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的課後討論的【精華選】,歡迎觀賞但請勿回覆喔!2022.7-9月(華神)

歡迎在此分享您的讀書心得,或回應[url=http://life.fhl.net]心靈小憩網站[/url]的文章觀點!也可以投稿喔!

版主: Robertpsycho月童

版面規則
頭像
月童
系統管理
系統管理
文章: 6842
註冊時間: 2003-07-18, 01:31

大家的課後討論的【精華選】,歡迎觀賞但請勿回覆喔!2022.7-9月(華神)

文章月童 » 2022-07-01, 12:16

test
我養了四隻貓,但是我最大的夢想是養老虎

陳啟鳳
進階寫手
進階寫手
文章: 153
註冊時間: 2013-07-01, 22:45

Re: 大家的課後討論的【精華選】,歡迎觀賞但請勿回覆喔!2022.7-9月(華神)

文章陳啟鳳 » 2022-07-03, 21:11

[b][size=150]2022年華神暑期班_為成人說故事【作業1】_時光髮廊[/size][/b]

[img][/img]
附加檔案
0628作業.jpg
0628作業.jpg (508.51 KiB) 已瀏覽 136781 次

陳啟鳳
進階寫手
進階寫手
文章: 153
註冊時間: 2013-07-01, 22:45

Re: 大家的課後討論的【精華選】,歡迎觀賞但請勿回覆喔!2022.7-9月(華神)

文章陳啟鳳 » 2022-07-04, 11:35

[b]【程格非】[/b]

昨天上課前,去到戶政事務所辦事,在我隔壁有兩位⺠眾,因為聲音很大,我聽到櫃檯人員說「你叫什麼名字/你在什麼地方出生⋯」的問句,旁邊成人的兒子,不停大聲複誦問題,輪椅上的老父親仍只能言語呢喃。畫面聲音在我腦海中。回到家,我觀賞了「時光髮廊」,上課前剛好播映結束,劇情讓我很有感的流著眼淚看完!親情的破壞及親情的建立,由蘿米這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真實的經歷。

無知是她成長的起點,當時的不知道是她成長的過程,往前走是她得到親情義無反顧的實踐!一直到陪著外婆回到丹麥的家,在震撼夜看到無助的外婆和懼怕的自己,她撥打了手機給她的母親,家及家人是親情的所在,回家是方向,在家中經歷崩潰的外婆及蘿米所需要的家,是可以不在眼前而擁有的,親情是可以在看不見中得到的!

一通電話,讓蘿米破碎家庭的親情出現了!一台車,一瓶水,一趟共同目標的旅程!蘿米的媽媽說:我和妳爸爸會一起出發前往!蘿米靜下心,和聽到蘿米母親安慰過的外婆,一起坐下、躺下,在寂靜的夜晚安眠。直到隔天早上的陽光,當蘿米醒來,警覺外婆已離開房間,不知何往的尋找中,蘿米想起外婆曾描述過畫中與外公愛的故事中的那片海灘,於是那片海引導著蘿米!蘿米從驚慌中,在那片海中看到手足舞蹈的外婆,笑容在心頭的愛中浮上臉頰,霎時間爸爸媽媽的車子也到了。他們同心的奔向外婆,同行在那片海灘上,陳述過程及鼓勵在她們的對話中!家的親情在愛中沒有阻隔的成為外婆口中可以裸泳海邊無距離親密的畫面!

終究還是要吃飯,生活仍要繼續前進,上車是各自回到生活的開始。共乘的旅程中車上總有一位駕駛者,按著每一位乘客的目標,駛向目的地!最美的現在,需要的是什麼呢?蘿米的母親她的手臂摟著自己的母親和蘿米,倚偎在蘿米母親身旁的母親現在回家了,倚靠在外婆身旁的蘿米也在母親的膀臂中,得到了母親手臂中的愛。蘿米目光前父親的背影,依舊清晰,未來對著蘿米因著外婆,成為可以前行的路!生活是仍然是充滿感謝的。親情在破碎的家庭關係中的一線曙光,它是聽得到的音樂,看得到的陽光!蘿米此時說我永遠不會忘記!

第一次學習:根據以上,我想說故事時,可以設計的題目,是神與人立約的關係-盟

約。



[b]【施淑華】[/b]

*故事中哪一幕或是人事物讓妳最感動?

印象深刻讓我很感動的一幕,就是外婆教羅米捲髮的那種溫馨感覺,流露出祖孫的情感,這其中的愛,就只有雙方才能夠受的到



*父母與蘿米還有外婆,面對生病的態度/反應?外在的態度反應內在什麼情緒?

1. 媽媽的態度只看重事情的發生,要有好的解決的方式,用自己的方法,想法,沒有考慮自己的媽媽和女兒的感受。另一方面,其實媽媽會有如此的態度,其實婚姻帶給她的價值觀的不同,並非不愛自己的母親,而是生活中的困難,已經使她承受不少的壓力,如果自己的媽媽得了阿茲海默症,那她必須照顧失智的媽媽還有羅米,這樣她的身心就更加的疲憊,所以她才希望母親到安養院過往後的生活。



2. 爸爸的態度只看重自己的事情,女兒擔心外婆的事情,爸爸卻只想著帶他的女朋友來和羅米見面。但是爸爸也有表示,日後自己如果也有失智的毛病,希望羅米能夠將他送去好一點的地方安養,甚至不要住羅米家,事先告知羅米這樣的狀態,也是不想自己的身體狀況,去造成孩子的負擔。爸爸的想法也是對的也有道理。



3.羅米知道外婆的需要,一心想幫助外婆,不已自己年紀僅 10 歲,也能夠尋求卡車司機的幫助,先到漢堡,在坐火車到丹麥,實現了外婆的心願。因為他們在相處的日子中,得著了安全感,互相的扶持,外婆相信羅米,愛羅米,羅米也深深的愛著外婆,唯有這樣的情誼,才能做這樣的付出,幫助外婆到他從小生活的丹麥去。



*為什麼外婆把髮廊鑰匙要交給孫女而不是女兒?

外婆面對自己的逐漸失智與失能,剛開始的不願意接受,有些迷茫,害怕,難過,無助,因著羅米的照顧,得到自己的喜樂。也因為外婆和羅米相處的這段期間,外婆看出羅米喜愛這間髮廊,也很用心地在學習,相信羅米會成為這間店的老闆,能夠勝甚起這樣的工作,因為在他到髮廊的期間,做了許多幫助外婆的工作,所以願意將髮廊鑰匙交給羅米。

至於自己的女兒,從未關心過他,他也知道女兒需要工作,但女兒並沒有心能夠傳承髮廊的事業,要不然他大可以在髮廊學習,不用在外工作。三個人可以住在髮廊的樓上,孩子也得到照顧,甚至可以天天看雇羅米。



*外婆逐漸失智與失能,對蘿米的影響是什麼?

對於外婆的失智與失能,羅米知道外婆越來越不對勁,但他能安撫自己的外婆,去擁抱外婆,兩人的情誼是如此的高,羅米一輩子都不會忘記他十歲時與外婆相處的時光,美好的時間,美好的記憶,都在他的心裡面,陪伴外婆到丹麥,完成外婆的心願,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日子。他以後將是一個聰明又有智慧的人,甚至關心老人的失智與失能問題,帶給他自己更寬廣的眼界,不在只是聽取父母親的建議,而會造著自己對的事情去做,有著健康的人生方向。



[b]【姚嘉明】[/b]

1. 故事中哪一幕或是人事物讓妳最感動?

(1) 外婆像兒時純真地享受在桑得比的裸泳,她的心情是愉悅又滿足的!

當外婆在安養院明確表示內心的渴望~能回到兒時老家丹麥的桑得比海灘裸泳,被女兒當場直接否決了;被女婿因為請假不易而婉拒了;但是,卻被外孫女蘿米細心地聽見了,同理地被重視了,更重要的是貼心地被實現了!

蘿米為外婆竭盡所能地付上一切代價,包括找出個人所有的零用錢、蹺家(擔負被父母開罵的風險)、逃學(擔負被學校處罰的風險),安養院的未假外出(擔負意外發生的風險)等,甘願踏上一段冒險的旅程(沒有 Google Map 的輔助),跨國越境地來到陌生的桑得比海灘 (過程中也爭取到免費資源~貨車大叔願意載她們祖叔倆從荷蘭到德國漢堡!)



蘿米的積極行動衝擊著成人世界中對“價格和價值”的再思~

從結果“家人都看見外婆裸泳後的愉悅心情”來審視“價格和價值”這個課題!

女兒最後高興表示:這是一個很棒的主意!

在回家的車上,外婆居然把頭側靠在女兒的肩膀上~表示外婆內心的自在安舒和對女兒的信任!這是整部電影中,外婆和女兒唯一一次的自然親暱互動~母女倆是否都再次感到彼此關係上久違的心滿意足?!

縱使外婆的病情仍會持續惡化,甚至最終會離世,但在蘿米的心中卻永遠記得這一幕,在她的生命中不會留下“早知道”的遺憾,因為,她已盡力了!!

在成人世界中,你我是否常會因為社會化的慣性反應,對於別人的請求會立即進行“成本分析”,而忽略了多面向的考量,迅速得出“不值得”的結論,最終可能帶來“早知道”的遺憾?!



*最終的成本:

金錢上,也只是一位十歲孩童就能負擔的費用;時間上,也不過只是 1~2 天而己,而不一定是原來擔心的天價!



(2) 外婆回到舊家時,觸景傷情甚至崩潰地哭喊說“我想回家”和表達“想見媽媽”

這似乎是人(不分古今/性別/年齡/國籍/貧富/...)的本能!當遇到重大事故/突發危難時,人們第一個求助的對象往往是“媽媽”,(可見媽媽在家庭中的重要份量,而媽媽個人“身心靈群”的健康程度將直接影響整個家庭的氛圍,甚至影響家人們在相關成長方面是否健康!!)

回家(對大部份人來說)的感覺是最自在放鬆的,是最熟識又最感安全的!在世上,家(指的是房子)可能會被拆毀不復存在,而無家可回!家人也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而彼此身處異地,甚至先後離世,而無法相聚!

感謝神!在基督耶穌裡,我們有一個“再見”的盼望!更有一個永恆的“家”可以回!!



[b]【吳倩容】[/b]

一、為什麼外婆把髮廊鑰匙要交給孫女而不是女兒?

蘿米愛外婆的一切、陪伴、支持、理解、在乎外婆、進入外婆的世界,有著對美髮的興趣和天份、認真勤快負責、個性體貼溫暖、聰明伶俐,察言觀色、知道外婆是位外表幹練、內在慈祥溫暖的人。而外婆和女兒從談話之間可看出有著張力,女兒似乎對外婆經營的髮廊不感興趣,各自過著自己的生活,即使內心彼此相愛但在情感表露上卻少感溫度和支持。



髮廊是屬於外婆和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外公的產業,承載著外婆為愛遠離家鄉,在異鄉與愛人建立家庭撐起一片天的故事,有她的愛情、有她的勇氣、有她的堅靭、有她的心血、有她的奮鬥、有她的家庭、有她的生活、有她的朋友、有她的成就、有她的安慰、有她的思念,那是外婆內在情感和外在世界的連結!

髮廊鑰匙是一把進入外婆內心世界、生命故事的鑰匙,代表著生命的傳承,向真正了解、喜愛、欣賞、接納、支持、理解、愛外婆的蘿米打開。



二、故事中哪一幕或是人事物讓妳最感動?

外婆回到兒時記憶的海洋裸泳時,父母和蘿米都趕到海邊的那段互動。

爸媽在經過祖孫二人不見時,意識到失去的痛苦,也看到蘿米用行動展現陪伴的愛,爸媽從之前對外婆病情的難以接受、逃避、無奈、焦慮、不耐的態度有了很大的轉折。爸爸用無聲的溫柔以行動輕扶外婆,象徵接納理解外婆生病的狀態。

媽媽充滿關愛的為外婆穿好衣服,蘿米說「我以為來這裡外婆的病情就會變好」,媽媽說「那是個好主意、超棒的好主意」,來安慰蘿米因愛外婆的行動帶來的可能危險,象徵釋放了對母親的愛與關懷的感情不再因痛苦逃避。此刻,無論對於阿滋海默症或是病人外婆,他們明白,唯有愛是不被遺忘的,是最好的療癒。



[b]【萬進豪】[/b]

故事中哪一幕或是人事物讓你最感動?

最後,祖孫三人在車上互相依偎著。

這是一份單純的相連,不是因為彼此做了什麼,就是三個人在一起。臉上洋溢著輕鬆的笑容。外婆和媽媽從對彼此的要求與防衛,變成兩人的頭靠在一起。配上羅米的獨白,「外婆的阿茲海默會愈來愈嚴重,會忘記家人,但是我會記得。」

這份相連的純粹,看來如此簡單。過程又這麼豐富,從羅米與外婆接觸時間增加,到愈來愈進入彼此生活,一起去冒險。這些歷程,羅米一定會記得的,但不知道外婆在彼此依偎的當下,她記得這些嗎?能記得多久呢?確實看到的是,外婆在這當下是平靜與滿足的。

當為了讓人感受到愛,絞盡腦汁思考如何付出才能讓人滿意?怎樣才是別人喜歡的?或許偶爾可以停下來想想,不是做了什麼事情才會讓人有連結的溫暖。有沒有可能,其實不用做什麼呢?只要花時間在一起,就好。



[b]【謝秉榆】[/b]

在故事中最讓我感動的一幕是:

羅米與媽媽將外婆送到養護中心要離開時,蘿米在電梯中透過透明的小縫看到外婆的眼神,那一幕看到了蘿米對外婆的憐惜,還有不懂媽媽為什麼要將外婆放在這個地方,不接回家裡與她們同住。蘿米同理到外婆的內心應該會有害怕、疑惑、不安、被遺棄的感覺,從蘿米的眼神也看到了她對外婆的愛。

為什麼反而是蘿米對外婆的感情多過於蘿米的媽媽呢?我猜想從孩子的眼光來看事情很簡單不複雜,愛我的人和我愛的人就是要再一起不能分開,但是對大人來說外婆失智的狀況會越來越嚴重,她的女兒要照顧蘿米又要上班,有經濟上的壓力還有獨力教養蘿米的計畫,所以作為媽媽的沒有辦法再去負擔照顧失智媽媽的狀況,並且外婆也無法自己照顧自己,她會走失、沒辦法自理、有可能造成自己與別人的危險,所以在總總考量的狀況下,蘿米的媽媽只能將自己的媽媽放在養護所被照顧,這樣她們的生活才能繼續下去維持正常的節奏。

好像大人與小孩之間的情感表達上有很大的不同,我很想有蘿米那樣的對外婆的愛,但是看到環境所面臨的與即將遇到的問題時就使我無法無條件的付出全部的愛。

所以我很感動的是這一幕,蘿米對外婆的那份很純真又無私的愛的表現,眼神中有好多的情緒表達出來,也讓觀眾我有許多的情感省思。



[b]【嚴玉惠】[/b]

外婆逐漸失智與失能,對蘿米的影響是甚麼?

1. 外在的依靠:從小父母離異,放學後想去找媽媽,但被媽媽以餐廳工作場所不宜所拒絕;想去找爸爸,被爸爸已有女友同住為由拒絕;留在學校,同學都相繼離校回家,只剩下她孤單的一個人,這時唯有外婆是她唯一的依靠,雖然剛開始她不是很想去外婆家,但外婆家卻真實是當時唯一沒有拒絕她可以放學後去的場所。雖然後來外婆住進了安養院,但我相信蘿米還是會繼續去任何一個有外婆居住的地方,因為外婆象徵了---蘿米曾經的依靠場所。



2. 內心的依靠:與外婆的關係,隨著時間的過去,兩人可以說出互相陪伴、互相扶持。平時外婆獨居一個人,蘿米的到來剛好填補了外婆的孤單,因著蘿米的貼心與幫助,讓外婆也開始私傳了自己的美髮手藝給蘿米。蘿米非常注意外婆的一舉一動,是一個非常細心的孩子,感覺她的做事與細心已超過了同年齡的孩子,最可愛的是她們一起買東西、住飯店、逛街,為蘿米留下了人生美好的回憶。雖然外婆的病情日益嚴重,但她們相處的那段時光,我想早已在蘿米心中建立的很親密的祖孫情,蘿米會知道,人會逝去,但感情永遠都在彼此的心理。



3. 對阿茲海默症的認識:蘿米是一個很有自己想法,也勇於付諸實現的女孩。她看到外婆病情越來越糟,所以想帶外婆回她的故鄉---丹麥桑德比海灘,那是外婆年輕常去的裸泳海灘,她猜想只要帶外婆去到她喜歡的地方,她的病情就會好轉,於是她收集了自己所有的零用錢,運用了她平日的資源---卡車司機,她真的做到把外婆帶到桑德比海灘,她以為外婆的病情會有所好轉,沒想到外婆卻出乎她意料之外的傷心哭泣,相信這些事情的發生,對蘿米來說都是寶貴的人生經歷。



[b]【林庭卉】[/b]

*父(威廉)母(瑪荷)與蘿米還有外婆(詩婷),面對生病的態度/反應?外在的態度,反應內在什麼情緒?

蘿米

對於外婆的異常行為,或許有發現不對勁,但她年紀太小,可能不會跟失智症產生聯想,貼心的她,總是幫外婆收拾善後,不嘮叨也不責罵,被父母丟包的蘿米,覺得自己必須跟外婆相依為命,所以,她極有耐心並真誠地陪伴著詩婷.詩婷對她說:我們真該一起去那裏(她的老家),蘿米回答:好!後來,她真的信守承諾,帶著詩婷實現她的願望,原本瑪荷主張關掉髮廊時,蘿米自告奮勇說:我可以幫忙!

直到髮廊發生火災,蘿米才了解到詩婷真的無法獨自生活,她會發生的狀況實在太多了,還能行走的失智症的患者,出事的機率很高,需要24小時的照護.

蘿米說:什麼比較重要?外婆還是上學?

她可能太小,還無法想像,如果她要全天候照顧詩婷,她要捨棄的,不光只是上學這件事而已.



外婆(詩婷)

一開始的時候,詩婷幾乎是沒什麼病識感的,那時候的她是快樂的,隨性的休假一天,任意的揮霍金錢,讓自己和蘿米開心.失智的症狀,越來越明顯,透過瑪荷的責罵,她慢慢意識到自己生病了,但自我要求完美的她,不願承認與面對,不斷的與瑪荷進行言語上的爭辯,在醫院作測驗時,不斷的答錯,覺得羞愧,自尊心受損,所以,還沒做完測驗,就惱羞成怒地走出診間,走出醫院,詩婷與蘿米的對話:只要不是癡呆就好了...她寧可打一針,死了一了百了,表情哀傷無助絕望,因為她不想毀了自己在他人眼中完美的形象,更不想成為家人的負擔.



母(瑪荷)

觀察入微,首先發現詩婷金錢觀怪異,竟說不出隔熱手套的名稱..,似乎不是她所熟識的那個媽了,瑪荷臉部表情呈現懷疑,不可置信,隱約感覺到大事不妙了,而她沒有顧慮到詩婷的感受,一股腦地發洩自己內心不安的情緒,但我相信她是深愛自己的母親的,只是恐懼驅使她只能將情緒直接的表達出來,當詩婷的檢查結果出來,瑪荷言語的表達太過直接了:妳要變癡呆了!媽!

基於理性的角度而言,瑪荷堅持要關掉髮廊是對的,避免發生危險,對髮廊顧客產生困擾或隱憂.



父(威廉)

知道詩婷買貴重手機給蘿米只淡淡地說:詩婷頭殼壞掉了嗎?態度顯得有些漫不經心,事不關己,直到他被詩婷誤認成漢克,卻也能在重要關頭發揮作用,他正視這個問題,找瑪荷商量,帶詩婷就醫,被詩婷誤認時,他說:他並不是漢克,這是第一時間正常的反應,乃情有可原,但後來的反應卻是值得嘉許!

這是對待失智症患者,正確的態度:不點破她的失常,順著她的感覺走.



*為什麼外婆把髮廊鑰匙要交給孫女而不是女兒?

詩婷自發病以來,所有的陪伴,支持,幫助,關心,安慰,都來自於蘿米,她雖然生病了,但情感的感受還是很真實的,她覺得自己可以很放心的,將這個重要的東西,交給蘿米.



[b]【胡煒珍】[/b]

電影時光髮廊中最讓我印象深刻和讓我反思的畫面,有以下兩個:

1.蘿米發現外婆記憶力變差和開始有奇怪行為時,例如把盤子放進烤麵包機。蘿米沒有責怪、沒有嘲笑、也沒有明白指出錯誤,反而是默默的把盤子放回正確的位置。為什麼呢? 為什麼不告訴外婆她放錯了? 為什麼不糾正她? 換成是我,我會說出來,我會想糾正外婆。我的反應背後的意思是甚麼? 我想,我這些行動的背後是驕傲,是控制慾,是不合自己心意就不爽。原來我是這樣的人。感謝神讓我從這部電影中看到了自己的問題。

2.當媽媽發現外婆得了失智症時,對充滿焦慮、恐懼、迷惑的外婆,說出了嚴厲、無情的話。這個畫面相當震撼,因為我想到了我自己。我自己也常常對我的媽媽說出這樣看似陳述事實,實則剛硬無情的話。我的媽媽沒有失智症的問題,然而73歲的她,也常聽不清楚或是聽不懂我們說的話。在那些聽不懂我們說甚麼的背後,其實媽媽是充滿挫折無力感的。我很難過我之前沒有覺察,時常無視了媽媽內心的想法。不禁想問自己,何時開始變得這麼冷漠? 這麼剛硬?在教會,能對弟兄姊妹溫柔,為何回了家卻對自己的媽媽這樣嚴厲,沒有同理?我沒有答案,但是我想從現在開始對自己的媽媽溫柔一點。

上述這兩個畫面都讓我省察到我對自己的媽媽很不溫柔,很感謝神讓我在這個作業中看到了這個問題。感謝神,我的媽媽還在世上,我還有機會去做。求神幫助我。阿們。



[b]【曾一平】[/b]

故事中的哪一幕或人事物讓你印象深刻。

1. 家庭關係 - 相互依賴、祖孫情深

因為媽媽每天忙著工作,蘿米放學後不想回家;想與爸爸同住,但爸爸卻告訴她,

目前是與女友同住,而且房子是女友的,婉轉拒絕了她的要求。放學後,被安排都要去她外婆絲婷家,外婆忙於髮廊的生意,而且還對她非常嚴格,蘿米很不快樂。但是自從外婆記憶退化後,兩人的關係開始改變了。

因外婆發現蘿米可以幫忙她,如收銀、招呼客人、小助手等。蘿米也發現,有人在

意她,回到家裡不再是面對空空的屋子。外婆送給她一支手機,是了解這是蘿米想要的;帶她去購物、去酒店享受渡假生活,給了她質量均好得陪伴。外婆將髮廊的鑰匙教給她,也展現了對蘿米的信任感。簡單且真實地呈現了祖孫之間互相依存的真摯情誼,這提醒著我們家人間愛的關懷、感情連結是需要花時間、心思去陪伴、去建立的。



2. 老人議題 - 何處是我家?

外婆絲婷記憶力開始衰退時,原來能幹精練的髮廊老闆不自覺地就都用她的母語丹麥話來與他人對話;將盤子放入烤麵包機;把錢藏在沙發中等這是阿茲海默症的症狀。原來注意外在裝扮的外婆,因著失智頭髮、衣裝日益邋遢。不願留被留在老人院中,想要與女兒、孫女回家,在老人院中,終日窩在沙發椅上,身心均日漸退化。而蘿米帶著外婆回到了丹麥的家,但外婆依然哭著說她要回家,這一幕令人心疼。外婆在海中裸體游泳,讓她又回到孩童的快樂時光。

此故事能讓觀眾能關注社會上日益嚴重的老人問題,痴呆症病人的所需及我們能提供的適切幫助。



3. 婚姻關係 - 共同的責任與目標

蘿米帶著外婆出走,父母焦急地等待消息。當接到蘿米來電時,兩人立刻連夜開車去丹麥。在車上,兩人朝著一個相同的目標前進;很有默契地分享一瓶礦泉水,代表兩人雖然離婚,但對蘿米的愛是相同的。原來,他們倆為了工作、新的愛情生活似乎在蘿米最需要他們時都缺席了,因為這次出走,相信父母都會正視蘿米的需要、重新調整生活方式。同時,也給兩人未來的關係留下了些發展空間,將來有可能再復合嗎?

夫妻離婚總有不得以的苦衷,但如何照顧孩子,給予孩子一個健康成長環境則是雙

方都須努力的。



[b]【蔡美琴】[/b]

瑪荷離婚後必須工作,只得把女兒課後時間託給開髮廊的孩子外婆,一開始祖孫都

不太樂意,直到女孩蘿米發現外婆有點狀況,需要她的幫助,從此放學就飛奔到髮廊幫忙,她分攤的事越來越多,和外婆建立依附關係到成為生命共同體。

瑪荷媽媽, 雖然幾乎每天到她母親家接小孩,但總是來去匆匆,沒有及早發現母親脑力的退化,發現母親失智以致發生火災後又急著處理事情,沒有顧慮到當事人及女兒的感受,直接送母親去安養院,很快的把髮廊也關門拆除,處理方式實在是好有效率又粗糙,很像年輕時的我。

現在的我,可能是將母親接到家中,請日間照護員到家中陪伴母親,但隨著母親的日漸退化到最後仍免不了要送至安養院,至於髮廊如果是母親名下的房子,我會用頂讓的方式讓別人經營下去。家人在過程的心理調適與陪伴更重要......



慚愧的也令人感佩的是,小女孩蘿米細膩而又勇敢的帶外婆從荷蘭經過德國回到丹麥—外婆常常想念的家鄉,年輕時甜蜜的回憶海邊,蘿米知道有一天外婆會忘記他們以及自己,但慶幸幫外婆完了夢而且自己也永遠不會忘記,這就值得了。當焦急的瑪荷趕到丹麥見到蘿米時,她沒有一句責備的話,反而說是「 超棒的主意」,如果是我會罵小孩嗎?應該不會,但我天然個性可能會在回程的車上向小孩說道理,瑪荷只說「 超棒的主意」這句話真是超棒的。



此劇讓我想到過世已久的母親,她住台中,我住台北,在我生下長子後,因我白天上班,晚上就讀夜間部大學,所以把兒子放在她家託她照顧到我大學畢業,我拿到學士學位後我因考上高考,改調到工作繁忙的台北市政政府工作,我忙很少回娘家探視母親,直到她中風我去看她,她竟然不認得我,問我:「你是誰?」,我的兒子和外婆感情深厚,他常趴在病床上暗泣,我母親去世遺體送入冷凍艙時 ,兒子 20 幾歲那麽理性的人,整個人探進去 ,好幾個月走路搖搖晃晃的,真耽心他何時可走出傷痛。



想想我為了自我實現,在兒子年幼時去讀夜大,兒子回台北上小學時,我又離開可

以有較多時間可以陪伴他的學校護理工作,去市政府忙得必須常常加班,這一切既已成事實又何奈,若他日後結婚生子,而未來的媳婦若願意自己撫育下一代時,我將給予經濟上精神上及時間上的支持。



[b]【李瓊媚】[/b]

劇情一開始,嚴格的外婆絲婷對小孫女蘿米的嚴格態度,讓蘿米不想與外婆待在一起,寧可留在學校與同學踢球。當外婆開始請蘿米幫忙收銀機的使用及日漸失智的外婆有許多做不到的事情請蘿米幫忙,蘿米開始喜歡與外婆待在一起,當孩子感覺到被需要時,遠比規範她,會做得更好,更開心!!



當外婆給蘿米昂貴的手機,媽媽和爸爸的反應都是覺得外婆的頭殼壞去,但蘿米卻覺得是因為她幫了外婆許多的忙。當外婆確定是失智-阿茲海默症,媽媽想讓外婆認清她生病的事實,因為接下來媽媽要面對的是生活必須有的一些調整及壓力,而此時蘿米關心的是外婆還好嗎?她知道外婆的難過,直接過去抱抱外婆,覺得這一幕很令我感動!! 蘿米單親的媽媽的確很辛苦!但身為大人的照顧者可能很容易在這樣的時候忽略生病者的感受,蘿米與外婆的關係,似乎沒有因為外婆的失智而改變,反而更加照顧外婆。



當外婆被送到療養院時,蘿米跟媽媽和爸爸個別抱怨外婆到療養院之後病情變得更嚴重了,蘿米覺得媽媽是因為嫌麻煩,甚至覺得外婆會這樣都是媽媽害的。當她與爸爸對話時,爸爸跟她說,這就是這個病可怕的地方,還跟蘿米說,如果以後我變成這樣,要幫他找個舒適的地方住,但不要在你家,絕對不要和妳住,我覺得爸爸是懂照顧者的辛苦的,似乎也在表達未來不希望造成她的麻煩。



絲婷外婆年輕時從丹麥跟著外公到荷蘭生活,異國來的她除了要學習語言,也要適應不同的文化,還要照顧女兒。在丹麥的她常常在海邊游泳,無拘無束,不計較,熱情奔放,劇情一開始的她嚴格又嚴肅,失智後的她,似乎重回年輕時候的性情。常不自覺就說起了丹麥語,懷念著在丹麥的日子,幸好體貼的蘿米,想盡一切方法帶著外婆回丹麥,看到外婆開心自在,她打從心裡為外婆開心,即使過程中外婆差點走丟,有一度還大大失控、失禁,但蘿米都冷靜面對,她眼中看到的是她所愛的外婆,而不是充滿著各樣麻煩及未爆彈的外婆,覺得很被她單純愛外婆的心感動!!後來爸爸和媽媽也一起來接外婆,在那一刻,大家都知道外婆一直以來的願望被滿足了,她有機會再回到門前的湖中游泳,開心又自在,蘿米真的做得很好!!回家的路上,爸爸、媽媽、外婆和蘿米一起開著車回家,我想,這也是蘿米覺得最幸福的時刻,蘿米說她覺得很慶幸,而且永遠不會忘記!!



[b]【李悅晴】[/b]

難忘的是蘿米執起外婆的手,帶她回到丹麥。也許因為蘿米年紀尚小,對外婆的病情沒有太多的了解,相比於可以預測病情發展的父母,蘿米的童真或許就是溫暖外婆患病後生活的良藥。

她知道外婆病了,單純地對母親說:「外婆的病要緊還是課業比較要緊?」孩子的腦袋裡沒有成人的遠慮。她只知道,過往與外婆共同生活的點滴回憶,使她做

出了牽起外婆的手陪她回她想要去的地方。而對外婆而言,從她遇到她的老朋友,發出的燦爛笑容,可見,她是喜樂的。這是一個單純的孩子為患病外婆所做的事,相比於外婆長期地居住在冷清且寂靜無人的安老院舍之中,這一舉動,或許對外婆的病情而言,是具有幫助的。

而真正觸動我的是,孩子那一份因著與外婆共同生活的美好,單純地缺席已被規則化了的課堂,勇敢地牽起外婆的手,只為了單純地取悅外婆的動機。而蘿米在面對外婆在丹麥的家痛哭的時候,沒有自作主張,而是撥打電話給媽媽,也勇於承受了那一份有可能會被責罵的危機。

最後,他們一家四又因著外婆與蘿米的「出走」,而在同一輛小貨車裡。生命的某些破碎與難處,因著人與人彼此間的情感、牽絆、依靠,而再次連結。似貨車窗外被陽光照耀的樹叢,上面還有晨曦的露珠,同樣使人備感溫暖。



[b]【桑梓惠】[/b]

*父母與蘿米還有外婆,面對生病的態度/反應? 外在的態度反應內在什麼情緒?

蘿米父親:

與蘿米母親關係為離婚,現況已有新伴侶,在與蘿米相處時,難免透漏自己對前岳母的苦毒與抱怨,內在心態上希望展開新的人生與感情生活。因此,面對前岳母的生病,外在態度反應偏向切割、無力涉入太多,但念在過去恩情,且前妻仍是孩子的母親,孩子也與前岳母有血緣關係,在岳母前往故居狀態差時,仍願意陪前妻探訪。對蘿米述說未來自己失智時,不希望跟蘿米住,表現出不願連累孩子、愛孩子的心。



蘿米母親:

職場媽媽,兼顧家庭與職場,上有老、下有小,身兼家計與責任,離婚、事業、小孩及長輩生病等蠟燭多頭燒局面時,沒有太多時間處理自己的情緒,須先壓抑感覺,保持堅強與理性,把手邊的事情處理好。因此,長輩生病時,外在態度表現為冷靜,平靜地告訴母親:「媽,您有阿茲海默症,您要失智了」,只有在被蘿米責怪關掉髮廊時,才稍微透露無助情緒,表達經濟上負擔不起髮廊的營運等困境。然而,還是小孩的蘿米不能完全諒解母親的處境,這也是身為母親偉大,卻也辛苦孤單的地方。



蘿米與外婆:

故事以蘿米的視角為主,面對外婆的生病,不像大人須考慮生活實際及長遠的面向,蘿米可以更直觀、單純地看到外婆即刻的需要。外婆找不到錢時,蘿米為外婆找錢;外婆想念家鄉,蘿米帶外婆回家鄉!蘿米曾深入生病前外婆的髮廊生活,外婆是個獨立、自主又時尚的新女性,失智症卻一層一層的奪去外婆所有,蘿米能感同身受外婆的立場並反映外婆的心聲,向母親埋怨不該關掉髮廊,不該剝奪外婆的寵物與習慣的家!蘿米說的沒有錯,離開習慣的人事物,對失智症患者並不是正面的,當外婆回到家鄉,看到老朋友、記憶中的海水,那些她習慣的濕度、溫度與陽光,外婆彷彿找回了年輕的自己!然而,夜晚面對空蕩的房子,愛人與家人已不在,景物依舊人事全非!想起失去愛人的痛苦,以及逐漸失能的自己,外婆展現出極大的無助、痛苦與焦慮,這些血淋淋的成年人世界,已不是小孩蘿米能處理的!蘿米只能求助母親,而這時的外婆,接到自己女兒的電話,聽到熟悉家人的聲音,情緒才得到舒緩,這邊也看到母女的關係,或許外在表現上平淡,但深厚愛的關係仍與祖孫之情有別。蘿米也在這過程中,親身經歷了一堂寶貴的親情課程,記憶可能隨著生病模糊,但彼此仍然會記得愛,記得「我愛你」。



[b]【江美雲】[/b]

影片一開始外婆典雅的氣質深深吸引我,心中還在默默羨慕時,外婆因為阿斯海默症,外型的變化也就在一瞬間~

我想談談外婆!

電影裡沒有刻意的描述外婆何時發現自己生病了,當她越來越沒辦法管理自己的生活時;無法好好穿上衣服;無法再為別人裝扮美麗時,我在想她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已經生病?她是不是在茫然無知中,看見自己的生活漸漸的「消失」!

當蘿米的媽媽因為無力照顧外婆,讓外婆住在照護中心時,外婆無助、驚恐和沮喪的眼神,看影片的我也默默的流下眼淚,「我做錯了什麼?」會不會是外婆當時的心情呢?

外孫女蘿米因為無知,在影片中 顯得樂觀,充滿 希望,貼心,她一路帶著外婆,回她的故鄉,沒有看見困難和攔阻,一心只想著心愛的外婆會因為回到故鄉病情就好了,她就可以再跟外婆一起做美髮、一起吃美食、住豪華飯店,也或許她喜歡跟外婆一起做瘋狂的事,是因為可以忘了父母的離異帶給她的傷。

影片最後外婆失禁,蘿米整部片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哭泣,她明白有些病是不會好的,但是有也讓她更確定,她對外婆的愛是即便外婆有一天不記得她了,她依舊記得她美麗、優雅的外婆,而且永遠記得!

有人跟我說,失智的人很可憐,忘記了自己的曾經,帶著空空的自己走向死亡,而我在看時光髮廊卻有不一樣的想法,如果有一天我也失智了,我會是一個漸漸回到簡單只記得自己 想記得的時光的自己,我應該會很快樂,呵!辛苦的,會是我的家人呢😊



[b]【宋慧玲】[/b]

影片中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絲婷(外婆)回到丹麥的家中,對空蕩的房子喊:「外婆!有人在嗎?是我啊!思婷回來了。」 但沒有人回應。蘿米告訴她,這裡沒有人。絲婷(外婆)說:我想回家!然後她崩潰大哭的那一幕。

年輕的絲婷(外婆)因為愛情離開從小生長的家,離開一起長大的好朋友,為了愛,到另一個國家(荷蘭)居住。環境是陌生的,語言是不通的,但有漢克的愛和陪伴,一切都可以克服!可惜的是,漢克並沒有陪她到終老。為了生活,她獨立撐起自己和漢克所經營的美容院為生活的寄託。

生活使她變得幹練,但隨著年齡的增加,她得了阿茲海默症,記憶離她越來越遙遠,彷彿一切又慢慢變得陌生,那種感覺似乎又回到剛和漢克來到這陌生的國家時一樣--漢克是她唯一的愛和依靠。她開始思念漢克。所以當蘿米的爸爸去找蘿米時,她抱著他,叫著漢克的名字,說我想念你。但他畢竟不是漢克!失憶也有清醒的時候,但清醒時看清自己的狀況,可能是一種更深的痛和無奈!

隨著病情的每況愈下,她連自己的家都回不去了。她被迫搬去老人院,和一群自己不認識的生病老人一起住,而這些老人所生的病,可能都是她害怕發生在自己身上,但又偏偏感覺它們已經住在自己身上了,而這些老人的情形,可能就是她的未來,這是她所害怕並且拒絕接受的。就像她在片中所說的,「只要不是癡呆就好,像瑪西那樣,要真是那樣的話,乾脆打支針,一了百了!」顯示出她心裡有多大的擔心和害怕。

當一切都因為生病而變得混亂和不真實時,她開始渴望尋回她的曾經---那可以掌握、和證明她真實存在的感覺。所以她想回家。但當她好不容易回到從小長大的家,呼喊外婆,說我回來了時,蘿米卻告訴她,這裡沒有人。她認為可以掌握,證明自己真實存在的最後證據沒有了!她難過痛苦,喊著要找媽媽。一位年邁的老者想找媽媽,告訴她自己的害怕和委屈,這是何等令人心碎的一幕。

影片最後,蘿米在海邊找到絲婷(外婆),看到絲婷(外婆)在海裡何等的快樂。海一直都在,海水輕拂在身上的感覺依舊是那樣熟悉。思婷回家了!回到兒時那熟悉的家,一切過去辛苦的記憶,也隨著阿茲海默遺忘在大海裡,彷彿都未曾發生過!

(走筆至此,如果我說,我深刻感受到神為我們創造大自然的愛,你可能會說牽強,但卻是我此時很真實的感受!)



[b]【楊書愛】[/b]

1、忘憂的桑得比海邊

「太舒服了,舒服」外婆從海中游泳回來。

「你還好嗎?親愛的,夠暖嗎?」趕到海邊的媽媽問向蘿米。

「我以為來這裡,外婆的病情就會好轉」蘿米真誠地說出心中的想法,

「那是個好主意,親愛的,超棒的主意,棒透了」媽媽開心地回答。加上一同趕來的爸爸,四個人沿著浪緣漫步。

「啊,我要去游泳」外婆轉身面向大海,開始脫衣!阿茲海默正常發揮。

「不,外婆,過來,我們沒有要游泳」蘿米溫柔地幫外婆拉上外套,

「我們去吃點東西吧,來吧」媽媽提議。



瞬間就遺忘自己剛剛才游完泳、立刻要再度下水的外婆 – 看到這一幕我忍不住笑了。在影片中,外婆幽默可愛的個性沒有因著病情改變;但這一刻或許是第一次,外婆出現失憶、怪異的行為,但周圍的人反應不是再錯愕、驚訝、或覺得難堪,而是經過旅程與時間的沐浴、一份緩和下來的輕省。這是令我感動的一幕。



2、不同樣貌、相同的溫度

在此特別提出母親與蘿米兩位,探討她們面對外婆生病的外在反應與內在情緒。

母親:先是較為理性的處理事情 – 關掉店面、在火災後將外婆移送至安養院、告訴蘿米經濟上的負擔等等;直到聽見外婆在電話中的哭聲,才有機會感受到外婆的情緒。或許母親不是忽略自己的情緒,而是生活與現實的壓力,逼得她身為「照顧者」的角色得保持堅強。我認為母親身為外婆的女兒,心中不捨與心疼的感受一定是比蘿米還要深刻的。

蘿米:相較起他人,最能感性、貼近的面對與看待外婆病情。她在情感上與實際面都試圖提出和執行解決辦法 – 例如自己可以照顧外婆、或是協助經營髮廊。直到她帶著外婆回到丹麥,看見外婆在房屋中的大哭與無力,讓她從「找出辦法」到「接受」外婆的病情與真實處境。



3、形狀為愛的鑰匙

外婆將鑰匙交給蘿米,那是一種疼愛與連結的表示。蘿米的媽媽是否對經營髮廊有興趣,我們無從得知。單就討論外婆和女兒/孫女的關係,身為父母和祖父母的角色本身就有極大的差異。祖父母和孫兒中或許少了一點管教、多了許多寵愛。

我想外婆除了看見蘿米認真負責的特質之外,給予鑰匙更像是一種「我愛你、我相信你。」外婆知道自己年老,在世的時間必定有限,或許她無法陪伴蘿米度過更長的歲月、但是她的髮廊可以。



4、生老病死

從蘿米的處事應對來看,她是位成熟懂事的女孩。面對父母的離異,或許已提前讓她長大、看見關係的破缺;而外婆的病況則是讓她面對失去、接納人的有限與生老病死。

如果問說:「你小時候是怎麼知道死亡的?」除了知識上被教導外,我想你我都是經歷了親近的人、甚至是寵物的過世,才第一次親自感受死亡。在影片最後回程,蘿米自白「我知道外婆的病情只會惡化,很快地、她將不再知道我們是誰,還有自己是誰。」她可以平靜地面對外婆的病情,也make peace with her heart,是我看見蘿米的改變。

張詠雯
進階寫手
進階寫手
文章: 148
註冊時間: 2013-07-01, 22:52

Re: 大家的課後討論的【精華選】,歡迎觀賞但請勿回覆喔!2022.7-9月(華神)

文章張詠雯 » 2022-07-26, 10:23

[img][attachment=0]0719作業.jpg[/attachment][/img]


[attachment=0]0719作業.jpg[/attachment]

[b]【李悅晴】[/b]



[b]《菊次 郎 的夏天》觀影心得——那一個我[/b]



當鏡頭停留在菊次郎望向母親呆呆地觀看窗外時,我想起了菊次郎也同樣地與正男望向年輕婦人(正男的母親)一家三又和樂融融的畫面。

菊次郎與小男孩同行的過程中,在漫長酷熱的夏季裡,在等不到車子的頹喪時,在看到母親的那一瞬抑或看到正男憂鬱的眼神時,菊次郎是否在想:「在我面前的小男孩,會不會是內心深處的那一個我。」



[u]菊次郎的內心劇本[/u]



當正男沮喪於母親已有家庭時,他或許會同情男孩所難過卻沒有說出又的疑問:「是不是我不夠好,以致被母親拋棄?」也或許與男孩一樣羨煞年輕婦人的美滿家庭。以致他想盡辦法地使小男孩高興,小天使的謊言也讓人對菊次郎的童年產生了遐想——是否每個單親孩子都必須編寫一齣話本故事,以撫慰童年孤獨的心情?這謊言或許也是菊次郎童年時自編的話本。爾後,是路上偶遇朋友們互相遊戲的過程,從角色扮演的各樣遊戲中,正男終於笑了,但多數的遊戲,始終由菊次郎策劃,他是否也想藉此與那個多年以前的自己玩耍並給予安慰?



[u]導演式的自我陪伴[/u]



在玩耍遊戲的過程中,菊次郎一次又一次地從事著「導演」的角色,安排夥伴們的搞笑出場以及遊戲規則,這也讓人想起該電影的背景——《菊次郎的夏天》是導演自編自導自演的作品,他在劇中正是扮演菊次郎的角色,而導演父親的名字,正是菊次郎。不禁讓人發出疑問,究竟劇中的小男孩會不會就是導演?導演透過扮演菊次郎(父親)的角色,陪伴那個可能是小時候的「我」,可能也想藉此回憶與爸爸相處的美好時光,藉以撫慰自己因母親缺失所帶來的孤寂感。



[u]孤寂中的溫暖[/u]



對小小的正男而言,看到母親的新家如此和樂融融的難過,可能會成為一個難以忘卻的回憶,每當想起,心中或許仍然會難過。但回憶之中也伴隨著那個夏天有些溫暖的夥伴們,那個一直在他身旁,與他同行的「怪叔叔」,那一位會讓他笑的叔叔。而那位叔叔可能也會是長大的他,長大後想陪伴小孩及他人,給予溫暖的他。那些與男孩同行、嬉戲的夥伴們將與酷熱的夏天,幾條十分蜿蜒的道路及一整片青翠的姑婆芋海,烙印在小男孩的腦海中。我也彷彿記起家鄉的瓜田及已倒下了的楊桃樹並與我嬉鬧、翻牆的夥伴們及我已逝去了的父親。





[b]【胡煒珍】[/b]



[b]緩慢的步調、多次停格對望無聲的畫面,反映生命中的緩慢無言時刻。[/b]

電影中有許多緩慢,甚至近似停滯的畫面,例如兩個人坐在公車亭、在公路上走路、在正男媽媽家門口走路到海邊的畫面。對於已習慣現今快速忙碌生活的我,邊看邊覺得電影好慢啊,為什麼要拍他們一步一步走來走去的畫面呢?好想快轉。但是整部片觀影後,在心中細細思考的是,生命其實是無法匆匆快速到目的地就好,心中真正渴望的滿足、內心深處傷口的癒合是需要經歷與過程的。沉澱才能真正進入心中。正男尋找媽媽的過程,有時在路邊等待,有時一步一步往前走,有時有人幫助可以前進的快一些,這不正是我們生命成長的過程嗎?電影中也有許多近似停格的畫面,沒有過多浮誇的表情,只是單純靜靜的對望著。讓我想到身邊充斥著太多聲音了,有時候甚至想故意說些甚麼話來避免尷尬,或是定要給某些情境下一個結論。或許無言誠懇的眼神注視或交流,更能連結到內心。



[b]溫柔無聲的陪伴[/b]

在正男看到了媽媽,發現已經另有幸福家庭,心碎了。我們觀眾也跟著心碎了。正男勇敢不顧一切、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可以見到思思念念的媽媽,卻發現自己沒有被同樣的思念,真的很讓人心碎。但或許,媽媽其實一定也思念正男,媽媽是不是也有許多無奈呢?電影中沒有說明。但是大叔這時展現了溫柔的一面。大叔沒有對正男說大道理,只是默默地陪他走,陪他走到海邊。然後又搶了阿肥的小天使鈴鐺來安慰正男。看到這我實在是忍不住要說阿肥實在是太可愛了。騎著重機的兩人,外表看起來兇狠,內心卻有如天使般溫柔純潔的心。當大叔去看他媽媽後,阿肥也是默默地陪在大叔身邊。阿肥其實可以把車騎回去做他自己的事,但是阿肥也選擇了無聲的陪伴。



[b]片尾畫龍點睛的問答,讓人恍然大悟,重新回味[/b]

整部片讓我驚豔的是,原來大叔就是菊次郎!原來這部電影,菊次郎的夏天,其實是講大叔的夏天。陪正男找媽媽的過程,其實也是大叔與媽媽和好的過程。為了正男玩的各種無俚頭的遊戲,其實也是為了大叔玩的。觀影的過程中,我一直以正男的角度來看電影,覺得這群大人真是有趣,大叔很有角頭大哥的風範。但是最後發現大叔才是主角時,很自然的讓我在腦海裡重新回味的這部電影,才發現這真的也是講大叔的夏天,一部電影,兩種視角,這真是一個很讓我驚艷的安排!!





[b]【吳倩容】[/b]



[b]原來你跟我一樣[/b]

在公車站過夜時,看著躺在自己腿上的正男,菊次郞若有所思陷入回憶,回想到了自己失落的母愛,說出”原來他跟我一樣”,他心疼並能感受到正男的孤單和心酸,在別人生命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生命共生命共鳴時,碰觸到內心深處的失落,此刻两人的同行的背影,像轉變的按鈕啟動,真心決定好好陪正男一段尋親之路,殊不知是两個同病相憐之人的互相療癒旅程。



[b]天使之鈴[/b]

在海邊,看到被母親遺棄而哭泣正男,一向對人粗魯無感的菊次郞充滿心疼、不知所措和焦急,不再是一個自我中心的人,他變了,他因著對正男的真心付出,開始展現出在乎、關懷、付出、同理、照顧他人的感受和行為。帶回天使之鈴是對正男童言童語的安慰,或許就是對小時自己的安慰,當正男搖著鈴噹期待天使降臨而沮喪之時,其實在旁的菊次郞正是一直都在、用陪伴來安慰並守護正男的天使。在生命困頓之時,能同行陪伴之人,正是生命中的天使。



離開海邊時,正男感受到叔叔的真心,最後跑上前去主動拉著菊次郞的手,抬著頭用著真誠接納和信靠的眼光看著他,菊次郞投以溫柔理解充滿關愛的眼神,像是告訴孩子,不要怕我會陪著你。



[b]彼此療癒[/b]

結尾,菊次郞:我們也要分手了!两人都很捨不得,菊次郞給正男一個擁抱,充滿了不捨疼愛和溫暖,彷彿也是擁抱小時的自己,而正男已不是垂頭喪氣和失落傷心的孩子,取而代之的是滿足幸福的笑容,因為菊次郞帶給他的不只是歡笑而是真實真心真誠的陪伴,那是愛!而正男讓菊次郞重新面對失落的母愛並放下,並在陪伴正男過程中,彷彿贖回童年光陰,找回內心的柔軟和愛,這是一趟彼此療癒的旅程。



跑回家的正男,配上輕快主題曲充滿盛夏陽光的活力和輕盈,可以感受到他內心的釋然和生命的盼望,不再糾結母親的離去,這段愛的旅程,會是滋養他一生的愛,背後的天使背包和鈴噹聲,像是告訴人們,當你在人生中往前跑時,鈴噹會響起,在旅程中每一個陪你一段的人們,都是天使!



[b]

【姚嘉明】[/b]




在課堂中初看這部影片,坦白說,真覺得有點無聊~

因為,劇情架構很一般,搞笑手法不新鮮,特別是整部影片的節奏很“慢”!

對於我們這些活在 21 世紀,凡事講求速度,立見真彰的超高效率才是王道的成人世界裡,早已習慣“重口味”了!

但是,導演刻意多次運用長鏡頭 (例如:菊次郎和正男走在鄉間道路上或者逃跑於海岸邊),甚至在多個場景 (例如:公車亭或者玩 123 木頭人) 緩慢地且有點停格地反覆去呈現每一段看似沉默又無聊的相處互動~



關係卻“神奇”地悄悄的滋養著;

醫治也“神奇”地安靜的進行中!



剛開始面對一位相對的弱者~處在小學年紀的正男,菊次郎被太太迫去同情正男,二位胖瘦騎士被菊次郎迫去同情正男...

過去在成人世界中,凡人凡事都要小心提防,生活中常常需要介心,但在與純真的正男的同行陪伴過程中,這些成人們卻可以自然地活出真我~玩得開心,笑得開心...慢慢地進入真正的同理!



[b]看似幫助正男尋母~[/b]

正男尋母的結果雖然沒有我們所期待的美滿團圓,正男當然會感到傷心失落!

但卻意外地成就了菊次郎不自覺地踏上個人尋母的路上~

雖然只是遠遠地觀望孤單的母親,畢竟母親仍健在而且是健康的,有安養院的悉心照顧著!這豈不已經讓這一位中年大叔感到安慰滿足!



導演似乎在提醒閱聽者~

關係的進深轉化需要時間,快不得!

生命的醫治歷程需要時間,很值得!

很多時候,你我需要的是同理,而非同情!



[b]誰是天使?[/b]



在耶穌基督裡,你我都可以成為別人的天使~因為在新約聖經羅馬書 8:28 說: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不是我們能,而是上帝愛你我,以致祂願意全力動員“萬事”(包括自然界/非自然界的各種資源),這些資源縱然形式有分別/次序有先後/強度有大小,但最重要的是—目標都一致~為你我效力,好叫你我的生命得益處~就是遇見美好的自己!

我們都是彼此生命當中的拼圖,當你找到你是誰,是哪一塊拼圖時,上帝會為你預備一切所需要的!



相信:在耶穌基督裡~我們可以遇見美好的自己!



母親,妳還好嗎?















[b]【李瓊媚】[/b]



[b]輕快的旅程[/b]

深深地被summer的輕快音樂聲吸引著,鋼琴、小提琴的撥弦音、低沉的大提琴..,正男快速地奔跑著,跑過街道,跑過便橋,正男的旅程開始了。看到媽媽的照片,又因著媽媽寄來包裹上的地址,正男有了目標,一路開心地往前衝。



[b]被「大人」帶著,到底好還是不好?[/b]

正男的錢被搶,外婆的朋友幫忙解圍後,把正男託付給她先生前往找媽媽的旅程。但這個歐吉桑總是做著令人傻眼的事,把錢賭光,偷車,耍賴,老是倒栽蔥,因著他,找媽媽的行程一再被拖延,正男只能沮喪地低下頭,他不知道能怎麼辦。只好無奈地在這位歐吉桑後面跟著。



正男說:「我們一早就該正當地問的」

在飯店櫃台人員把他們載到一處後,他們又遇到一對好心的情侶送他們到公車站牌,但是等阿等,公車就是不來,原來是已經廢棄的站牌。歐吉桑用了各種賤招,當然是沒有人幫忙載他們。正男為能盡快去找媽媽,總是盡力地配合,小小年紀的正男,似乎比歐吉桑還成熟,每次出馬都會有禮貌地請求。反之,這位歐吉桑開口閉口都是髒話,都覺得理所當然,總是碰一鼻子灰,甚至傷痕累累。



[b]並肩同行[/b]

在公車站牌待了一天一夜,歐吉桑知道原來正男跟他一樣從沒見過媽媽,他沉思了很久,隔天一早他變得積極,開始帶著正男繼續往前行,正男快步跟上,於是兩人並肩同行。

在得知媽媽已經改嫁,有了新的家庭和小孩,正男很傷心。歐吉桑似乎能體會正男的心情,或許也喚起他心中一直以來的感受。他用盡各方法安慰正男。歐吉桑說:「走吧,回家了」。正男跑去牽他的手。這個外表是歐吉桑的大男孩似乎又長大了一些。



[b]菊次郎決定去看媽媽[/b]

當然不是一搖天使鈴就會喚來天使,但一路上有許多幫助他們的人,旅行詩人、重機胖瘦男、當然還有之前好心載他們的飯店櫃檯人員及短暫陪伴他們的那對情侶。在露營時,大夥兒都像是回到童年般地開心玩著,菊次郎似乎也回到童年那顆單純想見媽媽的心。當他看見媽媽,菊次郎眼中閃著淚光,或許覺得慶幸媽媽還好好活著,可以看到媽媽,或許是不知怎麼面對曾經拋下他的媽媽,後來菊次郎選擇遠遠地看著她。



[b]他是「菊次郎」[/b]

一路上,他都被叫著歐吉桑(大叔)或是阿尼基(大哥),從不做自我介紹,混混的外表,內心裝載著曾經被拋棄的孤單和不滿,對別人也總是不客氣。或許他也與這一個個的代號:肥佬、光頭男、好人..一樣,只是別人生命中的過客。但總會有人記得你,知道你的好,也知道你心中的溫暖。這個夏天,不只是屬於正男的,也是菊次郎的。











[b]【楊書愛】

[/b]


[b]揪心的謊言[/b]

我非常討厭別人欺騙我,但在電影中,大叔對正男所撒的謊「你媽媽搬走了,請別人留了這個天使給你」以及「叔叔從樓梯上摔下去了」都讓我覺得心疼!那是大叔對正男的體貼,不希望正男承受被媽媽拋棄的傷痛、以及擔心自己的傷勢。大叔柔軟的心腸是令我感動的地方。

假扮成魚和章魚、化身為外星人、脫光衣服玩一二三木頭人……看到這些大叔一本正經講出的無厘頭idea,以及其他人的全力配合,讓我一秒從掉淚邊緣變成放聲大笑!邊寫筆記邊想「真的假的,太犧牲了吧!」沒有比這些橋段更令我印象深刻的了。



[b]沒有什麼好失去的[/b]

在正男的心中,一定充滿對未見之面母親的想像!除了好奇心和不滿足之外,我想小小年紀的正男還不夠成熟到,能夠想像旅途實際可能遇到的困境。所以沒有什麼好失去、又有時間的他,就這麼上路了。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越長大會因為懂的越多、也顧慮越多。



[b]我們走吧[/b]

在海邊正男決定邁開腳步、向前跑牽住大叔的手時,兩人便開始並肩而行了。被正男握住手時,大叔停下來看著他,雖然兩人一句話都沒說,但牽手的動作傳達了正男對大叔的信任,以及大叔的敞開與接受。

這個時刻其實為正男的尋母之旅畫下休止符,不論是否接受了媽媽已經搬走的說法,他已獲得「沒有見到母親」的結果。反之,大叔的陪伴者角色也在這時有了轉變,返家成為兩人共同的新目的,而菊太郎心中的旅程,也才在此刻真正展開。



[b]我的母親在這裡[/b]

雖然不了解菊次郎的家庭背景故事、菊次郎也拒絕了和母親對話,但我認為他願意實際親訪安養院,已是跨出人生中的一大步!以我的自身經歷來說,不見到家人的活著,有時候是比較不痛苦的。菊次郎見到母親時在想什麼呢?我也真的不知道。但和見不著媽媽的正男相比,菊次郎多了可以決定是否要見母親的選擇,而他或許也還在咀嚼,自己和母親關係的距離變化。



[b]天使存在嗎?[/b]

過去曾學習到 - 聖經中天使的出現是為了執行神的旨意、爭戰、或是稱頌神;而我們的文化則較多把天使視為「幫助者」。正男和大叔兩人在旅程結束時,大概都共同地認為:對方就是自己的天使吧!一開始糟糕透頂的大叔、麻煩沈默的小男孩,稱他們彼此為甩不掉的負擔還比較貼切,但一路上經歷的一切則讓一切都不一樣。除了在實質上彼此給予的幫助,心靈層面的陪伴是更大的。一路上出現的旅行者們,除了給予正男幫助外,或許也在看不見的某處被正男或是大叔療癒了。



[b]大人的夏天也很重要[/b]

「啊,原來這是大叔夏天的故事呀!」儘管已得知正男叫做正男了,我卻仍被刻板印象影響,直覺地認為這是個「小學生男孩的暑假」的故事。導演設計在最後時才把名字講出來,讓觀眾驚覺一個他們早已接受、但沒有意識到的事實 – 儘管身為陪伴者,在這段旅程中菊次郎就是自己故事的主角。

我很喜歡這個反轉,它很貼近這堂課的核心「同理不同角色」。身為觀眾,看電影時我們不一定都要從第一人稱(或看似主角人物)帶入,例如實際年紀已成年的我,其實心境更加接近菊次郎或是其他旅行者;而若有機會成為創作故事的人,我也期許自己能保有這種創意,不成為一個被公式困住的設計者。









[b]【劉文宜】[/b]



[b]正男尋親之旅的原因:[/b]

寂寞。寂寞是人生最難以言喻的感受,寂寞可能出現在孤兒心中,也可能在同床異夢的夫妻心中,也有可能出現在身處眾人之中,但卻無人理解的人心中。也許是因為人要用言語才能溝通,沒有人能真正瞭解另一個人。寂寞,是人一生中都會遇到的。



原本一前一後走著的兩人,何時開始變成並肩前行?原因為何?

代表兩個人關係的轉變。在看見母親另組家庭後,正男心情低落,在海邊菊次郎拿著從騎士那要來的天使鈴鐺安慰正男,也陪他堆沙玩,讓正男感受到溫暖,讓兩人的關係改變。



[b]看著發呆的母親,菊次郎心中在想甚麼?[/b]

也許在反省自己的人生,也許在想著過去與母親的各種交流。對菊次郎而言,去養老院探望母親,即使只是遠遠的看著,也已經是跨出很大的一步了。



[b]天使是誰?[/b]

是菊次郎,還有幫助男孩的每個人。



[b]為何菊次郎最後才說出自己的名字[/b]

原本只是個陪正男走一段路的歐吉桑,萍水相逢,沒有要建立甚麼深厚的情誼,所以原本不需要讓小孩知道。但後來,兩人的羈絆加深了,那時,再告訴正男他的名字,那才有意義。就如同路上相遇的人,彼此也都沒有告知名字,菊次郎隨便給人取綽號。這讓我想起聚會中交換名片的行為,換完名片之後,收起來,就忘記了。膚淺的人際關係又有何意義。真正的情誼,是深入交流之後才能建立的。



[b]說說影片中感動你或讓你印象深刻的地方[/b]



在我看來,這部影片很奇妙,有著莫名奇妙的童趣,明明是大人,卻藏著童心。

看似是要安慰失去母親的孩子正男,一群人搞出奇奇怪怪的露營和遊戲,然而遊戲到最後,究竟是在滿足小孩?還是在滿足身為大人和導演的北野武呢?北野武想要說甚麼呢?

另外這部影片中,天狗在神社前跳舞的橋段,真的滿特別的。原本以為會跳陰陽師那類的神社祭舞,但仔細看,卻又混雜著現代的舞步。這一橋段,大約1分半鐘,可算是相當長的一段,對孩子和大人又代表著甚麼呢?只是一個奇妙的夢嗎?是小孩因為害怕被丟下被天狗抓走而產生的噩夢嗎?還是北野武想要表現甚麼呢?

離題講部以前看過一部日本電影「陰陽師」,電影主角野村萬齋原本就是日本狂言大師,在電影中舞出一段「泰山府君祭」,那舞姿,那運鏡,舉手投足之間展露的美感,真真實實烙印在我心中,留下難以抹滅的印象。相對之下,我想天狗跳舞這段,可能是北野武要融合日本傳統與現代的一種嘗試吧。至於對觀影者的效果如何,就因人而異了。









[b]【林庭卉】[/b]

[b]失去的親情,得到撫慰[/b]

菊次郎將偷來的飯糰遞給正男時,說:⸢大人必須為小孩賭上性命才行!⸥

雖然偷竊的行為不可取,但不曉得為甚麼,感到有點揪心...

彷彿被父母遺棄的孩子,心中有無法撫平的傷痛,必須藉由假裝自己是正男的父親,

竭盡所能的,做出他內心所期待的,父母親該有的理想形象,這也許稍能使傷口漸漸地不痛吧!



[b]再次的失落,獲得了安慰[/b]

滿懷期待的正男,卻看見媽媽已另組家庭,感到又落寞又傷心..

菊次郎想盡各種辦法來安慰正男:

走吧!雖然住址沒錯,但我們好像認錯人了,

你媽媽搬家了,但有託人轉交天使鈴鐺這個禮物給你,

遇到痛苦和悲傷時,搖一搖天使鈴鐺,天使就會來幫你了。

菊次郎知道這個悲傷失落的情緒需要更多的安慰...

所以,他持續不間斷地,製造一些開心的事情,讓正男忘掉痛苦~

帶正男去廟會玩,在田野中採摘葉子遮陽,請旅行詩人、重機二人組,大家一同露營,ㄧ起玩搞笑遊戲,創造了很多歡樂的回憶。





[b]影片中天使真的有出現嗎?我認為誰是天使?[/b]



溫柔善良的心,是天使的顯影劑,心中若充滿怨懟,則很難看見天使顯現!

天使一:菊次郎

像爸爸、像叔叔、又像大哥哥般的保護、關心正男。

天使二:正男

當菊次郎受傷時,他也儼然成為一個照顧者和安慰者。

天使三:鄰居阿姨(菊次郎的老婆)

慷慨解囊幫助正男完成心願,並讓先生陪同前往。

天使四:旅行的詩人

非常樂意讓菊次郎和正男搭便車,後來又再度出現時,也給予他們實質的幫助。

天使五和六:阿肥和禿頭(重機二人組)

不但割愛給出天使的鈴鐺,當菊次郎為了取悅正男,提出各種無理的要求時,他們也都很樂意配合。

天使七(以上)

若仔細看完整部完整的電影,我相信天使還會更多。



[b]電影為何到最後才讓菊次郎說出自己的名字?[/b]



到最後使出一記厲害的回馬槍,來呼應這部電影的片名,其實,菊次郎才是這個夏天真正的主角,他的心靈在這個夏天才真正長大成人,藉著與母親遙望的道別,畫下怨恨、思念的休止符,與過去的自己和解,勇敢地走向屬於自己的未來。





[b]【李汪穎】[/b]



正男從小與年邁的祖母一起生活,祖母平日去工作的時候,沒有人陪伴他,懂事的正男都乖巧堅強忍受著。當暑假到來,正男像平常一

樣去足球練習。卻發現一個個好友都興高采烈的與家人到各地去渡假,他平日努力隱藏的孤獨終於崩潰。他好想好想媽媽,也想跟其他朋友一樣可

以跟家人一起做點事兒,就算只是一起吃飯,也能讓正男感到自己不是孤單的。我想這是當正男無意間發現媽媽的住址時,激動的,毫不考慮的,

奔出家門想去找媽媽的原因。



菊次郎是個大人版的男孩,他內心住著的那個想念母親的小男孩一直沒有離開過。所以在那個等也等不到公車的車站,菊次郎知道了正男

跟自己極其相似的生長背景: 沒有爸爸,也沒見過媽媽。菊次郎的心好像把正男當成自己或是自己的弟弟。等不到母親沒關係,他充滿著行動力,尋

思想著不一樣的搭便車方式,讓正男可以趕快到達母親所居住的地方。找尋母親這個旅程,正男再也不是一個人。素昧平生的兩人朝著一個單純美

好的目標前進,這樣沒有目的性的付出卻令人感動+充滿希望!



當看到媽媽有自己的家庭之後,正男落寞轉身離開。菊次郎用天使吊飾安慰正男。雖然是一個白色的謊言,卻使這一大一小的兩個男孩成為

彼此生命中的天使。填補了兩人心中孤單的空白。



[b]每個小孩心中都住著一個大人,大人心中也都住著一個小孩。[/b]



正男雖然只有九歲,他忍耐著不表達自己渴望家人陪伴的生活著,心情寂寞的時候,正男也像大人一樣不說太多。菊次郎雖然是個大人,他心中其

實一直住著那個想念母親的小男孩。當心情無法抒發的時候,他像是小孩一樣任性的行為就會出現。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都以為那個木訥內向又孤單的小男孩是菊次郎,後來到結尾處大叔笑着說出自己的名字”是菊次郎啊!他媽的,走啦!" 我才恍然大悟,明白為什麼片名叫”菊次郎的夏天” 哈。



[b]【羅幼芬】[/b]



整部片,看起來是圍繞在這個孩子身上,但其實呢,都是這位叔叔,他不按牌理出牌的為孩子去尋找媽媽,路上的驚險與有趣,以及遇到有趣的環遊司機作家,騎重機的胖子和禿頭。感覺有這樣一個叔叔正是正男的天使,人跟人再一起真的就是有感情的,再他們的相處當中,可以看出這位叔叔,很關心正男,希望他能夠開心,雖然沒找到母親,但叔叔讓正男,卻玩得很開心。



我想正男的暑假真的是一個難忘的暑假。



而叔叔我覺得再他見他自己母親的那一段,我覺得有點可惜,其實他可以去見他的母親,看到片中他的母親非常的憂鬱,不快樂。反而這位叔叔是一個開朗的人。但我相信,這位叔叔會願意之後見著他的母親,因為那樣的景象已經放在他的心中。



電影中,鄰居阿姨的丈夫,被指派陪正男去尋找母親的叔叔,顯然是個不務正業的長輩。但對正男來說,叔叔就是他的保護與一路上的倚靠。缺乏父母疼愛的正男,經常低著頭,沉默著,顯得很沒有自信。而言語無狀,我行我素的叔叔就像另一種缺乏父母關心教育的孩子的樣版。



常常,歪主意很多的叔叔,每一回都有說服他的理由,使他無法對叔叔說“不”。



在叔叔權威式的命令之下,正男只能配合。因為以正男的年紀獨自完成這趟尋親之旅實在太危險。而他心中思念母親的情緒正是濃烈。爸爸死了,意謂著爸爸與他是天人永隔,再也無法相見了。與死亡父親的距離相比,媽媽的城市,媽媽住的地方可算是近在咫尺而已。所以無論如何,正男一定要去找媽媽。而眼前只有叔叔能幫他完成心願。



在媽媽所住房子外邊,當正男看見媽媽已有自己的孩子和家庭,這意謂著媽媽是拋棄他的;這結果令正男心碎。他無法止住傷心,不斷地落淚;還好,叔叔的陪伴與安慰,以及其他三位叔叔一起為他帶來一個又一個遊戲,轉移他滿腹的傷心。在遊戲的歡樂氣氛中,正男的愁容換上笑容。正男終於開心的參與在遊戲中。這群叔叔使正男開始有開心的記憶可以儲存。



而旅程的終點,奶奶的家,讓重新回家的正男有了不同的心境,並且身邊有位呵護他,安慰不斷的大朋友。這位大朋友叫什麼名字呢?正男一定想好好記住這位大朋友的名字。



[b]【施淑華】[/b]



最為感動的地方是正男看到母親後,知道母親有了另一個家庭,他馬上轉頭走到別的地方去哭,這真的令人傷心的一幕。

因為原本滿心歡喜,而且經歷了艱辛萬苦之後,就快要見到母親了,就快要與母親相見了,心中的歡喜在心頭。而這時候看到的,是母親有了另一個家庭。

那種心碎的感覺,我想也只有同樣感受的叔叔才能夠明白,才能了解,因為他們同病相憐,同樣被母親遺棄的小孩。



因為心裡的正男的心裏孤單,太過寂寞,看著暑假,大家都有和家人開心地要出去玩,他自己在學校,學校沒有人,足球社也關閉了。

因為思念母親,年紀小小,是需要家人陪伴的時候,他雖然有祖母照顧他,但是母親還是最親的家人,最希望的也希望能夠與母親同再一起是最好的。所以就這樣毫不考慮的想要踏上尋母之旅。





兩人在巴士站的相處後,叔叔了解原來正男和自己是一樣的,被母親的遺棄,就決心要幫助正難找到母親。而正男因為叔叔的幫助,而對叔叔的信任,雖然叔叔不按牌理出牌的幫助,實在也讓人捏把冷汗。但那種相互依靠的感覺,就在這時候所產生。



看著隔著玻璃的母親,菊次郎的心中其實對於以前被遺棄,也因著母親在養老院的孤單,自己應該也覺得母親也嘗了這樣的孤單,菊次郎也不會對母親有所埋怨了,因為現在能見到母親,已經是最大的安慰了。



誰是天使?

我覺得天使就是這位叔叔,他帶給正男喜樂,在看到母親有家庭的那一幕後,叔叔帶給正男的是回到小孩的天真活潑,叔叔一起與他同樂,讓正男有了可愛的笑容,叔叔也能夠看了自己的母親後,也迴轉成為小孩,來瘋狂地與其他人來玩耍。





在這樣的情節中,我們會以為主角是正男,而這部電影的片名是菊次郎的夏天,然後開始時老師也說到是正男的暑假,原以為正男就是菊次郎,不過決局才說到其實這位叔叔才是菊次郎,這是讓我驚訝的地方。這樣的編排,真的是非常棒的手法,讓我們真正知道主角是菊次郎。這是菊次郎的夏天,同時也是正男的夏天。





[b]【蔡美琴】[/b]

觀賞影片前半段,我對菊次郎的流氓作風及不負責的行徑感到非常不以為然,認為他不但使正男小朋友吃盡苦頭,還教壞孩子。

看到正男被無理對待,仍然是恭恭敬敬的低頭不頂嘴時,真的很氣菊次郎又好心疼正男,也許是我有投射心理吧,總覺得丈夫在兒子童年時錯待了他。



一開始菊次郎並不情願帶正男去找媽媽,直到他目睹正男看著媽媽相片,但從來沒見過她的孺慕之情,想到自己童年一樣被母親拋棄,開始轉變協助正男的尋親之旅的態度。



很感動我的三幕依次為:

一、當他們歴經波折終於到達正男母親家的馬路旁,原以為是喜相逢甚至可以和母親過一夜,沒想到看到母親嫁人成立美好的新家庭,那被幸福環繞的女孩對比自己的狀況,明白自己被母親拋棄的事實,正男終於哭了(他在路上受苦都沒有哭)。一路走來魯莽的菊次郎卻貼心的說了善意的謊言安慰正男:附近的人說媽媽已經搬走(剛剛看到的不是他媽媽),此後正男與菊次郎手牽手平行。



二、菊次郎去探視母親,發現母親已經失智內心百感交集,久久不發一 語,可是那表情真的很觸動人心



三、給搭便車的藝術家,兩個騎機車的年輕人,為了帶給正男歡樂,完全聽從菊次郎無厘頭的指揮,扮八章魚又裸露身體扮印第安人, 正男終於開心的笑了。很感人。



善良,看到別人的需要,樂於助人的人就是別人的天使。







[b]【嚴玉惠 】[/b]



這部影片很多畫面一出現時,都是用人物靜態的手法拍攝,我認為導演是藉由幾乎定格的靜態畫面處理,反差出主角內心情緒的澎湃洶湧,呈現了一個強烈的對比……主角需要完全安靜的時間,好好抽絲剝繭自己的成長過程到底怎麼了,勇敢地去探索自己的內在世界。也藉由正男尋母的歷程與自己和母親的歷程好好做一個更深入的探討。



我們的人生不也是這樣嗎? 需要常常定格,好好安靜的思考自己的所言所行,那裏需要調整,那裡需要改變,給自己一個交代,給上帝一個交代,盡力做到沒有遺憾的人生。





有關天使,我認為影片中要傳達告訴我們的是,其實每天在我們身邊的人,都可能成為我們的天使,相對我們也可能是別人的天使。影片中的天使有:

菊次郎的太太是正男的天使,她出錢讓菊次郎帶著正男去完成正男尋親的夢想。

菊次郎與正男的相遇,讓有相同遭遇的彼此,多了一份比常人更多的理解與同理。在尋親的過程中,除了正男的勇敢之外,他也看到正男的對於母親感情真誠的流露,讓彼此的陪伴,溫暖也醫治了彼此受傷的心靈,彼此都成為對方生命中的天使。

男/女朋友、騎機車的兩個男生和寫小說的人物塑造,都說明了在我們的人生經歷中,天使始終會在我們沒有預期的時間與機遇中出現,我們要好好珍惜當下所擁有的一切人事物,而不是一直追逐過往的傷痛而不願意放手。





菊次郎因著自己從小也沒見過母親,對母親懷著愛恨交加的莫名情緒,對於正男的相同遭遇,也引發的他的側隱之心,而願意付出更多的去同理愛惜正男。在旅程中,菊次郎看到正男從一開始的渴望想見到母親、在過程中再困難也不放棄、到看到母親已經組成了另一個家庭、傷心痛哭的表達自己的哀痛、到不捨也不願意的難過痛哭,最後因著大家真誠地陪伴,讓正男感受到愛與歸屬感,最後正男願意牽起正在旁邊接納與支持自己的人的手。



我想菊次郎心疼正男這麼小的年紀,就需要承擔大人錯誤而導致的創傷,更看到自己當年的是如何看待”從小沒見過母親”的心情上下起伏的激盪,當年母親為何這麼狠心不要我? 當年發生的甚麼事? 我的家庭怎麼了? 為何沒有一個人跟我說明這些事情?



我相信菊次郎早就知道母親住在那裡,但是沒有勇氣去面對生命中缺席的母親,所以他選擇用逃和躲的方式去面對,但當太太說自己母親不好的時候,他又是極力地去維護自己的母親,這是一種很複雜且難以解開的謎團。藉著與正男尋親的過程中,解開了他內心很多的疑慮與不解,最終他選擇放下了,與自己和好,雖然還是沒有跟母親說話,但他放過自己,選擇不再與過去糾結不清,所以他可以很大聲的介紹自己叫做”菊次郎”。





[b]【吳秋霞】[/b]

從片名可得知該片主角是菊次郎,而故事主體是以正男為主軸,如同老師解析感受的解析受個性的經歷而所著重的點會不同,講者是因為是小學老師故吸引焦點會在小孩身上;有些人會是焦點會是在菊次郎身上。但這並不影響為成人說故事的本質。



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是非常的深遠,片中大男孩(菊次郎)與小男孩(正男)都有一個共同點「被自己的母親給遺棄」。表面上是大男孩陪著小

男孩的尋母之旅,但其實更多的表現是在大男孩的內心感受,從小男孩的身上看見過往的自己而心生憐憫,同時也想起與自己母親的關係,在他去看自

己的母親那一幕,他應該是放下過去的老我並得到饒恕。透過老少二位主角彼此的陪伴而獲得治癒來自童年的創傷。





流浪作家是生命中的貴人,人生的歷程之中會與很多人相逢,人生如似一列火車,不同的時間點會與不同的人在某些站上車及下車。二位機車騎士及章魚男在我們的生命歷程中也會有許多類似的人陪伴我們渡過某些時期。他們非常用心的想給正男一個美好的回憶,一群人用心的設計活動、安排活動,我相信我的生命旅程之中也有許多對我們非常用的朋友,也許我們並不自覺而未發現這些如此同心陪伴著我們的朋友。有些人面惡心善,用純真無所求的真誠待,也透過這些無血緣關係來彌補原生家庭的缺憾。



同行的位置,從一前一後到並肩而行,從生疏到信任。大男孩一開始將旅費當賭資,到最後的真心陪伴,是同樣的道理,人與人之間也是從陌生到熟悉

近而信任,這是一個人際互動的過程,也是編劇導演的細節表達方式。



天使吊飾代表著正面的心錨,雖然基督徒不應該被這些物品所捆綁,但是這些對於正向心理有幫助的物品,不該用宗教來約束。它可以安撫無助的內在。如果出現在尋母旅程中的所有人,就是天使般的出現在生命中。



為何最後才問大男孩的姓名?

這是一種電影起呈轉合的手法呈現方式回應片名「菊次郎的夏天」,因為一般觀眾的情緒應該都放在小男孩身上,這時候出現「菊次郎」的名字出現會讓人有恍然大悟,對哦!加深對於片名的記憶點。否則容易因為劇情而忘記了片名。從故事的主體解析,可以理解成小男孩對大男孩的一種感謝,他想記住這位大叔對於自己的陪伴。



[b]【江美雲】[/b]

圓圓小小的正男、常常低著頭的正男、看起來有點畏畏縮縮的正男,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目光,在他幼小的心靈當中,一定是非常渴望看見自己的母親才會在這麼小的年紀和不知道前途是什麼的狀況之下離開他熟悉的地方踏上尋親之旅...



故事當中的另一位男士,(最後我才知道他是橘次郎)其實有和正男相同的童年時光,同樣是在幼年的時候失去母親的愛與照顧,所以我相信在幫正男尋親的這條路上,菊次郎也在想尋回他自己的夢想;關於母親的愛...



其實在這影片當中我並沒有特別注意到他們一前一後地走路,但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地方,就是正男主動牽起菊次郎的手,那個時候我相信他們彼此之間的信任是完全的建立的起來,他們互相成為對方的依靠,我覺得正男是幸運的;即便是他沒有尋找到他心目中的母親或是母愛,但是他在這一路上;無論是環島的小說家、騎著重型機車看起來兇狠的其實很善良的暴走族,當然還有菊次郎,都是正男的天使!他們為了讓正男開心,真的是渾身解術!踏上回家的旅程中,正男不在畏縮、低頭,而是張開嘴大笑!



可能菊次郎就沒有像正男這樣幸運,在他從小成長的過程當中或許遇到很多需要保護需要依靠卻沒有人可幫忙的狀況,所以會用粗暴的言語跟態度行為來保護自己,當他看見眼睛看著遠方住在養老院的母親時,或許曾經對母親的苦毒、仇恨在那一霎那就完全的放下了吧!遙望遠方的母親是否也在等待至親來到,使她在餘生不至孤獨、寂寞~



不知道靜默坐在路邊的菊次郎在想什麼?是否也有一霎那想要接母親在身邊,享受天倫之樂?我不得而知,畢竟我不是菊次郎



故事的最後菊次郎終於說出自己的名字,我想在這一趟看似正男的尋親之旅,不如說是兩個男孩互相陪伴的成長之旅,菊次郎一定是對正男完全接納,真心愛上這個小男孩,也可以面對接下來的人生,也就是說在菊次郎心中那小小孩長大了,他可以很大聲的說出自己的名字—菊次郎

並且面帶喜樂的笑容~



我也是在幼年失去母親的孩子,與其了解正男,我更理解菊次郎,我在小時候左腳右腳是我的朋友,地上爬的螞蟻也是我的朋友,因為在我那個年代父母親離婚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所有的鄰居長輩對我們是報以同情有時甚至是鄙視的眼光,當同伴一個一個被叫回家吃飯,我永遠是一個人站在家門口,在我的心裡一直不能明白為何沒有母親的陪伴?我一直在怪罪自己不夠好,不夠乖,母親才要離開我,莫名其妙的自卑感一直伴隨到我長大,我沒有菊次郎的強勢,只是接受一切的逆境,總覺得不被人接受對我來說是正常的!

感謝主!成長的過程我也遇到了好多願意陪伴我的朋友,尤其是認識主之後,身邊的姐妹們都成為天使圍繞在我四周,當然,上帝是我的大天使!



現在的我也禱告神,使我成為別人的天使,願意在人需要的時候伸出手,正男的夏天是尋親之旅;菊次郎的夏天很饒恕之旅;而我的四季是過程,夏天是個開始😊💕



[b]【蔡維君】[/b]



我們每天大概使用自己名字不下數十次,不論是簽名或是稱呼。

名字是父母的期待、是承接家族使命、是認同、是辨識、是懷念、是意義。

導演鋪陳很有意思,一群朝夕相處從陌生到熟識的男性,忽略名字改成代號(綽號)相稱,而最後才讓主角說出自己的名字,讓我一掃這群北斗七星無厘頭的行徑,原來蘊含深刻的意義值得深思。



以summer串起生命的轉戾點

主題曲summer是久石讓大師的作品,當時這首曲子家喻戶曉,輕快的旋律及不斷和弦循環伴奏,不僅讓人暑氣全消,心情跟著飛揚起來,如今在影像及配樂中才更清楚角色的心情。第一次出現主題曲(主題曲非常重要是電影的靈魂)是在兩流浪公車亭,大叔對著小鬼說:「原來我們是一樣的」後,這時兩人肩並肩一起走在鄉間路上繼續搭便車行程。我觀看時覺得不解,為何兩位同病相憐的破碎心情,卻配上如此輕快活潑的音樂,很不搭啊﹖原來,菊次郎因著正男的無助卻堅持,看見自己內心的呼喊!他也要跟著正男尋回過去的自己,這個決定很很勇敢也很釋放,無怪乎用上這樣的配樂。

第二次主題再現是在結束旅程,正男要離開大叔回到奶奶家,臨別之前問起大叔的名字,大叔說出了自己的名字,音樂響起,亦表在這段旅程菊次郎找到了自己,大聲說出自己的名字,讓那個小小心靈長大了、成熟了,可以和過去和解可以繼續人生的旅程。音樂隨著正男開心雀躍的跑在人行橋上漸行漸遠,和弦循環伴奏持續進行著,下次,他們還要相約找媽媽、找到自己。
附加檔案
0719作業.jpg
0719作業.jpg (96 KiB) 已瀏覽 136597 次

張詠雯
進階寫手
進階寫手
文章: 148
註冊時間: 2013-07-01, 22:52

Re: 大家的課後討論的【精華選】,歡迎觀賞但請勿回覆喔!2022.7-9月(華神)

文章張詠雯 » 2022-08-09, 18:17

[attachment=0]圖片1.png[/attachment]
附加檔案
圖片1.png
圖片1.png (344.4 KiB) 已瀏覽 136378 次

張詠雯
進階寫手
進階寫手
文章: 148
註冊時間: 2013-07-01, 22:52

Re: 大家的課後討論的【精華選】,歡迎觀賞但請勿回覆喔!2022.7-9月(華神)

文章張詠雯 » 2022-08-09, 18:24

[b]江美雲—《美好時光公司》

[/b]


[b]一、當我們不再是「我們」[/b]

瑪麗安一個風情萬種的女人;維克個中年失意的男人,本來對這樣的一個組合想想又是一個肥皂劇吧

但是我看著看著不由自主的流下眼淚,在現實生活裡面,女人越發的成功,趾高氣揚,男人不斷在生活裡面失意,在愛情裡也低聲下氣

瑪麗安尖酸刻薄的罵著丈夫最後把他和行李一起丟出門外,當她關上那扇門的時候瑪麗亞的表情吸引我的目光,她一遍遍打自己,一遍遍地說著自己是壞女人,是否瑪莉安想起自己嫌棄的男人是自己曾經的深愛?

[b]二、遺留在年少的愛情[/b]

失去生活重心的維多嘗試他小兒子送他的時光旅程,他選擇與妻子第一次相遇的咖啡館,復刻年輕的美好回憶!

重現的現場,專業的臨時演員維多好像回到他年輕的時候,在這他遇見年輕的馬格;一位飾演妻子的女演員,其實我也不知道維多當時是思念當時的妻子,還是愛上飾演妻子的年輕女孩?只是,維多因為這一場戲變成不一樣的人

反之瑪麗和離開丈夫之後,與外遇者同居,卻發現一切沒有改變,她還是想活在不真實的VR世界

[b]三、清醒後的遺憾[/b]

婚姻生活常常因為總總原因,消磨了彼此的耐心和包容,漸漸也忘了起初的愛,所以千方百計的想要對方回到過去,成為自己曾經認識的愛人

維多在這一場戲劇中找回了信心,卻也差一點接受不了現實幻想的破滅

當瑪麗安意識到她對維多諸多的不滿,是自己害怕變老,又受不了生活被鎖事填滿,邀請維多進到這一場戲中,可惜,維多卻已經醒了!



[b]四、結語[/b]

愛情和歲月是最經不起考驗的,若是一直緬懷過去,婚姻中只會有嘮叨、不滿,所有的日子只剩遺憾了吧!

人都是會變的,你不嫌我白髮蒼蒼,我不嫌你齒牙動搖,只願攜子之手,相互為伴,白頭到老!







[b]楊書愛[/b]

[b]1、被時代遺棄的人[/b]

維多在車上對著導航喊「閉嘴」、稱呼兒子送的禮物「不過又是一個高科技產品」……第一次看見他和老婆的爭執,我心中揣測:這是一位固執、封閉自我的老先生。隨著故事發展,看見維多手中細膩的漫畫、看見他回到1974餐館時與人的互動、以及後來對瑪歌產生的感情……不禁讓我改觀,維多其實是位單純細膩、用情深刻的男子,他或許只是不幸地遇上了困境,時代與人們的改變,讓他覺得自己被遺棄了。

然而他最討厭的科技與新方式,卻讓他有機會回到過去!餐館內的燈光、音樂、電話對維多來說都是那麼的真實,切換到後台的場景則不斷地提醒觀眾:這一切都是被製作出來的。維多在過去場景中越來越投入,為了延續這虛幻的場景,反而維多的真實生活竟同步有了進展!當他內心最有溫度的地方被觸碰到,當他開始有想追求的目標,當他重新抓住自己生活的主導權時,他也不再是被遺棄之人了。





[b]2、孤單寂寞的人[/b]

瑪麗安的生活儘管自由,卻逐漸顯得無趣,特別是當維多的生活開始起步之後。儘管瑪麗安在最後自白:「我受不了的是我自己。」但我設想,在維多失業後、生活一崛不振的幾年間,她的心中應該是十分孤單的。因為她在事業上拼命、不斷嘗試新事物時,少了能和她在相同步調上前進的伴侶。

好在最後瑪麗安也走進了1974餐館,把自己帶回過去、再把維多跟自己一起找回來。我相信兩人有很大的機會能重新在一起,因為他們都選擇回到與彼此相識的場景,代表他們的愛情並沒有真的破碎,只是被消磨殆盡、需要重新尋回而已。科技會進步、生活方式和價值觀會改變,但人類心中柔軟的情感、所渴望的東西,是無法被忽視與被取代的。



[b]3、掌握一切的人[/b]

安東在控台有如神一般 – 控制舞台上所有的細節、掌握角色的情緒氛圍與節奏、編寫出最合適的劇情發展。諷刺的是,能操控一切甚至有能力為維多編寫人生劇本的他,卻抓不住自己所愛之人瑪歌的心。從踩碎耳機、逃離大麻派對場景、不按牌理出牌等行為,我們可以看出瑪歌本人正是安東生命中的不確定因子,儘管最後兩人和好,但感情道路仍有挑戰等著他們。在車上,安東說出「因為我是導演,我知道故事會怎麼進行」僅轉這聽起來實在太驕傲了,但我還是很欣賞這個角色。除了他對專業的要求、大膽的挑戰不同場景外,他擁有想幫助維多的動機。

用電話說出:「請盡情活在當下保持創作」、或在劇本中安排瑪歌講出:「草稿再完美都不是真實人生」,除了句子本身很深刻,他還創作出了讓這些句子發揮100%的場景與氛圍,例:讓維多看到貼在牆上的畫、設計原先是客人後來是櫃檯的角色、以及讓瑪歌透過對台詞引導出維多內心的糾結……等等,或許有點矯情,但那正是安東發揮他的才能,為了推維多一把。



[b]4、時代的美好與否[/b]

電影中有一個手法非常令我印象深刻,有人問:「你喜歡1974的什麼?」維多洋洋灑灑地說出1974的優點,彷彿那就是太平盛世;瑪莉安則不假思索地抱怨起1974的缺點……相同的年代,不同的解讀!

對我來說,現在、過去、未來,時代的變化將會隨著年紀的增長更加清晰,而我期許自己好好「活在當下」– 不完全是指擁抱當時的時代背景,而是不要放棄抓住對生自己生命/生活的方向盤,認真把握過了便不再回頭的時間。





[b]李瓊媚[/b]

[b]

不想改變VS無法忍受[/b]


當你覺得興高采烈,同座的人也跟你在同一個頻道上,就是有人在一旁興趣缺缺,彷彿是被逼著來的一樣,聽不懂大家說的,也不想懂,彷彿跟這世界有很大的脫節。這是維多的寫照,他滿臉老態,不用手機,不喜歡新的事物,聚會中老是獨自在一旁托著腮幫子打盹。反觀維多的妻子瑪麗安,打扮時髦,總用著最新科技的東西,享受虛擬世界裡的景物,至今也仍是保持著迷人的風采,與維多有很大的反差。維持現狀不好嗎?求新求變才是好的嗎?不同調的夫妻兩人,分開後真的會更好嗎?維多不想改變,瑪麗安再也無法忍受了。她把維多趕出家門,與外遇對象生活在一起,現實狀態是這個新歡睡覺會打呼,生活也無趣,瑪麗安逐漸厭煩了他。



[b]重拾美好VS 彌補遺憾[/b]

維多因著兒子送的禮物,重溫了1974年5月16日這一天。他刮了鬍子,穿著衣櫃裡預備好七零年代的帥氣服裝,瑪歌所扮演的年輕瑪麗安,風情萬種,把維多帶入重新戀愛的感覺,並且重拾了畫筆。為了能繼續留在美好拾光公司安排的1974年,他到了兒子的公司工作賺錢,維多的生活有了很大的轉變,似乎重拾了曾經的美好。場景中有一位皮埃爾,藉著與飾演父親的演員對話,他向父親道歉,跟他撒嬌,彌補了18歲時候的遺憾。他很享受在這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的場景中。



[b]沒有人能操控別人的人生[/b]

藉著各種場景和演員的安排,安東總以為一切都能順著他的腳本發展,事實上他與瑪歌卻時常遊走於現實與虛幻之中,總在工作時爭吵不斷,瑪歌對安東也沒有安全感,常在劇中脫稿演出,不想受控於安東的安排。雖然真實的世界,他們還是習慣於彼此之間的親密。但因著劇情需要,保羅一再把瑪歌推向別人的內心深處,卻又無法忍受看到鏡頭裡別人愛慕瑪歌的眼神及舉動。常常失控的總是這位想操控一切的安東,事實上沒有人能真正操控別人的人生。每個人也都要回到真實的世界。



[b]對於過去和現在,我們感受不同[/b]

相較於維多對1974年的懷念,維多覺得那個年代生活簡單多了,雖然還是有很多問題,但在那個年代做自己並不糟糕。而瑪麗安卻對於那個年代女權不彰,咖啡廳總瀰漫著難聞的煙味而不覺得特別懷念。對於現在,瑪麗安為著她外遇的失控行為後悔不已,她希望維多可以回到她的身邊。而維多,似乎已不再眷戀眼前這位曾經讓他想付出一切代價找回的老婆,他的眼光看向遠處,閃過瑪歌的身影後隨即消失,最後他向櫃台喊著:買單,他早已從這虛幻的場景中清醒了。



[b]宋慧玲[/b]

[b]2.瑪麗安和維多漸行漸遠的原因有哪些?

守舊vs創新[/b]


維多守舊、不喜歡也不願學習新科技(例如電腦動畫),不會用新時代的產物(例如信用卡),他拒絕改變而且不修邊幅,邋遢的外表與喜歡創新產物和跟著科技學習新技能的瑪麗安很不同,瑪麗安用電腦科技來輔助她的專業(心理醫師),使用信用卡消費,無論打扮和衣著都令人感覺到她是走在時代尖端的職業婦女,加上瑪麗安怕老、害怕自己青春不在的心態,守舊的維多在她身邊,更是處處提醒她就是和維多一樣的”老人” ,這讓瑪麗安受不了。而且瑪麗安身邊有追求者,這樣的愛慕可以滿足她還是年輕、有人追的幻想。所以在多次勸維多改變,維多仍無動於衷的情況下,瑪麗安決定叫維多離開。

看影片的時候,我覺得如果我是瑪麗安,我也會受不了維多。不學習電腦、不使用信用卡、連開車都不會!但後來想到我自己對新科技一向也不熱衷,對學習新技能更是能免則免,和維多一樣不修邊幅,不知道我先生和孩子是不是也對我這樣跟不上時代、又不願學習的個性感到頭痛?或許我應該更積極些,免得以後我也變成自己受不了的人!XDD



[b]5.主角們各自在這次的時光旅程中領悟到什麼?

瑪歌vs安東[/b]


瑪歌是位盡責的好演員,演什麼像什麼。這或許是受到安東要求完美的個性使然,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瑪歌的盡責態度和完美演出,讓有完美主義的安東愛上她。但不管如何,這次瑪歌的盡責演出卻讓安東感到緊張,擔心瑪歌假戲真做,而開始重視對瑪歌的感情,讓瑪歌不再只是安東手裡一顆好用的棋子而已!對於瑪歌來說,她是否真的愛上維多?戲裡沒有交代,但相對於安東的可有可無,維多對瑪麗安的癡情可能是她所羨慕的。所以無論是出於責任要扮好瑪麗安的角色,或出於對內心渴望有一位願意真心愛他的男人,她都讓自己真正融入在這個角色中,以致於無論維多或安東都感受到她是否假戲真做了?但我相信瑪歌演了這個角色後,她更清楚自己內心所要的是什麼了。

[b]維多vs瑪麗安[/b]

對於維多來說,時光旅程是想讓自己可以舊地重遊,回憶他和瑪麗安第一次見面雙雙墜入愛河的美好時光。那時的瑪麗安肯定他、為他著迷,他們享受並渴望見面相處的時光,而不像現在瑪麗安視他為糟老頭把他趕出門。但戲總是戲,瑪歌演的再好,她仍不是瑪麗安,她是另一個令自己心動的女孩。在瑪歌完美的演技和似真似假的迷戀裡,維多愛上了她,他重新找到感情的主動權,他要追她!於是維多開始學習他向來討厭的新科技,到兒子公司和年輕人一起工作,一改以往的不修邊幅,變得帥氣時尚,他找回了對自己的肯定和熱情!

而瑪麗安趕走維多後,新的戀人並沒有讓她回復到年輕時候的翻雲覆雨,甚至對方打呼的聲音更證明她已不再年輕了!無論自己多麼跟得上時代,會多少高科技的技能,和使用先進的產品,都無法欺騙自己青春不再的事實。而當她再次回到時光旅程,看到改變後的維多,回想起第一次見面時候的美好,或許那個當下她真正找回了她曾經的青春時光。



[b]6.你覺得最終維多和瑪麗安會復合嗎?為什麼?

a)可能不會[/b]


因為維多已經不是當初的維多了。雖然他知道時光旅程是假的,但他也知道他動了感情是真的!他願意為了瑪歌去學習和接受他不喜歡的東西和事務,甚至願意為他傾家蕩產,這樣的感情豈可能說收回就收回?曾經滄海難為水,覆水難收,所以就算維多再回到瑪麗安身邊,這段遺憾可能也會永遠存在維多心裡,不時出來提醒他。而且當初瑪麗安趕他出去時的決絕、言語中的不屑和輕蔑,都可能在維多心中留下陰影。再則維多現在已經有工作了,他不必再靠瑪麗安生活了,所以我猜他們不會復合。

[b]b)可能會[/b]

因為40年相處的點滴中應有許多美好的回憶,不是說散就散。瑪麗安想分,分完沒多久不是就後悔了?而且維多離家後,他用兒子給他的時光旅程的票請求的不是兒子出生的時光或是其他,而是第一次和瑪麗安相遇的時光,表示他心中仍然深愛著瑪麗安。而現在瑪麗安也知道自己錯了,也願意復合,再加上他們之間還有一個深愛他們的兒子,所以就算維多曾迷惘於時光旅程中的片刻愛戀和美好,他的人生歷練也會提醒他那畢竟是戲,假戲不會真做,珍惜眼前的美好才是識時務者啊!



[b]

李悅晴



主角間的水火不容 [/b]


這是⼀場常⾒的中年危機,太太是積極向上的瑪麗安,勇於接受新事物,並相信其帶來的美 好,但卻無法容忍丈夫的⼀顆「懷舊」之⼼。丈夫始終處於被動狀態,也不屑於了解甚⾄與瑪麗安 展開健康的對話,⼆⼈⼀開始的相處模式,便是直來直往的指責、抱怨、疑惑。⽽這些強硬的對 話,終於燃燒殆盡了瑪麗安的最後⼀絲忍耐,將丈夫趕出家⾨。



[b]兩種處事方式-看見亮光與「挖苦」前行 [/b]

當丈夫在美好拾光餐廳與年輕「太太」對話的過程中,可⾒是活潑、敢愛敢恨的形象吸引了維 多,也有可能是維多的沈穩、踏實使得性情如此不⼀樣的⼆⼈得以連結。⽽⼆⼈的處事⽅式也相當 ⼤不同。維多在⾯對太太兇狠的驅趕,他想要回到他們的相遇之際,思考為何我會愛上這⼀位女 ⼦。並回憶太太⾝上的亮光,試圖尋回現已冷淡的愛;⽽太太⾯對丈夫的躊躇不前,是以「挖 苦」、埋怨為應對策略,⼆⼈都找不到共同可以談話的平台。⾄終,丈夫出走,太太選擇與⼀名「順⼼」之⼈來彌補丈夫在她此時⽣命中的空缺,但太太同樣地發現這位「順⼼」⼈也有她厭惡的 習慣-打⿐鼾......與此同時的維多,卻因為回顧往⽇的美好,將昔⽇的美好轉化爲今⽇前進的動⼒, 使他能重拾⽣活,直⾯困難的勇氣,終於,可以嘗試在兒⼦的公司上班。



[b]生命中的功課-溯源、回歸與重建 [/b]

相比於太太的「挖苦」抱怨式的解決問題或處事⽅式,維多選擇的是溯源。他仍然持續欣賞他 的太太,儘管現今的亮光不在,亦可從回憶中發掘,以致他現今的⽣活改變。引起了太太的關注, 帶領太太⼀起回憶他們過往共同⽣活的點滴。讓太太願意與維多⼀同坐下,談天並坦⽩⾃⼰的辛 酸。當兩位皺紋滿佈的夫婦坐在他們年輕記憶中的餐廳互訴⼼腸時,是何等夢幻的場⾯,彷彿過往 有過的爭吵都在⼀瞬間化作煙雲。⽽太太如過往般再次撇下了圍⼱,維多卻淡定地在位置上凝神觸 ⽬。圍⼱會被維多拾起來以⾄於維多願意再與妻⼦修復關係嗎?電影似乎沒有畫下句點。但那時的 因共同回憶⽽閃耀的燈光燦爛已勝於那天被趕出家⾨⼜黯淡無光的家。





[b]吳倩容



Out of 「1974」[/b]


維多被瑪莉安趕出的一幕,正式宣告他們無力拾起初心摯愛的感受,遠離了1974。門外悲傷、落寞坐在樓梯口的維多,門內痛苦、自責打著自己臉的瑪莉安,面對逝去的青春和新時代的衝擊,心中的渴望是一樣的,仍是對彼此的愛與連結。浪漫、守舊的維多失去了對生活的熱情,以為用一成不變的方式能守護自己價值與美好;開放、自我的瑪莉安追逐新潮、科技和外遇的愛情來守護自己的價值。雙方都以為用自己的方式就能維持曾經擁有的美好。



[b]

Come from「 1974 」[/b]


1974,床在旋轉,維多:妳噴了她的香水,我好想妳。對面的瑪歌變成瑪莉安: 真的嗎?....現實太痛,懷舊太苦,維多只能在虛幻中真實的告白出自己的心聲。在虛幻中重回過往彷彿再愛一次,維多重燃生命熱情與生活的動力,與其說他愛的是新歡瑪歌,不如說他愛的是投射在瑪歌裡面的摯愛瑪莉安,感受1974年輕、活力、充滿悸動的愛與連結。讓他重新再活過來的仍是他心裡的瑪莉安。

1974,自信踩著高跟鞋進到咖啡廳的瑪莉安,在維多面前卸下強勢,傷心

懊悔、失落,深刻說出「我好想你……」令人動容的深刻告白。

在看到維多一張張充滿愛的懷舊之畫,讓她連結到起初的愛,失去所愛的危機,讓她充滿不安、嫉妒、承認自己的軟弱:受不了的是自己。她仍舊是當年1974的瑪莉安充滿自信的走出咖啡廳,維多眼前虛幻的瑪歌一閃即逝,望向外面的瑪莉安,找回摯愛。重返1974,尋回起初的愛,重新連結,活在當下。



[b]

破框[/b]


安東藉由呈現他人的人生腳本來享受追求掌控、完美、成就的感覺,在虛假的戲劇中欣賞、愛慕瑪歌扮演的角色,分不清愛的是現實的瑪歌亦或劇中的瑪歌,在真假之中界線不清,用嫉妒、懷疑折磨著自己和瑪歌,似乎折磨的愛更能感受愛的強度。瑪歌在期待有穩定情感中不斷失落,崩潰的她充滿了挫折、不被信任及被擺佈的憤怒,砸破了鏡子跳出虛幻,迫使安東正視真實的她,似乎吶喊著「我不是你虛幻中的存在,而是你生命中真實的存在」。破框而出的痛帶來真實,两人正視內心的自我,在現實世界相愛。







[b]李汪穎[/b]



世界的本質沒有改變,卻又不知不覺,悄悄改變著人與人的關係,

還有人自己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在 La Belle Époque 這部法國電影中,瑪麗安和維多這對夫妻的美好時光, 漸漸地往不同的方向前進。

[b]● 瑪麗安與維多漸行漸遠的原因 [/b]

瑪麗安積極的活在當下,持續她心理諮商的事業,與時俱進地和科技共存, 她的美好生活以追求進步為基礎。行動是每個階段的開端。

維多保留著藝術家的堅持,當二十世紀結束的突然,二十一世紀正以光速前進的當下, 維多顯得格格不入,他的美好時光離他越來越遠。

瑪麗安不斷的往前進,隨著世界的節奏,選擇她所愛。她趕走了相處25年的維多,她以 為這是認真生活,忠於人生的樣貌。

[b]● 回到1974年代對維多的意義是什麼? [/b]

如果可以回到過去,維多回到了他和瑪麗安相遇的那天: 1974年 5 月16日。 維多尋找的是那段彼此肯定著彼此的時光,那個沒有高科技,對望著沒話說也不嫌棄對 方的時光。

[b]● 故事中令我感受最深刻的是? [/b]

不管嚮往回到過去還是選擇與時俱進,這部電影告訴我們這一切都是幻影。 就算這一切都可以複製,你甚至可以去一趟人工的時光之旅。

但是,劇本或是草稿再完美,都不是真的。

正如劇中劇的導演安東和女演員瑪歌的愛情關係,只有直視自己當下伴侶的真實樣貌, 愛才能找到真正的降落點。

愛的能量就在哪裡,只是我們往往不能接受真實和未知。

[b]● 最終維多和瑪麗安會復合嗎? [/b]

或許維多只是想一直停留在1974年,但他愛著的那紅髮女孩早就離開。 而瑪麗安也發現她受不了的不是維多的個性,卻是她自己一直無法停止的性格。 當兩個人都直視了自己,我相信他們會復合。

因為,愛的能量沒有消逝,只是我們往往不能接受老去和平淡。



[b]

蔡維君[/b]


說書人引言故事從夫妻瀕臨破碎的感情開始,也是苦難的開始,當維多被狠狠地趕出家門呆坐在門外,深深嘆氣,為何要愛﹖既然失去它是如此的痛苦,眼神茫然的維多抽起菸,莫名悲傷。一轉念,現在的痛苦,有當時的快樂啊,於是決定參與兒子的邀請,來場虛擬實境的真假人生。

[b]人生可以重來[/b]

對維多而言,1974是這輩子最快樂的時光,正是遇見令他心動的瑪麗安,

他有著手上親自漫畫的素材,也成為美好回憶的依據,他要重新來過,找回對瑪麗安的初心,他滿意漫畫的起頭卻不滿意後續的發展,對!必須改變。牆上佈滿一張張問號的空白紙,便是維多重新再來新詮釋的力量。

[b]期待舊情復燃[/b]

對瑪麗安而言,回到1974是不堪的,當年的她正處在風暴中,正好維多的出現,改變了她的生命。當她意識現在的維多充滿著生氣、創意、活力、魅力,她也期待著當年的維多再次出現,再次改變她崩潰暴走的生命,刻意落下圍巾這一刻,彷彿祈求維多再次回到她的身邊。

[b]相遇相知相惜[/b]

再次重逢咖啡廳,一起重回1974,回到那美好的年代,經典探戈Poruna cabeza「一步之差」音樂響起,加上瑪麗安的燦笑,會不會復合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相遇相知相惜的際遇,顯然已戰勝了苦難!





[b]吳秋霞[/b]





瑪歌演出有自己家庭那幕男性工作人員說:「他如果自殺,別怪我沒有提醒。」 安東開始解釋「…他會回到他老婆身邊…」女工作人員質疑安東「你是上 帝?」當維多發現他愛上那個非常現實中的人,其內在所受的傷害是容易產生 自殺行為。而瑪歌也是情緒整個崩潰的。

[b]外面的堅強,顯示內在的脆弱 [/b]

瑪莉安:我喝酒,享受人生,向前看,把你趕出去,這就人生。沒有人想理 你,你是不折不扣的垃圾……

維多:那些都不是我喜歡,我的書變成古董……

當維多被趕出家門後,瑪莉安所展現的並不是快樂,而是自責覺得覺自己是個 壞女人,並感到脆弱與無助。人們很多時候是用外在的武裝來掩蓋內在的軟 弱。

維多的一句「我聽不懂別人說的話」這是多麼讓人心痛的一句話,很多人並沒 有與時俱進而是停留在某些年代中。就像書籍的閱讀有人習慣紙本書才有書香 與翻書的感覺,但有人習慣電子書隨時可閱讀;萬物均有各的二面,沒有絕對 的答案。而瑪莉安的一句「不折不扣的垃圾」亦是非常傷人的一句話,婚姻中 的傷害就是從口無遮攔口發洩情緒的字句中累積而來,當有一方無力承受時就 會潰堤。維多也提醒瑪莉安講話要小心,不然他就不理他了。

[b]婚姻裡的孤寂 漸行漸遠的關係 [/b]

當二個性反差愈來愈大的人,隨著時間的流逝與累積出來的鴻溝所創造出來的 結果就是孤寂或是離異,且間接傷害到小孩的心靈,造成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創 傷。婚姻之中無論是冷暴力或是言語暴力、肢體暴力都是一種傷害,而如何能 保持良性溝通?

馮志梅傳道在婚姻輔導課程中曾說:家人之間是互間包容,看不下去的就多做 一些,而不是一昧指責對方,例如:洗碗的工作是可以分工或是看到的人就去 做。這才是愛的表現。

很多人在現實生活中逐漸忘記起初的愛,當我們在對彼此提出控告時,[b]「其實對 方變的同時我們自己也變了,與其追憶過去還不如發現他現在的美好,我們無法把別人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我們無法掌控一切,必須接受失望與批評,一 成不變當激情不再。否則永遠走不下去,草稿再美都不是真實的人生。」[/b]我們 很容易陷入自己想要的,而不是對方想要。



[b]這些都是假的(安東)[/b]

顯示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問題、面對情感的佔有欲或內在的不安全感,在面對瑪 歌他不一次的問:「你是不是跟他上床」這是他所在意的,正突顯他的不安全感 與信任問題。



[b]如果時間倒流你想回到哪一天 [/b]

你想的跟我想的不一樣,每個對於美好時光不同,維多想回到的是 1970 年代他 們相戀時;瑪莉安說:「我不太留戀這段時期,沒有真正的自由……像活在一個 大型菸灰缸之中,我會選烏爾加特的假期、柏林的那個週末。」 維多:確實有很棒的回憶。

瑪莉安接著說:這晚我們聊了什麼?…你會願意娶我嗎?

維多:不願意,因為 25 年後你會受不了我。



[b]結論 [/b]

在一起久了,所有的問題都會被放大。試著去接受並轉換角度去欣賞與重新接 納對方,翻轉為勝。

陳啟鳳
進階寫手
進階寫手
文章: 153
註冊時間: 2013-07-01, 22:45

Re: 大家的課後討論的【精華選】,歡迎觀賞但請勿回覆喔!2022.7-9月(華神)

文章陳啟鳳 » 2022-08-15, 15:31

[attachment=0]0809 QA.jpg[/attachment]
[b]【江美雲】[/b]

[b]一、慘烈的童年[/b]

10歲前的緹莉因為沒有父親在家鄉處處被歧視被欺負,甚至因為被控扭斷鎮長兒子脖子致死,被迫離開母親的身邊和家鄉!25年以後回到家鄉,緹莉已經成為優秀服裝設計師,本來就此可以在巴黎開啟她美麗的人生,但是她選擇回到家鄉一邊是照顧母親言,一邊尋找一段遺失已久的記憶,當初的真相!



[b]二、醜惡的小鎮[/b]

緹莉為鎮上的每一個女人設計適合他們的衣服,使他們在任何場合都閃閃發光美豔迷人,但是鎮上的人依舊看不起他,自私、妒忌、傷害、懷疑、流言蜚語,充斥在這個封閉的小鎮,最後緹莉還是離開了小鎮,燒毀了小鎮還有一堆「醜惡的垃圾」



[b]三、改變的外表,依舊的外在[/b]

緹莉回鄉與其說是報仇,我更感覺她是想要一個「我不是殺人兇手」真相,報仇並非她原來想做的,只是當她為鎮上的女人改造成為美麗時,這些人並沒有因為這樣而感謝,反而恩將仇報,讓緹莉徹底鐵了心,當一切不值得又何必在垃圾裡面找珍珠呢!



[b]四、結語[/b]

如果說看一部片,一定要給一個意義,美麗的皮囊改變不了腐敗的內在,是這部片最直觀的意義。

我們也常用人的外型定義別人

美麗=好,肥胖=蠢,大品牌=有品味,路邊攤=沒素質

甚至有沒有父母陪著長大,也能被定義是否有教養!我不想批評他人,我希望我有所警惕,知道我也是凡人,沒資格為人打分數。

在這影片中,小鎮裡面的每一個人都失去了所有,但是有兩個人從此生命變得不一樣,一位是緹莉,在我看來,她可以在童年這樣陰影之下,無依無靠的環境竟然沒有向命運低頭,成為優秀的服裝設計師,令人佩服。再來,她終於解開她生命的謎題,母親與愛人犧牲的愛,讓緹莉也重新認識自己不是一個被咒詛的人,是個值得被愛,值得擁有幸福的人。

另外一位就是警長,當初迫於無奈,成為小鎮裡迫害緹莉的其中一名,如今因為緹莉他做回了自己,為緹莉(事實是緹莉的母親)頂罪,彌補了對緹莉的愧疚!

一把火燒毀的是醜惡是流言蜚語是毀謗,也燒出緹莉與過去的告別!

最後,閒話一句,到哪裡可以找到這麼優秀的設計師啊?我也很想被設計一下



[b]【李汪穎】[/b]

[b]The Dress Maker ⼼得感想 [/b]

這是部處處彰顯⼈性本惡的電影,還好劇中的惡⼈最後都有受到懲罰。《惡女》的成功復仇,讓⼈在內⼼⼤⼤驚喜⼜振奮,感覺真有出了⼝氣,有種公平正義得以伸張的開⼼感!

[b]1.緹莉為何在離家25年後回鄉? 為什麼看⾒⺟親拿起針線縫衣時想哭?[/b]

瑪朵國⼩都沒唸完就被迫離開⺟親,只因為瑪朵是唯⼀⽬擊同⽗異⺟兄弟Stewart 死亡的⼩學 女⽣。瑪朵和Stewart的⽗親兼鎮議會議員Evan Pettyman 將瑪朵冠以殺⼈犯的罪名把她逐出⼩鎮。25年後的1951年,她以Tilly的名字回到家鄉照顧她患病的⺟親Molly。緹莉 Tilly 這個名字源自德國,有著戰⾾⼒強的意義。對瑪朵這位準備好要⾯對殘酷過往的女孩來說,真是⼀個 完美的名字。

緹莉發現家裡骯髒不堪,⽽她的⺟親Molly明顯有精神病,整個⼩鎮都知道她的綽號是「瘋狂莫莉」。由於緹莉憶不起1926年的那件事,於是問⺟親有關Stewart死亡的事,因為緹莉相信她和⺟親是從那天起受到詛咒,⽽Molly聲稱對此事⼀無所知。 雖然,緹莉將她的設計能⼒歸功於⺟親Molly,但是Molly認為,緹莉如果沒有被遣送離鄉,⼜怎有機會展翅⾼⾶⾄巴黎當學徒,學成⼀位訂製服的設計師,回到家鄉受到虛榮鄉⺠的歡迎。 緹莉看⾒⺟親拿起針線縫衣時想哭,因為她終於確切的知道,⺟親是認可她的也記得她的!



[b]2.當史都華欺負瑪朵時, 她尖叫⾙拉老師救她,⾙拉為什麼關下窗⼾? 她為什麼要提供偽證? [/b]

在這個偏遠荒涼⼜封閉的澳洲沙漠⼩鎮,對內⾃成⼀格地以性別與權⼒的⾼低,產⽣出⼀套維持著穩定的互動模式。⾙拉是老師,她看不起瑪朵。因為瑪朵是⼀個⽗不詳的孩⼦。⾙拉不惜做偽證陷害瑪朵,因為她屈服於鎮議會議員的權⼒。⾙拉有著⾎淋淋的⼈性原貌——欺善怕 惡、欺瞞矇騙、掩蓋事實、羅織罪名、嫁禍他⼈。



[b]3.劇終 [/b]

當⼭頂上的房⼦佈滿火焰,跟著安排好的軌跡落到⼩鎮,選擇鎮上⼈都不在的時候放火,是整個劇情裡最善良的部分了。Tilly 終於可以回到⺟親給她的名字 - 瑪朵。因為瑪朵Myrtle的拉丁⽂原意是:⿎勵寶寶走上治愈之路,像常青樹⼀樣⽣⽣不息。



[b]【劉文宜】[/b]

[b]面對是醫治的開始[/b]

女主角瑪朵想知道過去的真相,即使真相可能會傷人,但她有勇氣面對,勇敢的回到這個令人傷心的小鎮。



[b]虛偽、膽小、令人作噁的貝拉老師[/b]

當史都華欺負小瑪朵時,貝拉老師不但故意關窗不去救被欺負的孩子,更因為她怕史都華的父親責怪她,反而做了偽證,陷害了小小無助的瑪朵。卸責是人性,如同吃了分別善惡樹果實的亞當把責任推給夏娃,夏娃又推給蛇。在我看來,貝拉老師是整個故事中最壞的人,後來她又故意去傷害史都華的母親,因為她的作為而破壞了佳偶的婚禮,也許會影響到新人們的未來,如果她當初做出不一樣的選擇,也許一切都會不一樣。



[b]掌權者的虛假[/b]

鎮長想要聘請另一位裁縫師烏娜和緹莉對抗,可惜烏娜的設計太差,而且鎮長居然看上烏娜,兩人有外遇,這鎮長的眼光也太特別。鎮長外表衣冠楚楚、道貌岸然,實際上是個內心腐爛的人。現實中也有不少這樣的人,但願天父保護祂的子民,不要受這種人的陷害。



[b]泰利的死令人難過[/b]

真的,泰利的死讓我很難過。如果他活著,也許會和緹莉締結連理,也能保護緹莉,故事結局也許就不會是悲劇了。

在泰利死後,他們全家搬離這個傷心地,我想是因為巴尼有先天障礙,泰利過世後,就沒人能保護巴尼了。其實他們一家也被鎮民排斥,也許正是如此,泰利才特別照顧緹莉,只可惜他太莽撞又不聽緹莉勸,跳入了裝有高粱的糧倉而被悶死,實在是令人遺憾。

泰利的個性也被描述在他和朋友玩鬧時,被朋友煽動,跳進有老鼠的穀倉,還躺下來,讓老鼠爬上身。這段情節,恰恰描述出,泰利衝動莽撞的個性。而且,這些行為,也可能是為了博取同儕的認同,逞強好勝,也遮掩他心中對弟弟身障的自卑。

另外,其實,在職場裡,也有較弱的人,在不同的身體部位有先天障礙。如何交付適當的工作給這些較不聰明或敏捷的人,實在需要智慧。曾遇過身障者被主管交付了超過她能力的工作,但她不會處理,又沒有安排職前訓練,變成每個步驟都要問,一直問同事或主管,而當事人又無法彙整大家給的建議,弄得所有人都很累(比自己直接辦理還累),案子也出了問題。但又不能不幫助她,也不能直接幫她做,實在是太考驗人性。



[b]犧牲與彌補[/b]

費拉警官想彌補25年前犯的錯,所以願意為緹莉頂罪。而鬥牛裝顯露他隱藏的本性,他願意面對自己,也讓他人知道。(簡單說有點像出櫃)。他不再害怕別人的眼光,或失去自己的工作,他也勇敢地踏出了自己的那一步。



[b]母親的復仇計畫[/b]

她母親寫信讓鄧歌塔鎮的對手小鎮來聘請緹莉製作服裝,不但讓緹莉一展身手,另一方面也是對鄧歌塔鎮的復仇。



[b]燃燒的火如同她心中的憤怒[/b]

其實本片有點像基督山恩仇記的女性版,基督山恩仇記是法國文豪大仲馬的名著,講述一個水手艾德蒙被好友們陷害,關進大牢,僥倖逃出來後得到一筆財富化身為基督山伯爵,對陷害他的人展開報復。有的人瘋了,有的人妻離子散而自殺,為他們之前的罪惡付出代價。只是基督山伯爵的結局並非對所有人復仇,最後他仍選擇原諒了某些人,包括那遺棄他另嫁給仇人的未婚妻。選擇寬恕讓他自己不再被過去所困。



而這部電影的最後,趁著鎮民去鄰鎮參加活動,女主用布匹讓整座小鎮房子燃燒起來,這是她最後的復仇。這火燒盡小鎮一切的有形之物,雖然真正的惡是在人的心中,她的復仇只能算是象徵性的,並非真正對「人」的復仇。那燃燒的火焰如同她心中的痛苦。小鎮被燒毀了。但她心中的憤怒是否能就此平息?其實很難說,因為受過傷的人,心中的傷口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治癒,也需要來自天父的愛與醫治。願天父醫治心中受傷的人。



[b]【姚嘉明】[/b]

[b]1. 緹莉為何在離家25年後回鄉?為什麼看見母親拿起針線縫衣時想哭?[/b]

[b]「移動」的反思[/b]

25年前,瑪朵起初的「移動」(指遠離家鄉)是被別人安排的,是被迫的~

從墨爾本寄宿學校到不同的城市(倫敦/西班牙/希臘/巴黎)!

25年後,緹莉當下的「移動」(指重回家鄉)是個人帶著期待的決定~

與闊別多年未見的母親團聚和尋找當年被「移動」的真相!



[b]「移動」與「不移動」的微妙關係[/b]

因為愛,

母親選擇「不移動」留在家鄉

(目的是讓瑪朵有機會可以自由地生活,擁有更寬廣的未來)~

那怕要忍辱背負殺人犯母親的污名;

那怕要長期承受鄰舍的異樣眼光,甚至冷嘲熱諷;

那怕要獨自忍受骨肉分離,面對孤單生活的無奈;

以致個人~

身體漸趨衰敗(坐輪倚/拄拐杖)的「不移動」;

精神出現異常(言語表達/起居困難)的「不移動」!

因為愛,

緹莉選擇「移動」重回家鄉~

那怕要重新適應城鄉(法國的繁華首都巴黎vs澳洲的荒蕪鄧歌塔鎮)的

各樣落差;

那怕要正面迎向全鎮上下的歧視與排擠;

那怕要面對在重建母女長久疏離關係過程中的挫敗與失落;

但換來的是母親~

身體漸趨康健(甚至能打高爾夫球和出門採購)的「移動」;

精神煥發抖擻(甚至主動策劃復仇計畫和著裝打扮)的「移動」!

針線成為母女彼此關係轉變,甚至和解的契機!

因為針線~

是母女彼此的共通語言;

不只是謀生的工具,更是生命活著的明證;

承載了一段彼此(可能是)唯一且非常短暫(十歲前)的生命交織記憶!



[b]「移動」的再思[/b]

25年前,瑪朵起初的「移動」(指及時閃躲),除了免除史都華的暴力衝撞對

身體的傷害,但也製造了童年生活中的一段空白記憶!

25年後,緹莉當下的「移動」(指離開家鄉)除了帶著完成母親復仇計畫的

釋放,但也邁開了她個人未來生活的重要一步!



[b][個人感想][/b]

多年前,父親選擇的「不移動」(指留在家鄉繼續賺錢供應我唸大學所需費用)造就了我來台灣讀大學的「移動」!

此舉成為我人生的分水嶺~

信主(和接受裝備)、結婚生子、工作(和未來的退休)…



父親所懷的意念就是讓我有機會可以自由地生活,擁有更寬廣的未來!

父親,謝謝您!



[b]【嚴玉惠】[/b]

[b]1. 緹莉為何在離家25年後回鄉? [/b]

十歲因為被人判定殺人罪,導致自己被送走,在人生發生如此重大的巨變,最需要親人陪伴的同時,她孤苦一人,沒有被安慰、接納與陪伴,也在不能為自己辯解的機會下,一個年幼的小女孩直接被送走到”遠方”的寄宿學校,之後去過倫敦、西班牙、米蘭、巴黎,可見她從小生活在流離顛沛的日子當中,最後她停留在巴黎學習裁縫,也成為一位真正的裁縫師。



在25年的日子禮,我相信每當夜深人靜、午夜夢迴時,她問過自己千萬次,自己為何一個人孤苦無依的生活在異鄉,當初到底發生了甚麼事情,為何自己完全不記得當時到底發生了甚麼事情,是當時的事件對自己太震撼、太害怕、太恐懼,以至於自己解離那個事件的所有情緒與感受? 還是真得當時年紀太小而不記得呢? 當媞莉問母親自己真的是殺人犯嗎? 她的母親也回答說”你怎麼可能不記得?”,這25年來,媞莉一直活在一段過去不敢回憶的痛苦中,她受夠了這種無邊無盡的痛苦,於是她選擇重回故鄉尋找真相,她選擇面對自己不堪的過去,她不願意再當縮頭烏龜。



[b]7. 緹莉最後離去,為什麼選擇放一把火燒毀了小鎮?[/b]

當媞莉回到自己的家,動手開始打掃家裡,將家裡所有的廢棄物通通掃出去,強迫媽媽洗澡,我想導演都在寓意,媞莉內心想要找出當年殺人事件真相的魄力,她決定把過往不管是誤解、不堪、痛苦、骯髒,或是恐懼、害怕,她通通都要從內心的深處掃出去,她豁出去了,她要以一個全新的自己來勇敢面對一切,她要找出真相,對自己、對母親、對別人都有一個交代。



媞莉在尋找真相的同時,以為用自己的才華”縫製美麗的衣服”可以讓鎮民忘記過去重新接納她,當看似大家都因為美麗的外表而有些接納她時,泰利的死,讓鎮民的流言蜚語又將她再度推入痛苦的深淵,再加上母親的過世,讓她看清楚事實,不管外表穿上再美麗的衣服,那些都是外表的裝飾,如果內心沒有真正的自我察覺,願意付上代價去改變,一切都是騙自己的假象罷了。



放火燒了小鎮,跟她一開始動手打掃家裡是前後呼應的。打掃家裡是一個勇敢的表現,願意走出自己的害怕與恐懼,不想再活在過去的陰影裡 ; 放手燒了小鎮,是告訴自己很多事情的結果跟自己想像是不一樣的,外表的改變不代表內心的改變,永遠不要想改變別人的想法與做法,因為那是別人的責任,當媞莉認清一切後,放火燒了小鎮是與過往的切割,是勇敢地接納自己就是媞莉,過往的一切將不再絆倒她。



[b]【胡煒珍】[/b]

問題討論1:緹莉為何在離家25年後回鄉? 為什麼看見母親拿起針線縫衣時想哭?

[b](1)想找回完整的自己和被接納的緹莉,選擇了勇敢回鄉[/b]

一個十歲的孩子,被霸凌、被威脅,又目睹了同伴的死亡,這樣巨大又複雜的打擊下,被強迫離開相依為命的母親,到陌生的地方,一定覺得很孤單、很害怕、很迷惑吧。當緹莉25年後學到了技能回鄉,除了思念母親之外,或許是想找回自己遺忘的記憶,想找回一個完整自己,一個被接納、被肯定的自己。在片中緹莉其實已有好手藝,但她仍試圖透過他的精美又貼心的服裝設計,讓小鎮的居民接納她。只可惜,這群居民儘管穿上了美麗的華服,外面煥然一新,彷彿新造的人,但內心卻沒有改變,仍是瞧不起卑微弱勢者,不斷的發出勢利又瞧不起人的言語行動。



[b](2)來自母親的連結[/b]

緹莉回到家後發現母親的精神狀態不太好,母親彷彿不記得緹莉,甚至一直想趕她走。事實上,母親是在裝瘋賣傻。或許,失去女兒的痛,太痛了。所以乾脆裝瘋。母親因為太愛緹莉,所以不希望緹莉留在這個小鎮。所以用了這樣的方式想趕她走。但是當母親拿起針線給緹莉的衣服指導時,母親回來了! 緹莉現在的專業又突出的技能,是來自母親從小的教導。這是生命與記憶的連結,與母親的連結,緹莉不是沒有根的孩子,她也有曾有過與母親相處、技巧傳承的時光。而母親拿起針線,也表示母親終於承認和緹莉的連結,所以這個畫面是這樣的美好,也深深打動了我的心。儘管現在我們已經長大成人,隨著時間的流逝,一些親愛的人也漸漸離開了我們身邊,但是生命中、記憶中的連結不會改變。當我們做了一些事,走進了一些過去的回憶時,就會發現他們從不曾離開。因為過去發生的一切,不論是快樂或悲傷,都成就了現在的我們。這也讓我想到了上一部影片—美好拾光公司,回憶過去,將過去的美好放在心裡,然後,勇敢的繼續往前走。



[b]【蔡美琴】[/b]

緹莉被送離家鄉25年,但她一直有個疑惑,史都華的死是自己造成的嗎?想探究當年為何自己被指控,為何被送走?不想一輩子帶著這個沈重的疑惑過生活。她帶著多年的冤屈與令村民刮目相看的才藝與華麗回來,吶喊著:我回來了,你們這些混蛋。

當事實被還原釐清時,我才發現這些村民真是混蛋,每個人都為了保護自己昧著良心做事,形成迫害小瑪朵(幼年的緹莉)的共犯結構。

列舉如下:

1、葛楚向史都華秘告瑪朵躲藏的地方,理由是:你被欺負,總比我被欺負好。

2、貝拉老師看到史都華在欺負小朋友時不制止,選擇關窗不看,當史都華傷亡時,怕被家長伊凡皮曼責怪,竟然編造假見證,向警長說史都華是被瑪朵用磚塊打死。

3、警長怕自己的癖好影響自己的前途,採用貝拉老師假見證的筆錄

4、鎮長長伊凡皮曼要警長把瑪朵送走,是怕村民發現他就是瑪朵的生父嗎?還是為了傷害瑪朵的母親?

5、弱智的巴尼是案發時的唯一目擊者,他看到靠牆眼看就要被撞的瑪朵移動了位置,導致史都華自己撞牆而死,即使他是弱智,怕自己說出真相會被送走,選擇不說。每個人都為了保護自己,犧牲小瑪朵。



村民給小瑪朵貼標籤,說她被詛咒了。她心理接受這個負面的標籤,雖然離開家鄉25年,仍然烙印在心。以致於當愛情當幸福臨到她時,她不敢接受。泰迪為了幫助她除去這個心魔,竟然用了孩子氣的方式,不聽緹莉的制止跳到密閉的糧倉裡意外身亡。緹莉整個人崩潰了。



看到女兒悲傷不思飲食,村民又再次以緹莉是被詛咒的話來指控她時,激起她母親莫莉保護女兒的決心,反擊村民才是詛咒者。莫莉決定展開復仇計畫,用女兒服裝設計的創意與才華,暗暗在夏日藝術季活動中幫比賽的對手村贏得比賽。



一開始緹莉對這個小時候成長的村子是有感情的,她希望村民接納她。泰迪向她提議搬到更好的地方,但緹莉說她屬於這裡。在追查出童年史都華命案後,她看透了村民內心的醜陋,漂亮的衣服並不能改變什麼,母親中風去世了,情人泰迪也身亡了,沒什麼好留戀的了,真相也釐清了,放一把火(不會燒死人),切割這裡的一切,邁向未來的新生活。



從這影片見識到負面的論斷與偏見的殺傷力,我要切記不對人,特別是最親近的家人,不說負面的言語,自己也不接受別人給予自己及家人的負面話語。



[b]【蔡維君】[/b]

一棟棟木製建築像是黑白片的場景,古樸而無味,當色彩進到小鎮之後,漸漸改變了小鎮的美學傳統以及觸發人類原始的呼喚,但在華麗及虛假的外表下,卻無法掩飾內心的險惡,這條老街鎖著人們的喜怒哀樂,也鎖著不為人知的罪行:霸凌、冷漠、爭競、忌妒、權貴、偽證,緹莉像是名偵探柯南「真相只有一個」抽絲剝繭,終究破解深藏25年的冤屈,她的回歸看似對家鄉對母親的懷念,實際是要為深陷25年的自己和好。在這和好的過程中,被破碎、咒詛、懷疑、拋棄、怨懟包圍著,但仍然能看見一道曙光:



[b]關係和好[/b]

緹莉和母親剛開始劍拔弩張的氣氛,因有著共同縫紉巧手的才能,牽起彼此相知相惜,得知母親以裝瘋賣傻隱忍過去的苦毒和傷害後,緹莉一步步走進母親的心房,而母親在緹莉失去泰迪後感同深受,提醒緹莉善用創作改造的力量,轉而合作一起進行計畫,也讓彼此母女關係冰釋前嫌。



[b]找到摯愛破除咒詛[/b]

緹莉塵封已久的心在兒時玩伴泰迪的呵護下,讓緹莉在這個漠然的小鎮裡,得到一份真愛,雖泰迪因愛驟逝始料未及,緹莉母親對著小鎮人們說道﹔「你們才是受詛咒的」,體認愛能破除咒詛、愛能遮掩一切。



[b]救贖[/b]

警官費拉一輩子的工作就是在維護正義,發覺25年前的錯判,他必須負責,他為緹莉大麻巧克力頂罪,彌補過失,他穿上鬥牛士服,隱射當年史都華事件,在眾記者前不諱言自己對女裝的癖好,是在小鎮中唯一誠心悔改並誠實以對的,這時「花之二重唱」再次響起,對比襯托得淋漓盡致。

開場白「混蛋們,我回來了」,到最後燒了鎮上所有的「垃圾」,基調上是一致的,緹莉帶著怒氣回到鎮上也帶著離開,像義怒降下了火燒盡一切﹔但基督信仰並非如此,耶穌囑咐我們要以愛和包彼此相待,暴力和毀壞不能成就神的義,這個結局值得筆者深思和反省。



[b]【林庭卉】[/b]

[b]當史都華欺負瑪朵時, 她尖叫貝拉老師救她,貝拉為什麼關下窗戶? [/b]

-從人性惡的一面來說~她是為了創造不在場的說詞,為自己推卸責任!!因為她深知身為ㄧ位老師,有責任保護學生的安全,但很明顯地,她並不想保護瑪朵,所以,乾脆來個眼不見為淨,並為日後的說詞鋪路。

-從人性善的一面來說~或許她的人性裡,還有那麼一點善,看到瑪朵之後,會捨不得見死不救,所以關上窗戶,杜絕憐憫。



[b]貝拉為什麼要提供偽證?[/b]

1.為了攀附權貴

死者是首長代表伊凡的兒子,作偽證也許有助於她在學校的升遷,鞏固她的地位。

2.害怕惡勢力

畏懼死者父親的強大惡勢力,出於無奈,不得不做偽證。

3.生性喜歡助強欺弱

個性原本就勢利,對於家境差的學生,容易看不起,並做出欺壓的行為。

4.與死者父親有特殊關係

有沒有可能?貝拉老師也是伊凡的外遇對象之一?



[b]費拉警官為何要出來為緹莉大麻蛋糕頂罪? [/b]

1.日久相處,成為莫逆之交

2.他們對於服裝的品味契合,很快成為了知己,為好友兩肋插刀,是有可能的。

3.乃贖罪彌補的最佳時機

4.25年的罪惡感,不斷地侵蝕費拉的內心,好不容易等到這個最佳時機,他總算可以放下心中的重擔了!

5.為當初自己不敢承認的罪認罪

6.雖然當年的女裝稿未被揭發,但是隱藏在心中,也讓他終日惶惶不安,認罪之後,將得著靈裡的自由。



[b]費拉最後為何換上鬥牛裝?[/b]

我想~這是費拉對緹莉的鼓勵和期許!!

25年前的殺人案中,緹莉被誣賴陷害,死者原本以鬥牛之姿,想攻擊緹莉,卻因提莉的閃躲,而自己撞死。費拉穿上鬥牛裝,是為了鼓勵緹莉正面迎擊鬥牛(傷痛過往)的打擊,期許她早日走出陰霾。



[b]緹莉最後離去,為什麼選擇放一把火燒毀了小鎮?[/b]

1.畫下休止符

在這小鎮裡,有她最傷痛的記憶, 用火燒掉這個不堪的記憶,畫下休止符,為自己療傷止痛。

2.最溫柔的報復

如果以小鎮裡居民擅長使用的報復模式來說,緹莉選擇的這個方式,應該是最溫和的方式了,這也更顯出她的品格,實在高過居民們太多了!

3.浴火重生

唯有燒成灰燼,全部歸零,緹莉才能全然放下,開始過全新的生活。



[b]【謝東伯】[/b]

[i]風往南颳、又向北轉、不住的旋轉、而且返回轉行原道。江河都往海裡流、海卻不滿.江河從何處流、仍歸還何處.[/i]



[b]回歸故里[/b]

緹莉隻身在外流浪25年,尤其是幼年離家,我想經歷過的苦難,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雖然獲得事業上的成功,童年缺少母愛或者親情的滋潤,所以才回到家鄉與母親團聚.母親一樣在女兒幼年即被拆散,因此變成瘋癲,當他拿針線縫衣服時,自信的神情,讓緹莉想哭,我想是幼兒母親精神奕奕的形象回來,思念起童年過年,所以才覺得感動.



[b]神必審判義人和惡人[/b]

史都華的父親是鎮上有權勢的人,老師的責任應該是照顧每個小孩的安全健康,可是老師畏懼於工作的失去,所以逃避應教導史都華的職責,而當史都華發生意外時,老師為了保住飯碗,也昧著良心,做了偽證,可是良心的責罰也沒有放過她,最後她也自食惡果.

伊凡鎮長出於私慾,不想讓緹莉母女好過,想破壞鎮民對緹莉母女的好感,所以請了烏娜設計師較勁,最後也跟了烏娜有了私情,凸顯出伊凡鎮長自私且到處勾搭的形象.



[b]忘記背後努力向前[/b]

緹莉因為獨特的設計禮服,獲得鎮民的愛戴,也收穫泰利的一開始的關懷,最後發展成愛情,看似人生正要進入名利雙收得意的時期,上天卻開了一個大玩笑,泰利大意死於穀倉內.失去愛情的緹莉也一蹶不振,對禮服定做生意也提不起勁,隨後又發生母親中風意外死亡。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人生的考驗真是太大了.

低谷中費拉警官展現出人性光輝的一面,幫緹莉的大麻蛋糕頂罪,也穿上華麗的鬥牛服,回復自己真誠的本性,為了幼年送走緹莉漠然行為懺悔.最終緹莉使用自己的才華捉弄的鎮民,且一把火燒了讓她厭惡的小鎮,與泰利一家人一樣離開沒有美好的值得留念的出生地.雖然復仇成功,可是我想此時的緹莉坐在遠離的火車上是不是對著未來孤獨的旅程是否能有美好的盼望?



[i]銀鍊折斷、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旁損壞、水輪在井口破爛、塵土仍歸於地、靈仍歸於賜靈的 神。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i]



[b]【施淑華】[/b]

[b]1. 緹莉與母親的愛[/b]

(1) 母親提起針線縫衣時,讓緹莉非常的感動,找到了愛她的母親。

(2) 緹莉因為泰利的死去,讓他食慾不振,顯得無力,難過,痛苦。但母親這時來安慰她,再次讓緹莉自己覺得很需要母親。

(3) 可以看出母親不希望自己的女兒回到這個邪惡的小鎮,母親內心的痛苦,也反映出在他在這鎮上生活的困難。



[b]2. 緹莉與泰利的情[/b]

(1) 泰利為緹莉找到了謀殺的真相,安慰了緹莉,也只有最親密的最愛的人,才能夠去相信緹莉。

(2) 泰利為了破除緹莉的咒詛,跳下了筒倉,看了這段,實在令人可惜與惋惜,明明可以不用死的,但是為了讓緹莉不傷心,所做的事情。但對於旁觀者而言,實在無法言喻,因為這樣做,更增加了對緹莉的咒詛一樣。

(3) 泰利的母親非常的難過,但對於緹莉沒有嚴厲的責備,這也是一個人的良善,但也無可奈何。



[b]3. 費拉警官的贖罪[/b]

(1) 其實費拉警官知道其實緹莉不該被送走,但為了自己的女服裝稿怕被流出,而顧及自已的面子,而做出把緹莉送出。

(2) 費拉最後知道要為緹莉贖罪,讓自己為了大麻蛋糕來頂罪,他自己最後也換上鬥牛裝,得著壓抑解放。



[b]4. 鎮上人民的外表良善,內心險惡[/b]

(1) 史都華的霸凌,因著自己的地位,自己對緹莉的歧視,他要害人反而害死自己。

(2) 貝拉老師也是霸凌緹莉之一的人,一個老師看人看勢利在生活,關窗躲避霸凌事件的發生,並作偽證,這樣的老師也實在是不配為師。

(3) 葛楚這樣的朋友,害怕自己被欺侮,看到別人受難,他反而去告密,這樣自私心,在這個小鎮上,幾乎都是如此,助長了這樣自私負面的風氣。

(4) 伊凡首長,讓人驚訝,是緹莉的親生父親,這樣的家庭,對於自己的妻子不善對待,最後妻子殺害了他。

(5) 鎮上的所有人,都是邪惡的,沒有善心,心裡都只看見自己,只要對自己有利的才去做。



[b]5. 緹莉最後的一把火燒了小鎮(垃圾燒毀)[/b]

(1) 她找回了真相,自己內心中的疑惑,終於解開

(2) 與母親找回愛,與母親最終的完美計畫

(3) 脫離了咒詛的挾制

(4) 找到與泰利的真愛

(5) 看輕所有人的醜惡面目,將這一切燒毀

(6)讓小鎮重新開始



[b]【吳秋霞】[/b]

[b]哪裡跌倒?哪裡站起來[/b]

關於緹莉為何在離家25年後才回鄉?為什麼在看見母親拿起針線縫衣時會想哭?當內在與外在足夠成熟時才有能力回去面對曾經傷害她或造成她恐懼的環境;至於看見母親再次拿起針線縫衣時會想哭,這是一種與母親的記憶連結,她會選擇裁縫師做為職業本身就是一種來自於母親的影響。



[b]人性的正義與黑暗:你被欺負,總比我被欺負好[/b]

正義與黑暗一直是並存的,對於一個小孩而言在對面史都華這種惡霸是會感到害怕的,所以當緹莉向小葛提出救命時,她立馬跑掉。而後她誠實的說出來當時為何不救緹莉的原因;而巴尼雖然弱智卻也是最真誠的,講出最關鍵的一句話「他移動」如果當時緹莉不因害怕史都華像鬥牛式的撞過來,受傷或死的就是自己,她也沒有想到這個移動造成史都華的死亡,以及她未來的人生。



[b]一手遮天,毀掉所有人,讓一群人被困在可怕的地方[/b]

伊凡的貪婪與醜陋人性,他用利益與人性弱點、把柄去挾制這群人,而這群人變成助桀為虐。費拉警官:「相信什麼不重要?」點出了,事實與真相是什麼不是最關鍵的,這也是他最後選擇保護緹莉來為當年送走的行為贖罪。

他把你送走是為了傷害我,我以為我需你

莫莉最後發現不是她需要她的女兒,而是女兒需要她,所以開始了她的復仇計畫,她希望她的女兒不要再被困在這個地方了。這就是母愛!



[b]偉大的母愛─泰利之母[/b]

對於泰利的母親面對喪子之痛時,她並沒有怪罪緹莉反而是要她一起幫忙清理遺體,讓我感到非常的震撼,這是多麼偉大的人,她對於兒子的不捨是因為小鎮的那股黑暗潮流,這也是最後他們全家選擇離開。



[b]一把手.華麗轉身[/b]

為自己申冤的過程中失去了母親更失去了戀人,但是完成了自我與他人的和解,而過往的苦毒就如同垃圾燒掉最好,一笑千泯仇,從此笑傲江湖,踏向紅毯邁入向新生命。



[b]【楊書愛】[/b]

[b]孤獨的心、勇敢的人[/b]

隨著過往的真相一層層地揭開,茉莉和緹莉的關係也一針一線地被縫合修復了。儘管被迫背負殺人的名聲離鄉背井,緹莉仍決定踏回故鄉;儘管遭受艱苦的分離與錯待,茉莉重新把心轉向緹莉……從一開始的挖苦與扭打,到最後的真情對待、互相扶持,這對母女都在選擇勇敢的過程中,纏裹了彼此孤獨的心。



[b]看不見的缺陷[/b]

當緹莉與泰迪聊起往事:「所有人不會原諒我和茉莉的」泰迪回應道:「有人因為巴尼不一樣要送走他。」同為小鎮村民眼中有缺陷的兩家人,泰迪更能同理緹莉的人生。然而如同本片的核心價值:外在再華麗的服飾,都遮不了人心的醜陋。生理與外在的缺陷人人皆知,但心理與道德的缺陷,我們又能看見多少、隱藏多久呢?



[b]是命運?還是機會?[/b]

看見泰迪出事時,我想每個人的心中大概都為緹莉再心碎了一次,好不容易釐清了多年困擾的兇殺案,剛愛上的人就這樣走了(Whattttt)。然而茉莉為泰迪的死下了最完美的解釋:「他為了證明他的愛比你們的恨更強才死的。」「你們才是咒詛、要被阻止。」強而有力的兩句話,把我拉出了替緹莉怨天的情緒!咒詛彷彿像是命運一般,既無法反抗、也擺脫不了。但有句話說「問題本身不是問題,你怎麼面對問題才是問題」我想,我們面對無法控制之事的態度,就是切割命運的機會。泰迪的死、緹莉的人生到底是不是咒詛?只有緹莉能夠定義。



[b]【李瓊媚】[/b]

[b]1.如果我是緹莉,會選擇回來嗎?[/b]

被當成殺人犯,10歲時被迫離開鄧歌塔鎮的緹莉,這一天突然從巴黎回到這個小鎮,這25年來沒有人知道她到底經歷了什麼。回來後,媽媽不認她,家裡的房子又髒又臭,小鎮烏煙瘴氣,與這位才華洋溢、光鮮亮麗的服裝設計師,似乎格格不入。這裡沒有人接受她,緹莉為什麼要回來?她很想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謀殺犯。如果是我,會需要更多理由。



[b]2.美麗的衣裝只能改變外表,卻無法改變內心[/b]

緹莉華麗出場,成為眾人目光的焦點,但她內心裡的焦點卻是25年前的真相。羨慕緹莉的葛楚,為了一件美麗的裙子,承認了自己是當初的告密者。舞會當天葛楚被緹莉大大地改造,全場為之驚艷,從此小鎮裡的婆婆媽媽們在緹莉家熱絡進出,喝茶聊天,都希望可以變得美美的。她們外表雖然被緹莉改造了,但內心裡仍是充滿著批判與惡毒,她們並不是真心想與莫莉及緹莉當朋友。



[b]3.移動帶來不同的結果[/b]

小時候緹莉一直被鎮裡的小霸王史都華欺負,幾乎是永無翻身之日,小小年紀的她,面對衝撞而來的史都華,心裡的念頭是等待死亡。然而最後一刻她移動了,史都華因自己的舉動而喪命,而緹莉卻活了下來。雖然被帶到外地,但如此的移動,讓她有機會成了一位出色的服裝設計師。



[b]4.這裡仍然有愛[/b]

整個小鎮的人看莫莉和緹莉就是婊子和殺人犯,然而緹莉不在的這些年,艾瑪會給莫莉食物吃,緹莉回來後,泰迪也努力幫她平反,給了莫莉和緹莉很多的溫暖。泰迪的死令人悲傷,然而泰迪的媽媽卻是相信緹莉的。莫莉一開始故意用言語刺傷緹莉,覺得這樣的小鎮不值得回來及繼續待著。泰迪死後,莫莉看到緹莉因為失去這份愛而失去所有動力,她明白緹莉回來是因為需要她,需要愛,莫莉決定反擊。媽媽其實是愛緹莉的,從很多小細節都可以發現,所以當媽媽拿起針線幫忙時,緹莉眼眶泛著淚,也許緹莉小時候她們也有過類似的互動。還有費拉警長,雖然當初因為害怕權勢,做錯了決定把緹莉送走,但之後常常都幫著她們,也成了莫莉和緹莉的朋友。



[b]5.故事的結局[/b]

看到結局並沒有覺得大快人心。雖然操弄權勢的伊凡郡長死了,冷血的歐曼醫生也死了,攀炎附勢的貝拉老師被送到療養院,小鎮被火燒盡,那些愛散播謠言又勢利眼的鎮民無家可歸,錯愕不已,似乎這是惡人該有的報應,如果結局是這些人都改變了該有多好!!

緹莉最後坐上火車,重回巴黎的生活,但媽媽死了,泰迪也死了,費拉被抓,緹莉仍是一個人,但願她的心中帶著的是媽媽、泰迪一家及好朋友費拉警長的愛回到巴黎!!



[b]【李悅晴】[/b]

[b]無法遮掩的惡[/b]

就算是結局的那⼀把火⼜或是兇⼿與幫兇們的喪命。都不能從女主⼼裡抹去兒時、長⼤再次返回鎮上的事件。那些錯綜複雜的惡念可能隨著火⼀齊熄滅⼜或者持續燃燒,它已然燃燒了女主過去的怯懦,使其轉化成動⼒,主動地「報復」⼜或是將過往狠狠地燒盡,但這不意味著能從女主⼼中抹去被惡所傷害的回憶,⼜或者惡會跟隨著⼤火,再次蔓延到女主的⾝上。



[b]⾦⽟其外,敗絮其內 [/b]

無論是史都華的家世或是老師、警長的權⼒⼜或是掩飾醜陋的華麗外衣,皆為⾦⽟似的地位與裝飾。它們在⼈⼼的驕傲、眼⽬之情慾底下,終究不能掩飾或替代⼼中的邪念,並從⼀⼈史都華的 兇殺案燃燒⾄幾個家庭。



[b]惡的蔓延[/b]

緹莉的回鄉尋根之旅讓⺟親及當時的知情⼈⼠感到了不安,隨著情節的推演。過往的「惡事」 逐漸被揭露出來,緹莉⺟親與史都華⽗親的過往被揭穿,便引發了流⾎事件;緹莉的過往引發泰利的悲憫,使其間接喪命;⽽緹莉的過往讓費拉警官主動地為其替罪,撒下了另⼀個謊⾔。惡從史都華的喪命事件開始,因為被謊⾔的覆蓋,⽽引致了更多被揭穿後所帶來的傷害。使之從緹莉⼀家延 伸⾄左鄰右舍。



[b]惡有惡報[/b]

從結局來看,無論是史都華的⽗親還是費拉警官他們似乎都得到了惡報。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後果,對於電影中歷時的⼈物來說是難以置信的,他們可能以為幾⼗年前的謊⾔已然過去,卻不曾想⾃⾝的死亡或落魄竟也與此息息相關。故事中的每個⼈好像都與史都華的兇殺案有關,有的因此死 了,有的因此即將要被下到監裡,有的因此放火焚燒便遠去。只餘下荒涼的村莊,與⼀群穿著華麗 衣服但花容失⾊的婦⼈。



[b]【吳倩容】[/b]

[b]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b]

費拉警官開著車來按門鈴送快遞,緹莉走出去要去車上取物時,似曾相識的情景出現,不自覺的拉住緹莉的手臂不給她靠近車輛,那是個危險、心碎、創傷的時刻,時間彷彿回到當年瑪朵被送走的情景,看著車上撕心裂肺的哭泣中的瑪朵,莫莉心碎了,两個無依靠、無權勢、無助無力的母女被惡勢力以污衊的謀殺罪名被迫分離。過去一向裝瘋賣傻、與人格格不入也看不出任何情感的莫莉,臉上的神情和眼神瞬間變得充滿了驚恐、悲傷和無助,生命中的創傷浮現,再也無法掩飾曾經巨大的悲傷,那是生命中最難承受之重,失去孩子的痛苦。但是,緹莉回來了,莫莉心情複雜,生怕她在這個可怕的地方再受傷害,也從不斷拒絕承認母親身份到後來以母愛之堅強,守護了緹莉。



[b]勇氣~直視生命的恐懼[/b]

創傷恐懼太大,遺忘了真相。緹莉在強勢回歸世故自信的外表下,有著一顆脆弱的心,她渴望歸屬感、被接納和肯定,但在極大創傷下,她默默的接受了來自他人定義~她是帶著詛咒的人,內心充滿愧疚、羞恥、不配感,承受他人的羞辱。以致於泰迪真愛的告白,她不敢也覺得不配擁有幸福,因為詛咒。當緹莉在結婚派對中再次被控告謀殺之後卻因無法得到平反,過去25年所受到的巨大羞辱、委屈、憤怒徹底崩潰。能醫治創傷的就是愛與陪伴,泰迪不離不棄的愛、信任與陪伴,幫助緹莉直視生命的最大恐懼,當年因為移動的勇氣,她才活了下來,她不是那個詛咒。



[b]緹莉~我親愛的女兒[/b]

失去了泰迪這無法承受之痛,緹莉還要面對小鎮的人蜚言流語及厚顏無恥的要求,她憤怒失控的丟東西再也沒有力量,莫莉心中充滿了心疼不捨,在全劇中展現最溫柔深刻和堅靭的母愛,她安撫輕喊著”stop.stop…”並且抱住女兒相擁而泣,娓娓道出她的愛,鼓勵她支持她,善用自己的天賦才能來對付黑暗的小鎮。用盡她的力量,為女兒創造重生的機會,在推薦信最後寫上“緹莉~我親愛的女兒”,將是緹莉往後生命的力量。



[b]生命中的鄧歌塔[/b]

垃圾就該燒掉!一把火燒掉生命中的“鄧歌塔“!這把火不是報復而是打包、結帳,生命中的鄧歌塔代表著很多的傷痕、創傷、苦難、黑暗、邪惡、錯待、不公、不義,需要煉淨,將生命的鄧歌塔燒盡不再成為前行的絆腳石,然後,可以優雅轉身!



[b]【萬進豪】[/b]

[b]費拉警官為何要出來為緹莉大麻蛋糕頂罪?最後為何換上鬥牛裝?[/b]



[b]現在緹莉讓費拉看到什麼?[/b]

費拉看到了美,看到緹莉帶給大家美的體驗,而這份美是緹莉對人的貼心而產生的,她看重每個人的特殊與需要,讓人自在地,由內而外,展現自己最美好的一面。也為人們帶來了正向改變的力量。



[b]當年費拉看到什麼?[/b]

當年最接近真相的人就是費拉,身為警官,調查的一切過程,其中可信程度,他是最清楚的。他也明白,因為某些原因,緹莉必須走⋯⋯而他也執行了。看到了緹莉離開後,作惡的依舊為惡,弱勢的依然受欺壓。



[b]費拉對當年的行為的態度[/b]

看到了緹莉所帶來的那份美善,對比當年自己助紂為虐,費拉心中充滿空虛與愧疚,想要彌補什麼。到了現在,一切還是要被整個村子的體制掩蓋住嗎?還是要倒車,回到那個壓抑的情境嗎?費拉心中愈來愈不認同了



[b]費拉所採取的行動[/b]

最後,費拉選擇頂罪,讓緹莉免於受刑罰。還很浮誇地,穿著鬥牛士的服裝,出現在眾人面前。



[b]劇中的鬥牛[/b]

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牛」,大概就是那位死去的霸凌者。一副以自己是牛的樣子,衝向受霸凌者的肚子。這是多麼殘忍的做法!

最後,這位霸凌人的孩子,是因為自己用力撞在牆上而死。但也可以看出來,他是以多麼大的力道去攻擊人,這份惡意令人心寒。

而在鬥牛中,狂牛也是發了狂地衝向衣著鮮豔的人,直至一方身亡方休。



[b]鬥牛裝的意義[/b]

對比過去,那頭惡意的狂牛衝向緹莉。如今,費拉自己化身為鬥牛士,面對這個村莊的惡意。或許,也隱含著,他希望自己能陪著緹莉面對當年的痛苦,面對那充滿惡意的牛。
附加檔案
0809 QA.jpg
0809 QA.jpg (232.63 KiB) 已瀏覽 136276 次

陳啟鳳
進階寫手
進階寫手
文章: 153
註冊時間: 2013-07-01, 22:45

Re: 大家的課後討論的【精華選】,歡迎觀賞但請勿回覆喔!2022.7-9月(華神)

文章陳啟鳳 » 2022-08-28, 14:39

[attachment=2]noras will.jpg[/attachment]

[b]【蘇文凌】[/b]

1.故事中.你印象最深刻的角色與情節?

在這部電影中讓我印象最深的角色便是荷西。從他這位無神論者的表現方式,就像我們在一般生活中會遇見的非基督徒,這部電影由猶太人的信仰角度出發,讓我能更進一步看到猶太教與基督教的異同。荷西在面對猶太葬禮的規劃表現出的不屑態度與嗤之以鼻都讓我心驚,對照自己可能也會對佛教、道教儀式同樣不屑吧? 但是我身邊的家人很多都是非基督徒,日後當我面臨同樣狀況時,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儀式我又該如何面對呢?這是我的反思。



2.荷西跟諾拉一街之隔·為何彼此用望遠鏡窺伺對方?

我的理解是雙方對彼此應是愛恨交加的,就像很多老夫老妻般,一輩子發生太多事情是共同經歷過的甜蜜或痛苦,比如荷西說是為了方便看到兒子才選擇住在對街,可想而知身為父母他們雖然感情不睦卻共同愛著兒子。

荷西與諾拉因相處的問題選擇分居,除了諾拉的憂鬱症應該還伴隨生活的瑣事累積而成的埋怨,他們無法共同生活在一屋簷下但又在意彼此,才會透過望遠鏡窺伺對方。而透過荷西的角色演出可以發現,他是個自負又強硬的人,這樣的個性在關係中更不可能成為先低下頭的那一個人,造成了夫妻不可挽回的地步走上離婚。



荷西對諾拉的死沒有太多情緒,卻特別介意諾拉是否有外遇,為什麼?

我的理解是荷西對諾拉還是有感情的,特別是在影片中呈現出二人雖然分開,但荷西身邊並沒有其他女朋友出現,顯然的這麼多年分居又用望遠鏡偷窺彼此,必定對彼此的生活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所以荷西自認為很了解諾拉,卻沒料到發現地上遺落的照片,讓他意識到諾拉也許有外遇,他的自信沒了所以特別在意。



4.諾拉為逾越節做了哪些準備?然而準備之後卻選擇自殺.諾拉的一連串行動是計畫?還是變化?動機是甚麼?

諾拉為了逾越節準備了節期必備的餐點、布置好專用的餐盤用品,透過諾拉 細心準備的食譜與冰箱中貼滿講解的便利貼,可以理解成諾拉是有計畫地做

完這一切準備後自殺。

憂鬱症纏身的諾拉,為何選擇在逾越節前自殺呢? 我想那是因為她知道家人會在節期相聚,而無神論的荷西會怎麼處理自己的後事,過程又會發生什麼, 諾拉也許都猜測的到,諾拉想透過自己的死亡與荷西達成和解吧?在分開多年後,讓前夫處理自己的後事,許多生前說不出口的話,在死亡的沉默之前,讓荷西逐步發現諾拉真實的樣貌,最後也讓彼此能坦誠相對。



[b]【嚴玉惠】[/b]

一、面對憂鬱症的了解與態度

憂鬱症是21世紀的流行病,但一般人對憂鬱症的認識,尤其是亞洲人,覺得這種病是一種羞恥、丟臉的事情,無法對人啟口,更遑論要去看醫生或是住院了。電影一開始醫生就說明諾拉30年前就該住院,荷西的回答卻是輕鬆自在地”她不肯,而且諾拉還自殺過14次”。



影片中可以看得出來荷西是一個很自我中心且幼稚的人,想草草把前妻下葬、在逾越節拿披薩給別人吃、說前妻60歲卻像70歲的年紀,最離譜的是,在面對前妻精心準備的逾越節菜餚,她居然把便條貼交換亂貼,相對於前妻的死亡,荷西的態度是如此的粗魯與沒耐心,更不用說以前與前妻相處時的口氣與態度了。有一幕他們在開車時爭吵,諾拉說”你都不了解我”,之後諾拉生氣的下車。我想對一個憂鬱症的患者來說,感情與情緒最深的傷害與殘忍,莫過於家人對自己深深求助下的冷漠回應。



二、夫妻彼此的溝通問題

1.荷西與諾拉是彼此深愛著對方的,他們常用望眼鏡看著對方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明明相愛的兩個人,卻不能常相廝守,只能默默遙望,那種椎心之痛對常人來說是難以承受,更何況對一位需要大量陪伴的憂鬱症病人。

2.自殺14次是述說著對自己人生深度的絕望,雖然說憂鬱症是腦部生病了,但諾拉一而再,再而三地用行動來表示她的抗議 --- 應該是距離最近、相愛又支持自己的先生,情感上卻是距離最遠的陌生人。

3.諾拉死前一系列的安排,猶如時下最流行的”密室脫逃”遊戲。她精心的安排著每一步驟,慢慢引導荷西找出一張張照片、卡片,相對地,荷西因著很了解諾拉,所以也能照著諾拉所安排的密旨,一步步被帶領到諾拉期待她想要的結果。可見他們對彼此是多麼的了解,但為何相愛卻成怨偶呢?

4.夫妻關係是一個由『我』到『我們』的階段,也就是在有觀念或是想法不同的情況下,知道彼此受著原生家庭的影響,導致產生了很多的差異性,但願意為著彼此將來有更美好的生活,不是去爭論誰對誰錯,也不是我愛你多,你愛我少,而是願意放下自己的想法,彼此好好朝向”雙贏”的方向前進,好好做一個有效且良性的溝通。

5.由諾拉的一系列安排,最終荷西也明白自己與諾拉都深愛著彼此。但很諷刺的是,相愛的兩個人,卻是要經由自殺如此強烈的手段,才能喚醒對方看見自己的愛,直到死後,也才能放下自己很多的成見。我在想以諾拉對荷西的了解,難道真的在活著的時候,不能也精心策畫一個妙計,讓彼此的誤會化解嗎? 如何好好溝通,真的是每個人一輩子都需要好好學習的課題。



[b]【宋慧玲】[/b]

一、題目設計:

1) 諾拉明知道她死後那疊親密照片會被發現,為什麼她在整理時沒有把它燒掉滅跡?

2) 諾拉把給兒子和管家的遺書放在明顯可見的地方,為什麼卻把給荷西的遺書放在看不見的酒櫃裡?她不擔心荷西找不到嗎?

3) 你覺得諾拉給荷西的遺書內容寫什麼?



二、個人觀點和感想:

[b]妻別五日vs. Nora’s Will [/b]

這部影片的中文名字叫「妻別五日」,原名為「Nora’s Will」,分別以荷西的視角和諾拉的視角來敘事。我很誠實的說,一開始我只注意到中文片名:「妻別五日」,所以我看電影的焦點都放在荷西的身上,而荷西在我眼裡真的非常不可愛,甚至令人討厭 !

但當我看到原名「Nora’s Will」時,我卻大為感動,因為諾拉用她最後的生命來籌劃這一切!我不知道諾拉為何要自殺?或許是她14次的憂鬱症自殺經驗,讓她知道她極度的憂鬱症即將發作;也或許是她患病了,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將到盡頭;但無論如何,她用她最後的生命籌劃的這一切,不僅讓她的家人和親友再一次在她準備的逾越節家宴裡再一次連結,也用她最後的生命,告訴她所愛的荷西,他是她唯一的摯愛。我想這也是她對荷西的貼心,她深知荷西愛她,她驟然的離開(世)可能會帶給他無法承受的痛,所以她精心籌劃了這一切!



[b]愛?or不愛?---荷西[/b]

荷西愛不愛諾拉?我相信荷西愛諾拉,否則他不會離了婚還住在諾拉對面,還不時的拿望遠鏡窺伺諾拉。雖然他口裡說,住在對面是為了兒子,但兒子15年前就已搬出,荷西卻仍沒有搬走。

但,荷西明不明白自己深愛諾拉,知道諾拉在自己心中的份量?我想荷西未曾真正想過 !這也是為什麼諾拉留下那疊照片來引發荷西的追根究柢,讓荷西在追查的過程中,在謎底一步一步的揭開中,更清楚自己的感受,也更明白諾拉在自己心中的分量,以至於他在看諾拉給他的遺書時,他露出了會心的一笑。當然,他最後把諾拉安葬在他家族墓園,更是證明他深愛諾拉,並且知道諾拉是今生最了解他、愛他的人。



[b]遺書?or情書? [/b]

諾拉把給兒子和管家的遺書放在荷西清楚可見的地方,我想荷西看到時,心裡可能想:為什麼連管家都有遺書給她?而我卻連隻字片語都沒有?這樣的心情隨著外遇照片的被發現,和謎底一步一步的被揭曉,直到最後他在酒櫃裡發現諾拉給他的遺書時(這也是諾拉在告訴荷西說,我從沒忘記你吃宴席時喜歡配酒),我想荷西的心是充滿驚喜的 !

而遺書中寫什麼呢?我猜諾拉把她的籌劃和她預計這5天會發生的事情、荷西可能的反應和心情,以及心情的轉變都寫出來了,還問荷西說:我是不是都猜中了?我夠不夠了解你?現在你說是誰比較愛誰呢?………這時荷西笑了 !



[b]【蔡維君】[/b]

影片一開始營造無聲蕾絲翩然的畫面,象徵著諾拉無言的訴說……

從頭到尾諾拉無出聲(除了回憶往事的那段),但其實諾拉說了好多話,道出多來對家人對摯友的愛意:從望遠鏡的窺伺、冰箱裡的便利貼、純白優雅的愛宴擺飾、一張張記憶的相片以及對荷西遺留的信,充分表現這場非意外的布局,更是諾拉的最終願望。



[b]心碎的諾拉[/b]

諾拉深受憂鬱羈絆,而荷西無法理解與跨越,生活點滴被放大,最後彼此的關係,只剩下緊繃和要求,離婚似乎是對彼此最安全的距離,一街之隔的窺探卻是彼此心繫的管道。終究,敵不過病症纏身,諾拉以一種令人心碎的方式,為了成全。



[b]愛,在角落[/b]

獨居的諾拉在空蕩蕩的房間,把愛寫在每個角落,看到她布局的便利貼、相片、筆記本,書信,然而她也是屬於角落裡的一份子,自己也是一個等愛的人,在這最後一堂課,學會我們都是如此渺小和值得理解,我們需要支撐彼此,給予愛,是人生最可貴的練習。



[b]道別道愛道謝道歉[/b]

諾拉給荷西好幾頁訣別信,必定是諾拉嘔心瀝血之作,觀眾不知道遺言內容,然而收信的荷西看到訊息卻是一抹微笑。運鏡視角越拉越遠,像是在天上的諾拉,再次無聲的語言,道出關係中的人生四道,學會化解恩怨情仇,唯有放下遺憾,才能充滿感恩的從容離開。

影片最後諾拉珍愛的家人、朋友們齊聚一堂,共赴逾越節饗宴,諾拉的位置依然存在,彷彿不曾離開,在歡樂中彼此關係再次釋放與和好,這正是諾拉真正的願望!



[b]【姚嘉明】[/b]

回應問題討論的第4題

4.諾拉為逾越節做了哪些準備?然而準備之後卻選擇自殺.諾拉的一連串行動是計畫?還是變化?動機是甚麼?



[b]諾拉死亡的影響力[/b]

30年前就開始被憂鬱症所困擾的諾拉,她曾很努力地試著去突破,去掙脫這一道無人能理解,或者更殘忍地說,連她最摯愛的丈夫荷西都不願意去理解去同理的枷鎖;經過14次自殺未遂的折磨,這一次,她逃不掉了!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她成功了!或者說:她成熟了!

她的死亡發揮了重於泰山的影響力~

釋放了荷西長久以來對諾拉在婚姻上不忠的疑慮!

同時,也對她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表達了最後由衷的感謝,成就了一

個難得的Happy Ending!



從諾拉生前有限的片短身影中,不難發現她是一位自我要求高的女性~

縱使在家,她的服裝儀容仍然是講究的;

縱使無法親赴逾越節家宴,她仍然~

➢在餐桌擺設上毫不馬虎;

➢在食材準備,甚至料理方式上鉅細靡遺地交待;

➢在人手調度上及早規劃,甚至連所疼愛的貓都適當地安頓了;

➢把握最後的一刻,透過書寫的方式來向管家法比安娜和兒子魯本表達感謝和關愛,更有趣的是,她把給前夫荷西的長信巧妙地藏匿在他最喜歡的酒櫃內,知荷西者,莫若諾拉也!



我想精準可能是她最喜歡的形容詞!

當諾拉在天上俯視這個最後的用餐場景:

她在世上的九位重要他人能夠歡欣團聚地享用她所精心預備的

菜餚,作為女主人的她一定是心滿意足地笑著說:Bingo!另外,導演也透過不同的場景來讓我們了解諾拉對這一段「有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婚姻的緬懷和執著態度~

➢生前佇立在窗前用望遠鏡觀看住在對街離婚20年的荷西;

➢諾拉去世第三天早上,荷西被冷醒後(因為葬儀社耶穌墓園在前一天送來冰風機讓屋內保持低溫作為對屍體的防腐方式),居然可以在衣櫥內輕易地找到昔日貼身的厚外袍保暖-雖然彼此已經離婚20年了,諾拉仍然保有前夫荷西的衣物,沒有扔掉!

➢當荷西追問莉亞表姨關於諾拉是否有婚外情時,莉亞表姨回應說:那傻瓜的眼裡只有你一人!

➢安葬儀式結束,當荷西把舊照片遞交給醫生努可時,荷西問說:你們常見面嗎?努可回應說:她無法再愛上別人!



感謝神!

我比荷西幸運~不需要等到諾拉的「死諫」出現後,才能體會諾拉對他的愛!

愛人,謝謝妳滿有智慧的「活勸」,不單只我,我們的三位寶貝孩子早已曉得我們是百分百被妳所愛的!



[b]諾拉死亡的後座力[/b]

很多時候,我們普遍認為~

➢生病的人是弱者,是需要被幫助的對象;殊不知,幾乎平均每二年就自殺一次的諾拉,卻巧妙地幫助了自以為強者的前夫荷西(也包括今天作為閱聽者的我們)關於「愛」的最後一堂課!

➢「死亡」,只會帶來充滿悲傷的結局;殊不知,在諾拉的用心規劃下,卻讓不同信仰的重要他人以歡欣團聚的逾越節家宴為起步,開啟生命旅程的新一頁!



原來,我們可以擁有不同的生命視角,諾拉,謝謝妳!



[b]【曾一平】[/b]

請針對這個故事,設計三個問題(觀察、解釋、關聯)。

1. 荷西跟諾拉一街之隔卻彼此用望遠鏡窺伺對方。望遠鏡的喻意?他們各看到了什麼?又有什麼是無法用望遠鏡看到的?

2. 諾拉分別留了三封信給兒子魯本、管家法比亞娜及前夫荷西,請問諾拉為什麼要寫信給這三個人?她對他們說了什麼?這三個人閱讀信件後的心境或可能的回響?

3. 一張諾拉年輕時外遇的相片,為何會讓荷西會想去探索相片背後的故事?這張相片與諾拉多次的自殺有關嗎?



[b]【吳秋霞】[/b]

[b]故事中,你印象最深刻的角色與情節?[/b]

不同文化卻有相似的行為,台灣鄉下會將大體先放置在家中地板上直到入殮,佛教講求助唸,片中猶太教則是陪伴死者並為其禱告。亡者應以素顏入殮,但法比安娜的信仰與華人相似,需要將遺體裝扮。故事裡最吸引我的是禱告者摩西與乾冰,也或許剛剛經歷過半個月的守靈特別有感受,當時在考慮將靈堂設置在禮儀公司還是家中?最後,我們靈堂設在亡者最後住處,輪流陪伴他像他在世時一般陪著他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b]觀察→解釋→關聯:藉口下的真實意圖?[/b]

無論是荷西、法比安娜、莉亞,他們都找了一個藉口而去做他們要做的事情。荷西以禱告或卸妝都是想打開那道鎖;法比安娜希望以她自己認為最好的方式為諾拉做事;表妹莉亞很清楚她的表姐將鑰匙放在哪裡?某種程度上在保護亡者的秘密。



[b]相片、望遠鏡、時鐘的意涵,猜忌與關愛[/b]

片頭的掉在地板上的相片背面以及彼此用望遠鏡窺探對方,倘若心中沒了愛,那應該不會想探究對方的生活。荷西的內在深處應該是放心不下自殺14次未遂的前妻也不知道該如何與她相處,而選擇另外一種陪伴方式,住在她的對面。時鐘背面刻著:給你所有時間及我的愛.荷西。



[b]他人心思是個謎,我們不可去評斷[/b]

面對一個經常自殺的妻子以及幼子,這是一個很承重的生活壓力,這個婚姻最後還是離婚收場,但離婚是法律上的切割,但實質上的親屬關係是切不斷的。諾拉鉅細靡遺準備所有事情後自殺,這也突顯出她的人格特質,她是個心思很細膩甚至有強迫症的人格特質,這究竟是她的自我要求?還是她想掌控一切?

對荷西而言,是諾拉想掌控一切,當他打開冰箱看到所有食物的標籤,他動了那些貼紙。最後甚至故意去訂香腸披薩反應內在的對抗,這些都是我們各人的見解,並非他人真正的心思,因此每個人的感受與各自解讀亦不同。



[b]結論:[/b]

魯本與荷西都不忍心將諾拉葬在犯罪專區,縱然自殺對於猶太教而言是一種罪,但親情就是親情,沒有不可饒恕的,這也是為何荷西將諾拉葬在原本為自己留的墓地,這是父親的愛、丈夫的愛。逝者已矣,不可將痛苦傳遞出去,人人本就自有痛楚。



[b]【陳秀位】[/b]

這次觀影「妻別五日」,試著以男主角荷西的視角寫心得。以下「我」,代表「荷西」角色。



對於我來說,婚姻是個難解開的謎。我與諾拉因愛情而結合,我婚前就明白她是個猶太教徒,對我而言,她的信仰是否虔誠我難下定論。但就我所在的城市,信仰似乎是一種制式的儀式,對我這位無神論者而言,信與不信較不是最重要的,關係我們婚姻的,是我的配偶諾拉對生活、婚姻的態度。

我其實懂但也不懂我的太太,她喜歡掌控一切,但別忘了,她喜歡操控一切的背後,是她與她的心理醫生之間,好像藏著不可告人的祕密。

她與我早在多年前離婚,相隔一條街而居,要說我和他是否還有愛情的存在,時間之河橫在她與我之間,猜忌讓我對她無法真正的信任。我不了解她對生活有什麼不滿意,她有憂鬱症,曾進出療養院,也自殺過十四次,當第一次發生時,我感到害怕,我不捨她的生命即將消逝,但隨著次數增加,我漸漸不耐,這位我曾愛過的女人,視生命為無物,她不是教徒嗎?本該尊重生命的教徒對上帝又是如何看待?

她試著掌控一切,但是我卻對她的事似乎一無所知,當我收到前妻諾拉給我些冷凍肉品,我不了解她的用意,再把這些肉品搬送到諾拉的住處,卻發現諾拉已服藥身亡。



我的心怎堪一次次的受傷,我試著冷漠與堅強,我一直認為著是她的計畫,她連死亡都要把我規劃進去,讓我的生活被迫處理我不得不處理的事。

猶太教的儀式,有許多要求,喜歡恣意的我,真想照自己的想法簡簡單單的辦理喪事,但猶太教祭司制止了我,因為依猶太教喪葬習俗,逾越節將到,以大體如沒在當日下葬的話,就須等到五天後才能實施。又從遠道而來的親友言談,似乎能嗅出這一切都是出自諾拉安排,我心中或許有些憤怒和無奈,只得默默地將一切從禮如儀。

我因對於諾拉可能地外遇事件本該永遠是個秘密,但諾拉的姨媽來訪,經由我的追問,姨媽說:「既然她生前不想讓你知道,那麼我現在當然也不會告訴你…。」。

而當我最後從酒櫃裡發現諾拉留給我的遺書,我終於知道諾拉還是愛著我,但是一切也已太晚,我只是心想,為什麼不能一開始就能坦誠相對,卻要將所有事情上鎖。

我決定讓諾拉進入我所訂的墓位,我現在明白她對我的愛,雖然有種太遲的遺憾,但最終我們會同葬在同一個墓園!

我的心得:真正的婚姻是誠實的,信仰不是儀式化,雖然履行了所有儀式,也不能代表神就在其中,這部片的儀式表達似乎有點冷淡,看到心中有點難過,求神保守我們的信仰是真切的行出愛的樣式。



[b]【李瓊媚】[/b]

[b]1.我還在乎你[/b]

荷西和諾拉離婚了20年,分居後藉著照應孩子的理由,他住在對街。荷西還保有諾拉家的鑰匙,也會向諾拉借一些工具。一開始的鏡頭,諾拉布置著餐桌,無名指上依然還戴著戒指,過程中,還繼續用望遠鏡看著荷西,諾拉還是在乎著荷西的。



[b]2.不想被操控[/b]

諾拉自殺了,荷西在等待努可醫生到來前,開了冰箱,看到冰箱裡滿滿的食物,每個保鮮盒都貼著一張張的便利貼,上面寫了諾拉要交代奶媽法比安娜的各項細節,更多的細節寫在留給法比安娜的那本食譜,荷西把食譜裡夾著諾拉要留給兒子魯比和法比安娜的遺書收在自己的外套口袋裡,似乎不想接受諾拉至死仍是要別人照著她的方式走。諾拉的個性是操控還是貼心?



[b]3.誰說了算?[/b]

魯比的岳父找來了猶太哈拉比主導整個喪葬過程,哈拉比要荷西隱瞞諾拉的死因-自殺,無神論的荷西不希望等到星期天才下葬,自己找了另一家殯葬業者來處理,法比安娜偷偷地在諾拉脖子上掛了十架的項鍊,並在諾拉臉上化了妝,很好奇的是:尚未被打開的遺書中是否有諾拉的真實想法?



[b]4.人的有限[/b]

荷西看到諾拉掉落在床底的相片後,他想找到更多的資訊,想知道諾拉外遇的對象到底是誰,終於他找到了那一疊相片。當荷西幫諾拉卸著妝,回想起年輕時與諾拉對話中的無情,深深傷害了諾拉。在和平墓園,他和兒子一樣不能容忍猶太教徒在葬禮上對諾拉的批評,他們決定不將諾拉葬在那裏了。回到家中,荷西翻出他和諾拉的結婚照片,用望遠鏡看著不停處理墓園事情的魯比,他戴著猶太帽去找家族的拉比,商量可否把諾拉安葬在自己家族的墓園,荷西似乎已重新接納諾拉。年輕的荷西對憂鬱症的諾拉好幾次的自殺很不能諒解,他總以為他了解諾拉,或許覺得諾拉是用這種方式在掌控他,但諾拉說:「你不了解我」。憂鬱症或其他生病的人很需要被同理,他們真的不是故意的。但如果身邊有這樣的不定時炸彈,你的忍受程度呢?



[b]5.諾拉的遺願完成了[/b]

諾拉終於下葬了,路上荷西把照片拿給努可醫生,努可跟荷西說:「她無法再愛上別人」,這一刻荷西更明白諾拉是愛他的。回到諾拉家裡,荷西如同一家之主,拿出諾拉的信給魯比和法比安娜。餐桌上的食物不停地被擺上,多隻不同的手在忙著,9個愛諾拉的人同坐在餐桌上用餐,並留著諾拉的位子。這是個團聚的時刻,荷西習慣在用餐中到酒櫃拿酒補上,諾拉留給他的信就放在其中,好幾大張的信紙,到底寫了什麼不得而知,我想荷西的一抹笑或許是因為諾拉的遺願完成了吧!已不再是難熬的妻別五日!



[b]【胡煒珍】[/b]

愛能勝過死亡嗎



如果死亡臨到,其實每個人都會遇到。當生命走向盡頭,被迫要跟所愛的人道別,當曾經充滿溫暖的擁抱或牽手,只剩下冰冷的軀體⋯再也聽不到那熟悉的聲音,空空的椅子,空空的房間,提醒你這世界只剩下你,愛還在嗎?愛能勝過死亡嗎?愛真的永不止息嗎?



聖經說愛是永不止息。聖經也說不論是生是死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神的愛無庸置疑,但人的愛呢?今天的電影讓我看到,愛是不會消失的。曾在心裡留下的悸動也不會不見,頂多,是關在心裏某個上鎖的櫃子。



諾拉非常愛荷西,這個愛是給對方空間的愛。我覺得很不容易。荷西看似無情,其實心裡很在意諾拉,不然,不會一直住在對街。然而最讓我感動的是諾拉的一系列安排,讓諾拉雖然死亡,變成冰冷的屍體,但仍透過許多的安排,表達了對荷西、兒子、好友、表姊的愛。生命會走到盡頭,最終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了,但是,愛仍然可以說話,透過回憶說話,繼續鼓勵我們還留在世界上的我們。電影最後鏡頭拉遠,彷彿告訴我們,愛不會消失,不會離開,他們在天上看著呢!



三個問題

1法比安娜知道猶太教不許對死者裝飾打扮,但仍偷偷去做,你覺得他的心情如何?家人發現之後的反應如何?

2諾拉把抽屜的東西都放在櫃子上鎖,你覺得他的目的是什麼?

3年輕的諾拉曾在車上對荷西說她受憂鬱症的苦,荷西的回應是什麼?你覺得可以有其他的回應嗎?



[b]【楊書愛】[/b]

[b]Nora’s Will[/b]

電影英文名稱叫做《Nora’s Will》,電影中Nora死後只留下了滿冰箱的菜、逾越節晚餐作法、一些安排好的人事物、以及三封信。她並沒有寫下一封正式的「遺書」,但她安排的一切最後都由一頓完美的晚餐被呈現出來了:精緻的擺盤、豐盛的食物、她所愛的人們……長桌的底端擺著一副餐具,儘管無人使用,但在我的眼中,Nora彷彿就微笑地坐在那個位置上與大家享受著逾越節晚餐 – 那也是她最大的願望吧!

中文譯名為《妻別五日》,是荷西發現太太過世後,在她家安排後事,這五天的故事。故事的第一天從荷西的視角起頭,第五日也由荷西在陽台看信結束。其實以諾拉的視角來敘事比較吸引我,因為電影中大多的場景都在諾拉的房子中進行,荷西的一舉一動、以及每位出現的人物的對話與反應,彷彿尚未下葬的諾拉,就像幽靈(可愛版本的)在房子中看著,看著她的安排,是否會如期待般的實現呢?



[b]心之聲 – Only God can judge us[/b]

「他人的心思是個謎,我們不該去評斷」拉比如此說道,為荷西的疑惑 – 或許不止是「自殺者不能埋在墓園嗎?」還有「諾拉為什麼要自殺、她為什麼要外遇」「猶太教的這些傳統儀式到底在想什麼」……等其他問題,做了一個回答。因著宗教、文化、不同成長背景、個性、疾病、環境、關係……沒有人可以百分之百了解一個人,荷西無法得知他人的心思,但他可以掌握自己的。於是他將本該是自己的墳墓,預備給這位他強調已是前妻的愛人。這也是本片我最印象深刻和感動的地方:有智慧的拉比、以及做出改變的荷西。



[b]問題設計[/b]

Q:從電影中的行為觀察起來,你覺得魯本、法比安娜、以及表姨三人,他們和諾拉的關係如何?

Q:你覺得逾越節的這頓飯對諾拉來說有什麼特別意義嗎?為什麼這是她的心願呢?

Q:在不同的宗教中,有著許多不同的文化與規範,以影片中的兩位拉比做比較,他們各有什麼特色?分別體現了宗教的哪些層面呢?



[b]【劉文宜】[/b]

[b]憂鬱症患者的陪伴[/b]

陪伴憂鬱症或其他心理疾病患者,是一件很困難的事,荷西對諾拉的死沒有太多情緒,也許是因為他早就已經心裡有數,認為這是遲早會發生的事,也許也是因為他累了。雖然電影中並沒有多著墨在兩人過去的相處過程,但其中一段在汽車上的爭吵,隱約也透露出兩人緊繃的關係。

家父有躁鬱症,我和我奶奶一直為他祈禱,也很忍耐,長期的忍耐。但我也曾有忍耐不了的時候,也會和他吵架。感謝主,我們家到目前為止,沒有登上社會版。

我也曾遇過憂鬱症的同事,一方面她情緒起伏很大,即使我是資深老鳥也要忍耐這位年輕氣盛的新人,儘量不和她爭吵。她也很堅持她的看法,聽不進勸言,和她有業務往來的我和她合作的真的很辛苦。她也一直請假,變成別人要代理她的工作。但感謝主,在我就快要忍耐不住之前,她辭職了,她在敝單位只做了大約7個多月。後來聽還有跟她連絡的同事說,她說她當時覺得壓力很大,很想自殺。感謝主,幸好她沒在任上自殺,不然我們這些同事和當時的主管可就糟糕了。

我同事則告訴我,她前單位就有同事在病假期間自殺成功,而另一位同事則在任內在辦公室和小會議室內自殺未遂2次,主管只好調整她的座位去大辦公室,好讓大家能看著她。我同事後來也跳槽來我們單位了,所以不知道現在如何了。

電影中,荷西必須陪著常常會鬧自殺的另一半,地雷隨時會炸,心理的壓力不可謂不大,也難怪他會選擇離開。

陪伴心理疾病患者,真的很難,沒有經歷過的人很難想像,並不是簡單說「愛」就可以應對得了。



[b]愛與憐憫[/b]

荷西最後讓出自己的家族墓地,讓諾拉下葬,我想是出於一種憐憫與愛,如同他一直用望遠鏡關心諾拉,諾拉也一直遠遠的關心荷西。兩個相愛的人,雖然無法同住相處,但保持適當的距離,日常生活的摩擦減少,也許反而能夠維持一種淡淡地相愛的關係。

這讓我想到我父親現在因為罹患帕金森氏症住進養護機構,因為減少了日常的摩擦和照顧的疲累,現在的我比較能夠用憐憫的心態來看他,對過去的傷痛,也比較能釋然。老師在投影片中提到有些拉比認為可以祈求死亡早日到來,當看著家父插兩管(鼻胃管、尿管)、呆呆的樣子,默默覺得有時死亡也未嘗不是一種恩典。



[b]【吳倩容】[/b]

[b]望遠鏡下的愛[/b]

諾拉與荷西多年來的個性差異的積怨和誤會,甚至是諾拉長年來14次的自殺造成荷西的心理負擔和無奈及憤怒,可能也造成荷西憤憤不平與人隔闔的態度,他難再忍受任何諾拉好與不好的安排,但卻放不下對諾拉的關心。諾拉在許多的角度下都知深愛荷西甚至也知道荷西仍是愛著她卻無法靠近,相愛容易相處難,望遠鏡下小小空間是两人僅存保持安全的互動,两人相愛相殺的愛情只剩下只可遠觀的愛情~望遠鏡下不會痛的愛。



[b]穿針引線的愛[/b]

從諾拉一系列以了解荷西的方式來精心安排可以看出她用心良苦,深愛著丈夫,即便身心受著憂鬱症想輕生的心靈折磨,仍希望在走之後仍能喚醒荷西起初的愛,直接留下遺書就是再深情的告白恐怕也是無法打動荷西的心及化解他根深蒂固的心結和成見。即使精心設計,但打動他的是時間的沈澱,他可以有餘裕回想從前相愛之時,打動他的是一張意外遺落的照片、讓他覺得心疼的是墓園對妻子貼標纖的不尊重,讓他重新心動的是他對醫生情敵的充滿妒意,讓他釋懷的是醫生口中眼神中萬分失落的答案,讓他打開自己心懷與前妻和解的是自己接納前妻為家族墓園一份子的決定,讓他重新回到起初之愛的是最後百轉千迴後意外且特意留給他的遺書。



[b]深刻相知的愛[/b]

荷西打開遺書後的那抹微笑代表著他的釋然、放下、輕鬆、被重視和被諾拉充份理解和深愛,两人再次回到起初的相知相愛,那份無言的默契和愛。諾拉雖然走了,但她的愛換了另一動方式來陪伴荷西,最終的團聚,諾拉並沒有缺席,親自預備了宴席的所有,也化解釋懷了荷西多年來的不解和痛苦。原來,愛是解葯,是永恆的存在,超越死亡。



[b]問:請針對這個故事.設計三個問題(觀察、解釋、關聯)。[/b]

1.荷西為諾拉的安葬原本做了哪些安排?為何有轉折最後進入家族墓園?他的心路歷程及心情如何?

2.荷西為何要拿出諾拉和醫生的合照交給醫生?荷西追問:「你們常見面嗎? 」家庭醫生為何回答:她無法再愛上別人?這两人的想法和神情訴說何種心境感受?

3.諾拉給兒子和管家的遺書都在很明顯處交代,為何唯有給荷西的遺書卻是在酒櫃之中?諾拉對於一切過世後逾越節的晚宴的安排是胸有竹嗎?如果是你從哪裡可以看出?如果不是,為何又如其所願?電影最後的鏡頭拉高拉遠在荷西的身上和房屋,你覺得有何意涵?



[b]【王輝煌】[/b]

1.故事中最讓我感到震驚、不解與深沈難過的是兩位主角荷西與諾拉,雖然已經離婚,但竟然還各自備有望遠鏡,相互窺視。這意味著,愛恨情仇在這兩人的生命之間,究竟是以如何複雜的方式糾纏,以致於都離婚二十年了,還透過望遠鏡,在心靈的窗口對望。



2.3.對我而言,影片對荷西的描繪份量較多,荷西角色的特色也比較清楚。基本上,就是一位自覺被太太戴綠帽子的丈夫,在經過與太太一番拉扯撕裂後,所表現出來的大男人那種的不在乎。但畢竟深愛過,所以,即便離婚,也沒有搬遠。搬到可以對望的公寓居住,應該還是有某種無法完全扯斷的羈絆吧。致於這是基於刻骨的懷疑仇恨還是,還有一點想念的成分,就很難說了。



但是,諾拉一出場,很快就因自殺身亡。影片對於諾拉的角色完全是用間接的人事物來折射。例如,在荷西與努可醫生的對話中,才知道諾拉患有三十年的憂鬱症,亦曾嘗試過十四次自殺。但,由折射中所看到的這些有關諾拉的描寫,並非很完整,因此,也留下很多似乎欲言又止的謎團。例如,諾拉為何不愛荷西了?為何似乎與努可醫生有婚外情?為何離婚後不與婚外情的對象結婚?為何諾拉也備了望遠鏡,偷窺荷西?動機何在?另外,雖然荷西後來由一包相片發現,諾拉當年婚外情的對象可能是努可醫生,但影片也沒有對此點提供確切的答案。



5. 從影片中可以隱約知道,這樣的互動模式是三十年前他們兩人之間相處模式的結果。而這樣的相處模式又是諾拉開始有了婚外情,並因而有憂鬱症、自殺嘗試而激盪出的後果。荷西雖然可說天天被太太背叛的懷疑、不顧丈夫兒子的自殺所吞噬,但他心中深處應該還是對諾拉有眷戀的。因此,他對墓園固守僵硬的猶太教條,只許將諾拉與罪人及自殺者同葬的決定非常憤怒。



[b]【林淑慧】[/b]

[b]1.故事中.你印象最深刻的角色與情節?[/b]

荷西在守靈的時候,對古舊的時鐘的滴答聲,非常的不耐煩,想去停止它時,

發現那時他送給諾拉的禮物—奉獻所有的時間和愛。有點諷刺,但卻是如此真實。憂鬱症患者最親近的人其實壓力是很大的。也許憂鬱症可以吃藥緩解,但照顧者是幾無寧日,常常受到患者有形無形的威脅~也有他受夠了的無奈。但為了諾言,又忍耐吞下怨氣。



[b]2.電影的原名與譯名分別以諾拉與荷西為視角來敘事,哪一邊較吸引你?為什麼?[/b]

感覺是羅密歐與茱莉葉—愛情故事的另一種版本。

諾拉為憂鬱症所困,雖然一心求死,但對愛情仍然堅定,在死後,讓無法同住的先生,了解她的生活,有條不紊的次序,每項食物都整整齊齊的,詳細說明用途及作法及各項安排。



[b]3.荷西跟諾拉一街之隔·為何彼此用望遠鏡窺伺對方?荷西對諾拉的死沒有太多情緒,卻特別介意諾拉是否有外遇,為什麼?[/b]

荷西與諾拉彼此相愛,否則不會彼鄰而居;只是他們無法相處。用著望遠鏡窺伺對方,好像要發現對方有任何差錯,好叫自己斷情絶念,但他們始終沒有發現對方越軌,也就找不到離去的理由。



[b]4.諾拉為逾越節做了哪些準備?然而準備之後卻選擇自殺.諾拉的一連串行動是計畫?還是變化?動機是甚麼?[/b]

逾越節對猶太人有特別的含義,在逾越節晚上,是歡聚的日子,她選擇死亡。是她要離開這擾人的世界,回到天父的居所。所以她喝了「救恩的」杯。

她也希望她的先生與孩子和好。所以為他們準備豐盛的晚餐。



[b]5.你覺得無神論的荷西.最後為諾拉選擇安葬在家族墓園,有特別的意義嗎?[/b]

當荷西了解她和醫生努奇的關係,也從她的小阿姨等兩人口中讓知道荷西是諾拉唯一的摯愛。他完全能接納她,而不是草草地處理她的死亡。



[b]6.諾拉為什麼要用方式留遺書給荷西?當荷西閱讀著諾拉寫給自己的遺書時·荷西一抹微笑的意思是什麼?[/b]

從影片開始,荷西對第15次自殺的諾拉,有種終於解脫的感覺,只要處理好埋葬的事,就完成。所以死亡只是儀式的問題。漸漸地荷西去看到她的生活點滴,看到她與醫生年輕愉快的照片,荷西充滿怒氣,要找出她背叛的證據,到最後知道自己是諾拉唯一所愛,那愛情的美好回到荷西的生命之中。那抹微笑是對彼此愛情的肯定。



[b]7.請針對這個故事.設計三個問題(觀察、解釋、關聯)。[/b]

逾越節對猶太人有特別的意義,在筵席上,要喝四杯的葡萄酒,分別是成聖、拯救、救贖及接納四個層次。相對於諾拉喝下藥物致死,彷彿她不再受這世界的牽絆傷害,可以完結她的生命。而致死的藥水只有3瓶,隱喻著還缺「接納」。而這份在荷西在讓她安葬在自家墓園中完成。

愛情就是接納所有的對與錯,愛與遺憾。


[attachment=1]lee1.jpg[/attachment]
[attachment=0]lee2.jpg[/attachment]
附加檔案
lee2.jpg
lee2.jpg (64.72 KiB) 已瀏覽 136067 次
lee1.jpg
lee1.jpg (112.04 KiB) 已瀏覽 136067 次
noras will.jpg
noras will.jpg (236.88 KiB) 已瀏覽 136097 次
最後由 陳啟鳳 於 2022-08-30, 16:14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陳啟鳳
進階寫手
進階寫手
文章: 153
註冊時間: 2013-07-01, 22:45

Re: 大家的課後討論的【精華選】,歡迎觀賞但請勿回覆喔!2022.7-9月(華神)

文章陳啟鳳 » 2022-08-30, 16:11

[quote=陳啟鳳 post_id=95351 time=1661668768 user_id=3267]
noras will.jpg



[b]【蘇文凌】[/b]

1.故事中.你印象最深刻的角色與情節?

在這部電影中讓我印象最深的角色便是荷西。從他這位無神論者的表現方式,就像我們在一般生活中會遇見的非基督徒,這部電影由猶太人的信仰角度出發,讓我能更進一步看到猶太教與基督教的異同。荷西在面對猶太葬禮的規劃表現出的不屑態度與嗤之以鼻都讓我心驚,對照自己可能也會對佛教、道教儀式同樣不屑吧? 但是我身邊的家人很多都是非基督徒,日後當我面臨同樣狀況時,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儀式我又該如何面對呢?這是我的反思。



2.荷西跟諾拉一街之隔·為何彼此用望遠鏡窺伺對方?

我的理解是雙方對彼此應是愛恨交加的,就像很多老夫老妻般,一輩子發生太多事情是共同經歷過的甜蜜或痛苦,比如荷西說是為了方便看到兒子才選擇住在對街,可想而知身為父母他們雖然感情不睦卻共同愛著兒子。

荷西與諾拉因相處的問題選擇分居,除了諾拉的憂鬱症應該還伴隨生活的瑣事累積而成的埋怨,他們無法共同生活在一屋簷下但又在意彼此,才會透過望遠鏡窺伺對方。而透過荷西的角色演出可以發現,他是個自負又強硬的人,這樣的個性在關係中更不可能成為先低下頭的那一個人,造成了夫妻不可挽回的地步走上離婚。



荷西對諾拉的死沒有太多情緒,卻特別介意諾拉是否有外遇,為什麼?

我的理解是荷西對諾拉還是有感情的,特別是在影片中呈現出二人雖然分開,但荷西身邊並沒有其他女朋友出現,顯然的這麼多年分居又用望遠鏡偷窺彼此,必定對彼此的生活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所以荷西自認為很了解諾拉,卻沒料到發現地上遺落的照片,讓他意識到諾拉也許有外遇,他的自信沒了所以特別在意。



4.諾拉為逾越節做了哪些準備?然而準備之後卻選擇自殺.諾拉的一連串行動是計畫?還是變化?動機是甚麼?

諾拉為了逾越節準備了節期必備的餐點、布置好專用的餐盤用品,透過諾拉 細心準備的食譜與冰箱中貼滿講解的便利貼,可以理解成諾拉是有計畫地做

完這一切準備後自殺。

憂鬱症纏身的諾拉,為何選擇在逾越節前自殺呢? 我想那是因為她知道家人會在節期相聚,而無神論的荷西會怎麼處理自己的後事,過程又會發生什麼, 諾拉也許都猜測的到,諾拉想透過自己的死亡與荷西達成和解吧?在分開多年後,讓前夫處理自己的後事,許多生前說不出口的話,在死亡的沉默之前,讓荷西逐步發現諾拉真實的樣貌,最後也讓彼此能坦誠相對。



[b]【嚴玉惠】[/b]

一、面對憂鬱症的了解與態度

憂鬱症是21世紀的流行病,但一般人對憂鬱症的認識,尤其是亞洲人,覺得這種病是一種羞恥、丟臉的事情,無法對人啟口,更遑論要去看醫生或是住院了。電影一開始醫生就說明諾拉30年前就該住院,荷西的回答卻是輕鬆自在地”她不肯,而且諾拉還自殺過14次”。



影片中可以看得出來荷西是一個很自我中心且幼稚的人,想草草把前妻下葬、在逾越節拿披薩給別人吃、說前妻60歲卻像70歲的年紀,最離譜的是,在面對前妻精心準備的逾越節菜餚,她居然把便條貼交換亂貼,相對於前妻的死亡,荷西的態度是如此的粗魯與沒耐心,更不用說以前與前妻相處時的口氣與態度了。有一幕他們在開車時爭吵,諾拉說”你都不了解我”,之後諾拉生氣的下車。我想對一個憂鬱症的患者來說,感情與情緒最深的傷害與殘忍,莫過於家人對自己深深求助下的冷漠回應。



二、夫妻彼此的溝通問題

1.荷西與諾拉是彼此深愛著對方的,他們常用望眼鏡看著對方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明明相愛的兩個人,卻不能常相廝守,只能默默遙望,那種椎心之痛對常人來說是難以承受,更何況對一位需要大量陪伴的憂鬱症病人。

2.自殺14次是述說著對自己人生深度的絕望,雖然說憂鬱症是腦部生病了,但諾拉一而再,再而三地用行動來表示她的抗議 --- 應該是距離最近、相愛又支持自己的先生,情感上卻是距離最遠的陌生人。

3.諾拉死前一系列的安排,猶如時下最流行的”密室脫逃”遊戲。她精心的安排著每一步驟,慢慢引導荷西找出一張張照片、卡片,相對地,荷西因著很了解諾拉,所以也能照著諾拉所安排的密旨,一步步被帶領到諾拉期待她想要的結果。可見他們對彼此是多麼的了解,但為何相愛卻成怨偶呢?

4.夫妻關係是一個由『我』到『我們』的階段,也就是在有觀念或是想法不同的情況下,知道彼此受著原生家庭的影響,導致產生了很多的差異性,但願意為著彼此將來有更美好的生活,不是去爭論誰對誰錯,也不是我愛你多,你愛我少,而是願意放下自己的想法,彼此好好朝向”雙贏”的方向前進,好好做一個有效且良性的溝通。

5.由諾拉的一系列安排,最終荷西也明白自己與諾拉都深愛著彼此。但很諷刺的是,相愛的兩個人,卻是要經由自殺如此強烈的手段,才能喚醒對方看見自己的愛,直到死後,也才能放下自己很多的成見。我在想以諾拉對荷西的了解,難道真的在活著的時候,不能也精心策畫一個妙計,讓彼此的誤會化解嗎? 如何好好溝通,真的是每個人一輩子都需要好好學習的課題。



[b]【宋慧玲】[/b]

一、題目設計:

1) 諾拉明知道她死後那疊親密照片會被發現,為什麼她在整理時沒有把它燒掉滅跡?

2) 諾拉把給兒子和管家的遺書放在明顯可見的地方,為什麼卻把給荷西的遺書放在看不見的酒櫃裡?她不擔心荷西找不到嗎?

3) 你覺得諾拉給荷西的遺書內容寫什麼?



二、個人觀點和感想:

[b]妻別五日vs. Nora’s Will [/b]

這部影片的中文名字叫「妻別五日」,原名為「Nora’s Will」,分別以荷西的視角和諾拉的視角來敘事。我很誠實的說,一開始我只注意到中文片名:「妻別五日」,所以我看電影的焦點都放在荷西的身上,而荷西在我眼裡真的非常不可愛,甚至令人討厭 !

但當我看到原名「Nora’s Will」時,我卻大為感動,因為諾拉用她最後的生命來籌劃這一切!我不知道諾拉為何要自殺?或許是她14次的憂鬱症自殺經驗,讓她知道她極度的憂鬱症即將發作;也或許是她患病了,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將到盡頭;但無論如何,她用她最後的生命籌劃的這一切,不僅讓她的家人和親友再一次在她準備的逾越節家宴裡再一次連結,也用她最後的生命,告訴她所愛的荷西,他是她唯一的摯愛。我想這也是她對荷西的貼心,她深知荷西愛她,她驟然的離開(世)可能會帶給他無法承受的痛,所以她精心籌劃了這一切!



[b]愛?or不愛?---荷西[/b]

荷西愛不愛諾拉?我相信荷西愛諾拉,否則他不會離了婚還住在諾拉對面,還不時的拿望遠鏡窺伺諾拉。雖然他口裡說,住在對面是為了兒子,但兒子15年前就已搬出,荷西卻仍沒有搬走。

但,荷西明不明白自己深愛諾拉,知道諾拉在自己心中的份量?我想荷西未曾真正想過 !這也是為什麼諾拉留下那疊照片來引發荷西的追根究柢,讓荷西在追查的過程中,在謎底一步一步的揭開中,更清楚自己的感受,也更明白諾拉在自己心中的分量,以至於他在看諾拉給他的遺書時,他露出了會心的一笑。當然,他最後把諾拉安葬在他家族墓園,更是證明他深愛諾拉,並且知道諾拉是今生最了解他、愛他的人。



[b]遺書?or情書? [/b]

諾拉把給兒子和管家的遺書放在荷西清楚可見的地方,我想荷西看到時,心裡可能想:為什麼連管家都有遺書給她?而我卻連隻字片語都沒有?這樣的心情隨著外遇照片的被發現,和謎底一步一步的被揭曉,直到最後他在酒櫃裡發現諾拉給他的遺書時(這也是諾拉在告訴荷西說,我從沒忘記你吃宴席時喜歡配酒),我想荷西的心是充滿驚喜的 !

而遺書中寫什麼呢?我猜諾拉把她的籌劃和她預計這5天會發生的事情、荷西可能的反應和心情,以及心情的轉變都寫出來了,還問荷西說:我是不是都猜中了?我夠不夠了解你?現在你說是誰比較愛誰呢?………這時荷西笑了 !



[b]【蔡維君】[/b]

影片一開始營造無聲蕾絲翩然的畫面,象徵著諾拉無言的訴說……

從頭到尾諾拉無出聲(除了回憶往事的那段),但其實諾拉說了好多話,道出多來對家人對摯友的愛意:從望遠鏡的窺伺、冰箱裡的便利貼、純白優雅的愛宴擺飾、一張張記憶的相片以及對荷西遺留的信,充分表現這場非意外的布局,更是諾拉的最終願望。



[b]心碎的諾拉[/b]

諾拉深受憂鬱羈絆,而荷西無法理解與跨越,生活點滴被放大,最後彼此的關係,只剩下緊繃和要求,離婚似乎是對彼此最安全的距離,一街之隔的窺探卻是彼此心繫的管道。終究,敵不過病症纏身,諾拉以一種令人心碎的方式,為了成全。



[b]愛,在角落[/b]

獨居的諾拉在空蕩蕩的房間,把愛寫在每個角落,看到她布局的便利貼、相片、筆記本,書信,然而她也是屬於角落裡的一份子,自己也是一個等愛的人,在這最後一堂課,學會我們都是如此渺小和值得理解,我們需要支撐彼此,給予愛,是人生最可貴的練習。



[b]道別道愛道謝道歉[/b]

諾拉給荷西好幾頁訣別信,必定是諾拉嘔心瀝血之作,觀眾不知道遺言內容,然而收信的荷西看到訊息卻是一抹微笑。運鏡視角越拉越遠,像是在天上的諾拉,再次無聲的語言,道出關係中的人生四道,學會化解恩怨情仇,唯有放下遺憾,才能充滿感恩的從容離開。

影片最後諾拉珍愛的家人、朋友們齊聚一堂,共赴逾越節饗宴,諾拉的位置依然存在,彷彿不曾離開,在歡樂中彼此關係再次釋放與和好,這正是諾拉真正的願望!



[b]【姚嘉明】[/b]

回應問題討論的第4題

4.諾拉為逾越節做了哪些準備?然而準備之後卻選擇自殺.諾拉的一連串行動是計畫?還是變化?動機是甚麼?



[b]諾拉死亡的影響力[/b]

30年前就開始被憂鬱症所困擾的諾拉,她曾很努力地試著去突破,去掙脫這一道無人能理解,或者更殘忍地說,連她最摯愛的丈夫荷西都不願意去理解去同理的枷鎖;經過14次自殺未遂的折磨,這一次,她逃不掉了!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她成功了!或者說:她成熟了!

她的死亡發揮了重於泰山的影響力~

釋放了荷西長久以來對諾拉在婚姻上不忠的疑慮!

同時,也對她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表達了最後由衷的感謝,成就了一

個難得的Happy Ending!



從諾拉生前有限的片短身影中,不難發現她是一位自我要求高的女性~

縱使在家,她的服裝儀容仍然是講究的;

縱使無法親赴逾越節家宴,她仍然~

➢在餐桌擺設上毫不馬虎;

➢在食材準備,甚至料理方式上鉅細靡遺地交待;

➢在人手調度上及早規劃,甚至連所疼愛的貓都適當地安頓了;

➢把握最後的一刻,透過書寫的方式來向管家法比安娜和兒子魯本表達感謝和關愛,更有趣的是,她把給前夫荷西的長信巧妙地藏匿在他最喜歡的酒櫃內,知荷西者,莫若諾拉也!



我想精準可能是她最喜歡的形容詞!

當諾拉在天上俯視這個最後的用餐場景:

她在世上的九位重要他人能夠歡欣團聚地享用她所精心預備的

菜餚,作為女主人的她一定是心滿意足地笑著說:Bingo!另外,導演也透過不同的場景來讓我們了解諾拉對這一段「有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婚姻的緬懷和執著態度~

➢生前佇立在窗前用望遠鏡觀看住在對街離婚20年的荷西;

➢諾拉去世第三天早上,荷西被冷醒後(因為葬儀社耶穌墓園在前一天送來冰風機讓屋內保持低溫作為對屍體的防腐方式),居然可以在衣櫥內輕易地找到昔日貼身的厚外袍保暖-雖然彼此已經離婚20年了,諾拉仍然保有前夫荷西的衣物,沒有扔掉!

➢當荷西追問莉亞表姨關於諾拉是否有婚外情時,莉亞表姨回應說:那傻瓜的眼裡只有你一人!

➢安葬儀式結束,當荷西把舊照片遞交給醫生努可時,荷西問說:你們常見面嗎?努可回應說:她無法再愛上別人!



感謝神!

我比荷西幸運~不需要等到諾拉的「死諫」出現後,才能體會諾拉對他的愛!

愛人,謝謝妳滿有智慧的「活勸」,不單只我,我們的三位寶貝孩子早已曉得我們是百分百被妳所愛的!



[b]諾拉死亡的後座力[/b]

很多時候,我們普遍認為~

➢生病的人是弱者,是需要被幫助的對象;殊不知,幾乎平均每二年就自殺一次的諾拉,卻巧妙地幫助了自以為強者的前夫荷西(也包括今天作為閱聽者的我們)關於「愛」的最後一堂課!

➢「死亡」,只會帶來充滿悲傷的結局;殊不知,在諾拉的用心規劃下,卻讓不同信仰的重要他人以歡欣團聚的逾越節家宴為起步,開啟生命旅程的新一頁!



原來,我們可以擁有不同的生命視角,諾拉,謝謝妳!



[b]【曾一平】[/b]

請針對這個故事,設計三個問題(觀察、解釋、關聯)。

1. 荷西跟諾拉一街之隔卻彼此用望遠鏡窺伺對方。望遠鏡的喻意?他們各看到了什麼?又有什麼是無法用望遠鏡看到的?

2. 諾拉分別留了三封信給兒子魯本、管家法比亞娜及前夫荷西,請問諾拉為什麼要寫信給這三個人?她對他們說了什麼?這三個人閱讀信件後的心境或可能的回響?

3. 一張諾拉年輕時外遇的相片,為何會讓荷西會想去探索相片背後的故事?這張相片與諾拉多次的自殺有關嗎?



[b]【吳秋霞】[/b]

[b]故事中,你印象最深刻的角色與情節?[/b]

不同文化卻有相似的行為,台灣鄉下會將大體先放置在家中地板上直到入殮,佛教講求助唸,片中猶太教則是陪伴死者並為其禱告。亡者應以素顏入殮,但法比安娜的信仰與華人相似,需要將遺體裝扮。故事裡最吸引我的是禱告者摩西與乾冰,也或許剛剛經歷過半個月的守靈特別有感受,當時在考慮將靈堂設置在禮儀公司還是家中?最後,我們靈堂設在亡者最後住處,輪流陪伴他像他在世時一般陪著他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b]觀察→解釋→關聯:藉口下的真實意圖?[/b]

無論是荷西、法比安娜、莉亞,他們都找了一個藉口而去做他們要做的事情。荷西以禱告或卸妝都是想打開那道鎖;法比安娜希望以她自己認為最好的方式為諾拉做事;表妹莉亞很清楚她的表姐將鑰匙放在哪裡?某種程度上在保護亡者的秘密。



[b]相片、望遠鏡、時鐘的意涵,猜忌與關愛[/b]

片頭的掉在地板上的相片背面以及彼此用望遠鏡窺探對方,倘若心中沒了愛,那應該不會想探究對方的生活。荷西的內在深處應該是放心不下自殺14次未遂的前妻也不知道該如何與她相處,而選擇另外一種陪伴方式,住在她的對面。時鐘背面刻著:給你所有時間及我的愛.荷西。



[b]他人心思是個謎,我們不可去評斷[/b]

面對一個經常自殺的妻子以及幼子,這是一個很承重的生活壓力,這個婚姻最後還是離婚收場,但離婚是法律上的切割,但實質上的親屬關係是切不斷的。諾拉鉅細靡遺準備所有事情後自殺,這也突顯出她的人格特質,她是個心思很細膩甚至有強迫症的人格特質,這究竟是她的自我要求?還是她想掌控一切?

對荷西而言,是諾拉想掌控一切,當他打開冰箱看到所有食物的標籤,他動了那些貼紙。最後甚至故意去訂香腸披薩反應內在的對抗,這些都是我們各人的見解,並非他人真正的心思,因此每個人的感受與各自解讀亦不同。



[b]結論:[/b]

魯本與荷西都不忍心將諾拉葬在犯罪專區,縱然自殺對於猶太教而言是一種罪,但親情就是親情,沒有不可饒恕的,這也是為何荷西將諾拉葬在原本為自己留的墓地,這是父親的愛、丈夫的愛。逝者已矣,不可將痛苦傳遞出去,人人本就自有痛楚。



[b]【陳秀位】[/b]

這次觀影「妻別五日」,試著以男主角荷西的視角寫心得。以下「我」,代表「荷西」角色。



對於我來說,婚姻是個難解開的謎。我與諾拉因愛情而結合,我婚前就明白她是個猶太教徒,對我而言,她的信仰是否虔誠我難下定論。但就我所在的城市,信仰似乎是一種制式的儀式,對我這位無神論者而言,信與不信較不是最重要的,關係我們婚姻的,是我的配偶諾拉對生活、婚姻的態度。

我其實懂但也不懂我的太太,她喜歡掌控一切,但別忘了,她喜歡操控一切的背後,是她與她的心理醫生之間,好像藏著不可告人的祕密。

她與我早在多年前離婚,相隔一條街而居,要說我和他是否還有愛情的存在,時間之河橫在她與我之間,猜忌讓我對她無法真正的信任。我不了解她對生活有什麼不滿意,她有憂鬱症,曾進出療養院,也自殺過十四次,當第一次發生時,我感到害怕,我不捨她的生命即將消逝,但隨著次數增加,我漸漸不耐,這位我曾愛過的女人,視生命為無物,她不是教徒嗎?本該尊重生命的教徒對上帝又是如何看待?

她試著掌控一切,但是我卻對她的事似乎一無所知,當我收到前妻諾拉給我些冷凍肉品,我不了解她的用意,再把這些肉品搬送到諾拉的住處,卻發現諾拉已服藥身亡。



我的心怎堪一次次的受傷,我試著冷漠與堅強,我一直認為著是她的計畫,她連死亡都要把我規劃進去,讓我的生活被迫處理我不得不處理的事。

猶太教的儀式,有許多要求,喜歡恣意的我,真想照自己的想法簡簡單單的辦理喪事,但猶太教祭司制止了我,因為依猶太教喪葬習俗,逾越節將到,以大體如沒在當日下葬的話,就須等到五天後才能實施。又從遠道而來的親友言談,似乎能嗅出這一切都是出自諾拉安排,我心中或許有些憤怒和無奈,只得默默地將一切從禮如儀。

我因對於諾拉可能地外遇事件本該永遠是個秘密,但諾拉的姨媽來訪,經由我的追問,姨媽說:「既然她生前不想讓你知道,那麼我現在當然也不會告訴你…。」。

而當我最後從酒櫃裡發現諾拉留給我的遺書,我終於知道諾拉還是愛著我,但是一切也已太晚,我只是心想,為什麼不能一開始就能坦誠相對,卻要將所有事情上鎖。

我決定讓諾拉進入我所訂的墓位,我現在明白她對我的愛,雖然有種太遲的遺憾,但最終我們會同葬在同一個墓園!

我的心得:真正的婚姻是誠實的,信仰不是儀式化,雖然履行了所有儀式,也不能代表神就在其中,這部片的儀式表達似乎有點冷淡,看到心中有點難過,求神保守我們的信仰是真切的行出愛的樣式。



[b]【李瓊媚】[/b]

[b]1.我還在乎你[/b]

荷西和諾拉離婚了20年,分居後藉著照應孩子的理由,他住在對街。荷西還保有諾拉家的鑰匙,也會向諾拉借一些工具。一開始的鏡頭,諾拉布置著餐桌,無名指上依然還戴著戒指,過程中,還繼續用望遠鏡看著荷西,諾拉還是在乎著荷西的。



[b]2.不想被操控[/b]

諾拉自殺了,荷西在等待努可醫生到來前,開了冰箱,看到冰箱裡滿滿的食物,每個保鮮盒都貼著一張張的便利貼,上面寫了諾拉要交代奶媽法比安娜的各項細節,更多的細節寫在留給法比安娜的那本食譜,荷西把食譜裡夾著諾拉要留給兒子魯比和法比安娜的遺書收在自己的外套口袋裡,似乎不想接受諾拉至死仍是要別人照著她的方式走。諾拉的個性是操控還是貼心?



[b]3.誰說了算?[/b]

魯比的岳父找來了猶太哈拉比主導整個喪葬過程,哈拉比要荷西隱瞞諾拉的死因-自殺,無神論的荷西不希望等到星期天才下葬,自己找了另一家殯葬業者來處理,法比安娜偷偷地在諾拉脖子上掛了十架的項鍊,並在諾拉臉上化了妝,很好奇的是:尚未被打開的遺書中是否有諾拉的真實想法?



[b]4.人的有限[/b]

荷西看到諾拉掉落在床底的相片後,他想找到更多的資訊,想知道諾拉外遇的對象到底是誰,終於他找到了那一疊相片。當荷西幫諾拉卸著妝,回想起年輕時與諾拉對話中的無情,深深傷害了諾拉。在和平墓園,他和兒子一樣不能容忍猶太教徒在葬禮上對諾拉的批評,他們決定不將諾拉葬在那裏了。回到家中,荷西翻出他和諾拉的結婚照片,用望遠鏡看著不停處理墓園事情的魯比,他戴著猶太帽去找家族的拉比,商量可否把諾拉安葬在自己家族的墓園,荷西似乎已重新接納諾拉。年輕的荷西對憂鬱症的諾拉好幾次的自殺很不能諒解,他總以為他了解諾拉,或許覺得諾拉是用這種方式在掌控他,但諾拉說:「你不了解我」。憂鬱症或其他生病的人很需要被同理,他們真的不是故意的。但如果身邊有這樣的不定時炸彈,你的忍受程度呢?



[b]5.諾拉的遺願完成了[/b]

諾拉終於下葬了,路上荷西把照片拿給努可醫生,努可跟荷西說:「她無法再愛上別人」,這一刻荷西更明白諾拉是愛他的。回到諾拉家裡,荷西如同一家之主,拿出諾拉的信給魯比和法比安娜。餐桌上的食物不停地被擺上,多隻不同的手在忙著,9個愛諾拉的人同坐在餐桌上用餐,並留著諾拉的位子。這是個團聚的時刻,荷西習慣在用餐中到酒櫃拿酒補上,諾拉留給他的信就放在其中,好幾大張的信紙,到底寫了什麼不得而知,我想荷西的一抹笑或許是因為諾拉的遺願完成了吧!已不再是難熬的妻別五日!



[b]【胡煒珍】[/b]

愛能勝過死亡嗎



如果死亡臨到,其實每個人都會遇到。當生命走向盡頭,被迫要跟所愛的人道別,當曾經充滿溫暖的擁抱或牽手,只剩下冰冷的軀體⋯再也聽不到那熟悉的聲音,空空的椅子,空空的房間,提醒你這世界只剩下你,愛還在嗎?愛能勝過死亡嗎?愛真的永不止息嗎?



聖經說愛是永不止息。聖經也說不論是生是死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神的愛無庸置疑,但人的愛呢?今天的電影讓我看到,愛是不會消失的。曾在心裡留下的悸動也不會不見,頂多,是關在心裏某個上鎖的櫃子。



諾拉非常愛荷西,這個愛是給對方空間的愛。我覺得很不容易。荷西看似無情,其實心裡很在意諾拉,不然,不會一直住在對街。然而最讓我感動的是諾拉的一系列安排,讓諾拉雖然死亡,變成冰冷的屍體,但仍透過許多的安排,表達了對荷西、兒子、好友、表姊的愛。生命會走到盡頭,最終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了,但是,愛仍然可以說話,透過回憶說話,繼續鼓勵我們還留在世界上的我們。電影最後鏡頭拉遠,彷彿告訴我們,愛不會消失,不會離開,他們在天上看著呢!



三個問題

1法比安娜知道猶太教不許對死者裝飾打扮,但仍偷偷去做,你覺得他的心情如何?家人發現之後的反應如何?

2諾拉把抽屜的東西都放在櫃子上鎖,你覺得他的目的是什麼?

3年輕的諾拉曾在車上對荷西說她受憂鬱症的苦,荷西的回應是什麼?你覺得可以有其他的回應嗎?



[b]【楊書愛】[/b]

[b]Nora’s Will[/b]

電影英文名稱叫做《Nora’s Will》,電影中Nora死後只留下了滿冰箱的菜、逾越節晚餐作法、一些安排好的人事物、以及三封信。她並沒有寫下一封正式的「遺書」,但她安排的一切最後都由一頓完美的晚餐被呈現出來了:精緻的擺盤、豐盛的食物、她所愛的人們……長桌的底端擺著一副餐具,儘管無人使用,但在我的眼中,Nora彷彿就微笑地坐在那個位置上與大家享受著逾越節晚餐 – 那也是她最大的願望吧!

中文譯名為《妻別五日》,是荷西發現太太過世後,在她家安排後事,這五天的故事。故事的第一天從荷西的視角起頭,第五日也由荷西在陽台看信結束。其實以諾拉的視角來敘事比較吸引我,因為電影中大多的場景都在諾拉的房子中進行,荷西的一舉一動、以及每位出現的人物的對話與反應,彷彿尚未下葬的諾拉,就像幽靈(可愛版本的)在房子中看著,看著她的安排,是否會如期待般的實現呢?



[b]心之聲 – Only God can judge us[/b]

「他人的心思是個謎,我們不該去評斷」拉比如此說道,為荷西的疑惑 – 或許不止是「自殺者不能埋在墓園嗎?」還有「諾拉為什麼要自殺、她為什麼要外遇」「猶太教的這些傳統儀式到底在想什麼」……等其他問題,做了一個回答。因著宗教、文化、不同成長背景、個性、疾病、環境、關係……沒有人可以百分之百了解一個人,荷西無法得知他人的心思,但他可以掌握自己的。於是他將本該是自己的墳墓,預備給這位他強調已是前妻的愛人。這也是本片我最印象深刻和感動的地方:有智慧的拉比、以及做出改變的荷西。



[b]問題設計[/b]

Q:從電影中的行為觀察起來,你覺得魯本、法比安娜、以及表姨三人,他們和諾拉的關係如何?

Q:你覺得逾越節的這頓飯對諾拉來說有什麼特別意義嗎?為什麼這是她的心願呢?

Q:在不同的宗教中,有著許多不同的文化與規範,以影片中的兩位拉比做比較,他們各有什麼特色?分別體現了宗教的哪些層面呢?



[b]【劉文宜】[/b]

[b]憂鬱症患者的陪伴[/b]

陪伴憂鬱症或其他心理疾病患者,是一件很困難的事,荷西對諾拉的死沒有太多情緒,也許是因為他早就已經心裡有數,認為這是遲早會發生的事,也許也是因為他累了。雖然電影中並沒有多著墨在兩人過去的相處過程,但其中一段在汽車上的爭吵,隱約也透露出兩人緊繃的關係。

家父有躁鬱症,我和我奶奶一直為他祈禱,也很忍耐,長期的忍耐。但我也曾有忍耐不了的時候,也會和他吵架。感謝主,我們家到目前為止,沒有登上社會版。

我也曾遇過憂鬱症的同事,一方面她情緒起伏很大,即使我是資深老鳥也要忍耐這位年輕氣盛的新人,儘量不和她爭吵。她也很堅持她的看法,聽不進勸言,和她有業務往來的我和她合作的真的很辛苦。她也一直請假,變成別人要代理她的工作。但感謝主,在我就快要忍耐不住之前,她辭職了,她在敝單位只做了大約7個多月。後來聽還有跟她連絡的同事說,她說她當時覺得壓力很大,很想自殺。感謝主,幸好她沒在任上自殺,不然我們這些同事和當時的主管可就糟糕了。

我同事則告訴我,她前單位就有同事在病假期間自殺成功,而另一位同事則在任內在辦公室和小會議室內自殺未遂2次,主管只好調整她的座位去大辦公室,好讓大家能看著她。我同事後來也跳槽來我們單位了,所以不知道現在如何了。

電影中,荷西必須陪著常常會鬧自殺的另一半,地雷隨時會炸,心理的壓力不可謂不大,也難怪他會選擇離開。

陪伴心理疾病患者,真的很難,沒有經歷過的人很難想像,並不是簡單說「愛」就可以應對得了。



[b]愛與憐憫[/b]

荷西最後讓出自己的家族墓地,讓諾拉下葬,我想是出於一種憐憫與愛,如同他一直用望遠鏡關心諾拉,諾拉也一直遠遠的關心荷西。兩個相愛的人,雖然無法同住相處,但保持適當的距離,日常生活的摩擦減少,也許反而能夠維持一種淡淡地相愛的關係。

這讓我想到我父親現在因為罹患帕金森氏症住進養護機構,因為減少了日常的摩擦和照顧的疲累,現在的我比較能夠用憐憫的心態來看他,對過去的傷痛,也比較能釋然。老師在投影片中提到有些拉比認為可以祈求死亡早日到來,當看著家父插兩管(鼻胃管、尿管)、呆呆的樣子,默默覺得有時死亡也未嘗不是一種恩典。



[b]【吳倩容】[/b]

[b]望遠鏡下的愛[/b]

諾拉與荷西多年來的個性差異的積怨和誤會,甚至是諾拉長年來14次的自殺造成荷西的心理負擔和無奈及憤怒,可能也造成荷西憤憤不平與人隔闔的態度,他難再忍受任何諾拉好與不好的安排,但卻放不下對諾拉的關心。諾拉在許多的角度下都知深愛荷西甚至也知道荷西仍是愛著她卻無法靠近,相愛容易相處難,望遠鏡下小小空間是两人僅存保持安全的互動,两人相愛相殺的愛情只剩下只可遠觀的愛情~望遠鏡下不會痛的愛。



[b]穿針引線的愛[/b]

從諾拉一系列以了解荷西的方式來精心安排可以看出她用心良苦,深愛著丈夫,即便身心受著憂鬱症想輕生的心靈折磨,仍希望在走之後仍能喚醒荷西起初的愛,直接留下遺書就是再深情的告白恐怕也是無法打動荷西的心及化解他根深蒂固的心結和成見。即使精心設計,但打動他的是時間的沈澱,他可以有餘裕回想從前相愛之時,打動他的是一張意外遺落的照片、讓他覺得心疼的是墓園對妻子貼標纖的不尊重,讓他重新心動的是他對醫生情敵的充滿妒意,讓他釋懷的是醫生口中眼神中萬分失落的答案,讓他打開自己心懷與前妻和解的是自己接納前妻為家族墓園一份子的決定,讓他重新回到起初之愛的是最後百轉千迴後意外且特意留給他的遺書。



[b]深刻相知的愛[/b]

荷西打開遺書後的那抹微笑代表著他的釋然、放下、輕鬆、被重視和被諾拉充份理解和深愛,两人再次回到起初的相知相愛,那份無言的默契和愛。諾拉雖然走了,但她的愛換了另一動方式來陪伴荷西,最終的團聚,諾拉並沒有缺席,親自預備了宴席的所有,也化解釋懷了荷西多年來的不解和痛苦。原來,愛是解葯,是永恆的存在,超越死亡。



[b]問:請針對這個故事.設計三個問題(觀察、解釋、關聯)。[/b]

1.荷西為諾拉的安葬原本做了哪些安排?為何有轉折最後進入家族墓園?他的心路歷程及心情如何?

2.荷西為何要拿出諾拉和醫生的合照交給醫生?荷西追問:「你們常見面嗎? 」家庭醫生為何回答:她無法再愛上別人?這两人的想法和神情訴說何種心境感受?

3.諾拉給兒子和管家的遺書都在很明顯處交代,為何唯有給荷西的遺書卻是在酒櫃之中?諾拉對於一切過世後逾越節的晚宴的安排是胸有竹嗎?如果是你從哪裡可以看出?如果不是,為何又如其所願?電影最後的鏡頭拉高拉遠在荷西的身上和房屋,你覺得有何意涵?



[b]【王輝煌】[/b]

1.故事中最讓我感到震驚、不解與深沈難過的是兩位主角荷西與諾拉,雖然已經離婚,但竟然還各自備有望遠鏡,相互窺視。這意味著,愛恨情仇在這兩人的生命之間,究竟是以如何複雜的方式糾纏,以致於都離婚二十年了,還透過望遠鏡,在心靈的窗口對望。



2.3.對我而言,影片對荷西的描繪份量較多,荷西角色的特色也比較清楚。基本上,就是一位自覺被太太戴綠帽子的丈夫,在經過與太太一番拉扯撕裂後,所表現出來的大男人那種的不在乎。但畢竟深愛過,所以,即便離婚,也沒有搬遠。搬到可以對望的公寓居住,應該還是有某種無法完全扯斷的羈絆吧。致於這是基於刻骨的懷疑仇恨還是,還有一點想念的成分,就很難說了。



但是,諾拉一出場,很快就因自殺身亡。影片對於諾拉的角色完全是用間接的人事物來折射。例如,在荷西與努可醫生的對話中,才知道諾拉患有三十年的憂鬱症,亦曾嘗試過十四次自殺。但,由折射中所看到的這些有關諾拉的描寫,並非很完整,因此,也留下很多似乎欲言又止的謎團。例如,諾拉為何不愛荷西了?為何似乎與努可醫生有婚外情?為何離婚後不與婚外情的對象結婚?為何諾拉也備了望遠鏡,偷窺荷西?動機何在?另外,雖然荷西後來由一包相片發現,諾拉當年婚外情的對象可能是努可醫生,但影片也沒有對此點提供確切的答案。



5. 從影片中可以隱約知道,這樣的互動模式是三十年前他們兩人之間相處模式的結果。而這樣的相處模式又是諾拉開始有了婚外情,並因而有憂鬱症、自殺嘗試而激盪出的後果。荷西雖然可說天天被太太背叛的懷疑、不顧丈夫兒子的自殺所吞噬,但他心中深處應該還是對諾拉有眷戀的。因此,他對墓園固守僵硬的猶太教條,只許將諾拉與罪人及自殺者同葬的決定非常憤怒。



[b]【林淑慧】[/b]

[b]1.故事中.你印象最深刻的角色與情節?[/b]

荷西在守靈的時候,對古舊的時鐘的滴答聲,非常的不耐煩,想去停止它時,

發現那時他送給諾拉的禮物—奉獻所有的時間和愛。有點諷刺,但卻是如此真實。憂鬱症患者最親近的人其實壓力是很大的。也許憂鬱症可以吃藥緩解,但照顧者是幾無寧日,常常受到患者有形無形的威脅~也有他受夠了的無奈。但為了諾言,又忍耐吞下怨氣。



[b]2.電影的原名與譯名分別以諾拉與荷西為視角來敘事,哪一邊較吸引你?為什麼?[/b]

感覺是羅密歐與茱莉葉—愛情故事的另一種版本。

諾拉為憂鬱症所困,雖然一心求死,但對愛情仍然堅定,在死後,讓無法同住的先生,了解她的生活,有條不紊的次序,每項食物都整整齊齊的,詳細說明用途及作法及各項安排。



[b]3.荷西跟諾拉一街之隔·為何彼此用望遠鏡窺伺對方?荷西對諾拉的死沒有太多情緒,卻特別介意諾拉是否有外遇,為什麼?[/b]

荷西與諾拉彼此相愛,否則不會彼鄰而居;只是他們無法相處。用著望遠鏡窺伺對方,好像要發現對方有任何差錯,好叫自己斷情絶念,但他們始終沒有發現對方越軌,也就找不到離去的理由。



[b]4.諾拉為逾越節做了哪些準備?然而準備之後卻選擇自殺.諾拉的一連串行動是計畫?還是變化?動機是甚麼?[/b]

逾越節對猶太人有特別的含義,在逾越節晚上,是歡聚的日子,她選擇死亡。是她要離開這擾人的世界,回到天父的居所。所以她喝了「救恩的」杯。

她也希望她的先生與孩子和好。所以為他們準備豐盛的晚餐。



[b]5.你覺得無神論的荷西.最後為諾拉選擇安葬在家族墓園,有特別的意義嗎?[/b]

當荷西了解她和醫生努奇的關係,也從她的小阿姨等兩人口中讓知道荷西是諾拉唯一的摯愛。他完全能接納她,而不是草草地處理她的死亡。



[b]6.諾拉為什麼要用方式留遺書給荷西?當荷西閱讀著諾拉寫給自己的遺書時·荷西一抹微笑的意思是什麼?[/b]

從影片開始,荷西對第15次自殺的諾拉,有種終於解脫的感覺,只要處理好埋葬的事,就完成。所以死亡只是儀式的問題。漸漸地荷西去看到她的生活點滴,看到她與醫生年輕愉快的照片,荷西充滿怒氣,要找出她背叛的證據,到最後知道自己是諾拉唯一所愛,那愛情的美好回到荷西的生命之中。那抹微笑是對彼此愛情的肯定。



[b]7.請針對這個故事.設計三個問題(觀察、解釋、關聯)。[/b]

逾越節對猶太人有特別的意義,在筵席上,要喝四杯的葡萄酒,分別是成聖、拯救、救贖及接納四個層次。相對於諾拉喝下藥物致死,彷彿她不再受這世界的牽絆傷害,可以完結她的生命。而致死的藥水只有3瓶,隱喻著還缺「接納」。而這份在荷西在讓她安葬在自家墓園中完成。

愛情就是接納所有的對與錯,愛與遺憾。


[attachment=0]lee2.jpg[/attachment]
[attachment=1]lee1.jpg[/attachment]
附加檔案
lee1.jpg
lee1.jpg (112.04 KiB) 已瀏覽 136067 次
lee2.jpg
lee2.jpg (64.72 KiB) 已瀏覽 136067 次


回到「心靈小憩《網路讀書會》與文章閱讀回應區」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0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