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 (共 1 頁)
關於但丁的「神曲」
發表於 : 2007-04-08, 13:25
由 月童
[color=blue]前言,這陣子無意在MYAV與幾個人討論起若干書籍,可能有些討論
會有人有興趣,所以會盡可能轉回來,這樣我們在這邊也可以討論。[/color]
以下這篇是我的發文,其實是舊文了。
是怎樣的女子,竟可以纏繞一個男人的心靈終生之久?是怎樣的
女子,竟可以勝過男人生命中一切的知識、才華、理想性格、豐富的
人生閱歷,讓男人在回顧他豐富的一生之後,仍將這女子視為他生命
中唯一的眷戀、唯一的力量、唯一的拯救?
又是怎樣的男子,在心靈深處放下一片淨土,永遠把一個女子安
憩於此,讓她成為自己心靈的家,並藉著她的力量,安穩自己、又不
斷昇華超越自身?
但丁與荷馬、莎士比亞、歌德並稱四大詩聖,他通曉文學、神學
、哲學、天文學、博物館學,此外,又是個對政治社會極其熱情的理
想主義者,他參與戰爭、涉入政治,而後因政治黨派不利於他而流亡
他鄉,那時他已婚,有兩個孩子。三十歲的但丁,人生中該知曉、該
經歷的都經歷了。
世界名著「神曲」是在流亡期間寫成的。「神曲」中,看見但丁
所有的科學、神哲學知識、藝術才華、與社會政治的理想熱情,但是
真正激發他創作的,卻不是這些知識、才華與經歷,而是一個已故的
女子貝德麗絲。
「神曲」中,貝德麗絲像天使般引領但丁,從陰暗的地獄向天堂
攀升,貝德麗絲環繞在光華聖潔的氛圍中,能膜拜不能褻瀆、溫柔可
親卻不能任意觸及,她,是但丁的拯救。
貝德麗絲是誰?
但丁在第一部重要著作「新生」中,記錄了貝德麗絲這個女子。
但丁九歲時認識了貝德麗絲,但丁後來說,「從那天以後,愛情
竟主宰了我的靈魂。」「她是我心中光榮的閨秀。」
但丁渴望再見到她。一等九年,那年他十八歲,他再邂逅了她,
那時她穿著一件白衣,和兩個婦人在街道上走著,他們仍舊沒有交談
,她看見但丁很心亂的站在路旁,只默默無言的望了他一眼,僅只這
一望,但丁覺得他那時已達到幸福的頂點。
貝德麗絲父親很富有,讓她嫁給一位銀行家,卻在1290年、芳齡
25歲時死去。1295年但丁流亡,寫下了「神曲」曠世巨著,貝德麗絲
不斷出現在「神曲」中,是但丁的依靠、指望,與拯救。
「神曲」描述的是靈魂的拯救。從地獄深處往上攀升的過程,也
同時是個淨化的過程,在天堂的第八重天,但丁與基督、馬利亞和聖
徒相遇,有趣的是第十重天預留了皇帝亨利第七的寶座,他仍對在世
間建立理想國的熱情理想主義不死心呢!從淨土到天堂,貝德麗絲一
路牽引著但丁。
淨化、往上攀升,是需要力量的。
我們每個人不都是對理想境界渴望不可及的「力有未逮」?生而
為人,我們多半不是經驗著「有志者事竟成」,而是經驗著「立志由
得我、行出來由不得我」,淨化與修行的力量,多半需要藉助外力。
宗教家借諸信仰,思想家借諸理性知識,政治家借諸社會運動、理想
國的建立。
是誰會想到借諸一個女子之力?
是藝術家。但丁兼具博學思想、藝術才華與政治改革的性格,但
他最終是個藝術家。正因為陷進知識思想、政治、藝術之最腐朽一面
,經驗過人性的醜陋,方能創作出「神曲地獄篇」的猙獰懼怖,正因
為懼怕著永恆的墮落,方有「神曲淨土篇」那渴望再有機會升到天界
的可憐靈魂的真實哀告,而最終,是他的藝術性格,讓他美化了貝德
麗絲,成為牽引他上升的力量。
貝德麗絲勢必跟他是有著距離無緣深入交往的,更不能成為他的
妻室,是要在這種審美距離中,貝德麗絲才會有拯救的力量。這就是
藝術家。
拯救力量一成為生活的現實面立刻墮入深淵,也意味著這種拯救
力量,終究是藝術家的幻想。依我看,人類最大的自我懲罰,就是把
拯救力量放在不該放的對象上,在歷史進程中所帶出來的自我拆解,
神學、哲學、藝術、科學,都經歷過自我拆解。
R.W.B.Lewis所寫的「地獄與天堂的導遊」,把「神曲」中但丁
值入的當時代事件與人物都作了分析,在談到但丁生平史時說,「但
丁在他任何著作中,從來都未提過他的妻子珍瑪,也不曾偷偷的暗示
家庭中有何不快。純粹就文學層面來看,可以說珍瑪‧多納提對但丁
供應行吟詩人的生活基本所需,而他不久就能夠像詩人般遵照行吟的
傳統度日;由於妻子忠貞,他也就無法找到任何藉口同他心愛的人一
道作任何廝混,而只能懷著失望的心情,對他心愛的女人朝思暮想。」
現在大家談到但丁,一定都知道貝德麗絲,卻鮮有人知道珍瑪‧
多納提的名字,因此在此特別提及,儘管不能還珍瑪‧多納提任何公
道,至少,由衷表達七百多年後,一個女子對這隱姓埋名卻真正支持
藝術家平穩生活的女人的敬意。因為藝術固然源於對一女人的想像,
但藝術家的真實生活,卻仰賴一無怨無悔的真實女人的照顧與陪伴。
發表於 : 2007-04-08, 13:28
由 月童
神曲以推理手法描繪了人類精神生活的過程──從生來就有的犯罪本
性、到滌罪、直至完美德性的獲得,這生動的夢幻充滿中世紀的情感。
「神曲」綜合了十四世紀的哲學、政治和宗教的觀念,預示文藝復興
時期的到來。他將通俗義大利語訂為現代文學的語言,不僅是學術的和
方濟各會哲學的綜合,也是中世紀和希臘羅馬古代思想的綜合,書中的
亞里士多德、維吉爾、奧維德、西賽羅、伯丘斯、聖托馬斯‧阿奎納、
聖法蘭西斯、喬托等人比肩而立。
詩中含有許多中世紀的數學象徵主義,如神秘的「三」(三位一體)
──全詩由地獄、煉獄、天堂三部分組成,每部分三十三篇章(基督在
世年數),最後的篇章(第一百篇)用作緒言,是完整的意義,內容儘
管有大量的學術理論、數學理論──行星運行規律、民法、宗教法、中
世紀科學、辯證法、神學(例如維吉爾提出的理性和比阿特爾斯提出的
神靈的啟示)──卻是用義大利語而非拉丁語寫作,這在當時會被指為
風格粗陋[color=red]用婦女閒聊之語[/color]寫作;但也因此,但丁變成文藝復興的先驅,
(在當時,語言革新還是不可思議的,當時也因拉丁文的限制,文學哲
學與詩只能被少數菁英理解。)
(摘自藝術與思想(Art and Idea) 約翰‧弗萊明
發表於 : 2007-04-08, 13:29
由 月童
浪漫時代法派藝術家德拉克洛瓦的作品「但丁過冥河」,與李斯特同時期,
不過,比李斯特稍早。
[img]http://life.fhl.net/gospel2/1822Dante.jpg[/img]
發表於 : 2007-04-08, 13:42
由 月童
發表於 : 2007-04-08, 13:42
由 月童
[quote][b]原發表者是dante[/b]
這當然好像可以說,貝雅特麗齊是提昇但丁向上的力量。但正確的應是,貝雅特麗齊之「死」才是提昇但丁向上的力量。....
如果我以上所想的不錯,貝雅特麗齊對但丁的重要性,在生死關鍵上,所以這不能推廣給所有人。[/quote]
dante,寫得太好了,比我想的更深刻許多。
我據此往前推想關於時代的問題,貝雅特麗齊這生死關鍵上,我
認為是有時代性的問題。但丁往文藝復興跨了,但他觀念是中古世紀
式的,這是一種靈肉二分的觀念,而奧古斯丁這句權威的話:「身體
之美確實是上帝創造的,但它是短暫的、肉體的,因此是一種較低的
善,如果愛美貌勝過愛上帝--上帝是永恆的、內在的、永久的善--
那麼這種愛是錯誤的,就像吝嗇鬼由於愛黃金而拋棄了公義。」正是
靈肉二分式的,而且這觀念溯源到柏拉圖。
其實這靈肉二分觀念在中國文化中也有很深的基礎,而柏拉圖本
來跟佛教觀念就有很多蠻近似的地方。我認為紅樓夢這種靈肉二分也
是很明顯的,只是佛教並沒有像基督教一般,肯定死後勢必會遇見那
永恆的、內在的、永久的善,所以黛玉之死便有著悲劇的重量,是淒
涼的魂魄,卻不是牽引向上的聖女。
在J.Pelikan所寫的「歷代耶穌形象」中,提到奧古斯丁思想的轉
折,他說奧古斯丁在「上帝之城」後,復寫下了「懺悔錄」,是可以
看得出兩本書背後的思考,流動方向是不一樣的,前者著重向上攀升
,後者強調向下墮落,前者強調上帝的榮耀,後者強調上帝的恩典。
這預示了一種時代性的轉折,文藝復興將不同於中古世紀,會更著重
「現世」。
我是據此思考:但丁之後越來越著重現世的西方思維,日後的文
學家筆下那個扮演救贖的女性形象,關鍵也就不在「死」,而是在「
生」與「愛」了。諸如司湯達爾「紅與黑」中的德瑞拉夫人、杜斯妥
也夫斯基筆下的諸多女人等等。
這是被你引發的一點思考,可能尚不完整,還需要更多的補述,
而我是用文字思考的人,所以筆談對我是很重要的過程,請不嫌肉麻
,認識你是我近日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
發表於 : 2007-04-08, 13:45
由 月童
發表於 : 2007-04-11, 00:20
由 月童
發表於 : 2007-04-11, 00:21
由 月童
[quote][i]原發表者是 dante [/i]
[b]
Paolo 和 Francesca 叔嫂通姦的故事,眾所公認是《神曲》中最美的一段,Francesca 追述他們逾越紅線的第一步,雖是邊說話邊哭啼,語中甜蜜的回憶卻遠勝愁苦,大有雖百死而不悔之意。上帝也好像法外施仁,懲罰他們的風再強,也吹不散他們互相擁抱。上帝的律法雖不容許他們生前通姦,卻容許他們肉體死後靈魂永恆在一起。但丁聽完故事後也慟絕倒地。
這是但丁做為一個凡人,對 Paolo 和 Francesca 真情相悅所能有的最大反應了。他連「我同情你」也不能說,因為上帝的懲罰是公正的,凡人無法否定。但若順著上帝旨意而說:「Francesca 你現在知道錯了吧。」卻又太絕情。因此慟絕倒地的無言反應最符合此處意境了。[/b][/quote]
這段dante兄解讀的實在是很細膩、唯美、充滿藝術性與同情心,
面對「神曲」,dante實在比我感性很多。
[quote][i]原發表者是 dante [/i]
[b]
但丁的大框架是上帝公正的獎懲,因此地獄絕對不是美妙的處所,是畫家把 Paolo 和 Francesca 這一幕畫得惟美而已。地獄唯一不苦的地方是第一層,又名 Limbo,待在裏面的是異教徒的好人與未受洗的嬰兒,他們因為無罪,所以不應受苦,但又因為不是基督徒,不能上天堂,只好永遠滯留在那邊。所以也可以說,Limbo 還不是真正的地獄。我滿希望那是我未來的歸宿,因為其中有個光明的城堡,所有英雄人物、大哲學家大科學家大文豪都在那邊。[/b][/quote]
我倒覺得以但丁時代來說,這不受苦的一層,正是中古世紀即將結束,
文藝復興即將開啟的方向指標。比之米開朗基羅將自己這個大畫家畫成
一張臭皮囊,並讓自己偷偷被聖人帶向天堂來看,但丁的人文性,只差
米開朗基羅一步。
[quote][i]原發表者是 dante [/i]
[b]
回頭再談藝術創作。Paolo 和 Francesca 通姦故事被但丁轉化得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成為《神曲》最知名的一段,依附的藝術作品也最多(音樂亦然)。不過,但丁的文字很短,故藝術創作只能在兩個主題中二擇一:一是 Paolo 和 Francesca 現在在地獄中受風吹打的模樣,另一是 Paolo 和 Francesca 生前合讀誨淫小說以致親吻的關鍵時刻。第3頁第一幅圖屬於前者,第二、三、四、五幅屬於後者。
[/b][/quote]
這一段有個部分可以再議的,是這倆人讀的是否「誨淫小說」?但丁問
兩人:「怎會各知道對方隱於心而未出於口的愛呢?」他們說,他們在
讀騎士蘭斯洛愛上亞瑟國王之妻的故事。這當中,至少有兩層,其一是
,這是一個騎士的故事,隱含了愛情的高貴性;其二是,有一種角色的
投射,因為這故事是不倫之愛,蘭斯洛偷了亞瑟之妻,形同偷了兄弟之
妻。但中古傳說中,亞瑟跟蘭斯洛一直是義氣之盟。所以關鍵應當不是
在「穢淫」,而是在「隱於心而未出於口的愛」背後,何以需被人同情
。
所以我認為但丁原意,在同情了兩人的愛情之外,也意圖直指吉昂西托
對其弟保羅的謀殺,相較於亞瑟和蘭斯洛,少掉了某種高貴與義氣。
而但丁會同情這愛情,我認為跟被謀殺死去的這女子的家族,曾很義氣
的保護但丁是有關的。
發表於 : 2007-04-11, 16:08
由 月童
的確,我應當要寫的更清楚些,我是邊寫邊思考的,文字不周延之處,
一定就是還可以思考的更清楚的地方。
基本上,我假設了「中古騎士精神的傳說」與「亞瑟、蘭斯洛的傳說」
是大家已知的前提。雖然這只是傳說,但因為但丁作品中處處用典,因
此,我認為他刻意描寫那兩愛人感情開始發展是在讀亞瑟、蘭斯洛的故
事之後,應當是故意而為,想當然,那兩人是不是因著一齊讀一本書而
互吐愛意,根本查無可證,可但丁藉此描述,便在他的信仰框架下,也
暗藏了同情與褒貶之處。因為在傳說中,亞瑟與蘭斯洛有結盟之義,儘
管發生了同愛一個女人的事件,但他們在處理這樁愛情糾葛事件,還是
基於一種騎士精神的前提與原則來處理,而不是一刀謀殺了事。恰好是
有騎士精神前提,才讓亞瑟王、蘭斯洛的悲劇特別可歌可泣,讓人一再
傳頌出各種不同版本。此外,蘭斯洛還有「尋找聖杯」的傳說,這也意
味在傳說中他是個篤信這世間有神聖的事物的人物。
在中古騎士傳說中,騎士可能到處拈花惹草,但當他將某女性視為「愛
情」的對象,這女人便成了精神象徵,是騎士內在勇氣、正義、奮鬥的
力量,這其實是西方文化中的聖母信仰的一種轉化,所以我才用「愛情
的高貴性」來一語概括,這不是我個人對那三角戀情的評語,而是中古
傳說中,所謂的騎士的愛情的含意。
這是但丁時代,吟遊詩人傳唱出來的亞瑟、蘭斯洛與騎士故事。
但丁恰因喜歡用典,他離我們時代又非常遙遠,所以研究他的神曲才如
此汗牛充棟,想想看,某個傳說若在學者考古過程中出現歧異,(譬如
亞瑟與蘭斯洛),豈不立刻出現詮釋的差異?
不過,誠如dante所言,但丁文字中暗藏的同情的確非常明顯,而女主
角的家族又對但丁有保護之情義,所以再細膩著看一下「那本書」,看
出但丁在同情之外,借用典貶了殺保羅之兄,暗喻他大大不如亞瑟,這
正是文學層層疊疊柳暗花明的樂趣所在吧。
發表於 : 2007-04-17, 13:46
由 月童
這一篇回應糾正了我對但丁神曲的前設,引出完全不同的
結論,他並指出我讀但丁神曲,是受浪漫時代以後的影響
,我對他的論點很心服口服。
http://www.myav.com.tw/forum/showthread ... ost3115529
不過,就更大切面的時代性解讀,也就是但丁面對文藝復
興的神聖/世俗割裂,看來還是「藝術與思想」這本書有探
究到,而這角度我更有興趣。以下是我的回文:
分寸合宜的愛天堂沒有任何地方收留,這角度應當可以追蹤在時代轉捩點
上,世俗/神聖在但丁思想中的割裂。這部分應當會回到「世俗化」的探
究。
發表於 : 2007-04-19, 10:54
由 月童
以下內容是回應wecare短文:「經典的詮釋 ,It should be left as it is
過度的延伸,或是時代的意義云云,都是很危險的,因為作者創作時
其實是顧不了那麼多的,拿 【浮士德】與 【神曲】比高下 更是 不當
【浮士德】在百花燦爛的十九世紀 ,絕比不上【神曲】在黑暗的十四
世紀 ,發出的耀眼光芒。」
回應如下:
wecare兄,這我就得反對您的意見了。(我以後不用「您」一字吧,
因為當我用您這字,一定是兩人關係很疏遠的,而我卻在新竹網友會
拿了你送的一包咖啡,享受了好一陣子,給了我很多天的快樂。)
其一、你後段不正推翻前段的前題、自己打自己嗎?
其二、psycho文中所言「為何可以成為傳頌不己的名著?演生的繪
畫作品無數?」這其實是非常重要的提問,會產生非常重要的藝術
史觀。參考「蒙娜麗莎五百年」Donald Sassoonal 貓頭鷹2003,
若懶得翻書,可參此連結http://life.fhl.net/Culture/davinco...tm#3?%20target=
達文西之所以比拉斐爾、米開朗基羅更走紅,正是因為蒙娜麗莎經
歷了五百年的思想變遷重新詮釋。而這變遷史的追溯,正是從「為
何可以成為傳頌不己的名著?」一問而來。
此段,我對psycho唯一的疑問是:小標題下的主觀了。「永恆提問
」感覺是對神曲下了過多的定論,可是段落中「為何可以成為傳頌
不己的名著?」卻沒有這麼多的評論。一個小標足以誘導一個讀者
對此段的蓋棺論定,要下的小心。
其三、拿「浮士德」比「神曲」,比較兩種不同時代的心靈,一如
研究浪漫時代以後所繪的Paolo 和 Francesca、浪漫時代以後對蘭
斯洛與亞瑟故事的詮釋,其實只是拿一時代作定點,觀照另一時代
的思想,是可行的。
但此段我對psycho也是有意見:僅只兩部作品的參照,不宜得出過
於決斷性的結論。從中古到浪漫時代,比之「永恆」,還是太渺小
,以「永恆提問」命名,但丁與歌德大概都會在天堂坐立難安,他
們現在才真見識什麼是永恆,我們尚未能呢!當然,我完全同意這
兩部作品的等量齊觀,它倆都是該時代的典範作品,也都衍生非常
多其他藝術領域的回應(「浮士德」在音樂繪畫領域引起的騷動絕
不比「神曲」來的小。)
但我得承認也不能苛責psycho過多,因為他已經自行定了該文是他
個人主觀詮釋,提出屬於他自己的讀書心得,既不是寫論文又不是
搞學術,只是文字風格一向如此,又不能叫人改變已習慣的文風,
所以,只好聳肩罷瞭。
其四、我完全同意貼近dante所言的,要更深入了解但丁本人在寫
Paolo 和 Francesca這段故事時,但丁自己是怎麼想。
但是,神曲觀念如此中古世紀,現在我們卻拿出來讀,難道不是拜
「但丁俱樂部」所賜?「但丁俱樂部」豈不是「達文西密碼」風潮
之一,是二十一世紀的某種熱賣現象?這不是可以小小一個角度讓
我們小小的了解我們正在經驗的時代?而這熱賣、蔚成「神曲」熱
的暫時現象,不正在把一本古書一如蒙娜麗莎一般,賦予一種可以
繼續被傳頌下去的文學價值?
就此而言,浪漫時期對「神曲」的解讀、繪畫,不也是有類似的意
義?雖然學術中人或真愛「神曲」的,可一點都不喜歡這種熱賣流
行,甚至覺得是扭曲了神曲真義,但神曲終究因此也隨之熱賣,這
還真是形勢比人強阿。
psycho文中所說:「人文則往往是『舊知識』不斷地重新詮釋。」
「但是做為一個深刻的藝文作品,我反而傾向去注意『為什麼會長
久吸引人注意?』」這部分,我跟psycho的關注點完全一樣,但
我跟psycho其實最後是分道揚鑣,因為他是要「尋找作品中超越時
代的藝術原型」,而我是關注「這部作品的不斷詮釋,讓我看到不
同時代的哪些差異點?以及,有沒有經過各不同時代的差異後,卻
保留的共同人性與心理?」
而無論如何,dante的研究旨趣、psycho的研究旨趣、或我的,都
得經歷汗牛充棟的過程,這絕對不是MYAV網友們期待MYAV扮演的
角色,dante兄下筆都一再表達擔心變成學術,其實我何嘗不是。
這篇寫了40分鐘,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請問能換一包wecare牌咖
啡嗎?
發表於 : 2007-04-23, 23:24
由 月童
發表於 : 2007-04-23, 23:25
由 月童
[quote="月童"]http://www.myav.com.tw/forum/showthread.php?s=&threadid=280913&postid=3127702#post3127702
此連結會相關我以下的回應。[/quote]
dante兄,我對你探討但丁的嚴謹度、與人對談的誠懇謙遜,都拜服
的五體投地。
你文中提到「前見」(我比較常用的非學術用語是「前設」),遇上
「前見」無法立即論斷是非對錯,也不該深究他人「前見」,這點我
其實是最贊同的,即連學術論戰,遇到「前見」也只能罷手,「前見
」本就是一刀兩刃之劍,既串連了一切書目的思想脈絡,但也因此深
深受限,這只能說是每個人必有取捨的無奈。
我非常欣賞你說,每個選擇背後其實都是「一元論」的,這在以民主
相對為主流的時代中,多半人不敢這麼的誠實。我所經驗到的,就學
術或論文而言,「前見」最終都是一元論的,否則,他最後一定會在
論述中出現矛盾,可是,在實際人的心靈中,「前見」卻多半混亂矛
盾的,因此經常出現思想與行為不一致的現象。
就論文來說,前見中到底對同時代藝文作品選擇趨同或選擇趨異,或
者對不同時代選擇趨同或趨異,這本質上已跟前見下個人取捨有關。
汗牛充棟的資料都在那裡,如何選擇,如何詮釋,各隨己意。
而我的「世俗化」脈絡,就前設來說,的確是對不同時代選擇趨異解
讀,我會作此選擇,是因為,對同時代典範(挪用孔恩語彙,有可能
不十分適切)下,出人意料的爆破典範之舉,會讓我深深的受到感動
。而我接觸文藝,願望其實很小,就是尋找深藏的、能讓我感動的事
物吧。
我所認識的學術中人,都是以非常嚴謹的論述,捍衛自己的前見,而
我認識的心理學、社會學或在意心靈深層感動的人,都更對那思想行
為不一致的現象深感興趣,因為矛盾,似乎更能呈現心靈深處的真實
。
藝文範疇,恰好最尷尬的是,它既能成學術一家之言,它卻又最貼近
人的深層心靈。是取前者或取後者?仍關係「前見」。
你為文五小時,我覺得短短數語回應,真的不成敬意,所以我想,那
欠著的時間,我也擇時另找其他書目談談心得,以回應你的誠懇撰文
。
非常謝謝你,雖然你不是為著我耗費這許多時間,但基於我的自戀....
以及誠懇回文總是最容易讓我感動,我是一定要跟你說謝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