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無的新浪潮:談《四百擊》《斷了氣》與《風櫃來的人》

李若凡的藝想世界

版主: 李若凡

版面規則
李若凡
高級寫手
高級寫手
文章: 256
註冊時間: 2012-11-02, 11:08

虛無的新浪潮:談《四百擊》《斷了氣》與《風櫃來的人》

文章李若凡 » 2012-12-01, 22:53

李 若 凡



法國新浪潮電影誕生於1958年,以一群圍繞著《電影筆記》為中心的年輕導演為主力。他們深受沙特的存在主義哲學與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的影響,提出「主觀的寫實主義」論點,強調由導演主導電影,並成為電影的作者。風格特色為快速切換場景鏡頭等新的剪接手法,在整體敘事上製造突兀不連貫效果。

台灣1980年代的新浪潮,定義起源於1986年的「台灣電影宣言」,標舉從1983年《兒子的大玩偶》以來,台灣電影新的風格。這個新電影風格的特色是:貼近台灣民眾的生活,剖析真實社會現象與傳達拍攝風格的美學。

在這兩個波瀾壯闊的電影運動中,其中的三部電影,楚浮的《四百擊》、高達的《斷了氣》與侯孝賢的《風櫃來的人》,貫穿了一個共通的基調,那就是片中主人翁的「虛無」人生。沙特的《存在與虛無》,為虛無奠定了理論的基礎;而卡缪的《異鄉人》與《薛西弗斯神話》,則具體呈現了虛無的狀態。這三部新浪潮的電影,就是在這個脈絡下,更進一步的演繹。

《四百擊》描述一個對未來完全沒有希望的小男孩,在童年就不知道希望為何。叛逆,不為學校師長與社會所接受,一步一步走向社會的邊緣。片中,兩個長鏡頭,勾勒出小男孩的虛無。一個鏡頭是小男孩在喝偷來的牛奶,他整個人生彷彿只剩下那一瓶偷來的牛奶,像母奶般慰藉著他的飢餓。另一個鏡頭,則是電影的最後,著名的跑步鏡頭,小男孩跑到了海邊,定格在他徬徨無助的臉。

《斷了氣》則是一部表達都會中的虛無的電影。片中的主角是一個在巴黎市街上的小混混,在這個大城市之中,無所事事。花錢、偷車……,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跟未來無關。他只活在現在。與來自美國的女主角邂逅,愛情也沒能燃起他對未來的希望。最後終因犯了殺警的罪行,死於警察的槍下。

《風櫃來的人》則是在描述窮鄉僻壤中的虛無。片中的背景,是一個貧窮的漁村,男主角同樣無所事事,每天揪結一幫朋友,賭博、打架、鬧事。與巴黎不同,這個漁村的特色是「荒蕪」。片中傳遞的訊息是:在鳥不生蛋的地方,人是不可能建立「意義」的。

這三部電影的共通點,是表達一種虛無的人生情調,與一種不知明天、未來是什麼的處境。當人不知道自己明天會是如何時,就會變成虛無。在虛無之中的人,可能自己並不會感覺到痛苦。虛無的具體狀態,往往是無知與在原地打轉。三部電影都用寫實的影像手法,來表現虛無。在法國與台灣的新浪潮,寫實,都是電影基本而重要的元素

虛無,從卡缪的薛西弗斯,到法國新浪潮的都會虛無,到侯孝賢窮鄉僻壤的虛無,其實是現代人無法逃避的處境。可惜的是,三部電影的導演,都沒有給出他們的答案與解方。或許,人生,能握在手中的,就是幸福……!

回到「李若凡的藝想世界」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0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