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秋刀魚之味

歡迎在此分享您的讀書心得,或回應[url=http://life.fhl.net]心靈小憩網站[/url]的文章觀點!也可以投稿喔!

版主: Robertpsycho月童

版面規則
頭像
ellenmiia
世界級頂尖寫手
世界級頂尖寫手
文章: 2987
註冊時間: 2003-10-06, 17:01
來自: 飛隱星球
聯繫:

回應:秋刀魚之味

文章ellenmiia » 2005-04-02, 04:01


李志薔
普通寫手
普通寫手
文章: 87
註冊時間: 2003-07-24, 11:04
來自: 台北
聯繫:

文章李志薔 » 2005-05-06, 14:44

感謝訪客的回應....
關於內容,讀者們自有感受,不待作者跳出來多言
倒是在[聯合文學]刊出時曾被收入【人間福報】每週選文~

引述如下,大約就是我要表達的感謝!

志薔

《講師的話》◎孟樺

在創作《秋刀魚之味》這部影片腳本時,小津安二郎的母親去世。那年小津五十九歲。
愛寫詩的他,在日記中寫下自己的心情:「山谷中春天已至,櫻桃花開如雲;但是這裏,凝滯的目光,秋刀魚的滋味——花兒也憂鬱,清酒的味道也變得苦澀。」
秋刀魚之味,是一種憂鬱滲著苦澀的味道;那是秋風吹襲的寂寥,帶有絲絲的悽涼。
拍完這部片之後,小津也離開人世。那天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十二日,小津安二郎的生日。
這樣一部作品的存在,所散發的不止是其藝術價值,還有其雋永的生命意義。
於是,像李志薔這樣的電影人看這樣的電影,便要說:「我每次看都掉淚。」
一項藝術創作之所以造成迴響,在於其承載的內容與欣賞者的生命經驗產生深刻的撞擊;其產生的撞擊愈多,就愈展現當中藝術意蘊的濃烈與偉大。
像《秋刀魚之味》這樣的作品很難寫評論;縱然作者也在文中提到了小津電影的主題及拍攝風格,可是他知道,真正要表現這部電影箇中的蘊涵,必需透過自身生命給予印證。
是故作者要藉小津「安靜的視角」,檢視自己的人生境界;經由這樣的過程及所記述的文字,以透脫出這部藝術作品的濃烈意蘊與偉大。然這麼一來所寫出的影評便不只是影評,而是從之延伸出的文學新生命。
於是,電影中的人事物與自身生命的人事物有了呼應和交集,觀看的視角亦和小津的視角相結合,甚至為文的鋪陳也和攝影手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透過「榻榻米高度的低鏡頭觀點」所觀得「陌生的新家、暮秋的陽光和靜伏的桌椅,神壇上菩薩垂目不語,父親遺像前一縷輕煙裊裊」;「自己的父親和妹妹」與電影中「父女熟悉的身影」,「看似平凡的家族倫理主題」,「有了複雜而豐富的生命」;「相似形配置」之於「門前木瓜樹」與自己「妹妹」的逐漸亭亭玉立;「固定畫面構圖」呈現自「盛裝低眉,款款地走出家門」的妹妹的想像。文章從秋日「午後的斜陽」,到「晚風」和「星夜」,整篇作品為「秋刀魚之味」這個命題注入了文學的新血。
作者善用段落以陳述自己的感情,像主觀的電影分鏡一樣,具有閱覽情感導向的作用。也就在這樣的導向過程,我們多認識了一段人生的翦影,可供自身生命的相互對照,從中得到啟示與感動。
好的文學作品有如好的電影,讓人一看再看,意猶未盡;本課可謂其中最亮眼的代表作。

注釋》

{2}小津安二郎:(一九○三│一九六三)生於東京,自小熱愛電影,尤其是美國影片。一九二三年獲親人引薦,進入松竹蒲田攝影廠工作;在父親強烈反對下,開始擔當攝影助手。一九二六年,松竹總裁城戶四郎邀他執導第一部作品《懺悔之刃》,在「庶民劇」方面開始顯露才華,專門拍攝以日本中下階層的日常生活為主題的影片。一九三六年起大量拍攝有聲片,至中日戰爭爆發為止。一九五八年拍攝《彼岸花》,第一次嘗試採用彩色膠捲。五十年代末期重拍了他三、四十年代的心愛作品,像《早安》、《浮草》、《秋日和》分別是《我出生了,但》、《浮草物語》和《晚春》的翻版。小津一生得獎無數,如:五八年以《彼岸花》獲藝術祭文部大臣賞及紫綬褒獎,五九年獲藝術院賞,六一年以《秋日和》獲亞洲影展最佳導演獎,六三年被選為藝術學院會員,是電影導演獲此榮譽之首次。六十歲生辰病逝,骨灰被安放於北鎌倉的圓覺寺。


回到「心靈小憩《網路讀書會》與文章閱讀回應區」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0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