一個人都是一位推銷員,或者說每天都在「說服」別人
我比較不傾向使用推銷這個字眼,比較相信信仰是一種對人的態度、是生活方式、是處世原則,信仰不是用語言強勢主導或推銷,信仰是用生命來叫人感動的。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26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