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中國文人畫(上):儒家筆法

李若凡的藝想世界

版主: 李若凡

版面規則
李若凡
高級寫手
高級寫手
文章: 256
註冊時間: 2012-11-02, 11:08

談中國文人畫(上):儒家筆法

文章李若凡 » 2012-12-13, 00:35

李 若 凡




中國的文人畫,以水墨山水畫為代表。水墨畫,有筆、有墨。但自元代文人畫傳統形成以來,「筆」就佔據了水墨山水畫的主體。

中國書法的發展,自唐代就與儒家有了密切的聯結。而這個以「筆」為中心的水墨山水畫傳統,由趙孟頫所建立,從元至明至清,也隱然使得文人畫形成了某種「正統」。因此,筆者把這個由儒家書法進入文人畫的筆法,稱為文人畫的「儒家筆法」。

筆者個人認為,文人畫有幾個基本的性格。第一,書法作畫:文人使用書法的筆法與線條,拿來作畫。第二,筆重於墨:筆觸成為構成畫作的主體,墨蘊則退而次之。第三,逸筆草草:重筆的意境,不精描、不細繪。第四,鋒芒畢露:畫筆不重藏鋒,常有鋒芒畢露之態。

在儒家筆法的傳統中,元代最具代表性的文人畫家就是倪瓚與黃公望。倪瓚的筆,就是典型逸筆草草的筆,倪氏也是逸筆草草最重要的主張者。從倪瓚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了一河兩岸的構圖,而其中構成的,正是一筆一筆草草的逸筆。這是倪瓚刻意的表現手法。而黃公望的筆,則是具有感染力的筆觸。黃公望儒道釋兼修,晚年隱居富春江畔。他的筆,則一筆一筆都展現歲月的沉澱,深具感染力。

這個儒家筆法的傳統,經過文徵明到清初四王,文人山水被清代的宮廷所吸納。文徵明與四王的畫風,不同於元代的倪瓚與黃公望,而且有了很多設色之作。然而,經由沈周的傳承,他們建構山水造型的筆觸,依然是書法式的。米家式的渲墨山水雖然一直存在,但始終無法進入文人山水的最主流。

然而,到了近當代,這種以「筆」為主的山水畫,開始有了轉變。黃君璧的山水畫,老松巨瀑,濃墨淡青。開始在某些山石或樹木的描繪上,有了較濃、較大片的墨。筆與墨開始出現了某種對峙平衡之勢。

而真正以墨取代筆的兩位山水畫家,一位是李可染,另一位是張大千。李可染大片的黑墨,經常給人極大的震撼;而張大千的潑彩,則又給予山水一個新的定義與詮釋。兩位畫家的山水畫,墨(不論是黑墨或潑彩)通常都佔據畫面構圖的一大部份,而且經常也都成為視覺的焦點。

筆者覺得,中國的水墨山水畫,本來已經形成了一個以筆為主的傳統(正統),但愈靠近當代,受到西方抽象繪畫的影響愈大,所以出現大片暈染的墨,使得山水畫由「筆」轉向了「墨」!

回到「李若凡的藝想世界」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0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