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淑貞 寫: 對於「相信」這件事,有人需要經過證實才能相信、有人感覺對了就相信、有人聽了就信。
這部片的劇情充滿了科學和信仰的對談,但並沒有相斥的現象,反倒引人省思信與行之間彼此相扶持的可能性。
陳祈蒼 寫:整個電影我看到最有感覺的是,最後一幕:當紀麥可指責伊莉,諉稱「外星人回音」是赫頓一手製造的假資料,甚至伊莉被紀麥可問到啞口無言,而承認「無法證實她所聽到的外星人回音,無法證實上太空所看到的一切,」時。
劇情突然轉到伊莉說這一切雖無法證實,但是她確實「親身經歷」等等,這是一個無法用科學證實存在的『事實』,對伊莉而言,的確很難堪,「明明是真的,卻無法證實」,如此窘境,百口莫辯,有理說不清,明明是伊莉的所見所聞,但是錄影帶卻是全部雜訊,正當看似全盤皆輸時,鏡頭轉向紀麥可與國家安全局同仁的對話「雜訊為何長達18小時?」,仍無法解答,但至少證實伊莉隨身錄影機曾經側錄了18小時。
「事實如何?」仍是一個謎,我們常說真相只有一個,而真相卻永遠被埋在棺材裡,無人知曉,爾後呢,一、二十年或四、五十年後,有人開棺之後,才可能有機會解開謎糰,但是謎解開後可以回復原狀嗎?事過境遷,恐怕所追求的不再是一般人的肯定,而是當事人伊莉自己,可以發現事實真相。這真相不過就是那遲來的真相而已。
很羨慕同學可以長篇大論,只有區區60分鐘看過一遍就能把劇情記得這麼清楚,令人羨慕。
王熙菁 寫:1. 電影中最令你有感覺、最震撼你的片斷是那裡?為什麼?
我最震撼的片段,是最後一段,當依莉看到美麗的銀河系的表情,"震驚",此景是她未曾看見,未曾想過的,導演將鏡頭停在她的臉部再到瞳孔放大,彷彿想要告訴觀眾宇宙無限大無限延伸,遠超過我們所求所想,從她的表情可以看出她或許是有那麼一點懷疑和不確定感,也或許無法明白也無法掌握,對於一個科學家來說,的確是有些太不真實,無法證明,但最後她選擇單純的相信,相信她所經歷的,雖然她無法提出證據,這就是信心。
江耀國 寫:我們如何相信一件事情是真的?
我在多年前看過這部電影一次,印象非常深刻。其實,我年輕時曾經想像,外星人並不一定必須是,如地球生物般的存在體 ─ 有形的生命體,需要氧氣、水等維生物質 ─ 因為外星人有可能是「液體」啊!本片令我心中深有同感,片中對於外星人的描述,僅以虛擬、想像的方式出現,也就是外星人可能是無形、無體的「精神」上的「存在」。這比起我自己版本的科幻小說,更勝一籌啊!
吳東烈 寫:當伊莉搭乘太空船到達織女星時,透過太空船的窗戶看到美麗的銀河系。認真說起來這只是大家都看過的銀河系景像,而導演也只短短的花了一秒鐘交待這個畫面(不知道是不是有被老師剪接過?);之後,卻用了4~5倍的時間來詮釋伊莉的臉部表情—清楚地表達出人在造物主(或造物主所造之物)前的驚嘆反映。
吳東烈 寫:
導演巧妙地塑造出「眼見為憑」因而「理直氣壯」的紀麥可和「憑信生活」而無力反駁的伊莉。這讓我想起以往的我也如此「理智地」自以為所看到的就是事實。我們往往太容易相信自己親眼所見的,然而,當真理不是憑眼見,而是憑信心領受時,有多少人願意如同伊莉一般謙卑、俯伏下來呢?
2. 當世人理直氣壯地質疑我的信仰時,我是不是仍然有勇氣站在信仰之前?電影的最後,伊莉承認自己的渺小、承認自己無法回答眾人的眼見;然而她卻沒有因此順從眾人而背棄自己的信仰。相反的,伊莉不和世人爭辯了,因為她找到可以憑信而立的勇氣—唯有謙卑下來才能看見真理。
卜遠程 寫:片頭一開始的嘈雜聲音與宇宙中各種星球的運行,暗示了兩種對比。一個是人類社會發生的各樣歷史事件(甘迺迪被殺、1941、1939),且大多是負面的。另一方面,整個宇宙仍按照一個看似雜亂,但科學家們卻不斷努力在其中尋找規律,進而去探索生命的起源與未來。人類的歷史事件以聲音或影像的無缐電波的形式不斷的向外發散,不但淹沒在這宇宙的運行中,更對宇宙似乎毫無影響,甚至微不足道(寂靜無聲)。
再次聲音的出現,卻是女主角小時候對著無線電發射器所傳達到未知的遠方的聲音:CQ this is W-9 GFO here. Come back? 從有聲、無聲、到有聲,似乎在傳達另一種價值觀:人類自以為重要的聲音(事件),在宇宙中一樣會煙消雲散,但一個簡單且看似無意義的呼叫,卻會成就重要的目的(未來因持續探測而發現其他星系所發出的訊號)。更有趣的是,在末了當大家又開始以人類自認的「有價值」來批判與外星人接觸的經驗時,卻無法接受僅是單純的為了安慰女主角幼年喪父,且無法再與父母連繫的痛苦。
再大的天線都無法與逝去的親人連繋,這裡已經透露出兩個概念:第一,人們相信科學無法突破死亡所造成分離。第二,不論再怎麼相信科學的人(女主角長大後)仍有許多非科學的需要(愛、被愛、思念...)
不論正直與否、是否有私心,大多數的科學家也都是依循既有的天文物理架構,尋找或研究如黑洞、宇宙射線等,但女主角愛莉卻在尋找「小綠人」(外星人),這讓較為認同與支持愛莉的肯特都很難向其他的科學家啓齒介紹她。
科學家因為研究的主題脫離一般人生活的經驗,且內容非常複雜,因此習慣性的無法與一般人討論工作內容,自然容易與人產生疏離,變得不善溝通與交際。喬斯雖然非科學家,但卻立刻聽出愛莉這種模糊且避重就輕的回答。
第一次見面時,喬斯送愛莉指南針,但愛莉想了想就還給喬斯,愛莉似乎認為自己不需要,展現一種自信、相信自己的人生觀。喬斯雖是相信上帝的基督徒,但對科學的認識與態度仍是正面的,這也表達出神學與科學可以不相排斥或抵觸。喬斯與愛莉在一起時,喬斯所關心的都是人性的需要(父女關係、父親的死、難過、不容易、孤獨)。但愛莉卻無法表達自己的感受,甚至逃避談論這話題,一心想著工作,急著躲到工作中把自己藏起來。
在愛莉幼小的心靈,因為失去唯一且摯愛的父親,可説是處在傷痛症候群中,另一方面也是透過她最熟悉且渴望的天文,來舒緩與宣洩心中的悲傷。在葬禮中,牧師雖用真理來開導與安慰愛莉,但卻似乎適得其反,讓愛莉更加以理性分析的方式來處理自己的情緒。再次對著無線電發射器傳達到未知的遠方:「CQ this is W-9 GFO here. Come back? 」來表達對父親的極度思念。
所謂的「現實的科學家」(如德魯姆林),其實重點不在他們多麼的市儈、政治權謀、無理想性、甚至爭權奪利,若表達得太多或手法不夠細膩,反而會落入了邪惡與正義這種過度單純化的二元式教條,讓人反感或忽略了去思考更深層的問題。這裡應該突顯的是愛莉幾近不合理的堅持與理想化,其實愛莉的研究被批評為「科幻小說」(science fiction)是很精準的用詞。導演的表達應該也算是很精準,從肯特的對話態度、德魯姆林的話語內容(妳沒有發表文章,妳的學術生涯就完了!)、愛莉的回應(So what? It's my life!)等可看出,其實是愛莉太過執著。有趣的觀點又產生了!這樣的執著是科學?還是信仰?所以,在最核心的部分,愛莉其實是極度的依靠她自己的信仰,而不是科學的本質。
喬斯在電視上談他的信仰與現實世界的問題時,愛莉卻在曠野中帶著耳機聽宇宙的聲音,這兩個畫面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篤信上帝的喬斯是關心現實社會的,自認唯獨科學的愛莉卻為那看不到、沒有根據的理想,努力不懈!也就在這奇妙的時刻,導演安排了讓奇蹟發生,愛莉收到了外星球傳來的信號!(待續...)
杜夢豫 寫:另一種聲音
故事從遙遠的天際開始,閃爍的星星總讓幼小的伊莉有無限的遐想。母親的離世,使她更好奇她是否居住在某個星球上?當同年齡女孩抱著洋娃娃玩扮家家酒時,她卻被一台無線電深深著迷。每當伊莉思念母親聲音時,她總渴望從無線電耳機裡傳來母親溫暖的聲音,雖然每次都沒有成功,但她從不氣餒。父親說過:「宇宙這麼大,如果只有我們,就太浪費了。」獨自坐在遼闊山崖邊的伊莉自言自語的說:「我需要更大的天線才行。」
製造更大的「天線」成為伊莉探索另一種聲音的目標。爾後她成為傑出的科學家,在無限的天際間傾聽和尋找另一種聲音 ---- 證明父親的話:「宇宙這麼大,如果只有我們,就太浪費了。」,她堅定的相信必有其他物種共生共存在浩瀚宇宙中。
尋求另一種聲音的科學研究是艱辛的,因著一份執著與信念,高雅的伊莉即或被戲稱為「沙漠裡的巫婆」也吾往矣。首當其衝面臨的就是經費問題,一位癌末的企業家赫頓為尋求生命的答案,支持了她的研究計畫。在一次偶然的宴會上,她遇見了帕默,一位篤信上帝並和她一樣執著追求真理的宗教家。當伊莉滔滔於宇宙可能尚有其他文明時,帕默居然說了和她父親說了一樣的話:「若沒有,實在浪費空間。」這聲音讓伊莉驚訝望著帕默說:「阿們!」 心靈多近的兩個人啊!
有一天「天線」的另一端真的從外太空傳回了另一種聲音,這讓伊莉大大振奮,她以科學證明宇宙確實有其他物種文明生存。但這樣的發現卻釀起軒然大波,它挑戰了宗教界、政治界及科學界,各種反對聲浪排山倒海而來。真理面前,人性是醜陋的!一向不看好她的老師杜大衛卻搶奪她發表研究的位置,想登上外太空成為拜訪外星物種第一人,但因著偏激份子炸毀了一切,這反讓伊莉有機會在數年後成為再度登上外太空拜訪外星物種的科學家。
伊莉終於作到了!當她親眼見到宇宙的壯麗,鏡頭停在她睜大眼的雙眸,感動的直說:「太美了,簡直是無法形容!」。接著,她彷彿來到沙灘,在那兒遇見親愛的父親,她興奮的擁抱,但後來從「父親」的言談中才赫然明白其實他並不是真正的父親。「父親」溫暖的聲音對她說:「只有接觸才不會寂寞。」
伊莉回到地球,再度在眾人前面臨對真理的檢視。她無法提出任何實質的證據可證明她曾與外星物種接觸的奇妙經歷,而這樣的處境正如同帕默曾問她:「妳信 神嗎?」,她回答說:「只相信憑據。」 現在她了解真理是無法證明的!是無法辯駁的!真理是詭詐之人的敵人!只有在真理面前,人才顯得如此渺小,只能存敬畏、謙卑和盼望的心來認識真理。
這是場不成功的公聽會,但伊莉卻聽見心中的另一種聲音,是她盡其一生終於聽見的聲音。
杜曼婷 寫:如果大家從來都沒有看過這部片子 看了一次 又是剪掉了大半劇情 就能清楚記住所有討論題目的內容 實在令在下敬佩
老師 救我ㄚ 我看過就忘了 上一部 橫山家之味 我也是看完就忘 劇情就不見了 真不知要如何討論
我是不是應該去租片子回家慢慢看ㄋ 我不是為了成績 在焦慮 而是 希望能進入狀況
~~~嗚~~~~
劉慧智 寫:長大的伊利對朋友的期待是肯定與支持別人認為的夢想,我們無論多大,除了親人之愛,更需要友誼.在教會中,肢體之間的互動正是我看了這部影片回應給以弗所書老師的主旨.我期待在教會中,更廣的教會中彼此合一在主裡的心情.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8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