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玉琴 寫:耶穌說: 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約20:29). 若我們人生的"夢想與希望"是建立在基督的信仰上,真是有福的一件事呀!
邱美榮 寫:"CQ,這裡是W-5 GFO,回答"、"CQ,這裡是W-5 GFO,回答"、"聽見我嗎?回答""回答"。在這部片中,伊莉這個呼喚貫穿全劇,從小時候還被父親呵護的時候起,到父親過世,到長大成一位傑出的天文科學家,伊莉這個有聲的呼喚,轉入她的內心成了無聲的呼喚。
"聽見我嗎?回答",伊莉這個呼喚穿越在全劇中,然而另一個聲音出現:"我聽見伊莉了"。這聲音來自片中一位盲眼天文科學家肯特。肯特有異於常人的敏銳聽力,可以在許多干擾聲中分辨出必要的聲音、可以辨明不同的聲波。他代表了與聆聽的"外星人"不同的"聽",就是"專注的聽",以致可以聽見、可以聽出別人聽不見的聲音。
伊莉的父親在她開始學習無線電的時候,教導她"慢慢來",因為尋找一個頻道需要耐性、放慢動作,不能著急。後來,伊莉接觸到的"外星人"(化身為她父親的樣子)再次提醒她"慢慢來",因為伊莉所渴望的科學真理急不得。導演似乎在暗示一件事:"追尋真理不能急"。
最後,導演留下一個伏筆,就是伊莉的經驗其實有留下證據,就是那個錄了十八個小時的影像,只是雜訊干擾什麼都看不見、聽不到。
什麼是真理?是科學證據,還是生命經驗?這部影片最後的結局帶給觀眾許多思考的空間。
徐敏淑 寫:「我從小追尋,我們存在的理由,犧牲生命在所不惜」,她對所熱愛科學的認真、態度與堅定不移的精神,令我非常感動!使我聯想我對耶穌基督信仰的精神理當如此。 徐敏淑
胡平婉 寫: 我覺得影片中最溫馨的鏡頭在她被代至佛羅里達虛幻的海邊, 外星人面對伊莉許多沒說出的問題,告訴她說: 「只有接觸,才不會寂寞。你們是很特別的生物,人人都不同,但卻一致的感受到失落、空虛、疏離、孤獨。其實你們並不孤獨。」其實回答了她內心真正的問題,因為她內心真的被觸動了,所以她在聽證會的最後說道:「經過了這趟的旅程,最大的收穫是了解我們(人類)是多麼的渺小,面對浩瀚的宇宙,我們只能存有敬畏、謙卑、與盼望,我會將這分享的渴望,變成我心中永遠的願望。」我相信她會和一直信任她,愛他的帕默同走一條有盼望的路。
胡平婉 寫: 另外我對赫頓這個角色也很感興趣,他是伊莉的伯樂。赫頓這個角色是蠻特殊的,他信任伊莉,投資她的理想,即使她失敗了,仍然繼續支持,因為他跟伊莉說:「你是我最寶貴的投資,我碰到好牌一定大膽下注。」赫頓不但是絕頂聰明的科學家,他面臨生命即將結束,想回饋這個世界所給他的一切,我想他應該一直再尋找一個可以達成他想做的事,他能從伊莉的言行中看出她的執著、堅強和理想,發現伊莉正是他所要找的人,這樣的眼光,就像他能解開外星人的密碼一樣的智慧,因他已確知伊莉想做的事,就不斷伸出援手,達成她的理想也成就了赫頓的期待。
薛文昌 寫:4. 電影中還有什麼是重複出現的?都對劇情與人物產生什麼影響?請擇一分享
(1) 不斷地呼喚著遠方與不斷的追求與找尋真理
由電影編劇導演帶領我們進入一個單親的家庭,女主角伊莉的母親早逝,童年時即是一個天才型,思想早熟,獨立自主、堅定追求真理與自信成長的女孩。讓我感受到是,有一天晚上當父親在一起看天上的星星時,我們看到父女的對談,對浩瀚宇宙的星球中,提出她想到是否只有地球人的存在時,父親的回答,”宇宙這麼大,如果只有我們,就太浪費了宙空間很大”,這句如果只有我們存在,是不是很可惜時,這是否意味著父親對她暗示外太空尚有其他的生物的存在時,已引起伊莉的好奇,此先帶出由對母親的思念,而想到或許母親存在於另一星球空間裡,在劇中我們不清楚伊莉的父親的職業與專長是什麼?但父女間的對談方式與內容,他們的感情很好,父親的影響及開放的態度,可能影響也啟發出伊莉對自己的心中已有的想法,想學習接觸天文科學的世界,以當時簡單的無線連絡通信設備,不斷呼喚著,”W9. GFO, 收到”,相信她思念自己的母親,在學習如何利用無線連絡通信設備與遠方另的一端,以小孩天真的想法,或許以如此方法,可以呼叫到另一世界的母親,也許能再一次的與母親連線交談,述說著小女孩心中想念母親的事。
(2)利用天文科學的原理 Search 外星的世界至翻轉人生的方向
於父親葬禮告別式後,看到依莉的難過的心情,我想這是對從小失去母親後,再失去最愛的父親時,是否會有一種失落的感覺,對神抱怨,是否存在與懷疑,否則怎麼會讓她成為孤兒?
當牧師過來安慰她,說:人間世事的發生,很難可以預料到,要相信萬事都是有神的旨意,這是基督徒在發生有親人的過世,遇到苦難悲傷時,常會接受到牧者、屬靈長輩等安慰的話語,
也許在當時,伊莉無法接受此事,對父親的不幸過世,心理的愧疚,及對父親的思念與愛,對著之前的呼喚母親,及對外星的世界的好奇與追尋的念頭,轉換至呼喚父親,也希望也能再一次的與父親連線交談,述說著她心中的抱歉,在父親心臟病發作時,沒有將藥放在能接觸到的的地方,造成父親不幸的過世,獨自不斷的呼喚再呼喚….,但此是否造成伊莉在之後與男主角帕默對科學與宗教信仰的對話時,所表示對著追求科學與真理,不相信有宗教信仰,宇宙萬物世界是由一位神所創造的,而認為這位神,凡而是地球人所創造的ㄧ位來安慰我們人心的虛擬的神,而堅持由科學來證明真理。堅持自己的信念,而想到自己的無線連絡通信設備天線不夠大,還要再增加及學習,投入天文科學的知識領域,成為一位專業研究外星天文科學的博士,且將自己置身於州沙漠中的基地搜尋及聆聽外星球訊號的研究單位。
陳慧君 寫:儘管兩人的信仰不同,但心靈契合,能用對方的立場來溝通,所以當帕默說出當年伊莉的父親也曾說過的這句話時,伊莉感動得用對方的語言回應:「阿門!」但是我相信上帝的創造與安排都是最美好的,更何況上帝照著祂自己的形象造人,「並賜他榮耀尊貴為冠冕」(詩8:5),浩瀚的宇宙中上帝有絕對的主權,將祂所寶貝的人類單單安置於地球,這顯明天父對我們的恩寵,並不是空間的浪費!
「上帝的大使」帕默和「沙漠的女巫」伊莉,兩人都無法將自己所篤信的加以證實,也因為有著類似的處境,彼此更加相知相惜。
西方從科學革命以來,標榜以人的「理性」可以不斷追求進步,如今日新月異的科技,使人類的物質生活越來越便利,但內心卻越來越空虛、徬徨、冷漠,曾經被奉為「神明」的科技,似乎無法為人類找到真正的出路。影片中外星人對伊莉說:「只有接觸,才不會寂寞。你們是很特別的生物,人人都不同,但卻一致的感受到失落、空虛、疏離、孤獨。」其實「理性」也是上帝所賜,何其美善,但是一切事如果遠離了上帝,「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傳1:14)伊莉原本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1:20)星宿、山川、萬物的創造就是上帝存在的證據,因此當伊莉在「織女星之旅」時面對宇宙的浩瀚、偉大,讓她體認到自己的渺小,因而心存敬畏、謙卑與盼望,一向孤僻的她此刻竟也渴望與人分享,不再感覺孤單!我相信這是造物主的作為,是上帝對凡事講求證據的伊莉特別的帶領,從此她的生命必定大翻轉!
徐玉英 寫:讓我想起6/21東京迪士尼之旅星際大戰,坐在太空梭用3D觀看--穿越時空到未來,看到星空之美,穿梭在外太空浩瀚的宇宙,如此真實有如伊莉的經歷,才更發現自己的有限,渺小和卑微.認識創造主何等奇妙,智慧,偉大,更深感受到這句話,我也要說阿們.
苑立文 寫:7. 當伊莉用奧坎剃刀理論質疑帕默的信仰,而紀麥可也用奧坎剃刀理論質疑伊莉所描述織女星之行的經歷,兩者的理由都是無法證明,這對伊莉產生什麼影響?
在這聽不到,也不願聽真實的答案的聽證會,考驗伊莉,使她必須面對自己,並在自己曾以為科學的理論方法中,從質疑者換成為被質疑的角色.
也許她頓悟,答案若在完全的真實裏,只有相信,並真誠分享.如此使得,信有 神,這回事,似乎也成為可能.
不論如何,伊莉的勇敢堅定,是追求真理的人很棒的榜樣.
p.s. 偏狹的質疑態度,永遠不會帶到生命寬闊豐盛處,快快回轉丟掉比較好.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8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