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華神-為成人說故事(2016/8/4) 電影:「課堂敵人」問題討論

發表於 : 2016-08-04, 23:56
卜遠程

Re: 華神-為成人說故事(2016/8/4) 電影:「課堂敵人」問題討論

發表於 : 2016-08-05, 18:16
林典翰
Zupan 在第一次上課時聽見Sabina問為麼要活下去Zupan有點吃驚,在無意間發現Sabina的才華
他用近乎羞辱的方式刺激她,希望她能為自己做決定,為發揮恩賜的選擇而活,但Sabina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Zupan真正想教給學生的是一種做人的方式
1.基本的德語能力
2.例如透過儀式表達人與動物的區別
3.用價值判斷何謂生命中最重要並為你的決定作出選擇並為選擇付上責任
4.如何面對死亡後的悲傷及悲傷後如何生活

當他來到一個班上時,他象徵了那一種想形塑學生文化的外來者,類似外來政權來到不同民族所進行的殖民統治
Zupan為了能較快的產生果效(他曾跟Sabina說過我若早來一年你就不會如此)他統治的方式讓同學感到較強硬
例如用不准說母語要說德語,要建立儀式,改變現有評量分數的習慣(降低二個等次等於他們的陳度)
這些不舒服的感受不停地累積成不滿的情緒,並在學生們認為Sabin之所以會死,是因為她受不了這種新的統治方式造成的就如同他們一樣
但Zupan卻在Sabina死後選擇繼續忽略群體的情緒,傳達他認為來自托馬斯.曼 (Thomas. Mann)"對的信念"或他是自己在曾面對死亡後生命經驗所產生的體悟

例如:
一個人的死亡更多的是活著的人的事情,不是他自己的
你在意的人死了你會悲傷,但要悲傷多久,生活還是會繼續,為什麼我們不現在選擇走出悲傷繼續生活

這些教導使與Sabina有關係的好友們都無法消化或承受,他們將情緒倒向是Zupan帶班的方式才是造成這樣結果的主因
但Zupan卻認為是Sabina用他的價值判斷何謂生命中最重要,並用死亡成為他最終的選擇 (沙特哲學),雖然Zupan已鼓勵他要用音樂作她活下去的選擇
Sabina最好的朋友Marusa因Sabina所作的選擇極度悲傷,因為一個人的死亡更多的是活著的人的事情,不是他自己的
在故事中Marusa承擔了所有Sabina死亡決定的後果大到一個程度使Marusa說:若我能再看見Sabina,後我會想殺她,然後再抱他

Zupan想帶給學生的文化並不是納粹主義的文化,其原因是他最想教會學生的事,學會為自己作出決定並為付上責任
所以當學生對他產生許多反抗行動時ex 學生離開班上,帶面具,不願坐下或攻擊他,他並不是用行動將他們所有的決定強行清除
Zupan採取的是保持對他們選擇的尊重
若Zupan使用儀式的目的是像希持勒想建立極權,Zupan在面對反抗時應該要像辛德勒名單中所描述那位情緒失控,歇斯底里的希持勒一樣


這電影導演似乎暗喻群體形成決策的原因
雖然Sabina的死是導致情緒倒向是特定人的導火線,
但群體反抗的主因是在群體中所有共同的經驗,感受或信念(如種族,關係,對人面對死亡應有反應的信念)
當事件與群體反抗的主因脫勾時,事件可以被政客利用來使用這些失控的群體來達成原先他所設定的政治目的

以台灣為例
洪仲丘的死是情緒倒向是軍方的導火線
但群體反抗的主因是因為共同的痛點-不滿軍法文化,封閉,不透明等情緒
當事件與群體反抗的主因脫勾時,人走上街頭並不是因為真的關心洪仲丘的死
人關心的是我家裏的小孩會不會因為軍法文化,封閉,不透明的原因,造成我小孩有一天也會這樣
若按這方式分析228,大陽花,服貿等社會運動都可能是用類似模式來達到聚集人群的目的
若被像希持勒的人使用,失控的群體就會產生下一個納粹主義

Re: 華神-為成人說故事(2016/8/4) 電影:「課堂敵人」問題討論

發表於 : 2016-08-07, 20:13
陳光丕
本片描述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衝突,雙方互動的模式,就如同孩子與父母間的「代溝」,也就與社會上被管理者與管理者之間的對立相仿。

這些對立或衝突常常是一種宿命,因為立場的不同、生活經驗的差異以及見解、偏見或遠見的差異,但更無奈的是,雙方往往又都自認是為了對方好而有所堅持,從而不但難以弭平異見,反因雙方未能即時冷靜的去面對,而造成無法彌補的遺憾。

Sabina的自殺只是一個引線,掀起了老師與學生之間相互隱忍(隱忍是為了愛對方與尊敬對方)的鍋蓋。如果我們站在學生的立場來看,老師Zupan平日的哲理說教和道貌岸然,對同學的學習與其他老師大不同,對同學好像也有著不同的期許,但如今面對Sabina的死亡,老師卻表現出如此的冷漠和無情,加上同學們曾揣測Zupan對Sabina可能有曖昧之想,因此更加無容於Zupan。

但如果我們略有年歲與經歷,當我們站在老師Zupan的立場來看,Zupan能說出:「一個人的死亡只是倖存者所關心的事,與死者無關。」、「即使有悲痛,但生活還得繼續。」、「做一個學生,不是一種權利,而是一種責任。」這不都是人世間寶貴的本質嗎?這不是一種良知教學的難得典範嗎?如此智慧與苦口婆心的好老師,當今時代已難相遇了,只可惜,學生涉世未深,無法體會其中的一二。

卜遠程老師說,導演在他相關的文章中並沒有說到運用光線對比的陳述手法,但我也與卜老師一樣,覺得片中光線的對比有一定的意義。其實就像紅樓夢後的紅學,透過後人不斷的推敲與闡述,間接奔放了作者曹雪芹的思緒,豐富了巨著的精彩。

【窗外的光】
9. 電影中的場景一直都在教室及辦公室內,因此許多窗邊的景。但導演都讓窗戶的另一端似乎有著極強的光。Sabina最後的身影,也是走向極強的光中。你認為「窗(門)外的光」代表了甚麼意義?最後哪個場景終於走出了教室?你會如何詮釋?

片中強烈的光線大部分來自於左方,如果單純以左、右思潮的看法來探討,左方常帶著反傳統、自由、多樣化、人權、年輕等的意涵。老師Zupan在說話或沉思時,鏡頭往往會有強烈的光線從左方打出,讓Zupan堅毅的臉龐從光亮、灰亮而黑沉。亮光如同學生反應的刺激、同僚的看法、教學制度的侷限乃至於真理等等的思緒,在Zupan臉上光線的變化,反映出Zupan老師心中如同一種黑與白的掙扎,而在Zupan臉上最多的是非全明亮與非極黑暗的中間亮系,也就像是思想兩端的爭拔反映。

Sabinay推開校門時,她也曾略有回首,但仍毅然投入那炙亮的天地,即或那飄逸秀長的黑髮,也因強烈的光線而透白。個人覺得,Sabina是一位會思考的同學,尤其經過老師Zupan教導的刺激,她認為自己多少已學會了「如何獨立思考」,因此,她的決定,應當是深思後的另一種跳脫。她並非悲劇式的走入一般以黑暗來描述的死亡,而是那耀眼亮光的另外一個世界。

Re: 華神-為成人說故事(2016/8/4) 電影:「課堂敵人」問題討論

發表於 : 2016-08-08, 03:59
游博凱
5. 誰是「課堂敵人」?是學生、是老師、還是學校體制?誰是「反抗者」?是學生採取的各樣激進手段?還是老師堅持自己的理念?
故事從Sabina的死亡被引導出來,但似乎Sabina的死因不是那麼重要?因為她死了,只有還活著的人才會流淚、才會感到痛苦。看似最與Sabina交好的Mojca,其實也沒那麼的熟;就像是見過幾次面、說過幾次話就覺得與對方熟,但實際上卻一點都不了解對方,Sabina與她的死黨們亦是如此。Sabina的死可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藉由這個事件開始反抗所謂的「體制」。或許,老師Zupan要付很大的責任,因為學生們認為這個老師一點都不關心他們,在意的只是成績而已。這讓我想起求學時,學生成績不好就會怪老師的現象;老師教得不好、老師不夠認真、老師沒關心學生等等。老師的某些「表現」的確會影響學生;但對於Zupan老師來說,這是學生自己該付的「責任」,因為他有「權力」去選擇,而不像我們所任認為的是種「義務」。學生與老師的認知不同,再加上溝通不良,「戰爭」就開打了。學生們最大的武器就是「罷課」,但在Zupan老師的眼裡這只是一種「有權力負責任的選擇」,正如Sabina選擇不再呼吸一樣,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在學生的的眼裡,就成為冷漠、不在乎、不關心的表現。這不是對錯的問題,而是根本不了解對方是怎麼想的,卻期待對方要做出自己所期待的回應。或許「你的內心足夠堅定,那你就是河流裡不為流水所動的堅石」,但最終仍會成為這時代洪流中的一顆小石子,因為「這個體制一直是有效的,而且永遠會有效,因為體制它是冰冷的、無情的,數學的」。不是「除非你能打破這個體制」,而是「除非你能制定一個新的體制」。不管是學生還是老師都想「打破」現有的體制,但最終也沒能跳脫出來而被這體制漩渦給吞噬了。

Re: 華神-為成人說故事(2016/8/4) 電影:「課堂敵人」問題討論

發表於 : 2016-08-08, 14:22
程瑞玲
這是一部發生在校園的故事,但也是整個社會環境的縮影。電影從一個代課老師的到來展開序幕,後來因為一個學生的自殺,而帶出一連串的問題,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場來反應這件事,事情沒有對或錯,只是立場不同,想法不同:

學校的負責人校長:校長室負責一個學校的人,最期望的就是好事臨到,壞事遠離,如果學校發生甚麼事,就會遭到家長和學校出資者的責難,好的校長可能還會想要辦好教育,不好的校長則可能會把學校當成企業一樣經營。當學校發生Sabina自殺的事件時,對學校自然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為了避免更多的事發生,立刻先停辦學生期待已久的狂歡音樂節,接著期望Zupan能把事情處理好,當學生繼續鬧事時,就開始責怪Zupan,在劇中看不到她真正的關心事情發生的原因,也沒有出來處理學生情緒的問題,或思考甚麼才是對學生最好的,只要求Zupan把事情處理好「不要讓學校因為不好的事而受到關注」。如果校長一開始先把狂歡音樂節延後舉辦,或改成紀念Sabina音樂節,可能對有些學生的衝擊會小一點,另外,如果她能認知到Zupan的特質,就應該出來了解事情發生真正的原因,與學生對話,用愛心來接納安撫學生的心,而不是只想息事寧人,甚至最後還以停課來處罰。

各有不同想法的學生:這些學生是一群正值青春反叛時期的學生,當一個很嚴格的代課老師來代課,作風與原來的老師迥異,又對他們的程度不以為然時,很自然的就對Zupan產生敵對不滿的情緒,所以當發生Sabina自殺的事,很自然的將Zupan當成箭靶及情緒的出口,甚至集體翹課利用學校的廣播系統抨擊Zupan,但即使他們有很多共同的行動,但我們從他們回答Zupan「我錯在哪裡?」的答案,就可知每個人背後的原因和想法不竟相同。
Luka→可能是因為母親剛過世,連試都沒考,結果不但得不到心中所渴望的同理與安慰,反而得到Zupan一句「知識不會受外界的影響」,這可能會讓他覺得Zupan冰冷又無情,再加上Sabina的自殺,又讓他與母親的死亡做一個連結,讓他起來集結同學一起對抗Zupan,以宣洩他憂傷的情緒。
Nik→是一個活在自我音樂世界的人,Sabina的自殺,造成學校取消他準備已久的音樂狂歡會,相信他心中一定大為不滿,當大家都說這是Zupan的錯時,他也參一腳來抒發心中的不滿。
Spela→充滿了叛逆,不停的說Zupan是納粹,感覺反對一切的權威。
Primoz→眼中只有成績,一切以分數為出發點,不滿老師給的成績太低。
Mojca→Sabina的好朋友,但她後來並沒有參與集體廣播抨擊老師的行動,還寫了一封很真誠的文章,算是裡面較能認清事情的人,就像「當事件與自己無利害關係時,就不需要關心;當事件與自己有利害關係時,就不容易客觀」。
這些學生會做這些事,就像時下很多的青少年,眼中只有自己,常跟著自己的情緒而行,因討厭而定罪,他們的行為並非真的是因為關心Sabina,若他們能認真地去了解Zupan,思索他對他們說的話,也許他們就不會做出這樣的事了。

認真教學的Zupan:在劇中我們可以看出Zupan是一位很嚴格又嚴肅的老師,但我們也可以看到,他是一位很認真教學的老師,他用著自認為對學生最好的方式在引導著學生,也許是因為這些學生即將畢業,讓他更為嚴格的要求他們。在劇中他以托馬斯・曼的思想在引導著學生,他不但教導他們知識,也試圖引導他們去思考「甚麼才是對的?」、「自己要的是甚麼?」,不人云亦云,同流於社會,他要他們做一個社會的「批判者」,而非「批評者」,所以需要有敏銳的觀察力與親身去感受。基於以上的信念,當Sabina自殺,他所想的仍是如何讓他們有更多的學習,所以他和校長對話時說「他們叛逆是因為所有他們身邊的人都把他們當作小孩,他們把一切出於好意的話,都當成對他們個體自由的殘忍打擊。」;「做一名學生,是一種權利,不是一種責任,上中學不是一種義務。」,也對學生說「你們本有機會通過你們遭遇的悲劇讓自己成長」。其實我還滿贊同Zupan的說法,這也是時下我們社會的問題,現在有很多孩子讀書都不是為了成長和追求學問,更不認為讀書是自己的權利,而把讀書視為一種責任,我還曾聽過有的學生讀研究所是為了滿足父母的需求,也常聽到學生因為一點事不如己意就抱怨或抗議。Zupan雖然對學生很嚴格,但他也非常的關愛學生,所以在攻擊事件後的家長會裡還為Luka說話,當學生惡意待他時,他仍堅持教學,沒有放棄他們,最後一堂課仍語重心長地與學生對話。但可惜的是,要學生聽你的,除了知識學問,還需要人心,只有先打開心,才能打開他們的耳。Zupan雖然是為學生好,但他的做法與言語,讓學生沒辦法感受到他的溫度。也許就向他說的「一切都發生得太快了」,他還來不及讓學生了解他就發生了,一個班級的經營是需要時間的。我想如果在第一次進教室時,Zupan能花一點時間與學生建立關係,讓彼此能有多一點了解,是不是會更好呢?

Re: 華神-為成人說故事(2016/8/4) 電影:「課堂敵人」問題討論

發表於 : 2016-08-09, 03:54
梁君棣
電影《課堂敵人》說的是一群即將要畢業的學生與代課老師(Zupan)之間,對老師有別於以前的教學方式和溝通模式不太能適應,而產生的不和諧狀態,這種情形直到發生女學生(Sabina)自殺事件後,更加深了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對立情況。這種景象,在當前世界各國的校園不時都會聽聞到類似的新聞事件,不論是反校園霸凌活動、學生或老師爭取校園自主活動等,都時有所聞,包括台灣近年也有如太陽花學運,或是女校學生爭取穿褲子的抗爭運動……對學校的部分師長而言,恐怕是他們當初在選擇從事教育這個行業時,未曾想到的局面。雖然《課堂敵人》是一部我們比較不熟悉的斯洛伐尼亞電影,故事內容也讓人感到心情沈重,但仍不失為一部寫實、具教育意義與政治意含的影片,很值得為人師或為人父母者深思,要用何種方式與年輕人溝通及互動才是適當的?

** 對於片中Zupan第一次代課時,所述說的「儀式的意義」,身為大學兼任老師的我頗感同深受。
很多人以為儀式是一個古老的東西,應該撇棄。但真是如此嗎?例如:現在的大學生見到老師進入教室上課,雖然不用「起立、敬禮」,但跟老師打個招呼,道聲好,應該是基本禮儀,但真正做到的沒幾人。至於學生在課堂上吃東西,更是司空見慣。我認識的一些老師雖然嚴格要求與禁止,甚至曉以大義,講述一下「道德與倫理」(有如Zupan一樣),然而,結果可能適得其反,有可能在學期末學生打老師的評鑑時,落得「低分」的下場。也因此,在現行教育體制、學校政策,以及考量少子化因素的種種前提下,有的老師乾脆開放,採行「自由主義」。師生的關係除了授業之外,良好的互動應該可以從禮儀做起,藉由一個點頭,一個問候,很自然地就會開啟彼此的認識之門。
待9月開學後,我決定用劇中這段話,作為我的開場白:「你們知道儀式是什麼嗎?我們在確定的一些事件中實行,在確定的地點、在確定的時間,有很多這樣的儀式:宗教儀式,國家儀式,出生和死亡,每個個體都有他自己堅持的一些儀式。在早晨,他醒來時、在晚上他睡覺前,現在你們「跟我說聲老師早」(原文是站起來)也是一種儀式,用來表示你們的敬意和秩序。通過打招呼(原文是站起來),你們實行了一項儀式,表示你們不是動物。如果你們想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你們就要實行這些儀式。在我的班裡,在我的課堂上,你們是人。」

**Zupan vs.校長:
相同處─Zupan與校長都是一位尊重體制,要維護體制的人。但Zupan希望學生了解體制,學習如何自由地在體制下思考與學習。校長則要所有人在體制的框架下活動。
不同處─Zupan是一位嚴格的老師,把教育學生當作職志,就算班上多數學生將女學生Sabina的死歸咎於Zupan,他還是堅持自己的教育理念,希望學生們能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分析事情,而非人云亦云,盲目跟隨他人。如此做出的任何決定,都是出於自己而非他人。
─校長,身段柔軟,必須努力招生、要積極爭取贊助者,以及應付眾多的師生、家長、教育主管單位及媒體。任何有關不利學校的風吹草動,校長都要立即做「危機處理」。要求Zupan不要製造麻煩與事端。
由於立場與職務的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思考模式。但身為一名教育主管以及教育工作者,在面對各種因教育理念而產生的對立情況時,要如何拿捏、溝通並保持教育「傳播知識」,「作育英才」的原始目的,或許也許是本片導演要讓觀者省思的問題。也因此,很多時候,是非黑白是沒有辦法一刀切的,就像Sabina的自殺,到底原因是什麼,大家根本都不清楚,但學生們最後卻推往老師身上,還發起抗爭運動,有時社會運動看似合理,當深入探究之後,發現事情並不是那麼簡單。但往往傷害已然造成,彼此都留下了傷痕!就如片中的學生,在最後一幕的畢業旅行,當船航行在茫茫大海中,想起他們曾經做過的事、曾經傷害或誤解過的老師、同學、親人......應該都會有一番思索吧!而這樣的經歷,應該會讓他們成長,迎向另一個人生階段。

** 電影中的場景一直都在教室及辦公室內,因此許多窗邊的景。但導演都讓窗戶的另一端似乎有著極強的光。Sabina最後的身影,也是走向極強的光中。你認為「窗(門)外的光」代表了甚麼意義?最後哪個場景終於走出了教室?你會如何詮釋?
個人以為,光,代表著指引,代表著光明,然而,過於極強的光,是否會讓人的眼睛一時無法適應而看不清前面的道路?就如同前一陣子,一位駕駛人因為陽光太強,太刺眼,讓他一時之間睜不開眼,看不到前面的路而使車子打滑發生致命的車禍。也就是說,我們需要光的指引,但要有適當的人給予關愛,以同理心給予指導,並給予溫和的言語;但如果無法有同理心,而是過於急切的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給人指引,過於強烈的關心或自以為是正確的指責,則有可能更會讓人跌倒,或更加沮喪,反而看不清前面的路,甚至走錯了路。以上詮釋不知是否正確,尚祈老師指正!

Re: 華神-為成人說故事(2016/8/4) 電影:「課堂敵人」問題討論

發表於 : 2016-08-09, 11:07
吳美珠
7. 你覺得電影中的對白,哪些對你有很大的啟示?請分享你的心得。

Zupan老師的心路歷程

當Zupan老師進到這個班級,他就已經看出這些孩子未被正確的教導,校長及老師們在體制內被保護,認為只要學生不出亂子,能安然從這個學校畢業,就可以功德圓滿、歡喜度日。他一直對這個學校處理事情的方式不以為然,正如校長對他說的:「歡迎來到二十一世紀!他們以前害怕我們,現在我們害怕他們,事情就是這樣的。聽著,你的教學方法完全是你的事情,只要你不會讓這所學校因為不好的事而受到關注。」「如果你繼續你固執的堅持和傲慢,你會有很多其他的事要想的。」而他的回答是:「如果我是你我會想一想,如何教育他們做人,而不是想著記者」。

但從整個敵對事件發展的過程,Zupan一直是在孤軍奮戰,堅持要把學生的觀念轉正:「因為所有他們身邊的人都把他們當做小孩,他們把一切出於好意的話,都當成對他們個體自由的殘忍打擊。」「做一名學生,是一種權力,不是一種責任。上中學不是一種義務,而是一種基本權利。」但正如他所說:「半途接手,而且事情發生的太快」,彼此還來不及熟悉與建立信任關係,莎賓娜就自殺死了,他曾告訴莎賓娜:「如果他去年就教她的話,今年她就會大大的不同」。表示他想在代課期間會教他們自我認知與「自我抉擇」的功課!因為他們即將畢業,如果還不清楚自己的狀況,未來勢必還會如此渾渾噩噩的過日子,這是他用心良苦,堅持嚴格教學的原因。

當抗爭事件愈演愈烈,他還是以自己的方式繼續進行,毫不妥協,因為他知道他們的問題:「你們不知道你們想學什麼,你們不知道你們想吃什麼,不知道你們喜歡什麼音樂,要不要考試?那你們如何在生與死之間做出抉擇?你們如何判斷生命中什麼最重要?」

Zupan用托馬斯.曼「一個人的死亡更多的是活著的人的事情,不是他自己的。」這句話來提點他們,希望他們能靜下心來,好好思想「生與死」以及他們為什麼要抗爭的事,結果只有Mojca接受這句話,願意安靜下來,好好思考莎賓娜自殺事件的前因後果,並完成那篇停息抗爭事件的小論文,Mojca學會了自我認知與「自我抉擇」的功課。

Zupan一直在耐心等待並引導他們,希望他們能回到正確的路,「我是不是太不信任你們了?是不是犯錯了?我不知道,但我從沒替你們做過決定。」

Zupan對他們抗爭的行動,從合作到內訌到瓦解的評語是:「你們發現事情不是那麼黑白分明的,發現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然後你們相互爭吵,因為你們不能做出一個適合每個人的決定。你們不能,因為有太多的選擇了。」也告訴他們:「這個體制一直是有效的,而且永遠會有效,因為體制它是冰冷的、無情的,數學的。但如果你的內心足夠堅定,那你就是河流裡不為流水所動的堅石。然而,你們,卻淹沒在河裡,慌亂地試圖抓住每一根漂過的樹枝,但樹枝也隨著河流而去,一直這樣直到你們生命的盡頭。」

也對莎賓娜自殺事件所引發的紛擾感嘆:「我沒有太多提到莎賓娜,因為她做了自己的決定,你們本有機會通過你們遭遇的悲劇讓自己成長,現在你們要離開這個學校了,卻不知道你是否做了正確的選擇,你們永遠都不會知道了,因為你們不相信你們自己,不相信你們的心。」

最後一堂課,Zupan語重心長的告訴他們:我的教學理念與托馬斯.曼:「我其實什麼都沒有損失。我在哪裡,哪裡就是德國。我帶著德意志文化。」的意念相同,即便制度會改,環境會變,不管在那裡,我對學生的態度就是「要教育他們做人。因為在我的班裡,在我的課堂上,你們是人。」你們不能因為我嚴格的要求,不與你們套關係,就變成獨裁的納粹!事實上納粹並不是你們所理解的那樣,因為「納粹主義的實質不是所有人服從於唯一的權威人物,納粹主義根本就不承認“所有人”這個詞。因為對他們來說,只有雅利安人是人,其他所有的都是需要被清除的東西、計畫外的東西。」「告訴我,我有不平等地對待你們嗎?我有表現出哪個人對我更重要嗎?」

逝者已矣,來者可追,未來當你們碰到任何困難,記得「如果你的內心足夠堅定,那你就是河流裡不為流水所動的堅石」,「那些決定找到河岸的人,會找到的。發生的事不能被改變,你們可以做的就是改變自己…」,我希望你們未來「一切都好」。

Zupan真的是個好老師,堅持理念不為周遭環境所動,即便受了委屈,孤立無援,依然走對的路,一切都是為了愛,他愛這些未成年的孩子,希望他們能得到好的教導與指引(片中他的課桌上有一個相框,上面有個人,他常拿來看,我想應是他的親人,與他的堅持有關)。莎賓娜是他在這個學校第一個引導的人,但却失敗了,他會不遺憾、不難過嗎?我想莎賓娜對他應該是重要的,他感嘆沒幫到這個有天賦的女孩!為此我要給他拍拍手,按個讚,給這種老師教到的孩子是有福的,因為他知道自己要做的是什麼,而其出發點是愛!

Re: 華神-為成人說故事(2016/8/4) 電影:「課堂敵人」問題討論

發表於 : 2016-08-09, 20:02
許若玫
代課老師Zupan與學生們初次見面,就讓這群青少學子感到錯愕和羞辱,接下來的幾次課程中,Zupan仍然讓學生們很有壓力。女學生Sabina的琴聲引起了Zupan的注意,不料這位老師Zupan對Sabina的「鼓勵」卻是褒中帶貶(Sabina,你有某種特質,開始發揮它把。還有繼續彈鋼琴,你彈得很好,非常好,肯定比你的德語好),就在Zupan與Sabina談話後,喜愛彈琴的Sabina 沒聲沒息的中斷了她的人生。身為導師的Zupan告知學生們Sabina自殺了,沒等同學們平復情緒,繼續授課,因為活著的人生還要繼續走下去(「生活還會繼續」)。當下讓人感到Zupan似乎只在乎教學。因此,引發學生們對Zupan極大的不滿,發生了群體抗議,更造成學生們之間的分裂,越演越烈,直到Zupan回應了學生們—雙方對話之後,電影就在學生的畢業旅行中愉快的結束。
這部電影在處理上,似乎有些刻意安排,例如,片面,前幾場讓我們認為Zupan與學生們相處不是很好。讓我們以為Sabina自殺與Zupan有關,因為從影片中,我們看不出來有其他導致Sabina自殺的原因,(難道區區一個「代課老師」就可以讓Sabina決心自殺嗎?),最後才交待Sabina自殺的其他因素。可見導演志不在Sabina自殺,而在「抗議」事件中的各種行動與聲音。透過這些鋪陳,最後我們會發現「事情不是那麼黑白分明的,發現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我們也看到Zupan不是「上班」而是在做「教育」。不管是不是代課老師,他堅持自己的教育理念,他要學生們對於體制規範要思考並做選擇,而不是「依規而行」,他認為有目標有方向才是最重要的。電影的重點似乎不在於有沒有好好輔導學生,也或許這部電影要抗議「體制規範」(八股)。
我們會發現這部電影,唯一最輕鬆愉快的場景是最後一幕,學生的畢業旅行,Zupan不在其內,反而我們可以看到自殺的Sabina輕鬆地穿梭其中,清晰藍藍的海景,而不是茫茫或刺眼的一片白色。似乎事過境遷,水過了無痕,學生們如往常一樣,猶如Sabina還活著一般。

Re: 華神-為成人說故事(2016/8/4) 電影:「課堂敵人」問題討論

發表於 : 2016-08-10, 13:21
沈若薇
角色認同與反思

嚴格的Zupan 老師在畢業班學生並不預期的狀況下進班代課。因著學生即將畢業離校,時間有限,也因著自己教學嚴謹的態度,Zupan 開宗明義地告訴班上他們的德文程度比平均標準低兩級。他開始毫不留情地鞭策學生,用全德文的教課、嚴格的評分、不苟言笑的態度和真實卻刻薄的批判對待他們。不幸的是Sabrina 正因為發現自己非父母親生而悲傷痛苦,又因成绩低落被Zupan 幾次單獨約談,使得她最終承受不了壓力而輕生。

同學們長期對學校和制度的不滿瞬間爆發。他們不由分説地認定是Zupan 害死了Sabrina,因為曾經看過老師單獨進入Sabrina練琴的房間後關上門,又曾目睹她被約談後衝出來掉眼淚。於是一連串的抗爭活動上演,目的是要逼迫學校和老師低頭認錯。
他們把一切的不滿歸咎於制度的高壓和老師的苛刻冷血。

Zupan 錯在没有用愛和同理來親近學生。他想在短時間內提升班上的德文程度,無睱顧及他們内心的感受。學生自殺了,他仍然堅持全班用德文來討論這樁悲劇。他想傳遞知識和規劃人生的能力,不願意蹲下來平視學生的雙眼,試著了解他們的悲傷和困惑。

學生們錯在急於找戴罪羔羊來發洩自己的怨氣。除了和Sabrina 是好友的Mojca 之外,没有人去過她家,也絲毫不知道她在煩惱什麽,因為他們就像自己所痛恨的學校和老師一樣,對與自己無關的事件漠不關心;而當事件與自己有關時,卻又無法保持客觀。抗議行動有的成功有的失敗,最後學生之間也因意見不同而分崩離析。老師最終決定不陪同學生去畢業旅行,先向他們道別。没有了討厭鬼的牽絆,學生們放鬆地在船上開心談笑。在這諷刺的一景中,惟有意見領袖Luka 似有所悟地倚著船邊沈思,還有Sabrina 的魂魄憂傷地在眾人中遊走,因她已被大多數同學遺忘。

全片中最感動我的一幕是全班戴上Sabrina 的照片製成的面具,不發一語地挑戰Zupan的權威。略經思索後,他也戴上面具,隨即開始上課。在那短暫的一剎那,我以為師生之間會因為同樣的哀悼之情而開始融冰,然而兩方對立已久,終究無法放下成見,真誠對話。

「課堂敵人」帶給所有為人師表者許多警愓和反省。在傳道、授業、解惑的百年大業中,培養術德兼備的學生雖然是終極目標,但老師們需要不斷加添柴火,從聖靈那裡汲取源源不絶的愛的能力,才能夠不枯乾,堅持到底。

Re: 華神-為成人說故事(2016/8/4) 電影:「課堂敵人」問題討論

發表於 : 2016-08-10, 17:42
蕭湘逸
課堂敵人
Zupan老師的教學風格使我想起,自己的孩子在步入青少年時,常接到班導師的電話,要我立馬到學校報到,青少年的問題無非是上課注力不集中: 玩手機、說話、吃東西、喜歡不停地表達自己意見、衝動、自以為公義(為同學尋找失落的錢包報警處理)…等。高一時是一位基督徒的女老師,被學生氣到哭,訓斥學生20分鐘後,孩子居然舉手問老師可以上課了嗎? 氣的導師奪門而出,但老師始終為他們提名代禱。最後無法鎮壓班上鼓譟的情緒,換來一位嚴厲的男老師,他使出高壓政策,以詳細精準的數據分析每一位孩子上課的狀態,例如一星期內上哪一堂課打瞌睡、吃東西、說話、翹課等,在親師座談會以學生座號提供給每一位家長,孩子在學校的狀況無所遁形不容狡辯。接下來他以鐵的紀律,嚴格的管理並要求這群叛逆的學生遵守校規與班規,並且得到家長支持適度的處罰違規不受管束的孩子,由原來的放牛班變成為全校最有紀律的班級,及至學測後不少人考上公立大學,這是老師用紀律換來的。
學生、老師、校長都在自我認知上為自己的利益堅持信念往往成為衝突的來源,Zupan強悍的教學風格,希望建立學生有思考能力,能自我認知、自我抉擇。他還來不及落實的教學理念,Sabina選擇自殺結束生命,使老師成為學生抗爭的對象。 Mojca在Sabina 死後並沒有表現該有的悲痛、或者因悲憤與老師對立,造成同學對她的不諒解。Mojca在小論文中說:如果Sabina在她面前,她會殺了Sabina然後再擁抱她。Sabina選擇結束生命,但她的好友必須在漫長的人生中不斷地思念永遠不可能再見的人,她對好友的思念將是漫無止盡的,對一個活著的人無疑是一種折磨,Mojca在戴上發光的面具說出內心真正的感受。
Zupan對Sabina的自殺向學生說到:一個人的死亡更多的是活著的人的事情,不是他自己的。你在意的人死了你會悲傷,但要悲傷多久,生活還是會繼續,為什麼我們不現在選擇走出悲傷繼續生活。顯然Mojca接受老師的建議選擇繼續生活---在哀傷中成長。Zupan並沒有花太多時間去聆聽並同理孩子們的感受,也沒對Sabina的死多做說明或安慰學生。學生將Sabina的死歸咎於老師,Zupan成了眾矢之的,學生以言語衝撞、翹課、打老師、到播音室咒罵Zupan宣洩他們對老師不滿得情緒,也引來校長的關注。
校長擔憂不好的事會引來社會的關注,他甚至考慮要開除這群鬧事的學生。雖然學生對Zupan不諒解不禮貌,但Zupan認為做學生,是一種權力,不是一種責任。我現在不管全班是不是走上街頭抗議,上中學不是一種義務,而是一種基本權利。冷峻外貌的老師,內心其實還是愛他的學生。Zupan一心想要學生在體制內有良好的學習,這個體制一直是有效的,而且永遠會有效,因為體制它是冰冷的、無情的,數學的。只要內心足夠堅定,那你就是河流裡不為流水所動的堅石。然而,你們,卻淹沒在河裡,慌亂地試圖抓住每一根漂過的樹枝,但樹枝也隨著河流而去,一直這樣知道你們生命的盡頭。那些決定找到河岸的人,會找到的、發生的事不能被改變,你們可以做的就是改變自己...。Zupan希望學生為自己的願景付諸努力,不要因為悲傷影響學習。
Zupan所堅持的體制似乎是學生與校長無法跨越的鴻溝。他又說:「生活要繼續」雖然是事實,但也是這群青少年所無法承受的痛,想要維護學生求知的權力,要他們忘記背後努力面前,但方法卻不被學生接受。又無法取得校長的認同,然而校長關心學校的聲譽甚於學生的學習。Zupan在教學上的堅持就像導演所打的強光,強烈到使人看不清事務的原貌,凡而呈現模糊不清。在日光之下有光、有暗、有黑、有白,但在強光下你只能瞇著眼,什麼也看不清看不見,就如Zupan對學生意見分歧的抗爭行為所做的評論: 發現事情不是那麼黑白分明的,發現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然後你們相互爭吵,因為你們不能做出一個適合每個人的決定。你們不能,因為有太多的選擇了。這些選擇帶領人們在抗爭時逐漸的失焦,
群眾因憤怒的情緒走上抗爭行動,往往隨著有心人士的搧風點火與原本的立意脫鉤,造成負面的效果大於正面實質的意義。課堂的敵人是每一個人心裡所堅持的理念,互不相容所產生的對立。

Re: 華神-為成人說故事(2016/8/4) 電影:「課堂敵人」問題討論

發表於 : 2016-08-10, 19:28
呂瑞香
這部電影描述一個嚴守體制的學校、一個滿腹理想的老師、一群叛逆的學生,透過一個憂鬱的Sabina自殺事件,在當中衝撞的情景,從小小的學校隱射到整個社會國家的問題,劇情的張力與發展,值得我們深思,或許可以從中探討許多現今社會所面臨的難題。

一、 如何讓體制不再冰冷無情?
為了維持群體基本的秩序與發展,體制的存在是必須的,從最小的單位-家庭、學校到整個社會國家,都必須有讓大家遵循的體制,這個團體才能正常、健康的發展。劇中這個學校要求學生嚴守表面的體制,校長關心的不是學生是否能夠真實的學習,真正的成長,他在乎的是學生的成績及服在體制下乖乖的聽話,維持學校美好形象,沒事就好,不要讓記者抓到不好的事蹟作負面的報導,而受到關注,這是學生的不幸,一個冰冷、無情的體制會抹煞學生的思想及創造力,影響其成長,甚至因為不服體制引發許多叛逆的行為,造成動盪不安,我們的社會國家亦然。從這部電影中,讓我思想體制是一成不變的嗎?真是冰冷無情的嗎?如果一個體制可以從下到上,經過層層的檢討、規劃,透過公聽會,集思廣益,取其多數意見,經過透明的方式訂定,不在黑箱作業,或許可以減少許多衝突。
二、如何減少悲劇一再發生?
Zupan代課老師,一臉嚴肅,因為他有滿腹的理想與抱負,他堅守原則、看起來鐵面無私,第一天進到教室,當全體學生站起來時,他說明了儀式的重要,他表示如果想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就要實行這些儀式,在他的班級裡,在他的課堂上,他希望這群學生都是人,不是動物。從這裡可以看見Zupan的教學謹守原則、嚴厲、認真,沒有妥協。然而他缺乏同理心,導致無法適時引導學生走出悲劇,我們可以從幾個事件中來檢視:
1.約談Sabina事件
Zupan老師約談Sabina,老師發現學生有彈鋼琴的才華,進而鼓勵她,激發她更努力精進,這原是一件美事,但他約談的過程,真讓我捏把冷汗,他質問:你知道你這輩子要做什麼嗎?那你什麼時候會知道?要是你永遠都不知道呢?你能描述一下“失敗者(德語)”這個詞嗎?等等,對一個憂鬱的Sabina來說,是太尖銳的,若Zupan的心思夠細膩的話,他應該會想起第一天進入教室時,Sabina的發問:我們為什麼活著?會有這樣的問題,代表這個孩子心中必有許多的疑惑或苦楚,老師應該特別關注她,用心去引導她,去發覺她內心最深處的問題,用這種質問的口氣,會把人逼到死角。Zupan有抱負、有理想,他要年輕人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要決定自己的未來,但是沒有善用方法,每個孩子的個性及特質不一樣,要因材施教,耐心引導,先在愛中建立信任關係,這樣孩子才能敞開心,願意把最深的問題說出來,進而解決問題。
2.處理Sabina自殺事件
在Sabina自殺後全班同學陷在悲痛的情緒中,Zupan沒有先處理學生的情緒,在課堂上試圖把托馬斯.曼 (Thomas. Mann)對於死亡的看法『生活還會繼續』,他希望藉著這個悲劇能讓學生更多思想生死問題,藉此成長,並繼續勇敢的走下去,這是很好的教育素材,但是,這個時候,用這種方式,學生們能接受嗎?如果可以如同另外一個老師,讓學生去喝咖啡,並且陪著他們把心裡的傷痛與不捨說出來,把情緒抒發出來,然後再慢慢引導他們去了解生死的意義,我相信可以減少這群孩子的不滿情緒。
從這兩件事可以看見諮商輔導的重要,如果我們可以多關心身邊的人,透過我們的細膩觀察及用心引導,可能減少許多悲劇發生。Zupan雖有教學熱誠與理想,但缺少諮商的技巧,導致未能及時阻止悲劇發生,實屬可惜。近幾年來發生許多不幸的社會事件,如鄭捷等隨機殺人案,若身邊的人,願意多關心他們,敏銳的發現他們的問題,並從中輔導,或許可以減少許多悲慘事件的發生。
三、如何重視青少年的問題?
青少年是國家社會的希望,但是青少年們處於發展中的關鍵期,最容易受到週圍不良環境的影響,而造成其自我認定的混淆、盲從和偏激的思想、情緒衝動及偏差行為等,嚴重影響其以後的成長與發展。我們有責任幫助這些青少年暸解自己、瞭解他們所處的環境,以及對事情的認知及分辨是非黑白的能力,並且能面對生活環境中的衝擊、學習因應及解決問題的技巧,以便在其所處的環境中適應、發展及成長。
劇中意見領袖Luka有勇無謀,沒有中心思想, Primoz只關心自己的成績,不管天下事,自私自利, Mojca文靜斯文,但是在群起抗議時,她能有勇氣提出自己的想法,誠屬難能可貴,這群孩子就如同我們身邊的孩子,各有不同的個性及想法,但是思想不夠成熟,導致很容易被煽動,以群眾的力量,破壞整體的秩序。近幾年來,年輕人的暴動如太陽花學運等,其爆發力不容忽視,甚至可以影響國家的選舉結果,其影響力實在超過我們的想像,因此,我們應該正視青少年的問題,更多的去了解他們的想法和行為模式,加強青少年的人格教育,並從輔導的角度著手,引導他們有正確的判斷能力,找到生命的價值,我們的國家社會才有希望。
四、如何有效處理群體運動?
劇中Luka由於母親過世,傷心的情緒沒有抒發的管道,加上同學Sabina自殺身亡,Zupan老師沒有適時處理好大家的情緒,Luka進而把Sabina的死歸咎於Zupan,從傷心到憤怒的情緒,帶領同班同學起而反抗,其他有的同學因不滿學校的體制,不滿老師的教學方式,也盲目的跟從,這群體運動,帶給學校極大的衝擊與壓力,但是Zupan面對這些荒謬的行動,如集體翹課利用學校的廣播系統擾亂學校等,他如常的教課,雖然課堂上只有Primoz及 Mojca,他仍舊繼續上課,堅持自己的理念,這需要有很強的心臟,讓我很佩服。最後他利用Mojca寫的文章,各個擊破同學的心防,抗爭事件才慢慢的落幕,面對群體運動,需要有智慧與勇氣。近幾年來,政府面對群眾運動,往往是要糖就給糖吃,似乎一點對策都沒有,如華航罷工案,雖影響國際形象,最終亦以全盤接受訴求收場,緊接著就有許多團體跟進,這樣下去,我們的國家必是吵鬧不休,缺乏競爭力,在上位者如何有智慧一邊安撫群眾情緒,一邊堅持法治理念,在兼顧情理法的情形下做出最佳處理方式,實在應該深思與檢討。

5. 誰是「課堂敵人」?是學生、是老師、還是學校體制?誰是「反抗者」?是學生採取的各樣激進手段?還是老師堅持自己的理念?
當一個人堅持在自己的立場,用自己的角度去看事情、處理事情,無法向人或環境溝通協調時,就會成為別人的敵人。劇中的學生無法認同代課老師的理念與作法,當然就視老師為敵人,當一個先入為主的敵對思想進入時,老師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有問題的,老師要求用德語回答問題、老師單獨闖進Sabina的練琴室、老師約談Sabina等等,都是學生做文章的題材。
而當老師面對這群與他敵對的學生,他仍堅持自己的理念與作法,雖然每天很認真的教學,但是臉部的表情是冰冷的、是嚴肅的,感覺上是要面對敵人,顫兢作戰,雙方找不到交集點,不但無法施展理念,也備極辛苦。
當然,學校體制若不是為學生設身處地的制定,它要的是維護校譽,有好的名聲,可以招收更多的學生,赚取更多的利益,學生不會感受到被愛、被尊重,只有被壓制的感覺,老師也無法發揮教學的理念,此時,學校體制就成為學生及老師的公敵。
所以,我認為劇中的學生、老師、學校體制都是課堂敵人,他們都堅持自己是對的,沒有溝通的餘地、沒有妥協的空間,他們都是反抗者。

9. 電影中的場景一直都在教室及辦公室內,因此許多窗邊的景。但導演都讓窗戶的另一端似乎有著極強的光。Sabina最後的身影,也是走向極強的光中。你認為「窗(門)外的光」代表了甚麼意義?最後哪個場景終於走出了教室?你會如何詮釋?
每一個人的心,都嚮往自由,都嚮往走在光明中,當我們的心被壓抑,受綑綁,無法得到釋放,無法舒坦時,很自然的會在黑暗中尋找出口,光是黑暗的出口,劇中最後交代Sabina的自殺可能是因為家庭的因素,可能她長期處在爭吵、疑惑、自責的情緒中,找不到自我價值,找不到活著的意義,她在黑暗受壓的環境中掙扎,尋找出路,最後走向極強的光中,自我結束一生,「窗(門)外的光」似乎代表一個出口,是走向自由,走向釋放的出口。
劇終,這群學生終於走出了教室,在藍藍的大海中快樂的航行,他們的臉上綻放出璀璨的笑容,終於要畢業了,終於可以掙脫那好像黑牢的體制,終於可以不受老師嚴厲的約束,終於可以把托馬斯.曼 (Thomas. Mann)思想放在一邊,他們要自由的翱翔,要自由的飛舞,他們要尋找、要開創屬於自己的一條路。

Re: 華神-為成人說故事(2016/8/4) 電影:「課堂敵人」問題討論

發表於 : 2016-08-10, 23:09
黃屏生
1.是甚麼原因讓學生覺得Zupan要為Sabina自殺負責?學生是為了甚麼在抗議?
學生的年紀正處於反叛期,對於現有的體制、權威都想挑戰。遇到Zupan這樣嚴厲的老師,衝突在所難免。只是要反叛也必須師出有名,Sabina的
自殺正讓他們找到藉口,真正的理由從他們的話中已經可以看出來了,他們說”我們說的話你都不聽,你苛刻、沒感情,用處罰、當掉來威脅我們”,
同學們因為Sabina的死而陷入悲傷之中,可是Zupan還像沒事人一般繼續要求他們,當然他的用意是要訓練學生們能控制自己,處理自己的情緒,在
悲傷中學習成長,就如他所說的”生活還是會繼續,為什麼我們不選擇走出悲傷繼續生活”,可是他忘記了年齡的差異,反叛期的青少年的心理,尤其是
他纔剛來,已習慣前任較寬厚老師的同學們對他的不適應,甚至於因為Zupan對他們的羞辱而帶來的敵意(Zupan說他們實際的表現比他們所得的分數
還要低兩級),乃導致了這起抗議事件。
總之,我認為抗議事件的起因主要是Zupan缺乏同理心、傾聽及關懷所致。
2.為什麼學生會戴面具?而且Zupan也戴?
一般在反抗者在做有可能被迫害的抗議、反抗活動時,為避免被認出而遭秋後算帳時,會戴上面具。學生戴面具應該是想對Zupan表達你是暴君的
意思。而Zupan也跟著戴起面具來,應該是向同學們表示”我們不要再對立下去啦!你看,我跟你們一樣”

Re: 華神-為成人說故事(2016/8/4) 電影:「課堂敵人」問題討論

發表於 : 2016-08-10, 23:56
黃珊珊
一切的衝突從『Sabrina之死』開始。為什麼Sabrina選擇走上自殺這條不歸路?她的人生出現什麼問題?

--> 仔細回想,Sabrina的悲觀人生與家庭背景有密切的關係。她是被領養的孩子。也就是說她的親生父母可能早逝抑或被父母拋棄!雖然身世不明,但可以確定的是她的家庭有問題。領養她的父母也承認最近兩人關係緊張,令Sabrina非常擔心。Sabrina從小缺乏父母的關愛、敏感、缺乏自信,也不敢向人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她不曾邀請同學們到家裡來。班上的同學也對她的家庭情況一無所知。敏感的她容易被同學有意無意的言論刺傷。她總是把問題埋藏起來,且藏得深,以致死前無任何異常的表現。連最要好的朋友、同學、老師及父母也都察覺不出來。其實,看不見的傷口往往是最深最難治癒的。內心痛苦不堪,不斷壓抑著她。但她寧可透過彈琴來稍稍撫慰自己,也拒絕求救。她不明白活著的意義,也沒有人生目標,活得猶如行屍走肉般,沒有任何激動表情。在她憂鬱的外表裡藏著消極及負面的思想。

Zupan老師察覺到Sabrina與眾不同之處。他關心Sabrina,肯定她的的價值和才能,試圖引導她走出死胡同,找到生命的意義。但,這一切或許來的太遲。Sabrina早已對人生心灰意冷。她認定自己是個“失败者”、不重要的、無用的人,未能也不願意跨越自我設限。
我想她聽完了Zupan老師的話後會流淚的可能原因是這些話句句觸動她的心,闡述她一直以來不願意面對的事實。最後,她選擇採取極端的手段來結束生命。她以為她釋放了。確實,她本人暫時解脫了。可是,卻留下加倍的痛苦給活著的人,特別是愛她的人。自殺的行為是不對的,也是自私的。自殺無法解決問題,只會讓痛苦繼續延伸。就像Sabrina之死差點就引爆校園革命。


當Zupan老師以莫扎特為例,說他5歲的時候就知道自己要幹什麼,因為他有一對充滿智慧的父母。當有更多年輕人有那樣的父母該多好,我們將少走許多冤枉路。即使沒有也沒關係,我們總會遇見生命中的貴人。這些貴人可能是老師、校長、朋友、老闆等。我們人生的成功與失敗取決於自己的選擇和意志。不要把人生不如意歸罪於社會或他人。


如果Zupan老師早一年來的這個班級,早一年來教育Sabrina及其他學生做人的道理,這些悲劇和校園衝突或許就不會發生。可惜人生沒有如果,Sabrina之死已成事實。誰該負起責任?學校、體制、父母、同學、Zupan老師或其他師長?
我想當事人Sabrina應該負起最大的責任。沒有人拿刀指向Sabrina,逼她尋死。這社會本來就存在著各種冰冷、無情、數學的體制,也有存在及賴以生存的必要性。我們可以做的是改變自己,不斷壯大自己內心堅定的力量,不要隨波逐流。
的確,我們很幸運。我們擁有很多的權力。自由發言的權力、自由選擇的權力、自由信仰的權力等。但自由權利必須受到一定體制的規範,才能發揮最好的作用。自由權利不應該被濫用。


不完美的社會中不會有完美的體制。但願有聖經的真理在每個體制中。

Re: 華神-為成人說故事(2016/8/4) 電影:「課堂敵人」問題討論

發表於 : 2016-08-11, 00:36
徐秀蓉
《課堂敵人》瀰漫歐洲電影特有的沉鬱,藉由女學生Sabina的自殺事件,探討不同角色在教育體制之下的反應和選擇。片中,德文代課老師Zupan指導學生閱讀德國著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湯瑪斯.曼的作品,數度引用其名言,並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作家湯瑪斯.曼在當代就是位獨立思考,擺脫教育體制框架,選擇忠於自己內心聲音之人。從中學到大學,他厭惡學校被動式的教學活動,因為在學校體制之下,他無法致力發展對寫作的天分與愛好。最後,湯瑪斯.曼擺脫他人對其生涯規劃的期待,自主選擇離開學校體制,成為一名自由作家。不僅對於教育和職業選擇如此,湯瑪斯.曼面對外界對其性傾向的懷疑,後來結婚生子,他自己決定要過一種當時普遍認可的資產階級的生活。他的婚姻生活也透露出其獨立思考、自主選擇的結果。此外,他也不留情面地針對納粹主義國家體制提出針砭。當湯瑪斯•曼及家人遷居美國,記者詢問他是否覺得流亡生活是一種沉重的負擔。湯瑪斯•曼回答:「這令人難以忍受。不過這更容易使我認識到在德國瀰漫著荼毒。之所以容易,是因為我其實什麼都沒有損失。我在哪裡,哪裡就是德國。我帶著德意志文化。我與世界保持聯繫,我並沒有把自己當作失敗者。」我解讀湯瑪斯•曼這番話呈現他心靈與思想的獨立和自由,已然跨越不同國家體制的桎梏,離開德國納粹的體制在他毫無損失,也非失敗者。無論身處何處,他依然是帶著德意志文化屹立於世界的湯瑪斯•曼。

德文老師Zupan在課堂彷彿扮演湯瑪斯•曼思想的倡導者,致力發揮心靈和思想的獨立與自由,鼓勵學生跳脫有形體制的規定與同儕的人云亦云。他常詢問學生:「你自己的想法呢?」當他約談Sabina時,他以一連串的問題挑戰她的”無知”----「這就是你處理問題的方式?你知道你這輩子要做什麼嗎?那你什麼時候會知道?要是你永遠都不知道呢?你能描述一下“失敗者(德語)”這個詞嗎?」對比湯瑪斯•曼,Zupan老師認為如Sabina這樣無法獨立思考自主選擇的無知,算為真正的失敗者。當學生起鬨發動一連串的抗議行動之後,Zupan也是用一連串的問句挑戰學生的無知,即使即將畢業,外表可能看似成熟,生命卻未成長,都不知獨立思考,做出正確的抉擇。

Zupan老師將湯瑪斯•曼的思想注入其堅持的教育理念,即教導學生如何做人。當他第一次甫踏進課堂看見學生起立,便來個機會教育,闡述透過”站起來”的儀式表示敬意與秩序,實行儀式就是人與動物的區分。爾後一連串的情節發展,都在強調Zupan老師教導學生”如何做人”的教育理念,重點就是獨立思考,做出決定。反省我們現在的教育,無論在學校、家庭或社會,我們在教導孩子們什麼呢?為了分數、前途和他人的期待?我們常常給予孩子過於簡化或單向的答案,是否助長他們淺薄的思維方式?我們任意幫孩子做決定,是否無形中扼殺孩子獨立思考的機會?如果我們認為教導青少年期的學生獨立思考言之過早,那麼何時為最佳時機呢?

Zupan老師無意與當時的教育和學校體制抗爭,甚至公開對學生說明這個體制一直是有效的,而且永遠會有效,因為體制它是冰冷的、無情的,數學的。但如果你的內心足夠堅定,那你就是河流裡不為流水所動的堅石。「體制」是指有關組織形式的制度,也是經由有限之人的手所制訂而得。制度通常提供組織運作的規範與次序,確保組織的人事物朝著設定的同一方向行進。相較於一直變動、情感變化豐富的人,體制必須穩定不隨人的情緒起伏而任意變動,才能在組織中 扮演”河流裡不為流水所動的堅石。”人的一生總是生活在不同的體制內,不同的體制均有其設立目的,發揮一定的效果,也有一定的限制,無法面面俱到,照顧每一個人的需要。在冰冷、無情和數學的體制之下,生活繼續著,事情發生著,如果不夠堅定,就會淹沒在河裡,毫無定見,慌亂抓住不牢靠的漂流樹枝,載浮載沉。那麼,人的內心如何能堅定以至成為河流裡不為流水所動的堅石?重點非先改變體制,而是自我。Zupan老師最後勸勉學生發生的事不能被改變,你們可以做的就是改變自己。我想,人在體制之下的自我抉擇,要改變自己成為不為所動的堅石,回應Zupan老師的教育核心理念---獨立思考,做出正確決定。訓練獨立思考,做出正確決定的過程,包括用心的觀察、多面向的思考,顧及他人與自身的利益,價值觀的基礎是否正面且穩固等等。這需要一生的學習!!!

Re: 華神-為成人說故事(2016/8/4) 電影:「課堂敵人」問題討論

發表於 : 2016-08-11, 16:15
殷五國
問題討論
2. 是甚麼原因讓學生覺得Zupan要為Sabina自殺負責?背後的機制為何?
答:女學生Sabina自殺,只是這群年輕學生情緒暴發的導火索,無論劇中人物基於什麼目的來發洩情緒,對於班主任Zupan,他似乎無意詳加了解,因為在他看來:“一個人 的死亡只是倖存者所關心的事,與死者無關”;“即使有悲痛,但生活還得繼續”;“做一個學生,不是一種權利,而是一種責任”。所以,他並沒有將學生情緒管理放在教學之上。這雖然更刺激了學生的反叛意識,但並不代表Zupan的做法不對,因為學生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強調它是責任而非權利,在今天我們想來,這一觀念的確是良知的反映,而且,對於學生來說,認同這一觀念會免於被某些別有政治企圖者所利用。

3. 學生是為了甚麼在抗議?引起抗議的原因和抗議的過程、目的是否有關?
答: Sabina自殺的消息傳開,學生們都認為羅伯特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在剛剛遭受喪母之痛的學生盧卡(Voranc Boh)的領頭之下,學生們對羅伯特發起了攻擊。本片我們很容易聯想到學潮、學運,甚或政治鬥爭,雖然表面看來,它是一部典型的青春叛逆片。之所以能讓我們產生聯想,是因為本片中的人物能讓我們產生很強的代入感,然而,無論我們現時以什麼樣情緒來體驗我們所想到的人物,也無論我們多麼地想支持或反對什麼,看到最後,我們會發現,即使我們感到它政治寓意深刻,但它的思想並非顛覆性的,而是正統性的,即它不過是一部政治說教片,而說教者就是那幫孩子的班主任Zupan。 然而,是不是因為我已不年輕,這些說教卻並不讓人感到那麼無理。
4. ]Zupan是如何以Thomas Mann來回應並教導學生?
答: Zupan卻在Sabina死後選擇繼續忽略群體的情緒,傳達他認為來自托馬斯.曼 (Thomas. Mann)"對的信念"或他是自己在曾面對死亡後生命經驗所產生的體悟例如:一個人的死亡更多的是活著的人的事情,不是他自己的你在意的人死了你會悲傷,但要悲傷多久,生活還是會繼續,為什麼我們不現在選擇走出悲傷繼續生活,這些教導使與Sabina有關係的好友們都無法消化或承受,他們將情緒倒向是Zupan帶班的方式才是造成這樣結果的主因。

5. 誰是「課堂敵人」?是學生、是老師、還是學校體制?誰是「反抗者」?是學生採取的各樣激進手段?還是老師堅持自己的理念?
答: 課堂敵人,也叫做階級敵人,一語雙關,可想而知導演並不只是想表述課堂教育那麼的簡單。前半個小時的繞來繞去,兜圈子,有點使人摸不著頭腦,到底導演的意圖是什麼,這翻來覆去的流水帳式表演,會使得相當一部分觀眾倍感無聊。可惜,好戲往往是最後出現的,隨著一名女同學的自殺身亡,影片中的氣氛也隨著故事的展開發生變化。原本就因為教育方式的不同,而受到同學們在情感上的對峙,此時發生的意外事件則直接使得師生關係進一步的惡化。影片驚豔之處就在於每一個處在青春期的孩子,其實都代表著一個生活在帶下的成年人,看似叛逆的他們時刻映照著我們在處理事情上的固執己見。我們每一個成年人都會經歷青春期的躁動,我們會以各種理由抗拒學校帶給我們的教育,對抗家庭帶給我們關於自由的束縛。我們以青春和自由的理由抗拒著全世界,自以為是地向大人們索要更加廣闊和進步的空間。一件事兒,甚至是一件小事都可以成為我們的話柄,用來指責大人們對青少年的嚴加管教。管教用來糾正和培養人走正路。 “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痛苦,後來卻為那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希伯來書 12 : 11 )。 神的管教是愛,父母、老師和孩子之間也應該如此。

Re: 華神-為成人說故事(2016/8/4) 電影:「課堂敵人」問題討論

發表於 : 2016-08-11, 17:07
林黃榮
問題討論
5. 誰是「課堂敵人」?是學生、是老師、還是學校體制?
課堂無常敵,惟「堅持」而已。無論是學生、是老師、還是學校體制,均可成為「課堂敵人」。當每個角色堅持只有自己才是惟一對的一方時,他就成為「課堂敵人」。以學生而論,學校是教育的場所,固當以學生為學習的主角,但學生若除知識或分數外視其它為無物,則紀律、校規、品格、團隊、人際關係、、等,蕩然無存,不就失去教育之本質?老師、學校體制亦然,有時若擇其不善而固執,不能就其各種非常態之狀況予以考量變通,則其亦成「課堂敵人」,故逢危機時,宜多自思反省之。
7. 你覺得電影中的對白,哪些對你有很大的啟示?請分享你的心得。
代課老師表示學生的上次考試成績應減二個等級。
另校長想要殺死每個沒得A+的學生。
由上述得知老師與校長非常重視分數,分數固然有其代表性,但更重要的應是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態度並應考慮其個別特質差異。
我們常看到一些基督徒表示,要拿好成績來榮耀 神,可是聖經中從未有好成績可榮耀神的記載,而是好行為可榮耀 神。以馬太福音25章中耶穌所說按才幹受責任的比喻來看,五千兩又賺五千兩是一百分,二千兩又賺二千兩也是一百分,但若從分數絕對值來看,二千兩不過是四十分還不及格呢,所以拿好成績時可說歸榮耀給 神。另我們也知道每人特質與專長不同,應多去發揮 神給我們的特別天賦,如此才不會有虧 神的託付。

Re: 華神-為成人說故事(2016/8/4) 電影:「課堂敵人」問題討論

發表於 : 2016-08-11, 17:56
蔡幸真
場景常出現「關上的門」,門裡面不知是什麼,直到打開那刻...也許象徵心門關上的時候,光看外面,不看裡面就容易引起誤會,除非打開心門去一探究竟.
強烈白色的光中什麼都看不到,就像人所看不到的盲點所在,莎賓納人生走入盲點走進了盲點,也死在盲點.

當Zupan老師堅持自己的理性風格,學生們也堅持自己注重感覺,
老師被習慣制約,堅持放開人死的傷痛繼續往前,學生習慣和老師打成一片互吐心聲情緒共鳴,
雙方都堅持,不為對方調整(即使這個調整能使關係更好),兩個平行線硬擺在一起,碰撞了.波及無辜的校工清理蠟燭,無辜的全校師生上課被廣播擾亂,無辜的校長苦思面對媒體和家長的壓力.

每個人都需要打開門去聆聽感受對方,老師打開了門接納了正演奏蕭邦雨滴的莎賓納,就像走進她的內心世界一樣.但卻引起了外面不明究理學生誤會.我欣賞學生們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因為就是要讓對方清楚知道,才有可能溝通的成.
學生也許因為年齡小,涉世未深,所以需要引導.但我覺得老師直到最後一堂課才向學生們ˊ講出內心的話,點出學生連納粹都搞不清楚的無知的危險性,有點晚,但是總是好的,溝通不嫌晚,Moica忍受著被誤解,最後在講台上終於說出莎賓納的死大家都有責任,不能一味情緒化就能解決問題,重點是要關心活著的人.

學生們最後畢旅時安然享受青春,莎賓納最後一幕身處他們當中,但他們不再因她的存在而被絆倒,航行的船安然地往前走,每個活著的學生們繼續享受青春的美好.

Re: 華神-為成人說故事(2016/8/4) 電影:「課堂敵人」問題討論

發表於 : 2016-08-14, 19:43
葉亮廷
一.堅持信念
如果Zupan的教學方式是故事發展的引爆點,那麼托馬斯曼就是隱藏在幕後的靈魂人物,他的人生哲學深深影響了Zupan的生命。從Zupan不苟言笑的言行舉止,可以知道他不僅自律甚嚴,對別人也是很嚴格,尤其在教學上更是採取嚴厲的作風來要求學生。在他過往的教學生涯中,想必被所任職過的學校視為麻煩製造者,校方為了避免學校衝突事件的發生,一定優先將他列入不再續聘的老師名單内。可想而知Zupan一路走來的人生並不順遂,至今成為在學校擔任短期代課老師的工作,即便是在這麼艱難的困境中,他也没被社會中人云亦云的洪流淹没,就像河流裡不為流水所動的堅石一般堅持著自己的理想,絲毫不為所動。評論家對托馬斯曼文學的評論是「他的作品不是創造力突然迸發的結果,而是長年累月以頑強毅力一點一滴積累的結果。」若以這段文字敘述用來形容Zupan的教育理念也是非常貼切呀!
二.學習接受
Zupan在畢業旅行前對學生說「你們不知道想學什麼,不知道想吃什麼,不知道喜歡什麼音樂,要不要考試?那麼如何在生與死之間做出抉擇?如何判斷生命中什麼最重要?」面對生活上大大小小的問題,有些錯誤的決定或許無傷大雅,若是造成嚴重的後果,就要學習承擔並且去尋求解決之道,在這成長的過程中慢慢瞭解自己生命的價值,當更大的挑戰來臨時就可以知道下一步該如何行。人生故事是由生活中一連串的選擇編寫而成, 而心就像我們面臨抉擇時的舵手,在迷霧大海航行時指引我們正確的方向,電影最後一幕船行在大海之上或許正是此意,所以Zupan鼓勵學生不但要相信自己,更要相信自己的心,。
三.指引的光
電影中導演只有安排三位人物出現在窗(門)外的光,最常出現的就是Zupan,還有Sabina決定自殺走出大門的那一幕,另外一位是Mojca。她從Sabina自殺後所經歷的傷痛和衝突中學習成長, 體會「一個人的死亡更多的是活著的人的事情,不是他自己的。」,所以活著的人必須走出傷痛繼續生活下去,當她臉上戴著Sabina的照片,在Zupsn面前陳述自己所寫的短論後,坐在課堂教室窗臺望著窗外強光的那一幕。
導演讓Zupan經常出現在強光的窗邊,是因為Zupan明白自己的心的方向,所以在各種困境中能堅持走在同一條路上。不論Sabina的自殺是對還是錯,這是她自己所做的決定,強光的出現代表Sabina心的方向。Mojca在突如其來的痛苦中,理清混亂的思緒,清楚知道自己該走的路。

Re: 華神-為成人說故事(2016/8/4) 電影:「課堂敵人」問題討論

發表於 : 2016-08-22, 07:44
黃憲鐘
華神 為成人說故事(2016.8.4) 電影 「課堂敵人」

誰是課堂的敵人
故事敘述一個有體制的學校在校長的領導下,期望能夠遠離壞事,只要學生能夠順利的畢業,校長就功德圓滿,一個以教育學生為一生的志業,又有很強的使命感,要做好百年樹人的教育工作。一群我行我素叛逆的學生,對代課老師Zupan嚴謹的要求難以適應,而產生衝突。
整個故事是寫實版的社會問題,校長「得過且過,只求平順渡過」,代課老師「劍及履及的樹人教育精神」。即將畢的同學「平時在其他老師及校長的保護下,活在叛逆、沒有自信、自以為是、憂鬱、只關心成績的陰影下」。三人的立場不同,理念更是背道而馳,在缺乏同理心又沒有良好的溝通,相互成為抵制每一方都是輸家。

老師在畢業旅行前對學生說:「你們不知道想學甚麼」,不知道相吃甚麼,不知道喜歡做甚麼音樂,要不要考試,如何在生與死之間做出抉擇,如何判斷生命中甚麼是最重要?」
在我們人生中有許多選擇,要讀哪一所國中、高中、大學要讀哪一個科系,早上起來要穿哪一件衣服,吃甚麼早餐,搭捷運或騎機車或開車去上班、、、、、等等,眼睛一睜開就有大大小小的事等我們去選擇。正確的選擇,會帶出正確的方向,得著美好的果實。
當約書亞去攻打耶利哥時,他遇見獨一真神,他遇見這位耶和華軍隊的元帥,約書亞選擇由神來掌權。由神來發號施令。
當神對你呼籲把主權交出給主的時候,我們是不是願意像約書亞那樣說:「好!交給你」,把工作的主權交給神,站在十字路口做選擇的主權交給神,婚姻的主權交給主,面對人際關係的主權交給主。
我們是不是「就」俯伏在地上,順服的馬上把主權交給上。對神說:「主阿!你怎麼說『我』就怎麼去行。」
神學反思:
1、 選擇決定了下場,神是一樣的神人卻因選擇而有二種不同的下場,選擇跟隨耶穌:「額上有耶穌和父神的名,有聖靈做印記。」。拒絕蘇耶:「名字不在生命冊上」
2、 選擇不同代價不同,跟隨耶穌的有短暫屬世的逼迫,卻有永恆祝福的盼望,拒絕耶穌的有短暫屬世的榮華,卻永遠在痛苦的絕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