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與反文化:從垮掉的一代詩人到迷幻搖滾

李若凡的藝想世界

版主: 李若凡

版面規則
李若凡
高級寫手
高級寫手
文章: 256
註冊時間: 2012-11-02, 11:08

青年與反文化:從垮掉的一代詩人到迷幻搖滾

文章李若凡 » 2014-03-11, 21:46

李 若 凡




青年次文化的概念與發生,大約是起源於二次戰後的美國。隨著美國在戰後的社會安定與經濟繁榮,1950s之後,針對美國青年的消費,逐漸佔有經濟市場上的地位。而有趣的是,在安逸環境下成長的那一代美國青年,卻發展出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文化運動,回應給成人的世界。

1950s所發生的「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是第一個備受重視的青年反文化運動。垮掉的一代,人數不多,以文學為認同中心,帶有文青的性格。他們以紐約與舊金山North Beach區為根據地。這一個運動,反傳統文化和社會準則,對壓抑個性的一切形式進行無情的嘲弄,赤裸裸地展示了美國生活的混亂,諸如吸毒、暴力、同性戀等等。

垮掉的一代著名的詩人是 Allen Ginsberg,他的代表性詩集《嚎叫(Howl)》,被視為是垮掉的一代的宣言。詩中,每一句長行,都在聲嘶力竭地嚎叫。其中所展現的,是極端的個性自由、放浪形骸的生活,與確實呈現的某種沉淪。詩句「我看見我這一代的精英被瘋狂毀滅,飢腸轆轆赤身 裸體歇斯底里,拖著疲憊的身子黎明時分晃過 黑人街區尋求痛快地注射一針」;鮮明地表達了他「垮掉」的姿態。

到了下一個世代,1960s的中後期,戰後嬰兒潮成為青年,青年次文化,又逐漸轉為嬉皮(Hippies)世代。嬉皮,經過了傳播之後,人數較垮掉的一代為多。與垮掉的一代不同,嬉皮是以音樂為認同中心的。他/她們以舊金山Haight-Ashbury區為根據地,沒有文青的氣息,全然的散漫與頹廢;主張Love and Peace,有無政府的傾向,但卻又沒有積極的社會主張。使用大麻與LSD(迷幻藥),則是他/她們普遍的認同實踐。

迷幻搖滾(Psychedelic Rock),是一個源自於青年迷幻次文化經驗的音樂運動。這些樂手,用音樂來重現迷幻的經驗;但在音樂上,並沒有一致與共同的風格;可以想見,這樣的音樂,在一開始,是發生與流行在青年社群,且是地下化的。The Byrds的《Eight Miles High》,被認為是大眾所接受的第一首迷幻搖滾。The Grateful Dead的《Dark Star》,用迷幻的十二絃電吉他與現場的表演,吸納了無數的嬉皮歌迷。The Beatles的《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則將迷幻搖滾,推到了一個音樂的高峰。

然而,就在最高潮之後,接著而來的,就是嬉皮與迷幻文化之死。時間經過了,嬉皮青年們,重新回到了主流的社會;迷幻搖滾樂團,成為了主流媒體的流行巨星;大麻與LSD,則被更硬的古柯鹼與海洛因所取代。一個無法承擔社會責任的美好願景,就如此,隨著嬰兒潮世代的長大,而流逝於歲月之中。

垮掉的一代也好,嬉皮也好,青年的反文化,都在於追求在權威與體制之中,個人自主性的解放。詩也好,音樂也好,在一個特定的時空背景下,成為了一群人共同的時代認同。當運動過去了,詩與音樂卻留傳下來,成為藝術史的一部份。今天,我們再讀Allen Ginsberg,再聽迷幻搖滾,或許已不復當年的情境,在回顧的同時,也賦予我們這個時代的重新詮釋!

李若凡
高級寫手
高級寫手
文章: 256
註冊時間: 2012-11-02, 11:08

Re: 青年與反文化:從垮掉的一代詩人到迷幻搖滾

文章李若凡 » 2014-03-11, 21:46

對嬉皮的評價,有許多不同的觀點
對較為保守的人來說
嬉皮的生活方式
不事生產、使用藥物與性雜交
實在不可取

我個人不想給嬉皮這麼嚴苛的道德批判
我覺得
他/她們就是一種
「徹底的自我」的一種人生態度
你要稱它是一種美學
我個人也不反對

我個人
是不太認同
「人生沒有積極意義」的人生觀的
對我來說
主張無政府主義
也要有積極的無政府主張
而不是虛無
就算是各盡所能與各取所需
也不能所有的人都不事生產

我也認為
個人活在社會之中
對社會有某種責任感
是必要的

個人追求自我與自主性
是人的權利

人並不是自己一個人活著
當一個人
將自己的自我與自主性極大化
事實可能是
那是以別人作為代價的

自由主義
談了兩百年
人類已經有了很多的思考

如果對照著
在越戰戰死的軍人
為黑人人權奮鬥而被打死的人
為爭取學生自由而被退學的學生
嬉皮們
又為Love & Peace做了些什麼呢?

我不想把嬉皮的精神
簡化成不負責任的小屁孩
我願意同情的理解
但那不是我的人生!!!


回到「李若凡的藝想世界」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0 位訪客

cron