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活到概念:談老舍的戲劇作品《茶館》

李若凡的藝想世界

版主: 李若凡

版面規則
李若凡
高級寫手
高級寫手
文章: 256
註冊時間: 2012-11-02, 11:08

從生活到概念:談老舍的戲劇作品《茶館》

文章李若凡 » 2013-06-28, 21:29

李 若 凡




《茶館》是中國當代作家老舍的一部重要作品,寫作的時間是在1956到1957之間;在其中所要傳達的,是透過北京一家茶館的興衰,來呈現中國從清末五十年來的時代變遷。故事的場景,就在北京的一家叫「裕泰」的茶館之中,但時間的跨度,長達五十年。劇分三幕:第一幕是一八九八年戊戌初秋,康梁變法失敗之後的時代;第二幕是民國建立,袁世凱死後,軍閥割據的時代;第三幕則是抗日戰爭勝利之後,國民政府當權的時代。

老舍的政治立場很曖昧,他涉入政治的討論,但又顯得非常隱晦。老舍的寫作,非常擅長於從小人物看大時代。第一幕,談的對象是滿清,老舍本身是旗人,所以在筆法上比較委婉而文學性。第二幕與第三幕談的對象是軍閥與國民政府,老舍筆下的批判,就變得直接而更概念性了。

我們看到了,在第一幕之中,在茶館來來去去的人,從生活之中,不經意地透露出那個時代,混亂與悲苦的時代氛圍。而在第三幕之中,三位已經年老的男人,經歷過了政治的摧殘,對時代的感嘆與憤懟,則是用較直白的方式,由三個人的口中直接說出來。在老舍的心中,對那樣的一個時代,有一種不平:壞人囂張,好人卻只有死路一條;一個又一個的人,到老、到死,都仍然糊裏糊塗,沒有一個明白。生在這樣的一個時代,是多麼的悲涼。

在這裏,我們似乎感覺到老舍愈來愈急促的情緒;時代愈靠近自己,老舍本人的神經就愈是敏感。滿清、軍閥、日本人、國民政府,一而再、再而三,沒完沒盡的苦,使他再也承受不住了。在這齣劇的最後,他忍不住要用概念化的方式,來陳述心目中公平正義的道理。

很多專家認為,文學的價值,就在於它不是以概念化的方式來陳述。這是文學與哲學不同之處。文學,有細部、有很多形容、還有情節,它要的是讀者自己去形成自己的概念。但對我來說,有時,太多的細節,卻會使觀念變得零碎而模糊。一部文學作品,不一定要有道德教訓;但一旦作者想要在作品中傳達道德理念,適度的概念化,還是必須的。道理,在很多時候,只是很卑微的乞求!

回到「李若凡的藝想世界」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0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