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童 寫:「因為我們的修道院,直到那個時候為止,還沒有什麼特別著名的地方:裏面既沒有聖徒的骸骨,也沒有顯靈的神像,甚至沒有同我們的歷史有關的著名的傳說,也數不出什麼歷史上的功績和對於祖國的貢獻。它的興盛而且聞名全俄,完全是由於長老的緣故;香客們成群地從全俄羅斯各地,不遠千里趕來看他們,聽他們講道。可是,長老是什麼呢?長老就是把你的靈魂吞沒在自己靈魂裏,把你的意志吞沒在自己意志裏的人。你選定了一位長老,就要放棄自己的意志,自行棄絕一切,完全聽從他。對於這種修煉,對於這個可怕的生活的學校,人們是甘願接受、立志獻身的,他們希望在長久的修煉之後戰勝自己,克制自己,以便通過一輩子的修持,終於達到完全的自由,那就是自我解悟,避免那活了一輩子還不能在自己身上找到真正自我的人的命運。這種長老制的創立,並不是基於理論,而是基於東方一千多年的實踐。」(註:譯文是根據此網頁http://www.osho.tw/ebook/klmz/007.htm)
阿萊沙覺得自己跟米卡比較親,跟伊凡比較疏遠,這部份描述的很有意思。伊凡跟阿萊沙可是親兄弟喔!(步步驚心裡,親兄弟四爺與十四爺,好像也是這麼的疏遠。)就學問來說,伊凡與阿萊沙受過很好的教育,學問相當,偏偏一個「拒絕上天堂的入場卷」,一個對上帝對長老百依百順。米卡無學識,結果阿萊沙跟米卡比較親。我覺得這描述對後來的劇情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伏筆!
最後,注意到修道院的人馬:無賴、罪人、退還上天堂的入場卷的思想異議份子、崇拜西方的無神論、正徘徊在國內或去西方讀書的年輕人、單純的小見習修士(阿萊沙)、以及後來會出現的另一個修士拉基金。
作者在文字中提到了長老制,定義了長老制下,我們至今看來不可思議的荒謬權力及能力。也看到了誠心懺悔的情慾受苦修行者至死靈魂不得安息。(志文P44) 這讓我想到是否馬丁路德曾經為了澆熄自己的情慾之苦,讓自己赤著上身躺在冰上?(我沒去查證,會不會污辱了偉人?引起公憤啊?)
不過看來,情慾之苦的確是人性裡面極真實而嚴峻的考驗。
相對於長老制的無邊、不可思議的權力,作者又塑造了靈性純美的阿萊莎,
以及如韻琳姊所說『在與人懇談的過程中,給人肯定、希望、幸福。他讓人看見自己生命中的美好。此外,他愛罪人,甚至他愛罪人好人愛的更多。』的曹西瑪長老,這些人物好像又讓信仰貼近了人們真實生活中的盼望與需要。
作者塑造出這一切,在信仰之於人性,他似乎有話要說…..。
另外一段文字『俄羅斯樸實民眾的靈魂,被勞力和憂愁所折磨,重要的是被永遠的不公平和永遠的罪孽所折磨,對於他們,獲得跪在聖物或聖者面前膜拜,是一種再也沒有比這強烈的需要和安慰的了。』
對於這一段,我有一種想法及自問,是否跪著膜拜,是人性中靈魂受苦時的一種需要及解脫的方式之一,而且他會被驅動及模仿,
所以許多人可以受廣大信徒膜拜,正是他們可以抓住人性軟弱的需要 ?
對於伊凡,這邊也有些描述,我總覺得他就是作者所要談論的無神論者的典型塑造。(志文p47)
阿萊莎深知伊凡是有學問的無神論者。在他的感覺中,他跟伊凡雖是同母所生,但卻不怎麼合得來。
他也注意到伊凡曾用深沉的、好奇的眼光觀察他,但是不久就停止了。對於全家聚在曹西瑪長老的修道院中,阿萊莎極擔心長老受污辱,『尤其是米烏騷夫精巧的、有禮貌的嘲笑,和有學問的伊凡話語裡高傲的絃外之音』(志文P48)
我想伊凡深沉的、好奇的眼光,表示他對於弟弟在信仰的熱切,他是思索過的,用他的『有學問』的邏輯思考訓練去思索過的,
而非如同米烏騷夫的『一個四五十年代的自由派,自由思想家和無神論者』那種盲目及輕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