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林立女士的少年小說:《山裏的日子》

李若凡的藝想世界

版主: 李若凡

版面規則
李若凡
高級寫手
高級寫手
文章: 256
註冊時間: 2012-11-02, 11:08

談林立女士的少年小說:《山裏的日子》

文章李若凡 » 2013-04-04, 20:40

李 若 凡




我想談一談我的母親林立女士在1975年得到洪建全兒童文學獎首獎的少年小說作品:《山裏的日子》。今年,我的母親八十歲了。適逢今年這部小說重新出版,我想為她留下一些些文字。

從外觀上,林立女士的作品有兩個特徵。在文字的型式上,林立女士是受日文的基礎教育的,嚴格地說,她的中文能力並不是非常好。但她的寫作(即使是小說),卻會非常認真地去推敲中文的文字韻律,這形成了她文字上的一個特徵。而在主題的內容上,林立女士歷經了日治、國民政府來台到民主開放,對於環境,她有一種失根的敏感性,因此在她寫給孩子的故事中,經常會出現孤寂、離別、死亡…等成熟的主題。所以,我們看到了用簡單、簡潔的文字呈現嚴肅主題的《山裏的日子》。

作為一位家庭主婦,她對自己孩子的期待,往往就投射在她的作品之中。在《山裏的日子》裏,每次爸爸要對阿三說話,都會點燃一根新樂園,這時,就是作者林立女士在對自己的孩子說話。而故事的最後,阿三離開山裏,到城裏去求學,則更是反映了這位母親對自已的孩子成長與追求遠大前程的期待。

由此,我導引出林立女士作品的第一個定位:女性書寫。兒童文學的作者,一般而言仍是以男性居多。但在現實上,教育孩子的角色扮演,大部份仍是以母親為主。這使得女性的兒童文學書寫,多了一種母性的情感在其中。而這也是林立女士的作品一個令人感到親切之處。猶太民族有他們的女性(母親)書寫,或許,我們也可能發展出台灣本土的女性(母親)書寫。

林立女士作品的第二個定位,是來自林女士生性善良,在作品中經常寫出她對弱勢階級小人物真誠的同理心與尊敬,並給予他們樂觀向陽的評價與鼓勵。套用馬克思主義者的用語,她是充滿了小資產階級的溫情的。我個人不希望把這種對小人物真誠的尊重界定為中產階級的;反之,我相信在小朋友成長的過程中,都應該有這份真誠、善良的質地。在孩子能瞭解《惡之華》之前,應該要先能體會向陽的人生觀與美感。

有學者稱《山裏的日子》這本小說為鄉土兒童文學。鄉土文學,在台灣的文學脈絡裏,是與現代主義相對照的。如果我們借用傳統戲曲「雅部」與「花部」的對立:台灣的現代主義就像繼承了「雅部」的精神,是一群有文人階級意識與自我認知的知識份子,由西方水平移植了現代主義的理念,追求的是一種普遍性;而鄉土文學則是延續了「花部」的傳統,把地方/在地有機發生的文化,用在地的語言與觀點呈現出來。如果採用這樣的論點,則林立女士的作品應該算是鄉土的。這種鄉土性,就構成了林立女士作品的第三個定位。在過去傳統的文學政治正確中,「雅部」自然是高於「花部」的;然而,在受過寫實主義與後現代洗禮的今天,或許鄉土文學反而更展現出它堅軔的美感。

林立,作為一位台灣本土的兒童文學作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自然遠不能及於雨果與福婁拜。但有趣的是,這位女作家,卻發展出一種屬於她自己的、介於雨果與福婁拜之間的小說敘事風格。她的作品,採用高度寫實的手法敘事,但卻含藏了大量作者個人的道德觀點與悲憫之情。這種可以稱之為「感性的寫實主義」,標誌了林立女士少年小說的鮮明性格。

綜觀以上對林立女士作品的三個定位:女性書寫、溫情而向陽以及鄉土性,我們可以說,林立女士的基調是保守的,絕不是驚嚇中產階級或批判社會現象的調性。但在這個保守的氛圍中,卻帶有一抹對人性的體會,那是經過歲月的洗練所沉積而來的。她絕不是要孩子永遠天真而不必長大,不必面對大人的世界。我的母親,她沒有什麼大論述,她只是陳述屬於她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以及她從這些經歷中所體會到的人生的莊嚴意義—即使這些意義是在窮鄉僻壤的山裏的日子之中體現……!

回到「李若凡的藝想世界」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0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