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 Soul 書摘

歡迎在此分享您的讀書心得,或回應[url=http://life.fhl.net]心靈小憩網站[/url]的文章觀點!也可以投稿喔!

版主: Robertpsycho月童

版面規則
頭像
迷走
世界級頂尖寫手
世界級頂尖寫手
文章: 2038
註冊時間: 2003-10-20, 19:09

Art & Soul 書摘

文章迷走 » 2007-09-10, 13:00

Chapter 1: Art in a Post Modern Age

[color=blue]引言[/color]
進入二十一世紀千禧年之際,現代藝術展覽有別於以前的藝術展
覽,作者舉1997年在Norwich的現代藝術展為例,一個很明顯的
現象是,繪畫(painting)的比例逐漸下降,取而代之的是令人
炫目的機器裝置、電視影片、電影等。這樣的展覽令人覺得新奇
酷炫並挑起高漲的情緒,卻衝擊著藝術的本質:藝術之所以成為
藝術,只因為它們被放在藝術展覽的空間裡?

第二個千禧年的結束,見證了藝術上的一波強震,這個改變是因
為網路的興起,讓我們一切只需操控在手掌間,便能帶我們進入
神秘虛擬的網路世界。網路跨越了國際疆界,卻也宣告沒有承諾
(commitment)的世代來臨。

[color=blue]後現代時期[/color]
進入後現代時期(post-modern era),科技真的超越了思想嗎?
要去定義什麼是「後現代」,首先必須先瞭解什麼是「現代」。
現代最單純的意思是「最近的、最晚的」。而現代主義是形塑近
三百年西方文化的世界觀,約到1980年代才消失。有兩個重要的
事件,大概可以定為現代主義消失的時間點。第一個是1972年密
蘇里聖路易一塊得獎的建築區域被炸毀,而這一帶的建築物帶有
「住在機器裡」的建築風格。第二個是1989年柏林圍牆的倒塌,
也是共產主義瓦解的印記。本書不會重複許多書提過的現代藝術
理論,而是回到那些潮流,找到仍然符合現今處境的要點。

[color=blue]樂觀主義的死亡[/color]
18世紀是講求理性的時代,人類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了解和掌控
世界,以此產生進步。地球上沒有什麼是不能被馴服的,所有問
題都可以用科學方法解決,因此上帝不一定是必要的。更好的教
育、機器的進步、階級的消除,在完全根除戰爭和貧窮之前,這
些都只是時間的問題。樂觀主義在這個時期主宰一切。

這個時期也是個許多主義並起的時代:理性主義、經驗主義、理
想主義等,而影響甚鉅的是共產主義。藝術也有許多的主義出
現,印象主義、表現主義、未來主義等,每個都有自己的哲學思
想。但淺藏在現代主義之下,另外有一股相反的勢力在運行。悲
觀主義和犬儒主義。尼采的虛無主義和沙特的存在主義也在荒謬
的藝術裡茲長。例如:從達達主義到貝克特(Samuel
Beckett)的等待果陀(Waiting for Godot)。

上述思潮帶領人類走向對真理的否定,且已經不再震驚人類,反
而成了人人都接受的智慧。各種交通工具的發達使得世界距離縮
短,殖民主義讓舊世界移民至新世界,大熔爐觀帶來的是多元主
義。即使我們想要嘗試忽略,從媒體湧來的各種多重聲音使得我
們無法逃避。面對和真理相違抗的宣稱如此之多,最簡單的回應
方式就是不要相信任何一者。法國哲學家Jean-Francois
Lyotard以一個命題總結這樣的現象:極簡要地說,「後現代主
義」就是持質疑態度來對待這些後設敘事。我們無法相信任何宣
稱自己是瞭解生命的那把鑰匙的真理。不論那些後設敘事是馬克
斯、佛洛依德、幾近女性主義、基督教、或啟蒙運動。這些一概
都不再可信。若有人說「這是『我的』故事」會被接受,但「這
是『這個』故事」不行,因為後現代的假設是任何宣稱真理的必
定是在進行商業操弄和濫用權力。所以,大熔爐的優點會引導人
們走向尊重和學習的意願,但相反的,也會引向漠不關心和不信
任。

後現代論及語言的使用,會走向相對主義和懷疑主義。1967年,
羅蘭巴特(Ronald Barthes)宣稱「作者之死」。讀者可以不用
瞭解作者的意圖,創造任何他自身的意義。因此,任何文本(可
引伸至思想,因為思想只可以藉由語言表達)都是變動的、不穩
定的、開放的。德希達也表示,文字從不擁有固定的意思,企圖
解釋文字只能藉由更多文字和文本才能完成。

關於後現代的哲學思想作者不在此書贅述,他把焦點側重到他們
文化裡(英國)其他後現代的特徵。

[color=blue]消費文化[/color]
「回到現代,最基本的價值是進步。因此人們會犧牲以換取更美
好的將來。」Graham Cray如此說到。但作者認為後現代最大的
信念不在於進步,在於選擇。整個世界變成巨大的超級市場,每
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挑選所需的資訊和理論。即便宗教也變
成選取並融合,新紀元運動就是典型的後現代宗教,把許多宗教
的片段融合在一起,成為一個符合你自己想要的宗教。「購物」
變成後現代文化的最終譬喻,藝術也不例外。藝術裡讓人震撼不
是最重要的,迎合大眾才是,Damien Hirst等許多英國藝術家都
是如此認為。我們面臨這樣的挑戰所帶來的提問也許是:掌控媒
體和市場是否就等於掌控藝術?

[color=blue]自我覺識的重要[/color]
也許在過去的消費觀念,我買一樣東西是因為我認同它,但身處
後現代,我們消費行為也許不一定要玩認同遊戲,我買一樣東西
不一定是因為我認同它。假使「購物」這個概念是無可避免的,
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的形象來購物,但作為消費主體,自
我察覺和形象意識仍無可避免帶領我們在消費時,從問「我是誰
所以我這樣消費?」到問「我今天會消費是因為我採納了什麼樣
的形象而消費?」

[color=blue]你看到的就是你得到的嗎?[/color]
作者引了不勝枚舉的例子說明很多新聞都是媒體操弄出來的結
果,畫面(image)和事實(reality)間已經無法分辨真偽。以黛安
娜王妃為例,畫面徹底消磨了事實,媒體不是在真實描繪黛安娜
的人生,而是塑造它,形塑它,然後追獵它到毀滅的地步。全球
舉世哀悼黛妃之死究竟是在哀悼什麼?哀悼的是畫面,還是事
實?當有個驅力迫使人們到倫敦黛妃墓前獻上鮮花,是代表為了
捕捉真實面的企圖,還是當 人們哭泣時是為了身為結構共犯而哭
泣?

[color=blue]乞求、偷竊或借用[/color]
定義什麼是後現代文化的特色相對還算簡單,定義什麼是後現代
藝術比較困難。由於藝術的主觀性,使得要定義什麼是後現代藝
術變得不一致和複雜。如同解構主義為了瞭解什麼是語言,層層
解構語言本身,藝術也被用同樣的方式解構到什麼都不剩。關於
究竟什麼是藝術,作者會在第四部分談論。但作者歸納出四個後
現代藝術提供四種可能性:1)高層藝術和下層藝術的分野變的模
糊(男高音帕華洛帝v.s. 搖滾歌手波諾)。2)過去無法妥協的風
格界線也逐漸拉近(爵士的薩克斯風和早期文藝復興教會音樂可
以優美的搭在一起)。3)現代建築也用更折衷的方式(歌德風配
上古典山形牆)。4)從各樣的圖像、聲音、符號借用,混和後再
併陳。難怪德希達認為抽象拼貼畫(collage)和蒙太奇
(montage)是後現代的言談。

[color=blue]結語[/color]
作者最後提到,雖然基督徒藝術家無法避免後現代的衝擊,但在
這貧瘠的惡土上,人心更渴望意義,開放給任何提供真實盼望的
事物。在真理不受重視的時代,社會反而更多轉向詩作和藝術,
因為它描繪了人類的情況。偉大的故事雖然遭受懷疑,但人們開
始聆聽任何人自身的故事,尤其是那些來自經驗深處的故事。這
也是我們可以努力的目標。
[color=olive]Who has not found the Heaven—below—
Will fail of it above—
For Angels rent the House next ours,
Wherever we remove—

Lovingly, Emily[/color]

頭像
翹毛球
終極無敵寫手
終極無敵寫手
文章: 1513
註冊時間: 2003-10-20, 19:15
來自: The planet of Earth

Chapter 3

文章翹毛球 » 2007-09-17, 15:59

一句話形容本章:宗教改革以來,藝術與教會的愛恨情仇。

[color=blue]第三章:藝術與充滿疑心的教會[/color]


今日在教會當中提到藝術,時常會招來負面的質疑。教會中卻也開始對藝術產生愛好
(雖然有些人是屬於比較膚淺,並沒有深入的了解)。教會對於藝術的質疑,其根源
並不容易追究,作者引用Dorothy Sayers的話形容:教會並不知道該對藝術作何感想,
也沒有認真去思考。
新教教會,特別是福音派,丟下了幾百年前的藝術遺產後,也丟掉了對藝術的認識。
是出自於不了解而產生的畏懼,還是找不到切入點?歷史上太多因為不了解某些事物
而直接敵視的例子。

福音派在過去對於舞蹈、音樂廳和戲劇大抵上採取隔離的態度。二十世紀電視和廣播
這些媒介的出現,使得福音派找到有效的傳播信仰工具,然而長期缺乏對於文學藝術
和音樂涵養的後果,福音派人在這些新媒介上的遜色表現,招來專家的批評。專家不
過是指出,這些福音內容充滿意識形態卻缺乏藝術價值,這樣的批評被信徒視為【迫害】。


[color=blue]分隔的根源[/color]

教會與藝術的分隔,歷史上是否有可以作為借鏡之處?

新約時代教會能夠給我們的借鏡不多,新約裡面曾經多次提到唱歌,不論是在監獄,
在家中,或是郊外。但其他的方面的藝術,則沒提到。看遍新約,似乎發覺最多只有
晚餐的聚會,沒有浪費時間在休閒活動。

新約的教會有很多地方可作為榜樣,這也算在其中嗎?托特斯基觀察,藝術永遠是歷
史前進的後盾。革命的時候,一切都在動盪,而會面的場合無法講究,在野外,在家
裡,還要低調掩護。使徒行傳時代的教會就是處在這種和平革命的階段,它缺乏藝術
並不代表否定,可能只是時機不對。

當早期基督徒面對羅馬帝國的壓迫,至少有留下早期的繪畫成果在地下墓穴的牆壁上。
至於戲劇,早期教父認為是外邦文化的代表。長久以來戲劇在宗教儀式中就有它的地位,
當時羅馬帝國開始衰敗,可以說是爛到根裡去了,跟它保持距離,自有必要。

當時基督徒還是受迫害的少數,希望帶來新的世界秩序,同時要面對外邦政權的監視,
隨著時間的演進,基督教信仰終於傳播越過地中海區,最後成為政權的主宰,再次掌握
藝術於手心。

[color=blue]基督國度的興盛[/color]

中世紀,也就是從羅馬陷落到十六世紀的開始,可說是西方教會以及教會藝術發展的
黃金時期。這段時間留下了相當多的大型教會建築,集藝術、戲劇、藝廊、學校、圖
書館等多種角色於一身,往來行旅在此落腳,市集也依教會而設立。

教會掌握所有的教育大權,最高明的思想家是神職人員,而大學也是從天主教學校演
變而來,當這段時間,書籍都還是以手抄為主,而識字屬於宗教人員的專利,繪畫與
雕像就成了「平民的書」在教會的牆上,有著完整的符號系統,大多數的東西有著屬
靈與屬世的意義。火代表著殉道,百合花象徵純潔,貓頭鷹代表撒旦,羔羊則是基督。

聖經故事慢慢成為戲劇的主題,而且慢慢延伸到教會的牆外,偶爾也帶有諷刺當權者
的意味。

歌唱:長達八百年的時間,基督徒敬拜的音樂,都只有單行的旋律,慢慢也開始產生
複音音樂來,記譜法的發展有助於分部歌唱,新的旋律讓一些神職人員感到震驚卻也
無法阻止。

其他像是詩作、舞蹈、故事等也在教會外蓬勃發展,


中世紀是教會藝術發展的高峰,然而到了十六世紀事情有所轉變。天主教會內部發生
了可怕的謬誤,按Machiavelli的話說,人越靠近羅馬,看見越多的敗壞。

不幸的是,其中一項腐敗與藝術密切相關。興建教堂的風潮,特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
風格需要大量的金錢,而教宗發明了贖罪券作為斂財興建西斯丁、聖彼得教堂的方式。

一五一七年,路德釘上他的九十五條,來抗議這種惡劣的行徑,當那些形象與浮雕變
成了偶像,與敬拜基督漸行漸遠,他譴責這種行為,卻非抵抗藝術本身。
當時的人拼命燒毀畫像、敲爛採繪玻璃,他自己冒著生命危險來阻擋這樣的破壞。

路德顯然也愛音樂。他說,上帝以外,音樂當配淂次高的讚美。你要安慰傷心人,要
鼓勵沮喪的人,要使驕傲人謙卑,要使激動的人寧靜,有什麼比音樂更有效?

一旁的引言也說,路德應該很喜歡方塊舞。

路德雖然是希望能夠保留藝術,他同時代的人卻不一定這麼想 Karlstadt在路德坐牢
時接手改革運動,卻走極端路線,譴責藝術。格利果聖歌把人的心帶離上帝,管風琴
等樂器更不消說。他主張,沒人能透過一張圖畫學會進入天堂的道路。他堅持,上帝
禁止圖畫,就像禁止殺人搶劫姦淫一般。改革派人士意見分歧,有不少人贊成他的想法。

在這種抗議的風潮下,另一股帶動改革的力量也在發揮效用:印刷術。科技的革命總
是伴隨著觀念的革命。人們得以接觸到自己語言版本的聖經,教會的繪畫也就不再發
揮教育的意義。

路德的動作引發全歐洲的連鎖抗議風潮,而這也迫使天主教最後進行內部改革。特倫
多會議重新確認了藝術的價值,但也對畫的內容與方式訂下規定,故此米開朗基羅畫
的西斯丁裸體人物,被加上衣服蓋過。特倫多會議也反對那些會招來腐敗、誘惑人的
音樂。這個會議沒能讓新舊教的人重新復合,兩派人馬繼續分道揚鑣。
[color=blue]
回歸基本面。[/color]

路德開始了改教運動,而加爾文讓它越演越烈。一般大家對加爾文的印
象是,他是個恨惡藝術的人,我們該仔細看看到底是否如此。 他確實走嚴格的信仰路
線,教會要避免有各樣的裝飾和藝品,免得讓大家無法專心於神的道。他認為讚美的
歌唱應該是簡單而純潔,主要是以詩篇的內容歌唱,至於管風琴,他也予以禁止。跳
舞則成了會遭到公開譴責的事情。

加爾文打定主意要回到【唯信主基督】的信仰,不過說他沒有欣賞美的能力也不盡是
真的。他曾經相當支持一齣以使徒行傳內容的神蹟劇。 加爾文也明白,藝術與欣賞的
能力是上帝賜的禮物,倘若我們蔑視這樣的禮物,也就等於蔑視那給予我們的神。
非信徒所創作的藝術也有承載真理的可能。加爾文同時體會到藝術所具有的危險。他
認為音樂有深入人心的力量,若是邪惡的話語配上音樂,那帶來的毒害非常可怕。

[color=blue]安全為上[/color]
歷史上看來,改革的先鋒們往往對於勇氣和平衡的掌握,要高出他們的跟隨者。後來
的新教人士,大多擔憂藝術帶來的可能危險,超過美好之處。

戲劇被認為是最可怕的,克倫威爾曾在一六四二年下令禁止戲劇演出,要是保皇黨的
人沒有重掌大權,對英國文化的破壞難以知道。但是此後的戲劇變為膚淺的喜劇,不
再像雅各賓派人的道德與靈性難題主題一樣深刻。

仔細看看那些禁令,顯然並不是戲劇的形式本身讓人感到威脅,而是背後所蘊含的神
學或主張,就像今天許多革命家是先掌握電視與廣播,而不是先攻佔國會大廈。戲劇
至今仍是有著強大力量的一種傳播方式。

一六四四年,清教徒是抱著這樣的想法下令摧毀管風琴、藝術品等等,也並非針對那
些物品本身,而是背後所代表的舊價值觀。還好這樣的風潮持續不久,也不是所有人
都這樣想。克倫威爾自己的手下也有人為保留歌劇發聲,他自己也曾命人替他畫畫。

教會史上可以看出,藝術時常是兩派神學對峙下的受害者。隨著時代的改變,進入維
多利亞年代後,帝國的發展和旅行、大發現等等議題轉移了人們的重心,太多刺激的
新事物要去面對,而教會變得越來越沈悶。

當然,聖靈的做法往往出乎意料。靈恩運動也促使教會重新看見藝術,讓教會再次看
見那些符碼、視覺意識。或許我們還不到為這部份教會史下定論的時候,但回顧過去
教會與藝術的關係,可以讓我們有所學習。這讓我們看見,過度高舉藝術與棄之如敝
屣的同等危險。
努力擺脫抱著鴨蛋走來走去的
狀況外人生。

anna
初次見面
初次見面
文章: 1
註冊時間: 2008-02-16, 19:15

請問

文章anna » 2008-02-16, 19:31

hi

我剛加入會員

對於你的這篇書摘很有興趣

不知方便透露書名 作者 出版社嗎

:icon_salu 感謝喔

頭像
迷走
世界級頂尖寫手
世界級頂尖寫手
文章: 2038
註冊時間: 2003-10-20, 19:09

Re: 請問

文章迷走 » 2008-02-17, 18:00

[quote="anna"]hi

我剛加入會員

對於你的這篇書摘很有興趣

不知方便透露書名 作者 出版社嗎

:icon_salu 感謝喔[/quote]

anna,歡迎 :flyangel: :flyangel: :flyangel:
書摘摘自Art and Soul: Signposts for Christians in the Arts(2001年版)一書
作者是 Hilary Brand和Adrienne Chaplin
出版社是Piquant

妳可以參考Amazon的連結,上頭是另一家出版社2002年版的
http://www.amazon.com/Art-Soul-Signpost ... 0830826742

妳的發問提醒我要繼續做書摘了 :oops:

歡迎妳到藝術版逛逛,跟我們交流喔 ;)
viewforum.php?f=49
[color=olive]Who has not found the Heaven—below—
Will fail of it above—
For Angels rent the House next ours,
Wherever we remove—

Lovingly, Emily[/color]


回到「心靈小憩《網路讀書會》與文章閱讀回應區」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56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